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我们的165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初,福建的大木一株值价不过数两;乾隆时,福建的桅木已涨到一根需价四五百金。
又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打造洋船,却每只需要用数千金或千余金。
雍正时,内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洋船的一般造价,在十八世纪上半时,平均在白银五千两左右,到了十九世纪时,已是造大船费数万金。
当然,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来越少之外,这价格越来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关系。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对这些物价问题不在意,却对这份资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绘更感兴趣。
在明末时期,南洋贩货回来的船户们,给福建闽南的一些造船厂,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们在航行中看到,暹罗国从海口到国城,溪长二千四百里,夹岸大树茂林,而且木质坚实适宜作船。
特别是在广南地方,出产一种长达八丈,通身无节的桅木及盐舵木。
在吕宋群岛,树木约四千二百种,高约五十丈,便于建船、屋,而且岛上铁力木尤为丰富。
在婆罗洲北岸,也有不少松木,堪作大桅,所有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
其实在这一时期,由于大明政府认为自己的国家非常有特色,异常严格地控制着民间造船事业,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就把自己的造船业务放到了大明境外……这样好多了,大明政府连一毛钱的税钱也收不到了。
在此期间,无论大明政府如何在风雨中颠簸,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
甚至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些大明海商的船只,从广东、福建的各个地方出发时,船上载着他们自家的各类工匠等技术人员,往暹罗的方向驶去。这些技术人员对商船了如指掌,一旦商船失事,船上人员自己便可维修,或随即备料造船。
在赴暹罗途中,他们沿越南海岸一带砍伐木材,再在抵达曼谷时另外添购一些,然后直接用这些木料制造帆船,两个月内便完成一只海船——所有的蓬帆、绳索、铁锚和其他工作均一一亲手制成。”
造船中需要的油、麻、蛎灰及钉铁等物料,一般也一起从国内运出。
发展到后来,大清朝廷建立了,他们禁止出口铁器后,大量的铁器依然可以通过走私途径流入海外。
后来又自雍正三年开始,大清政府允许出洋船只携带一定量的铁钉、油灰、椶丝、黄麻等材料,作为修补船只之用。
这应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个良机。造船用的蛎灰,因为东南亚濒海,应该是不难解决的。至于铁钉,也可以在东南亚制造。
……一些以前移居到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们,也制造大量的五金产品,如锄头、铁钉、小斧、铁链等。
在东南亚,造船的限制宽松太多,所造船舶也多为大船,载重量在七千到一万石之间,这个大概是相当于四百吨到六百吨吧,而且在当地造船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
明人船匠的才华在海外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安江造船厂需要他们在台湾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综合考虑后,正式在网上提出了造船技术工人引进要求。
这个要求即时得到了批准,而且由于这份要求中,都把所需人员具体落实到了造船的工种上,所以,当这个要求发到了广州和厦门时,那里的人像照方抓药一样,很快搜罗到明人技术员了,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厂。
吴杰厂长说:“这两条船如果正式建成,并能顺利完成海试的话,就标志着我们的船厂正式成立了……”
樊修技术员说:“那条飞剪船呢?你真让那些爱好者亲自动手嘛?”
“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省得他们一天在网上叽叽歪歪……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帮忙,还不行的话,还有明人技术员,他妈的,明人工匠都比我们强,至少他们都建过百吨以上的全木船。”
“没事吧?我们有数控木工机床……”
第三百一十九章以后只有台湾纵帆船了
从这件事后,纵帆党和横帆党两伙人算是明白了,这个吴杰厂长是个闷骚男,在别人玩嘴炮时,他却在干实事。
于是,他们就养成了去安江造船厂实地观察的习惯。
在等招聘齐明人船匠时,他们听说吴杰厂长又设计了两种船型,赶紧都跑去观看。
当时在测试水池边,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还蹲着,认真地看着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在测试一个怪里怪气的船模——众人习惯性评头论足了。
“太丑了,像个大鸭子!”
“长宽比例太小,肯定跑不快!”
“这玩意是个啥?算纵帆还是算横帆?”
水池子里的樊修技术员听后不耐烦,说道:“没见识,连解放前活跃在苏州河的老闸船都不知道!”
