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1076年4月6日,晨曦初现,李譓神秘地拉着赵令畤来到仓库的后院。后院里静谧无声,只有一辆巨大的两轮马车静静地停在那里,车身被厚厚的黑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显得异常神秘。马车旁边,蹲着十余名身穿破旧衣衫的武师,他们看起来如同乞丐一般,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坚毅。
李譓走到马车前,挥手示意武师们退到一旁。赵令畤带着十名侍卫远远地站在另一旁,保持着十米的距离,以免打扰到李譓的行动。李譓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搬下一个密封的小木桶,将其放到赵令畤的面前。他拿出一把匕首,小心翼翼地撬开木桶的盖子。
赵令畤凑上前去,顿时惊呼出声:“延川石液!”他惊喜地望着眼前这桶珍贵的液体,仿佛看到了无尽的财富与希望。
李譓连忙压低声音说道:“小声点!这是军需品,抓到是要杀头的。”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紧张与警惕,显然对这件事情非常看重。
赵令畤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压低声音问道:“此物不可交易?”
李譓点点头,沉声说道:“为了这车货,我们费尽了心思才搞到手。没有京城和军方的支持,这延川石液根本无法运回来。”
赵令畤闻言,不禁有些郁闷。他望着眼前的马车,叹息道:“这就麻烦了。一车也顶不上什么用啊。”
李譓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暂时只能这样了。日后再想办法吧。”
赵令畤对那十名武师拱手说道:“诸位辛苦了!感谢诸位不远千里跑这一趟,给每位壮士赏银五百两以表谢意。”话语中充满了敬意。
李师师随即掏出交子,一一分发给武师们。武师们接过赏银,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其中一位络腮胡子的大汉更是跪地拜道:“禀公子,我等为延川买马社成员。为了公子这趟物资,我们足足死了十余名兄弟。公子厚赏,本不该另向公子讨要赏赐。但我买马社边民困苦,还望公子能多给些赏赐,我等好厚葬死去的兄弟。”
赵令畤心中不禁生起一丝好奇,问道:“买马社是何组织?我从未听说过。”
络腮胡子的大汉,目光低垂,声音略显低沉地说道:“买马社,乃我大宋边民为了自保而自发形成的组织。我们集资买马,以应对辽、夏两国的入侵,以求在战火之中保全性命。这些年来,买马社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赵令畤又追问道:“买马社的人数很多吗?”
络腮胡子的大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自豪,说道:“自太宗皇帝至今,买马社已有马匹万匹之多,被誉为广锐马军。”
赵令畤思索片刻,疑惑地问道:“广锐军不是在定州吗?怎会与买马社有所关联?”
络腮胡子的大汉叹了口气,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说道:“如今已没有广锐军了。都怪韩绛那厮,他在庆州,调发仓促,使得军中将士不堪重负;用人失当,轻信王文谅,导致庆州守将吴逵遭受陷害;他还厚此薄彼,歧视庆州原驻军。熙宁三年(1070),庆州广锐军卒因不堪忍受压迫,遂拥吴逵而反。”
此时,一旁的李譓补充道:“庆州兵变后,我大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决定罢战求和,放弃了哆兀城和抚宁堡。”
赵令畤对络腮胡子的大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道:“你又是何人?怎会知晓这些事情?”
络腮胡子的大汉挺起胸膛,神情坚毅地说道:“小人乃吴逵之子吴广,当年兵变之事,我虽年幼,但我也在庆州,发生之事均有耳闻。我深知父亲及广锐军的英勇与忠诚。”
赵令畤审视着吴广,问道:“你恨韩绛吗?听说他现在太原府。”
吴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恨与悲伤,他说道:“恨!当然恨!但我身后还有上万广锐军家属,我们还得活下去。我不能让仇恨蒙蔽了双眼,我要为家人、为买马社的成员们谋求一条活路。”
赵令畤对吴广的坚韧与担当表示赞赏,他说道:“我对塞外的好马颇感兴趣,不知买马社是否能弄到一些?”
吴广抬起头,问道:“不知公子需要多少?”
赵令畤想了想,说道:“每趟运送100匹以内的上等好马,马匹的高度需在四尺六寸以上,且母马的数量要比公马多一倍。送到此地后,每匹马按200两计算,若马匹不符合要求,则按100两算。”他停顿了一下,又缓缓说道:“你是否能做主?”
吴广毫不犹豫地应道:“成!我保证送来的全是好马!”
