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奋战在第三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德三在一些科技线的发展在后世很多的人看来就是一种错误,比如说过度注重精密,导致过去复杂,致使零件需求量增加。可是说那些话的人估计没搞明白一个道理,资源的受限让德三不得不走这样的道路,因为他们只能尽可能地装备更少的装甲兵器,用质量去弥补数量上的不足。
为什么要装备更可能少的坦克、装甲车、乃至于是汽车?那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德意志没有自己的石油产地,除了掌握煤精炼油的技术,石油完全依赖于进口。
石油到了1935年左右的时候就被视为是一种战略物资,各国每年出口多少石油有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不能过多出口给哪个国家也有限制。
德意志的石油需要完全依靠于进口,可是哪怕是有大量的资金都难以大肆进口,因为过量的购买石油,其它国家也不是傻子,怎么也该琢磨到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战略储备。所以吧,哪怕是购买石油,打的也该是为国内工业消耗的借口,还需要真的很大一部分使用在工业消耗上面。
李奇已经在做相关的计划,从1926年开始,每年储备100万吨的石油,一直到1933年之前就是800万吨。
为什么是从1926年开始的每年100万吨?因为那是国际经济最为动荡的时刻,各国都被恶化的经济搅得焦头烂额,谁都不会有闲心思去管谁在大肆收购啥玩意,哪怕是知道了也会睁只眼闭只眼,毕竟那个时候可以获得现金才是最实在的,至于以后谁管那么多,先渡过眼前难关才是真的。
到1933年左右,李奇要是没有与苏俄恢复正常关系,从那些所谓民主国家进口石油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其实哪怕到时候还能大肆进口石油,李奇都应该严格控制数量,大概会是根据工业的需要再溢出10%到15%左右,再多就等于是告诉那些国家,说德意志在备战了。
另外,李奇不是在一些国家有“借壳”公司吗?从1926年阶段,他大概可以利用那些公司进行额外的储备,可是每年25万吨应该是一个极限。
800万吨再加上200万吨,那么到1933年李奇手里就会掌握1000万吨的油料,后面估计还能再储备300万吨到350万吨的模样,那就是至少1300万吨。
1300万吨要是规划得好一些,对装甲部队、空军、海军进行最仔细和科学的规划,再配合战争时期的石油进口,保持战争机器的高效运行怎么也能支撑一年半左右?那么也就是战争如果在一年半之内无法取得决定性的因素,超过一年半德意志获得胜利的机率就该低于三成。
其实啊,德三没有及早进行总动员,那真的不是纳粹政府脑残,是极限动员之后,生产出更多的飞机和坦克,有了数量没有足够的油料,就摆着好看?
注定要受到限制的油料,吃油的战争机器越多,消耗上会越大,那德军到底该怎么个暴兵法?注定根本不可能玩钢铁洪流的啊!只能是依靠更可能先进的装甲兵器,用质量去弥补数量,所以说重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我们需要优秀的兵器,不止是枪械和火炮,我们需要优秀的装甲车、坦克、飞机、战舰。”李奇一点都没有掩饰自己会发动复仇之战的意思,他看着表情振奋的重工业代表们,说道:“各位的家族或是公司在很多领域上有着惊人的成就,但很不客气的地说,科技在每时每刻都在进步,1925年很先进的技术到了1930年可能已经面临淘汰。”
在座的人都是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科技革新有着很清醒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住点头表示认可。
“我们因为战败,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很多领域上等于是完全停滞的状态。”李奇看向了古斯塔夫.克虏伯和图灵.格雷纳特,又看了看其他几个家族的代表,继续说道:“实际上仅仅是六年,我们在方方面面已经落后于其他各国,是在发动机上面,也是在一些新理念的机械上面。”
图灵.格雷纳特是莱茵金属公司目前的总裁,他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人,一脸的严肃。
因为军工业被限制得死死的,很多以前生产军备的公司都进行了必要的改行,像是莱茵金属和克虏伯到后面就共同向火车头的行业进行涉及,不过莱茵金属在火车头的研究和制造上走到了克虏伯的前列。
根据李奇所知,莱茵金属背地里其实一直都在研究火炮,似乎是觉得一战时期的“法国75小姐”速射炮有浓厚的兴趣,亦是开始向速射炮领域研究。
李奇十分清楚一点,莱茵金属在火炮领域上绝对会有成就,甚至可以说要比克虏伯取得的成就更多。
克虏伯一直以火炮而闻名,但克虏伯真正有领先的其实是在冶炼金属上面,他们的火炮能够卖得几乎全世界都有,绝对是要归功于霍亨索伦的支持。
能够与毛瑟公司在枪械领域上较量的公司其实是有的,比如沃尔特公司,可是按照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尿性,一些有潜力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待遇,哪怕是有再好的方案都会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拒绝,然后只能依靠代工生存下去。
现在德意志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当家了,埃里希.冯.法金汉是总统,但一开始就注定在内政方面会是吉祥物般的存在,最多就是在军事领域上稍微发光发热,李奇才是国家真正的掌舵手。
在未来,李奇只会看产品,才不会去顾忌哪个公司是什么背景……好吧,这里又胡说八道了,根本不可能不顾忌背景,真正这么做的人只会是孤家寡人。而李奇不能去做孤家寡人,他需要更多的人为他所用。
很多事情不能是事到临头才临时抱佛脚,李奇认为从1926年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是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可不要像德三只用四五年,那样必定会无比的凄惨。