众皆哑然,确实没听过,更没见过。
还是吴杰厂长厚道些,他笑着跟大家解释了一下。
19世纪上海租界的洋人们发现,他们的横帆船跟本无法适应中国沿海多变的风向,便结合西洋帆船的船型和中式帆装建造了这种“四不像”。
它釆用了西方船体,两支桅杆上挂着中式硬帆,在连接艏斜杠和前桅项部的支索上,还挂上了百慕大式三角帆。
这种帆装,有效地改善了逆风行驶的性能、增加了帆总面积,还能平衡令人烦恼的上风舵问题。
这种船在极限时,甚至只需要一名舵手和一名助手,就可以愉快地航行。它操作简便,被当时的洋人广泛地用于上海沿海到内河的运输。
到了小火轮大行其道的20世纪,直至民国时期,仍然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可见其性能优良,非常适用于台湾沿海或内河。
众人摆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樊修技术员还是有点憋不住话,带刺地说道:“我看着论坛里的争吵就想笑,还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当作横帆强大的依据说事,中国式帆明明是纵帆好不好?纵帆船是利用帆面和风向的夹角,使风帆两面的空气岀现速度差,从而产生动压力来推动船舶行驶,而横帆只是利用背面的风吹鼓帆面,形成静压力推动船舶,像盖伦船上面的一面软质风帆才叫橫帆,没文化真可怕!”
这时,先来一步的伍大鹏董事长,赶忙站出来打圆场:“民康,那咱们就用这老闸船了?你的做法很有哲学意义。”
吴杰愣了一下,表示不懂。
伍大鹏董事长和吴杰厂长是老朋友了。
伍大鹏有一次在烟台长山岛度假时认识了回乡探亲的吴杰——那时还叫吴民康,一个文革气息浓郁的名字——穿越时才改名吴杰。
老吴老实却不木呐,同时热情好客,拉着伍大鹏走遍了长山的景点,还带他领略当地的风土民情,其中就参观了当地船工建造木帆船的地方。
这次考虑搞木头商船,伍大鹏董事长毫不犹豫地任命吴杰为船厂厂长,当然,这与交情无关。
吴杰的老家就有建造木帆船下海的传统,吴杰至少知道些工艺流程;同时他做事极其认真,还是八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学的就是流体力学。
... -->>
清初,福建的大木一株值价不过数两;乾隆时,福建的桅木已涨到一根需价四五百金。
又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打造洋船,却每只需要用数千金或千余金。
雍正时,内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洋船的一般造价,在十八世纪上半时,平均在白银五千两左右,到了十九世纪时,已是造大船费数万金。
当然,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来越少之外,这价格越来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关系。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对这些物价问题不在意,却对这份资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绘更感兴趣。
在明末时期,南洋贩货回来的船户们,给福建闽南的一些造船厂,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们在航行中看到,暹罗国从海口到国城,溪长二千四百里,夹岸大树茂林,而且木质坚实适宜作船。
特别是在广南地方,出产一种长达八丈,通身无节的桅木及盐舵木。
在吕宋群岛,树木约四千二百种,高约五十丈,便于建船、屋,而且岛上铁力木尤为丰富。
在婆罗洲北岸,也有不少松木,堪作大桅,所有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
其实在这一时期,由于大明政府认为自己的国家非常有特色,异常严格地控制着民间造船事业,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就把自己的造船业务放到了大明境外……这样好多了,大明政府连一毛钱的税钱也收不到了。
在此期间,无论大明政府如何在风雨中颠簸,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
甚至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些大明海商的船只,从广东、福建的各个地方出发时,船上载着他们自家的各类工匠等技术人员,往暹罗的方向驶去。这些技术人员对商船了如指掌,一旦商船失事,船上人员自己便可维修,或随即备料造船。
在赴暹罗途中,他们沿越南海岸一带砍伐木材,再在抵达曼谷时另外添购一些,然后直接用这些木料制造帆船,两个月内便完成一只海船——所有的蓬帆、绳索、铁锚和其他工作均一一亲手制成。”
造船中需要的油、麻、蛎灰及钉铁等物料,一般也一起从国内运出。
发展到后来,大清朝廷建立了,他们禁止出口铁器后,大量的铁器依然可以通过走私途径流入海外。
后来又自雍正三年开始,大清政府允许出洋船只携带一定量的铁钉、油灰、椶丝、黄麻等材料,作为修补船只之用。
这应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个良机。造船用的蛎灰,因为东南亚濒海,应该是不难解决的。至于铁钉,也可以在东南亚制造。
……一些以前移居到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们,也制造大量的五金产品,如锄头、铁钉、小斧、铁链等。
在东南亚,造船的限制宽松太多,所造船舶也多为大船,载重量在七千到一万石之间,这个大概是相当于四百吨到六百吨吧,而且在当地造船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
明人船匠的才华在海外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安江造船厂需要他们在台湾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综合考虑后,正式在网上提出了造船技术工人引进要求。
这个要求即时得到了批准,而且由于这份要求中,都把所需人员具体落实到了造船的工种上,所以,当这个要求发到了广州和厦门时,那里的人像照方抓药一样,很快搜罗到明人技术员了,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厂。
吴杰厂长说:“这两条船如果正式建成,并能顺利完成海试的话,就标志着我们的船厂正式成立了……”
樊修技术员说:“那条飞剪船呢?你真让那些爱好者亲自动手嘛?”
