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定秦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劣币驱逐良币”,在历史上是一种来源悠久的现象。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以后世的相应说法而言,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现象”。
但是么,在中国古代的币制历史当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主要来源于敌对势力或者是民间私自铸造的钱币在该国家控制区大量流通,而国家大量发行成色不足的钱币,而市场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种情况,同样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体现。
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这一种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成立,尤其是古代,民间私自铸造的劣质钱币一旦有大量流通的基础或者是以及大量流通,那么就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轻易控制这种影响了。
在西汉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事实上已经出现端倪,其中以邓通以及吴王刘濞的相应记载可见一斑。
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有一天,文帝命令许负为邓通相面。许负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邓通被文帝赏赐了家乡的大小铜山用来铸钱的消息传到老家后,亲朋邻里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亲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带领几个女儿和女婿雇工匠在铜山一带采铜、烧炭、铸钱,严格遵照邓通的嘱咐,每一个钱都要精工细作,又从不在铸钱时掺杂铅、铁而取巧谋利,因而制作出的邓通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喜爱邓通钱。吴国钱以发行量大占优势,邓通钱以质地优良取胜。这一时期,吴国与邓通所铸的钱币流遍全国。
从这样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到的是,邓通所铸造的货币,居然是比起西汉政权官方发行的铜钱更加让人接受。
但是从记载的一些细节当中可以看到,当其时的铜钱已经出现了在在铸钱时掺杂铅、铁而取巧谋利的现象。
这一个情况也就是说。也就是当其时流通的货币当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劣币,所以邓通钱才能够如此受到欢迎。
而吴王刘濞的记载,则是也可以看见劣币的相应踪迹: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
吴国的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的资财非常富有。
刘濞的铸造铜钱性质如何,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其财产是私自铸造钱币以及贩卖私盐所得,其在钱币方面的用工,必然远远不如邓通钱甚至是西汉政权官方发行的铜钱。
若非如此,吴王刘濞其财富收敛速度。必然会下降一个层次。
而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劣币”,在其控制区很有可能已经成功驱逐西汉政权发布的较为混乱的货币。
……
而对于“劣币驱逐良币”方面的对应措施,同样也成为国家的一个重大难题。
有可能邓通钱的流通并且受到欢迎,就是汉文帝对当其时流通的劣币进行的一次打击措施。
而在汉武帝时期,更加是不得不进行多达六次的币制改革,来更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西汉时期的古钱币,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同时在汉武帝在位初期,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为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命令朝廷发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
但是这一个改变可以说相当失败,因为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在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随后不久,汉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
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企图赚取厚利。
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
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 -->>
“劣币驱逐良币”,在历史上是一种来源悠久的现象。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以后世的相应说法而言,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现象”。
但是么,在中国古代的币制历史当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主要来源于敌对势力或者是民间私自铸造的钱币在该国家控制区大量流通,而国家大量发行成色不足的钱币,而市场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种情况,同样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体现。
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这一种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成立,尤其是古代,民间私自铸造的劣质钱币一旦有大量流通的基础或者是以及大量流通,那么就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轻易控制这种影响了。
在西汉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事实上已经出现端倪,其中以邓通以及吴王刘濞的相应记载可见一斑。
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有一天,文帝命令许负为邓通相面。许负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邓通被文帝赏赐了家乡的大小铜山用来铸钱的消息传到老家后,亲朋邻里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亲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带领几个女儿和女婿雇工匠在铜山一带采铜、烧炭、铸钱,严格遵照邓通的嘱咐,每一个钱都要精工细作,又从不在铸钱时掺杂铅、铁而取巧谋利,因而制作出的邓通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喜爱邓通钱。吴国钱以发行量大占优势,邓通钱以质地优良取胜。这一时期,吴国与邓通所铸的钱币流遍全国。
从这样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到的是,邓通所铸造的货币,居然是比起西汉政权官方发行的铜钱更加让人接受。
但是从记载的一些细节当中可以看到,当其时的铜钱已经出现了在在铸钱时掺杂铅、铁而取巧谋利的现象。
这一个情况也就是说。也就是当其时流通的货币当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劣币,所以邓通钱才能够如此受到欢迎。
而吴王刘濞的记载,则是也可以看见劣币的相应踪迹: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
吴国的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的资财非常富有。
刘濞的铸造铜钱性质如何,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其财产是私自铸造钱币以及贩卖私盐所得,其在钱币方面的用工,必然远远不如邓通钱甚至是西汉政权官方发行的铜钱。
若非如此,吴王刘濞其财富收敛速度。必然会下降一个层次。
而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劣币”,在其控制区很有可能已经成功驱逐西汉政权发布的较为混乱的货币。
……
而对于“劣币驱逐良币”方面的对应措施,同样也成为国家的一个重大难题。
有可能邓通钱的流通并且受到欢迎,就是汉文帝对当其时流通的劣币进行的一次打击措施。
而在汉武帝时期,更加是不得不进行多达六次的币制改革,来更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西汉时期的古钱币,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同时在汉武帝在位初期,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为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命令朝廷发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
但是这一个改变可以说相当失败,因为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在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随后不久,汉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
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企图赚取厚利。
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
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