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定秦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嘉师认为他所编组的军乐队,并不仅仅是在特定场合表演相应的歌舞这么简单。
按照张嘉师的想法,军乐队应该像后世的一些装备一样,在一些人数较多的部队编制当中进行相应的规划,这一点若是能够成功,那么必然会对军队的战斗力有相应的影响。
而在这种思路的前提下,其携带乐器的规格必然是轻巧易于携带,并且最好并不妨碍行军为基础。
但是么,眼下很多乐器都无法运用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在先秦乐器当中,占据很大一个比例的编钟。
……………………………………………………分割线……………………………………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所发明的一种大型甚至是巨型打击乐器。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后世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代表,曾侯乙编钟,在规格上就可以算是巨型。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米斤;最小的l件通高米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楚惠王)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从相关记载说明了,高级别的编钟已经不是能够随意移动的存在,尽管编钟可以拆解,但是更多的是运输方面的问题。
以曾侯乙编钟的情况而言,若是按照这个规格来作为随军乐器,估计得要使用十匹健壮的驮马以及五辆马车来随军行动,这种情况是张嘉师无法接受的。
但是编钟在军中也不属于稀罕事物,因为眼下的编钟的一些部件,在军中称作钲。
钲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从这方面的描述来看,那就是钲就是一种编钟的部件,而军中的钲的重量不算太大,若是有必要的话,钲可以与鼓以及其他乐器一起运输。
但是单一的钲的音调单调,无法作为正统的军乐乐器使用。
而在《荀子?汉兵》当中有相应的记载:“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击鼓号令进攻,鸣金号令收兵。
关于“击鼓鸣金”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供大家参考: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制造的是革鼓。他从东海流波山上猎获了一种叫做‘夔’的动物,它的形状像牛,全身青黑色,发出幽幽的光亮,头上不长角,而且只有一只脚。这种动物目光如电,叫声如雷,十分威武雄壮。当时黄帝为它的叫声所倾倒,就剥下它的皮制成八十面鼓,让玄女娘娘亲自击鼓,顿时声似雷霆,直传出五百里。这就是后世“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来历。另有一种说法则是传自阴阳五行家的说法,古时以东西南北中来对应五行。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而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则一般大战中日落前收兵。日落时。太阳正在西方,因此有了鸣金收兵的说法。即吹响落日的号角。战士回城休息的意思。
………………………………………………分割线…………………………………………
而除了编钟之外,其他的乐器相对而言则是较为小型,其中弹奏乐器以古琴为主。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上古时期[2]中华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和证实,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样本是... -->>
张嘉师认为他所编组的军乐队,并不仅仅是在特定场合表演相应的歌舞这么简单。
按照张嘉师的想法,军乐队应该像后世的一些装备一样,在一些人数较多的部队编制当中进行相应的规划,这一点若是能够成功,那么必然会对军队的战斗力有相应的影响。
而在这种思路的前提下,其携带乐器的规格必然是轻巧易于携带,并且最好并不妨碍行军为基础。
但是么,眼下很多乐器都无法运用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在先秦乐器当中,占据很大一个比例的编钟。
……………………………………………………分割线……………………………………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所发明的一种大型甚至是巨型打击乐器。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后世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代表,曾侯乙编钟,在规格上就可以算是巨型。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米斤;最小的l件通高米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楚惠王)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从相关记载说明了,高级别的编钟已经不是能够随意移动的存在,尽管编钟可以拆解,但是更多的是运输方面的问题。
以曾侯乙编钟的情况而言,若是按照这个规格来作为随军乐器,估计得要使用十匹健壮的驮马以及五辆马车来随军行动,这种情况是张嘉师无法接受的。
但是编钟在军中也不属于稀罕事物,因为眼下的编钟的一些部件,在军中称作钲。
钲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从这方面的描述来看,那就是钲就是一种编钟的部件,而军中的钲的重量不算太大,若是有必要的话,钲可以与鼓以及其他乐器一起运输。
但是单一的钲的音调单调,无法作为正统的军乐乐器使用。
而在《荀子?汉兵》当中有相应的记载:“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击鼓号令进攻,鸣金号令收兵。
关于“击鼓鸣金”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供大家参考: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制造的是革鼓。他从东海流波山上猎获了一种叫做‘夔’的动物,它的形状像牛,全身青黑色,发出幽幽的光亮,头上不长角,而且只有一只脚。这种动物目光如电,叫声如雷,十分威武雄壮。当时黄帝为它的叫声所倾倒,就剥下它的皮制成八十面鼓,让玄女娘娘亲自击鼓,顿时声似雷霆,直传出五百里。这就是后世“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来历。另有一种说法则是传自阴阳五行家的说法,古时以东西南北中来对应五行。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而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则一般大战中日落前收兵。日落时。太阳正在西方,因此有了鸣金收兵的说法。即吹响落日的号角。战士回城休息的意思。
………………………………………………分割线…………………………………………
而除了编钟之外,其他的乐器相对而言则是较为小型,其中弹奏乐器以古琴为主。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上古时期[2]中华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和证实,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样本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