“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省得他们一天在网上叽叽歪歪……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帮忙,还不行的话,还有明人技术员,他妈的,明人工匠都比我们强,至少他们都建过百吨以上的全木船。”
“没事吧?我们有数控木工机床……”
第三百一十九章以后只有台湾纵帆船了
从这件事后,纵帆党和横帆党两伙人算是明白了,这个吴杰厂长是个闷骚男,在别人玩嘴炮时,他却在干实事。
于是,他们就养成了去安江造船厂实地观察的习惯。
在等招聘齐明人船匠时,他们听说吴杰厂长又设计了两种船型,赶紧都跑去观看。
当时在测试水池边,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还蹲着,认真地看着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在测试一个怪里怪气的船模——众人习惯性评头论足了。
“太丑了,像个大鸭子!”
“长宽比例太小,肯定跑不快!”
“这玩意是个啥?算纵帆还是算横帆?”
水池子里的樊修技术员听后不耐烦,说道:“没见识,连解放前活跃在苏州河的老闸船都不知道!”
众皆哑然,确实没听过,更没见过。
还是吴杰厂长厚道些,他笑着跟大家解释了一下。
19世纪上海租界的洋人们发现,他们的横帆船跟本无法适应中国沿海多变的风向,便结合西洋帆船的船型和中式帆装建造了这种“四不像”。
它釆用了西方船体,两支桅杆上挂着中式硬帆,在连接艏斜杠和前桅项部的支索上,还挂上了百慕大式三角帆。
这种帆装,有效地改善了逆风行驶的性能、增加了帆总面积,还能平衡令人烦恼的上风舵问题。
这种船在极限时,甚至只需要一名舵手和一名助手,就可以愉快地航行。它操作简便,被当时的洋人广泛地用于上海沿海到内河的运输。
到了小火轮大行其道的20世纪,直至民国时期,仍然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可见其性能优良,非常适用于台湾沿海或内河。
众人摆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樊修技术员还是有点憋不住话,带刺地说道:“我看着论坛里的争吵就想笑,还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当作横帆强大的依据说事,中国式帆明明是纵帆好不好?纵帆船是利用帆面和风向的夹角,使风帆两面的空气岀现速度差,从而产生动压力来推动船舶行驶,而横帆只是利用背面的风吹鼓帆面,形成静压力推动船舶,像盖伦船上面的一面软质风帆才叫橫帆,没文化真可怕!”
这时,先来一步的伍大鹏董事长,赶忙站出来打圆场:“民康,那咱们就用这老闸船了?你的做法很有哲学意义。”
吴杰愣了一下,表示不懂。
伍大鹏董事长和吴杰厂长是老朋友了。
伍大鹏有一次在烟台长山岛度假时认识了回乡探亲的吴杰——那时还叫吴民康,一个文革气息浓郁的名字——穿越时才改名吴杰。
老吴老实却不木呐,同时热情好客,拉着伍大鹏走遍了长山的景点,还带他领略当地的风土民情,其中就参观了当地船工建造木帆船的地方。
这次考虑搞木头商船,伍大鹏董事长毫不犹豫地任命吴杰为船厂厂长,当然,这与交情无关。
吴杰的老家就有建造木帆船下海的传统,吴杰至少知道些工艺流程;同时他做事极其认真,还是八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学的就是流体力学。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