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中华万年历全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辰的地支一字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余照推。时的天干却由该日所对应天干遁得,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上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日上起时表
时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
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辰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巳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未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申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戌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亥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干支纪法与阳历的近似换算
计算农历年干支(每60年循环一次)
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60后的余数
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10后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年支数=(农历年数-3)÷12的余数(0作12计即亥)
例如:求农历2009年的年干支
方法一:(2009-3)÷12的余数为26,对照六十甲子表为“己丑”。
方法二:(2009-3)÷10的余数为6,算出年天干为“己”;(2009-3)÷12的余数为2,算出年地支为“丑”,年干支合起来为“己丑”。
计算农历月干支(每5年循环一次)
农历月天干序数与年天干序数有关系,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次推之。
方法一:月天干序数=(年天干序数×2+月数)÷10取余数
因每年正月为寅,故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地支依次为:
月份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月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方法二:月地支序数=(月数+2)÷12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8年5月12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八)的月干支
方法一:月天干=(5×2+4)÷10得余数为4,即月天干为“丁”;
方法二:月地支=(4+2)÷12得余数为6,即月地支为“巳”。
求得月干支合为“丁巳”。
计算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
日干支一般用公历来算,主要是因为公历的大、小月有规律,容易计算日数。
方法一:查到各年的元旦日干支,再算出所求日距当年元旦的天数,利用天干和地支的循环规律来求。
第一步:查出或算出当年的元旦干支。因为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公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故如果知道了某一年的元旦干支就可以推导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平年干支数加5,闰年加6。如求1980至2080年间元旦干支可用下列公式算出:
(1)设(年数-1980)÷4的商为A,余数为B;
(2)当B=0时,
元旦天干数=((年数-1980)×5+A)÷10取余数;
元旦地支数=((年数-1980)×5+A+10)÷12取余数;
(3)当B≠0时,
元旦天干序数=((年数-1980)×5+A+1)÷10取余数;
元旦地支序数=((年数-1980)×5+A+10+1)÷12取余数;
第二步:算出当日距元旦天数,设为C。
C=依次累加当日前各月天数+当日日期
第三步:算出当日干支。
日干支的推算公式为(适用公元1年之后):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C-1)÷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地支序数+C-1)÷12取余数
第二、三步有另外一种算法:利用循环规律,用各个月加减数算,各月加减数如下表:
月份一月二
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
月九月十
月十一月十二月
天干-10-2-1-10012233
地支-10105-16072839
闰年001111111111
计算公式为: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2取余数
例如:求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
第一步:求2009年元旦干支:
2009年元旦天干=((2009-1980)×5+7+1)÷10取余数=3;
2009年元旦地支=((2009-1980)×5+7+11)÷12取余数=7;
第二步:求当日距2009年1月1日的天数。
C=29;
第三步:求2009年1月29日干支。
当日天干=(3+29-1)÷10取余数=1;或当日天干=(3-1+29+0)÷10取余数=1
当日地支=(7+29-1)÷12取余数=11;或当日地支=(7-1+29+0)÷12取余数=11。
求得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为“甲戌”。
计算时干支(每5天循环一次)
时地支数=([(当时时间+1)/2]+1)÷12取余数(注当时时间取值为0-24);
时天干数=((日天干数-1)×2+时地支数)÷10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9年1月29日(甲戌日)13时43分的时干支
时地支数=([(13+1)/2+1])÷12取余数=8;
时天干数=((1-1)×2+8)÷10取余数=8;
求得时干支为“辛未”时。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法
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又由于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称“六甲”。
我国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月日由来已久,尤其以纪年为普遍,例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壬戌就是壬戌年。以六十甲子纪数,较之以数目来记数不易发生错误,例如孔子诞辰的干支为庚子,有人认为是阴历八月二十一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七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八日,颇有争论,因在史籍上有年月日干支可以考证,所以才确定孔子诞辰日为八月二十七日。
六十甲子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时辰
古时辰与今24时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纪时(十二辰纪时)和天象纪时及24时的对应关系表
24时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象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日晡日入黄昏入定
子时(北京时间23:00至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北京时间1:00至3:00):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北京时间3:00至5: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北京时间5:00至7: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一段时间。
辰时(北京时间7:00至9: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北京时间9:00至11: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午时(北京时间11:00至13: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北京时间13:00至15: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的时候。
申时(北京时间15:00至17: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北京时间17:00至19: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北京时间19:00至21:00):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的时候,又称黄昏。
亥时(北京时间21:00至23:00):人定,又名定昏等。深夜时刻。
古代的“更点”
古代也用“更”来计算时辰,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古代辰制的分类
古代的辰制有多种分法。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此类推,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偏西时称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称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即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称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称晡时。
