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节、历史的重演 (1/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擎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自从多尔衮退入大漠的那一刻开始,草原上的部落们便知道中原再一次的崛起了。要说起草原和中原的关系,那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按照汉人的历史,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北狄部落的记载,三千多年中双方一直拉锯作战,除了汉朝之外中原内乱便是草原趁机南下的最好时机。所以当初蒙古被迫向皇太极臣服之时,谁也不认为他们入主中原的时机不对。
到了现如今这些游牧民族中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如汉唐般强大的中原王朝再次建立,自己除了称臣之外似乎也就只有遁走草原深处这一条路。但是且不说多尔衮居心叵测的再次寇边,单单是现在的中原朝廷开出的投降条件就让人犹豫不决。
土默特部纠结的看着归化城边的大青山,就是在这个地方,林丹汗战败被迫降金,然后他自己也因天花死于青海,蒙古帝国彻底灭亡。然后便是族中的青壮跟着满清南下,一开始还算是势如破竹,跟在满人的后边发点小财。看上去宋朝的旧事即将上演。可谁知这次汉人的英雄没有像岳飞那样死于昏君,反倒是北伐成功再次把他们赶回了大草原,连带着死了一茬族中的勇士。现在想起来当年大汗联明抗清的策略是多么的英明,他老人家显然是看出中原的气数未尽!
现在好了,以前至少靠着和大明互相贸易也还混的不错,草原上的城池也建得似模似样,现在多尔衮再次从自己眼皮子底下过去骚扰中原,本想首鼠两端的西土默特部郁闷的发现,这回的汉军可不是以前那种只知道防守长城的软蛋,据快马回报,集宁海子边的两个大的部落已经投降,经过几天修整之后,汉人的精锐马上就要沿着大黑河谷杀到眼前了,可再看看现在的归化城,除了老弱病残就还是老弱病残。哪怕拥有城墙的他们都没有一点的信心守住城市。
紧接着一条流言开始在部落里传播,说是这次的中原皇帝对归顺的蒙古诸部既往不咎,只要是纳贡称臣便可以受汉人的律法保护,谁要是敢抢这种部落,汉人的皇帝也会派军讨伐。严格的说,这个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反正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民族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故事。现在只等着看多尔衮能否真的打开榆林城,那样的话这股汉人骑兵肯定要南下救援。
就在他们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另一条重磅消息彻底的将他们最后一丝侥幸给打击的无影无踪,据跑回来的蒙古兵所言,本来他们跟着几千满人去包围榆林,结果半个月来久攻不下,反倒是在长城边死伤不少蒙古人,而满人见势不妙便向西穿过沙漠逃跑了。等蒙古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彻底上了满人的当,等他们也想跑的时候,榆林得到了延安府的支援,反倒是打了个反冲锋给他们冲散了。
一群骑兵被一群步兵冲散了……绝对的黑色幽默让谁都笑不出来,凡是见识过汉人在壕沟中开枪的蒙古人,都觉得进攻这样的阵地是送死,同样的就算对方从掩蔽中冲出来,他们也不觉得会占多少便宜。甚至他们发现要想在这种战争中活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改为拿起汉人的新式火枪。而正在逼近的汉人骑兵正好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榆林之危暂时解除了,这一点谁都不会太在意,无论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不认为榆林城会被攻陷,多尔衮成功的将中华的注意力转向了西北草原,而他的两万残兵则鼓足最后的勇气绕行阴山以北的大漠,一路抢劫勒索直奔赤峰而去,至集宁海子被占领的时候,满清主力部队已经沿阴河河谷穿越了大兴安岭。
虽然归乡心切,但是在赤峰暂时休整的满清骑兵并不敢继续向东,而是在等到了中华正式向蒙古出兵的消息后,继续沿着河流向东北进发,若是从地图上看,赫然就是通辽至长春一线。因为张乾率军攻克盛京之后,受限于当时的军力、国力,到目前为止中华朝只控制了东北平原沈阳至辽东半岛周边的地盘,向北最远不过铁岭。所以多尔衮才冒险回到老家,妄图召集旧部以图东山再起。