赵令畤打了个手势,说道:“给吴壮士送上5000两银钱作为定金,只要把马送来,这5000两就当是路费了。”
吴广接过银钱,抱拳说道:“多谢公子信任!两月内必把马送到!”
赵令畤郑重地说道:“路上小心!可别再死人了。”
吴广豪气地说道:“这趟若非为了公子这车货,我们怎会折损人手!公子放心!有了此次经验教训,我等定会小心行事,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赵令畤笑道:“下回来时,还请吴壮士帮我物色十名善骑和养马之人,我高薪聘请他们帮我养马。”
吴广等人离开后,赵令畤自言自语道:“买马社!不知我大宋还有多少这样的民间组织?”
李譓接话道:“除了买马社外,还有弓箭社和忠义巡社等民间组织。听闻周同便是出自弓箭社。”
赵令畤嘲笑道:“这些组织动辄上万人,朝廷竟也不加管束。”
李譓幽幽地说道:“边防糜烂至此,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让百姓结社自保,至少还能有些力量对抗外敌。”
随后,赵令畤与李譓将马车上的石油单独放入一处仓库,并顺道前往了造纸坊。
……………………………………………………………………………………………
赵令畤与李譓刚踏入造纸坊的仓库,一股淡淡的纸香便扑鼻而来。他们还未站稳脚跟,张谷、董祥、毕荣三人便迅速从各自的角落里聚拢过来,他们面带兴奋之色,手中捧着最新的成果,献给赵令畤。
赵令畤接过那卷白棉纸,仔细端详。纸张细腻如丝,光泽柔和,仿佛能映照出人的心灵。毕荣在一旁详细介绍道:“此乃贞丰白棉纸,又名构皮纸。其独特之处在于纤维率高、韧性强、耐摩擦、色泽光滑等特点,实乃书法、裱画、补船、制作交子的上乘之选。我们采用构树皮加以仙人掌捣汁制成纸,不知公子是否满意?”
赵令畤轻轻抚摸着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它独特的生命力。他赞叹道:“此纸果然非凡,不知生产过程是否复杂?”
毕荣微微一笑,陪同道:“其工艺颇为繁琐,需经过选料、浸泡、整料、蒸煮、漂白、打浆、上帘、榨纸、晒纸、成品等十余道工序。然而,从选料到成纸,我们只需七日时间。”
赵令畤点头表示赞许,又问道:“那普通便宜点的白纸有生产吗?”
毕荣点头答道:“当然有。我们还有一种名为连史纸的纸张,以嫩竹为主要原料。通常在农历正月伐竹,此时的嫩竹尚未长出叶子,纸浆丰富。原材料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再捞出洗净晒干。这种纸质洁白、薄而均匀、防热耐久,素有‘寿纸千年’之称。”
赵令畤拿起连史纸看了一眼,便轻轻放下,说道:“虽然品质不错,但生产周期太长,且取材时节性太强,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相比之下,这贞丰白棉纸倒是颇为理想。毕荣,你即刻安排人量产此纸,并注意保密工作。”
毕荣领命而去,赵令畤又将目光投向了张谷。张谷立刻从怀中取出一瓶墨水,恭敬地呈上:“此墨为胡桃墨水,制作简单,适合书写,但防水性能不佳。”
赵令畤拿起墨水瓶仔细查看,问道:“防水墨汁的研究进展如何?”
张谷犹豫了片刻,回答道:“我们正在采购章鱼和乌贼的墨囊,试图用墨囊加防腐剂制作防水墨汁。此法尚未成熟,仍需进一步试验。”
赵令畤惊讶道:“防水墨汁的制作竟如此简单?”
张谷低头拜道:“目前确实如此,其他方法暂未想到。另外,我们在油墨制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采用烟灰、桐油、黄豆粉、檀香等材料制作了一点点油墨,用于印刷上,效果比普通墨汁强太多。”
赵令畤大喜过望,拍手称赞道:“好好好!你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多检验油墨的耐晒、耐水、耐久性能。同时,不要拘泥于黑色,可以尝试研究多种色彩的油墨。”
张谷松了口气,连忙答道:“是,公子!”