辰的地支一字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余照推。时的天干却由该日所对应天干遁得,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上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日上起时表
时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
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辰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巳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未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申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戌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亥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干支纪法与阳历的近似换算
计算农历年干支(每60年循环一次)
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60后的余数
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10后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年支数=(农历年数-3)÷12的余数(0作12计即亥)
例如:求农历2009年的年干支
方法一:(2009-3)÷12的余数为26,对照六十甲子表为“己丑”。
方法二:(2009-3)÷10的余数为6,算出年天干为“己”;(2009-3)÷12的余数为2,算出年地支为“丑”,年干支合起来为“己丑”。
计算农历月干支(每5年循环一次)
农历月天干序数与年天干序数有关系,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次推之。
方法一:月天干序数=(年天干序数×2+月数)÷10取余数
因每年正月为寅,故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地支依次为:
月份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月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方法二:月地支序数=(月数+2)÷12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8年5月12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八)的月干支
方法一:月天干=(5×2+4)÷10得余数为4,即月天干为“丁”;
方法二:月地支=(4+2)÷12得余数为6,即月地支为“巳”。
求得月干支合为“丁巳”。
计算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
日干支一般用公历来算,主要是因为公历的大、小月有规律,容易计算日数。
方法一:查到各年的元旦日干支,再算出所求日距当年元旦的天数,利用天干和地支的循环规律来求。
第一步:查出或算出当年的元旦干支。因为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公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故如果知道了某一年的元旦干支就可以推导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平年干支数加5,闰年加6。如求1980至2080年间元旦干支可用下列公式算出:
(1)设(年数-1980)÷4的商为A,余数为B;
(2)当B=0时,
元旦天干数=((年数-1980)×5+A)÷10取余数;
元旦地支数=((年数-1980)×5+A+10)÷12取余数;
(3)当B≠0时,
元旦天干序数=((年数-1980)×5+A+1)÷10取余数;
元旦地支序数=((年数-1980)×5+A+10+1)÷12取余数;
第二步:算出当日距元旦天数,设为C。
C=依次累加当日前各月天数+当日日期
第三步:算出当日干支。
日干支的推算公式为(适用公元1年之后):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C-1)÷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地支序数+C-1)÷12取余数
第二、三步有另外一种算法:利用循环规律,用各个月加减数算,各月加减数如下表:
月份一月二
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
月九月十
月十一月十二月
天干-10-2-1-10012233
地支-10105-16072839
闰年001111111111
计算公式为: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2取余数
例如:求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
第一步:求2009年元旦干支:
2009年元旦天干=((2009-1980)×5+7+1)÷10取余数=3;
2009年元旦地支=((2009-1980)×5+7+11)÷12取余数=7;
第二步:求当日距2009年1月1日的天数。
C=29;
第三步:求2009年1月29日干支。
当日天干=(3+29-1)÷10取余数=1;或当日天干=(3-1+29+0)÷10取余数=1
当日地支=(7+29-1)÷12取余数=11;或当日地支=(7-1+29+0)÷12取余数=11。
求得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为“甲戌”。
计算时干支(每5天循环一次)
时地支数=([(当时时间+1)/2]+1)÷12取余数(注当时时间取值为0-24);
时天干数=((日天干数-1)×2+时地支数)÷10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9年1月29日(甲戌日)13时43分的时干支
时地支数=([(13+1)/2+1])÷12取余数=8;
时天干数=((1-1)×2+8)÷10取余数=8;
求得时干支为“辛未”时。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法
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又由于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称“六甲”。
我国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月日由来已久,尤其以纪年为普遍,例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壬戌就是壬戌年。以六十甲子纪数,较之以数目来记数不易发生错误,例如孔子诞辰的干支为庚子,有人认为是阴历八月二十一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七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八日,颇有争论,因在史籍上有年月日干支可以考证,所以才确定孔子诞辰日为八月二十七日。
六十甲子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时辰
古时辰与今24时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纪时(十二辰纪时)和天象纪时及24时的对应关系表
24时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象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日晡日入黄昏入定
子时(北京时间23:00至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北京时间1:00至3:00):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北京时间3:00至5: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北京时间5:00至7: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一段时间。
辰时(北京时间7:00至9: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北京时间9:00至11: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午时(北京时间11:00至13: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北京时间13:00至15: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的时候。
申时(北京时间15:00至17: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北京时间17:00至19: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北京时间19:00至21:00):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的时候,又称黄昏。
亥时(北京时间21:00至23:00):人定,又名定昏等。深夜时刻。
古代的“更点”
古代也用“更”来计算时辰,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古代辰制的分类
古代的辰制有多种分法。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此类推,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偏西时称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称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即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称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称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