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大化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余书元道:“一个筑基修士所需就如此之多,金丹修士、元婴修士乃至于化神大能所需又有多少?有几个人想过,这天下供不供得起这亿兆人的索求。”李云泽和梁云梵面面相觑,这个问题压根就没在他们心中存在过。
从出生起,被告知的都是要快快修行,早日炼气,尽快筑基,从来没有人说过灵气会有不够用的一日。但就像十亩地只能养活六口人一样,云洲虽大,能够提供的灵气终有限量,能够供应的修士也终有限量。
梁云梵读书更多,见识更广,想得更深一些。每隔数千年,都会有一场大的天灾,如洪水,如大旱。或者是席卷天下的人祸,如战乱,如瘟疫。这些,是不是天地不堪其重,用这种手段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只不知这云洲能养活多少的修士。
想到以前看到的一些传说,问道:“师伯,传闻远古时代,道法极盛,通天彻地的大能数不胜数,是不是因为修道者少,每个人能够分到更多灵气的缘故?”
这一问令余书元颇感惊讶,点头答道:“不错。怪不得淳于师妹经常夸你举一反三,往后还得夸你一句见识广博。”
梁云梵羞道:“师伯取笑了。”
余书元道:“这是实话。这些远古传说因为太过遥远,不管是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是记载在器物上的文字,大多都已经消散了。只有一些典籍中偶有只鳞片爪的记载。你能知道这些,可见读书之深。”看李云泽听得入迷,对李云泽道:“小子,考考你。你可知道古今的变化源自于何时何故?”
这个问题并不难答,李云泽道:“十万年前,九祖结经。”
余书元点头,道:“不错。九组结经之后,普世修仙,人人都能踏足仙途。对天下人来说,是个大好事。但正如先哲所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凡事皆弊利不可分。若只念其福,不闻其祸,必成大害。当初,就是否公布五行道法、开启普世修仙的世局,九祖也是顾虑重重,颇有一番争论。”
“一方说,人人皆是天地生养之子,应该平等享有修仙的机会,不能只有极少的一拨人享受修行带来的长久的生命。一方说,若放任天下修士肆意修行,金丹元婴必然层出不穷,初时尚可。后世人口滋生,也许万年,也许十万年,云洲就难堪其负。轻则灵气荒芜,无法修仙;重则天崩地摧,万物灭绝。等于断了子孙之路。”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采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公布五行道法,让人人都能踏进修仙的门槛。但要限制晋升高阶修行层次的人数。这其实类似于刚才你说的,粮食不够,大家都半饥半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办法,就是‘集经除弊’。你们可知为何用这个法子?”
李云泽见识不及,转头望向梁云梵,梁云梵的聪明智慧他在靖安城就领教过。
余书元叙述之时,梁云梵一直在想,心里头已经有些明白,道:“九祖可是欲借‘集经除弊’之名,收拢天下修士的智慧,藏之于宗门,使天下修行的灼见真解,不能累进相乘。后人不能借鉴到前人的智慧,修行的速度、晋阶的机会都会减少,以此来控制进阶高阶修士的数量。”
余书元点头,道:“正是此意。”
梁云梵想了想道:“师伯,我有一事不解。”看余书元点头允许,道:“为了激励天下的修士贡献自己的论著,门派定下了“换经”的制度,每一位筑基修士只要论著水准够格,就能够凭之换阅门中金丹前辈的秘笈,金丹修士则可以换阅元婴祖师的手札。以我这半年来所见,各城送来的经书,世间也许视作珍宝珠玉,可与门中长辈相比,只能算作土石瓦砾。为何要将珠玉换瓦砾,貌似这样反而助长了智慧的开通,这岂不与‘集经’初衷背道而驰?”
余书元道:“你这是小算盘,九祖用的是大谋略。你觉得天下最具智慧的物事是什么?”