他的算盘很精明,既然中华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控制蒙古,那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注意到长春以北的整片松花江流域,这样一来除了满清可以有个喘息之机外,可以在恢复一定实力后同中原讨价还价,万一能再次称臣归顺,说不定就还有机会再次杀汉人一个措手不及。
没错,到现在为止,多尔衮已经不再想着自己有生之年还能打到北京城下,见识了汉人精锐的战斗力后,他很清楚满清这个国家要想存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是拖到张韬驾崩,然后再和新皇帝谈谈称臣的筹码,万一中华那唯一的太子真的读书读傻了,相信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这大清的国祚不仅可以延续,还能借机再杀回蒙古草原,重新积攒实力。
抱着这个想法的多尔衮星夜兼程的向东北逃窜,而远在华北修路的姜田就郁闷的多了,榆林的包围解除了,集宁也到手了,看上去归化城至未来的包头一线也没有像样的敌人了,一两年内阴山以南的土地将再次回归中原管辖。在这连番捷报之下,整个朝堂都弥漫着胜利的气氛。不管那些官员们以前是否反对北伐,至少现在都要沾沾这军功的光。可姜田却发现,那支最先进行换装的精锐骑兵虽然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就没遇到多少硬仗,可请求补给的报告还是向雪片般飞来。
最要命的还不是弹药的消耗,而是因为进展过快,原先预计要明年开春才能进行的要塞建设提前了,更要命的是大量走不了的蒙古牧民名义上也算是中原子民了,他们被留下来的原因自然是无法进行长途迁徙。那么养活这些人也是朝廷的重要任务。所以最近堆积如山的弹药并没有消耗多少,反倒是建材、工具、粮食的补给申请简直翻番的往上长。
“优先运输粮食吧,咱们的军粮储备以及那些战备食品都只提供给部队,至于所谓的灾民口粮,就用山芋干和玉米应付!”在调看了仓库清单之后,姜田决定用一些给军马准备的精粮,对付那些被故意流下来的蒙古老弱。
他并不知道的是,自己这看似不讲人权的命令,在那些蒙古人眼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中华,他们一开始并不指望人家能管自己的死活,别看那些有能力逃跑的大部落溜的挺快,但冬季还没过去,这样浩浩荡荡的向北、向西迁徙,不一定能挨过冬天凛冽的寒风,他们这些留下等死的,不仅得到了救济用的口粮,而且卖了手上体弱的牲口给汉人的军队之后,还能得到不少铁器、茶叶等硬通货。
一块劣质的茶砖在中原不值钱,但是在草原上有时候比人命都重要,一口完整的铁锅甚至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至于马匹之类的重要牲畜,中华军队就更是来者不拒。而且同样因为连年作战,蒙古各部落男女比例也严重失调,女人的价码在草原上一降再降,这种交易就更是受部队的欢迎,不过为了维持军纪,张韬特别命令前指,只有参军满五年,或是岁数超过三十的老兵,才能正式的打报告结婚。而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被纠察人员逮到你乱搞,无论是否你情我愿,都一律按军纪处理。
对此姜田有不同的看法,这年头能做到对自己的百姓秋毫无犯已经是难能可贵,没必要搞得那么死板... -->>
其实,自从多尔衮退入大漠的那一刻开始,草原上的部落们便知道中原再一次的崛起了。要说起草原和中原的关系,那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按照汉人的历史,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北狄部落的记载,三千多年中双方一直拉锯作战,除了汉朝之外中原内乱便是草原趁机南下的最好时机。所以当初蒙古被迫向皇太极臣服之时,谁也不认为他们入主中原的时机不对。
到了现如今这些游牧民族中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如汉唐般强大的中原王朝再次建立,自己除了称臣之外似乎也就只有遁走草原深处这一条路。但是且不说多尔衮居心叵测的再次寇边,单单是现在的中原朝廷开出的投降条件就让人犹豫不决。
土默特部纠结的看着归化城边的大青山,就是在这个地方,林丹汗战败被迫降金,然后他自己也因天花死于青海,蒙古帝国彻底灭亡。然后便是族中的青壮跟着满清南下,一开始还算是势如破竹,跟在满人的后边发点小财。看上去宋朝的旧事即将上演。可谁知这次汉人的英雄没有像岳飞那样死于昏君,反倒是北伐成功再次把他们赶回了大草原,连带着死了一茬族中的勇士。现在想起来当年大汗联明抗清的策略是多么的英明,他老人家显然是看出中原的气数未尽!