然而,相比之下,董祥却显得有些沮丧。他并未拿出想要的平板玻璃,只拿出了几个玻璃瓶。他低头解释道:“公子,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未能找到制作平板玻璃的窍门。这些玻璃瓶只是我们试验过程中的一些副产品。”
赵令畤闻言并未责怪,反而鼓励道:“董祥,不要灰心。制作平板玻璃确实是一项技术难题,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攻克。你们要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突破口的。”
董祥感激地点了点头,表示将继续努力研究。而赵令畤则对众人寄予厚望,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
……………………………………………………………………………………………
午膳过后,赵令畤手握刘喜精心制作的竹制口哨和铜制三节望远镜,坐在茶馆二楼的走廊旁,细细把玩。他未曾料到,只是随口一提,刘喜竟能如此迅速地将其制作完成,心中不禁对刘喜的技艺赞叹不已。
赵令畤轻轻拉开三节望远镜,直到两处卡簧发出咔嚓声,将镜筒旋转至合适的位置,东城门的景致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此时,正好有四顶官轿缓缓出东门,朝这边而来。走在官轿前的正是吕管家。赵令畤一眼便认出,这定是吕公着来了。
他迅速收回望远镜,对身旁的侍从说道:“吕公着来了,快去做好迎接准备。另外,去请周同壮士也一并前来。”李师师应声便下楼去请周同。
不久,吕公着带着三名年轻公子走上楼来。他们气度不凡,一看便知是世家子弟。吕公着看到赵令畤正在把玩三节望远镜,便笑着介绍道:“容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长子吕希哲、次子吕希绩、三子吕希纯。”每介绍一位公子,那位公子便恭敬地向赵令畤拱手行礼。
随后,吕公着又向三位公子介绍赵令畤:“这位便是来颍州不足三月,华原郡公赵世昘府上的三公子赵令畤。他身上有伤,行动不便,尔等平日就不用拘于礼数了。”
赵令畤向吕家三位公子一一见礼后,五人便在走廊上摆上了茶几,坐下闲聊。吕公着问道:“前几日和你说的,在城东给我三位子嗣安排个位置锻炼一下,怎么样了?”
赵令畤对三位公子拱拱手,说道:“不知三位公子可有何想法?”吕希哲拱手说道:“听闻城东有医学堂,讲授的学问与儒学大不相同,我对此颇感兴趣,想入学堂讲学。”
吕希绩则拱手说道:“听闻公子是苏门弟子,我师为焦千之,与苏轼师叔均为祖师欧阳修门下弟子,你我也是同门。又闻公子在此地创办新学,我愿与大哥一同加入学堂。”
&n... -->>
公元1076年4月6日,晨曦初现,李譓神秘地拉着赵令畤来到仓库的后院。后院里静谧无声,只有一辆巨大的两轮马车静静地停在那里,车身被厚厚的黑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显得异常神秘。马车旁边,蹲着十余名身穿破旧衣衫的武师,他们看起来如同乞丐一般,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坚毅。
李譓走到马车前,挥手示意武师们退到一旁。赵令畤带着十名侍卫远远地站在另一旁,保持着十米的距离,以免打扰到李譓的行动。李譓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搬下一个密封的小木桶,将其放到赵令畤的面前。他拿出一把匕首,小心翼翼地撬开木桶的盖子。
赵令畤凑上前去,顿时惊呼出声:“延川石液!”他惊喜地望着眼前这桶珍贵的液体,仿佛看到了无尽的财富与希望。
李譓连忙压低声音说道:“小声点!这是军需品,抓到是要杀头的。”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紧张与警惕,显然对这件事情非常看重。
赵令畤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压低声音问道:“此物不可交易?”
李譓点点头,沉声说道:“为了这车货,我们费尽了心思才搞到手。没有京城和军方的支持,这延川石液根本无法运回来。”
赵令畤闻言,不禁有些郁闷。他望着眼前的马车,叹息道:“这就麻烦了。一车也顶不上什么用啊。”
李譓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暂时只能这样了。日后再想办法吧。”
赵令畤对那十名武师拱手说道:“诸位辛苦了!感谢诸位不远千里跑这一趟,给每位壮士赏银五百两以表谢意。”话语中充满了敬意。
李师师随即掏出交子,一一分发给武师们。武师们接过赏银,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其中一位络腮胡子的大汉更是跪地拜道:“禀公子,我等为延川买马社成员。为了公子这趟物资,我们足足死了十余名兄弟。公子厚赏,本不该另向公子讨要赏赐。但我买马社边民困苦,还望公子能多给些赏赐,我等好厚葬死去的兄弟。”
赵令畤心中不禁生起一丝好奇,问道:“买马社是何组织?我从未听说过。”
络腮胡子的大汉,目光低垂,声音略显低沉地说道:“买马社,乃我大宋边民为了自保而自发形成的组织。我们集资买马,以应对辽、夏两国的入侵,以求在战火之中保全性命。这些年来,买马社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赵令畤又追问道:“买马社的人数很多吗?”