梁云梵想了想答“制度”,余书元摇头,又答“思索”,余书元又摇头。看向李云泽,李云泽答先答“道法”,被否,又答“书籍”。
余书元道:“沾边,但不确切。天下最智慧的物事是文字。文字从何而来,从结绳契刻,到会意象形,绝不是一人之功,而是万千大众使用演化,方至今日这般便利。你可明白了。”
梁云梵豁然开朗,道:“明白些了。师伯是说,散修的论著虽然品质一般,但数量宏大,积累碰撞之下,正是产生大智慧的土壤。”
&n... -->>
余书元道:“一个筑基修士所需就如此之多,金丹修士、元婴修士乃至于化神大能所需又有多少?有几个人想过,这天下供不供得起这亿兆人的索求。”李云泽和梁云梵面面相觑,这个问题压根就没在他们心中存在过。
从出生起,被告知的都是要快快修行,早日炼气,尽快筑基,从来没有人说过灵气会有不够用的一日。但就像十亩地只能养活六口人一样,云洲虽大,能够提供的灵气终有限量,能够供应的修士也终有限量。
梁云梵读书更多,见识更广,想得更深一些。每隔数千年,都会有一场大的天灾,如洪水,如大旱。或者是席卷天下的人祸,如战乱,如瘟疫。这些,是不是天地不堪其重,用这种手段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只不知这云洲能养活多少的修士。
想到以前看到的一些传说,问道:“师伯,传闻远古时代,道法极盛,通天彻地的大能数不胜数,是不是因为修道者少,每个人能够分到更多灵气的缘故?”
这一问令余书元颇感惊讶,点头答道:“不错。怪不得淳于师妹经常夸你举一反三,往后还得夸你一句见识广博。”
梁云梵羞道:“师伯取笑了。”
余书元道:“这是实话。这些远古传说因为太过遥远,不管是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是记载在器物上的文字,大多都已经消散了。只有一些典籍中偶有只鳞片爪的记载。你能知道这些,可见读书之深。”看李云泽听得入迷,对李云泽道:“小子,考考你。你可知道古今的变化源自于何时何故?”
这个问题并不难答,李云泽道:“十万年前,九祖结经。”
余书元点头,道:“不错。九组结经之后,普世修仙,人人都能踏足仙途。对天下人来说,是个大好事。但正如先哲所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凡事皆弊利不可分。若只念其福,不闻其祸,必成大害。当初,就是否公布五行道法、开启普世修仙的世局,九祖也是顾虑重重,颇有一番争论。”
“一方说,人人皆是天地生养之子,应该平等享有修仙的机会,不能只有极少的一拨人享受修行带来的长久的生命。一方说,若放任天下修士肆意修行,金丹元婴必然层出不穷,初时尚可。后世人口滋生,也许万年,也许十万年,云洲就难堪其负。轻则灵气荒芜,无法修仙;重则天崩地摧,万物灭绝。等于断了子孙之路。”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采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公布五行道法,让人人都能踏进修仙的门槛。但要限制晋升高阶修行层次的人数。这其实类似于刚才你说的,粮食不够,大家都半饥半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办法,就是‘集经除弊’。你们可知为何用这个法子?”
李云泽见识不及,转头望向梁云梵,梁云梵的聪明智慧他在靖安城就领教过。
余书元叙述之时,梁云梵一直在想,心里头已经有些明白,道:“九祖可是欲借‘集经除弊’之名,收拢天下修士的智慧,藏之于宗门,使天下修行的灼见真解,不能累进相乘。后人不能借鉴到前人的智慧,修行的速度、晋阶的机会都会减少,以此来控制进阶高阶修士的数量。”
余书元点头,道:“正是此意。”
梁云梵想了想道:“师伯,我有一事不解。”看余书元点头允许,道:“为了激励天下的修士贡献自己的论著,门派定下了“换经”的制度,每一位筑基修士只要论著水准够格,就能够凭之换阅门中金丹前辈的秘笈,金丹修士则可以换阅元婴祖师的手札。以我这半年来所见,各城送来的经书,世间也许视作珍宝珠玉,可与门中长辈相比,只能算作土石瓦砾。为何要将珠玉换瓦砾,貌似这样反而助长了智慧的开通,这岂不与‘集经’初衷背道而驰?”
余书元道:“你这是小算盘,九祖用的是大谋略。你觉得天下最具智慧的物事是什么?”
梁云梵想了想答“制度”,余书元摇头,又答“思索”,余书元又摇头。看向李云泽,李云泽答先答“道法”,被否,又答“书籍”。
余书元道:“沾边,但不确切。天下最智慧的物事是文字。文字从何而来,从结绳契刻,到会意象形,绝不是一人之功,而是万千大众使用演化,方至今日这般便利。你可明白了。”
梁云梵豁然开朗,道:“明白些了。师伯是说,散修的论著虽然品质一般,但数量宏大,积累碰撞之下,正是产生大智慧的土壤。”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