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定秦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当中,除了一些在之后一段时间有很大影响力,或者是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诸子百家学派之外,还有一些并不算太著名的诸子百家学派。
这些学派的存在,也许不算起眼,但是也影响着历史的一些方面。
就好比是阴阳家,也算是这个例子之一。
………………………………………………分割线…………………………………………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古代大家与近代学者多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近代出土竹简《三十时》等证实早期阴阳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
“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在阴阳家的学说当中,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有这么一句话:“阴阳者,有名无形“。
阴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男人、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关尹子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相对于战国儒家之于五行思想的贡献而言,战国道家对五行思想的发展大为逊色,但道家对阴阳五行所持的基本立场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阴阳家出于道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其术皆此类也。”邹衍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说明邹学即战国中期的黄学。但这里的邹学显然为汉人所伪托,因为司马迁说其“先序今以上至黄帝”,“今以上”是指汉武帝。不过,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说确属黄学思想。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具体来讲,又叫“五德相胜”说。对此,《吕氏春秋?应同》记载较详:“凡帝王(者)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相并,还有一种“五色帝”说,即——白帝、赤帝、黑帝、黄帝等传说。
这里的“五色帝”说也属黄学思想。汉武帝封禅时,曾在“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n... -->>
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当中,除了一些在之后一段时间有很大影响力,或者是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诸子百家学派之外,还有一些并不算太著名的诸子百家学派。
这些学派的存在,也许不算起眼,但是也影响着历史的一些方面。
就好比是阴阳家,也算是这个例子之一。
………………………………………………分割线…………………………………………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古代大家与近代学者多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近代出土竹简《三十时》等证实早期阴阳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
“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在阴阳家的学说当中,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有这么一句话:“阴阳者,有名无形“。
阴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男人、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关尹子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相对于战国儒家之于五行思想的贡献而言,战国道家对五行思想的发展大为逊色,但道家对阴阳五行所持的基本立场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阴阳家出于道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其术皆此类也。”邹衍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说明邹学即战国中期的黄学。但这里的邹学显然为汉人所伪托,因为司马迁说其“先序今以上至黄帝”,“今以上”是指汉武帝。不过,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说确属黄学思想。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具体来讲,又叫“五德相胜”说。对此,《吕氏春秋?应同》记载较详:“凡帝王(者)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相并,还有一种“五色帝”说,即——白帝、赤帝、黑帝、黄帝等传说。
这里的“五色帝”说也属黄学思想。汉武帝封禅时,曾在“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