现在好了,以前至少靠着和大明互相贸易也还混的不错,草原上的城池也建得似模似样,现在多尔衮再次从自己眼皮子底下过去骚扰中原,本想首鼠两端的西土默特部郁闷的发现,这回的汉军可不是以前那种只知道防守长城的软蛋,据快马回报,集宁海子边的两个大的部落已经投降,经过几天修整之后,汉人的精锐马上就要沿着大黑河谷杀到眼前了,可再看看现在的归化城,除了老弱病残就还是老弱病残。哪怕拥有城墙的他们都没有一点的信心守住城市。
紧接着一条流言开始在部落里传播,说是这次的中原皇帝对归顺的蒙古诸部既往不咎,只要是纳贡称臣便可以受汉人的律法保护,谁要是敢抢这种部落,汉人的皇帝也会派军讨伐。严格的说,这个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反正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民族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故事。现在只等着看多尔衮能否真的打开榆林城,那样的话这股汉人骑兵肯定要南下救援。
就在他们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另一条重磅消息彻底的将他们最后一丝侥幸给打击的无影无踪,据跑回来的蒙古兵所言,本来他们跟着几千满人去包围榆林,结果半个月来久攻不下,反倒是在长城边死伤不少蒙古人,而满人见势不妙便向西穿过沙漠逃跑了。等蒙古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彻底上了满人的当,等他们也想跑的时候,榆林得到了延安府的支援,反倒是打了个反冲锋给他们冲散了。
一群骑兵被一群步兵冲散了……绝对的黑色幽默让谁都笑不出来,凡是见识过汉人在壕沟中开枪的蒙古人,都觉得进攻这样的阵地是送死,同样的就算对方从掩蔽中冲出来,他们也不觉得会占多少便宜。甚至他们发现要想在这种战争中活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改为拿起汉人的新式火枪。而正在逼近的汉人骑兵正好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榆林之危暂时解除了,这一点谁都不会太在意,无论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不认为榆林城会被攻陷,多尔衮成功的将中华的注意力转向了西北草原,而他的两万残兵则鼓足最后的勇气绕行阴山以北的大漠,一路抢劫勒索直奔赤峰而去,至集宁海子被占领的时候,满清主力部队已经沿阴河河谷穿越了大兴安岭。
虽然归乡心切,但是在赤峰暂时休整的满清骑兵并不敢继续向东,而是在等到了中华正式向蒙古出兵的消息后,继续沿着河流向东北进发,若是从地图上看,赫然就是通辽至长春一线。因为张乾率军攻克盛京之后,受限于当时的军力、国力,到目前为止中华朝只控制了东北平原沈阳至辽东半岛周边的地盘,向北最远不过铁岭。所以多尔衮才冒险回到老家,妄图召集旧部以图东山再起。
他的算盘很精明,既然中华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控制蒙古,那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注意到长春以北的整片松花江流域,这样一来除了满清可以有个喘息之机外,可以在恢复一定实力后同中原讨价还价,万一能再次称臣归顺,说不定就还有机会再次杀汉人一个措手不及。
没错,到现在为止,多尔衮已经不再想着自己有生之年还能打到北京城下,见识了汉人精锐的战斗力后,他很清楚满清这个国家要想存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是拖到张韬驾崩,然后再和新皇帝谈谈称臣的筹码,万一中华那唯一的太子真的读书读傻了,相信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这大清的国祚不仅可以延续,还能借机再杀回蒙古草原,重新积攒实力。
抱着这个想法的多尔衮星夜兼程的向东北逃窜,而远在华北修路的姜田就郁闷的多了,榆林的包围解除了,集宁也到手了,看上去归化城至未来的包头一线也没有像样的敌人了,一两年内阴山以南的土地将再次回归中原管辖。在这连番捷报之下,整个朝堂都弥漫着胜利的气氛。不管那些官员们以前是否反对北伐,至少现在都要沾沾这军功的光。可姜田却发现,那支最先进行换装的精锐骑兵虽然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就没遇到多少硬仗,可请求补给的报告还是向雪片般飞来。
最要命的还不是弹药的消耗,而是因为进展过快,原先预计要明年开春才能进行的要塞建设提前了,更要命的是大量走不了的蒙古牧民名义上也算是中原子民了,他们被留下来的原因自然是无法进行长途迁徙。那么养活这些人也是朝廷的重要任务。所以最近堆积如山的弹药并没有消耗多少,反倒是建材、工具、粮食的补给申请简直翻番的往上长。
“优先运输粮食吧,咱们的军粮储备以及那些战备食品都只提供给部队,至于所谓的灾民口粮,就用山芋干和玉米应付!”在调看了仓库清单之后,姜田决定用一些给军马准备的精粮,对付那些被故意流下来的蒙古老弱。
他并不知道的是,自己这看似不讲人权的命令,在那些蒙古人眼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中华,他们一开始并不指望人家能管自己的死活,别看那些有能力逃跑的大部落溜的挺快,但冬季还没过去,这样浩浩荡荡的向北、向西迁徙,不一定能挨过冬天凛冽的寒风,他们这些留下等死的,不仅得到了救济用的口粮,而且卖了手上体弱的牲口给汉人的军队之后,还能得到不少铁器、茶叶等硬通货。
一块劣质的茶砖在中原不值钱,但是在草原上有时候比人命都重要,一口完整的铁锅甚至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至于马匹之类的重要牲畜,中华军队就更是来者不拒。而且同样因为连年作战,蒙古各部落男女比例也严重失调,女人的价码在草原上一降再降,这种交易就更是受部队的欢迎,不过为了维持军纪,张韬特别命令前指,只有参军满五年,或是岁数超过三十的老兵,才能正式的打报告结婚。而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被纠察人员逮到你乱搞,无论是否你情我愿,都一律按军纪处理。
对此姜田有不同的看法,这年头能做到对自己的百姓秋毫无犯已经是难能可贵,没必要搞得那么死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