络腮胡子的大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自豪,说道:“自太宗皇帝至今,买马社已有马匹万匹之多,被誉为广锐马军。”
赵令畤思索片刻,疑惑地问道:“广锐军不是在定州吗?怎会与买马社有所关联?”
络腮胡子的大汉叹了口气,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说道:“如今已没有广锐军了。都怪韩绛那厮,他在庆州,调发仓促,使得军中将士不堪重负;用人失当,轻信王文谅,导致庆州守将吴逵遭受陷害;他还厚此薄彼,歧视庆州原驻军。熙宁三年(1070),庆州广锐军卒因不堪忍受压迫,遂拥吴逵而反。”
此时,一旁的李譓补充道:“庆州兵变后,我大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决定罢战求和,放弃了哆兀城和抚宁堡。”
赵令畤对络腮胡子的大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道:“你又是何人?怎会知晓这些事情?”
络腮胡子的大汉挺起胸膛,神情坚毅地说道:“小人乃吴逵之子吴广,当年兵变之事,我虽年幼,但我也在庆州,发生之事均有耳闻。我深知父亲及广锐军的英勇与忠诚。”
赵令畤审视着吴广,问道:“你恨韩绛吗?听说他现在太原府。”
吴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恨与悲伤,他说道:“恨!当然恨!但我身后还有上万广锐军家属,我们还得活下去。我不能让仇恨蒙蔽了双眼,我要为家人、为买马社的成员们谋求一条活路。”
赵令畤对吴广的坚韧与担当表示赞赏,他说道:“我对塞外的好马颇感兴趣,不知买马社是否能弄到一些?”
吴广抬起头,问道:“不知公子需要多少?”
赵令畤想了想,说道:“每趟运送100匹以内的上等好马,马匹的高度需在四尺六寸以上,且母马的数量要比公马多一倍。送到此地后,每匹马按200两计算,若马匹不符合要求,则按100两算。”他停顿了一下,又缓缓说道:“你是否能做主?”
吴广毫不犹豫地应道:“成!我保证送来的全是好马!”
赵令畤打了个手势,说道:“给吴壮士送上5000两银钱作为定金,只要把马送来,这5000两就当是路费了。”
吴广接过银钱,抱拳说道:“多谢公子信任!两月内必把马送到!”
赵令畤郑重地说道:“路上小心!可别再死人了。”
吴广豪气地说道:“这趟若非为了公子这车货,我们怎会折损人手!公子放心!有了此次经验教训,我等定会小心行事,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赵令畤笑道:“下回来时,还请吴壮士帮我物色十名善骑和养马之人,我高薪聘请他们帮我养马。”
吴广等人离开后,赵令畤自言自语道:“买马社!不知我大宋还有多少这样的民间组织?”
李譓接话道:“除了买马社外,还有弓箭社和忠义巡社等民间组织。听闻周同便是出自弓箭社。”
赵令畤嘲笑道:“这些组织动辄上万人,朝廷竟也不加管束。”
李譓幽幽地说道:“边防糜烂至此,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让百姓结社自保,至少还能有些力量对抗外敌。”
随后,赵令畤与李譓将马车上的石油单独放入一处仓库,并顺道前往了造纸坊。
……………………………………………………………………………………………
赵令畤与李譓刚踏入造纸坊的仓库,一股淡淡的纸香便扑鼻而来。他们还未站稳脚跟,张谷、董祥、毕荣三人便迅速从各自的角落里聚拢过来,他们面带兴奋之色,手中捧着最新的成果,献给赵令畤。
赵令畤接过那卷白棉纸,仔细端详。纸张细腻如丝,光泽柔和,仿佛能映照出人的心灵。毕荣在一旁详细介绍道:“此乃贞丰白棉纸,又名构皮纸。其独特之处在于纤维率高、韧性强、耐摩擦、色泽光滑等特点,实乃书法、裱画、补船、制作交子的上乘之选。我们采用构树皮加以仙人掌捣汁制成纸,不知公子是否满意?”
赵令畤轻轻抚摸着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它独特的生命力。他赞叹道:“此纸果然非凡,不知生产过程是否复杂?”
毕荣微微一笑,陪同道:“其工艺颇为繁琐,需经过选料、浸泡、整料、蒸煮、漂白、打浆、上帘、榨纸、晒纸、成品等十余道工序。然而,从选料到成纸,我们只需七日时间。”
赵令畤点头表示赞许,又问道:“那普通便宜点的白纸有生产吗?”