战争准备有无数... -->>
德三在一些科技线的发展在后世很多的人看来就是一种错误,比如说过度注重精密,导致过去复杂,致使零件需求量增加。可是说那些话的人估计没搞明白一个道理,资源的受限让德三不得不走这样的道路,因为他们只能尽可能地装备更少的装甲兵器,用质量去弥补数量上的不足。
为什么要装备更可能少的坦克、装甲车、乃至于是汽车?那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德意志没有自己的石油产地,除了掌握煤精炼油的技术,石油完全依赖于进口。
石油到了1935年左右的时候就被视为是一种战略物资,各国每年出口多少石油有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不能过多出口给哪个国家也有限制。
德意志的石油需要完全依靠于进口,可是哪怕是有大量的资金都难以大肆进口,因为过量的购买石油,其它国家也不是傻子,怎么也该琢磨到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战略储备。所以吧,哪怕是购买石油,打的也该是为国内工业消耗的借口,还需要真的很大一部分使用在工业消耗上面。
李奇已经在做相关的计划,从1926年开始,每年储备100万吨的石油,一直到1933年之前就是800万吨。
为什么是从1926年开始的每年100万吨?因为那是国际经济最为动荡的时刻,各国都被恶化的经济搅得焦头烂额,谁都不会有闲心思去管谁在大肆收购啥玩意,哪怕是知道了也会睁只眼闭只眼,毕竟那个时候可以获得现金才是最实在的,至于以后谁管那么多,先渡过眼前难关才是真的。
到1933年左右,李奇要是没有与苏俄恢复正常关系,从那些所谓民主国家进口石油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其实哪怕到时候还能大肆进口石油,李奇都应该严格控制数量,大概会是根据工业的需要再溢出10%到15%左右,再多就等于是告诉那些国家,说德意志在备战了。
另外,李奇不是在一些国家有“借壳”公司吗?从1926年阶段,他大概可以利用那些公司进行额外的储备,可是每年25万吨应该是一个极限。
800万吨再加上200万吨,那么到1933年李奇手里就会掌握1000万吨的油料,后面估计还能再储备300万吨到350万吨的模样,那就是至少1300万吨。
1300万吨要是规划得好一些,对装甲部队、空军、海军进行最仔细和科学的规划,再配合战争时期的石油进口,保持战争机器的高效运行怎么也能支撑一年半左右?那么也就是战争如果在一年半之内无法取得决定性的因素,超过一年半德意志获得胜利的机率就该低于三成。
其实啊,德三没有及早进行总动员,那真的不是纳粹政府脑残,是极限动员之后,生产出更多的飞机和坦克,有了数量没有足够的油料,就摆着好看?
注定要受到限制的油料,吃油的战争机器越多,消耗上会越大,那德军到底该怎么个暴兵法?注定根本不可能玩钢铁洪流的啊!只能是依靠更可能先进的装甲兵器,用质量去弥补数量,所以说重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我们需要优秀的兵器,不止是枪械和火炮,我们需要优秀的装甲车、坦克、飞机、战舰。”李奇一点都没有掩饰自己会发动复仇之战的意思,他看着表情振奋的重工业代表们,说道:“各位的家族或是公司在很多领域上有着惊人的成就,但很不客气的地说,科技在每时每刻都在进步,1925年很先进的技术到了1930年可能已经面临淘汰。”
在座的人都是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科技革新有着很清醒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住点头表示认可。
“我们因为战败,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很多领域上等于是完全停滞的状态。”李奇看向了古斯塔夫.克虏伯和图灵.格雷纳特,又看了看其他几个家族的代表,继续说道:“实际上仅仅是六年,我们在方方面面已经落后于其他各国,是在发动机上面,也是在一些新理念的机械上面。”
图灵.格雷纳特是莱茵金属公司目前的总裁,他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人,一脸的严肃。
因为军工业被限制得死死的,很多以前生产军备的公司都进行了必要的改行,像是莱茵金属和克虏伯到后面就共同向火车头的行业进行涉及,不过莱茵金属在火车头的研究和制造上走到了克虏伯的前列。
根据李奇所知,莱茵金属背地里其实一直都在研究火炮,似乎是觉得一战时期的“法国75小姐”速射炮有浓厚的兴趣,亦是开始向速射炮领域研究。
李奇十分清楚一点,莱茵金属在火炮领域上绝对会有成就,甚至可以说要比克虏伯取得的成就更多。
克虏伯一直以火炮而闻名,但克虏伯真正有领先的其实是在冶炼金属上面,他们的火炮能够卖得几乎全世界都有,绝对是要归功于霍亨索伦的支持。
能够与毛瑟公司在枪械领域上较量的公司其实是有的,比如沃尔特公司,可是按照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尿性,一些有潜力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待遇,哪怕是有再好的方案都会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拒绝,然后只能依靠代工生存下去。
现在德意志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当家了,埃里希.冯.法金汉是总统,但一开始就注定在内政方面会是吉祥物般的存在,最多就是在军事领域上稍微发光发热,李奇才是国家真正的掌舵手。
在未来,李奇只会看产品,才不会去顾忌哪个公司是什么背景……好吧,这里又胡说八道了,根本不可能不顾忌背景,真正这么做的人只会是孤家寡人。而李奇不能去做孤家寡人,他需要更多的人为他所用。
很多事情不能是事到临头才临时抱佛脚,李奇认为从1926年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是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可不要像德三只用四五年,那样必定会无比的凄惨。
战争准备有无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