毕荣点头答道:“当然有。我们还有一种名为连史纸的纸张,以嫩竹为主要原料。通常在农历正月伐竹,此时的嫩竹尚未长出叶子,纸浆丰富。原材料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再捞出洗净晒干。这种纸质洁白、薄而均匀、防热耐久,素有‘寿纸千年’之称。”
赵令畤拿起连史纸看了一眼,便轻轻放下,说道:“虽然品质不错,但生产周期太长,且取材时节性太强,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相比之下,这贞丰白棉纸倒是颇为理想。毕荣,你即刻安排人量产此纸,并注意保密工作。”
毕荣领命而去,赵令畤又将目光投向了张谷。张谷立刻从怀中取出一瓶墨水,恭敬地呈上:“此墨为胡桃墨水,制作简单,适合书写,但防水性能不佳。”
赵令畤拿起墨水瓶仔细查看,问道:“防水墨汁的研究进展如何?”
张谷犹豫了片刻,回答道:“我们正在采购章鱼和乌贼的墨囊,试图用墨囊加防腐剂制作防水墨汁。此法尚未成熟,仍需进一步试验。”
赵令畤惊讶道:“防水墨汁的制作竟如此简单?”
张谷低头拜道:“目前确实如此,其他方法暂未想到。另外,我们在油墨制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采用烟灰、桐油、黄豆粉、檀香等材料制作了一点点油墨,用于印刷上,效果比普通墨汁强太多。”
赵令畤大喜过望,拍手称赞道:“好好好!你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多检验油墨的耐晒、耐水、耐久性能。同时,不要拘泥于黑色,可以尝试研究多种色彩的油墨。”
张谷松了口气,连忙答道:“是,公子!”
然而,相比之下,董祥却显得有些沮丧。他并未拿出想要的平板玻璃,只拿出了几个玻璃瓶。他低头解释道:“公子,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未能找到制作平板玻璃的窍门。这些玻璃瓶只是我们试验过程中的一些副产品。”
赵令畤闻言并未责怪,反而鼓励道:“董祥,不要灰心。制作平板玻璃确实是一项技术难题,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攻克。你们要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突破口的。”
董祥感激地点了点头,表示将继续努力研究。而赵令畤则对众人寄予厚望,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
……………………………………………………………………………………………
午膳过后,赵令畤手握刘喜精心制作的竹制口哨和铜制三节望远镜,坐在茶馆二楼的走廊旁,细细把玩。他未曾料到,只是随口一提,刘喜竟能如此迅速地将其制作完成,心中不禁对刘喜的技艺赞叹不已。
赵令畤轻轻拉开三节望远镜,直到两处卡簧发出咔嚓声,将镜筒旋转至合适的位置,东城门的景致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此时,正好有四顶官轿缓缓出东门,朝这边而来。走在官轿前的正是吕管家。赵令畤一眼便认出,这定是吕公着来了。
他迅速收回望远镜,对身旁的侍从说道:“吕公着来了,快去做好迎接准备。另外,去请周同壮士也一并前来。”李师师应声便下楼去请周同。
不久,吕公着带着三名年轻公子走上楼来。他们气度不凡,一看便知是世家子弟。吕公着看到赵令畤正在把玩三节望远镜,便笑着介绍道:“容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长子吕希哲、次子吕希绩、三子吕希纯。”每介绍一位公子,那位公子便恭敬地向赵令畤拱手行礼。
随后,吕公着又向三位公子介绍赵令畤:“这位便是来颍州不足三月,华原郡公赵世昘府上的三公子赵令畤。他身上有伤,行动不便,尔等平日就不用拘于礼数了。”
赵令畤向吕家三位公子一一见礼后,五人便在走廊上摆上了茶几,坐下闲聊。吕公着问道:“前几日和你说的,在城东给我三位子嗣安排个位置锻炼一下,怎么样了?”
赵令畤对三位公子拱拱手,说道:“不知三位公子可有何想法?”吕希哲拱手说道:“听闻城东有医学堂,讲授的学问与儒学大不相同,我对此颇感兴趣,想入学堂讲学。”
吕希绩则拱手说道:“听闻公子是苏门弟子,我师为焦千之,与苏轼师叔均为祖师欧阳修门下弟子,你我也是同门。又闻公子在此地创办新学,我愿与大哥一同加入学堂。”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