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2/2)
吾读小说网 5du5.co,擎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雷霆来看,张皇帝显然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时机不对,才没有推广而已。所以张韬的这个表态很重要,这直接导致了姜田改革由试验升级成了皇帝的意愿。
其实这项制度真正引起争议的还不是给了小吏一个升职的通道,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以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想做官就还要再考一次试是必然的结果,真正让现在的官员们担心的,是科考以后完全变成了学历考试,你哪怕考个状元回来,要当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一来江南那些考试大省的清流豪门,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没有优势,或者说是被拉倒同一起跑线,不仅是给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同样是削弱了势力庞大的地主官僚集团,可以算是釜底抽薪般的将就文官网络打散,堪称新朝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招。
同时也避免了明初那种假借查处大案的名义,对勾连甚广的文人团体进行肉体上的消灭,防止因为牵连导致的冤假错案,明初朱元璋用四大案来对军@政两个体系内的山头主义、结党营私进行打击,虽然效果显著,但后遗症也不少,且没有根除诞生军阀和文官结党的土壤,明朝最后还是毁在了这点上。
有远光有头脑的人马上就看出了这项改革的厉害之处,就像当年隋朝兴科举,一下子就动摇了传承千年的豪门贵族,把士这个阶层平民化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社会结构的降维打击,而张韬和姜田正在进行第三次降维,目的是使国家统治结构的专业化,官员来源的多元化。
“所以说,你父皇站出来的时间太早了!如果是等我和旧官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再站出来当个仲裁者的角色,绝对能获得比现在要好的结果。”姜田喝了口茶继续说:“现在那些串联的江南地主官僚们,只会蛰伏起来等待时机,而且也过早的暴露了我的真实意图。”
听说有了新式文具的张环,最终还是在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外出许可,以游学的名义跑来了天津,太子出游必然是前呼后拥,可是姜田说这番话的时候,身边却一个随从都没有,不然姜田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听了他的抱怨之后,张环反倒是付之一笑:“先生说的和父皇所猜果然一样,您猜他是怎么想的?”
姜田先是一愣,张韬能猜到自己的牢骚这很正常,毕竟这个战略是他们俩一起制定的,让他意外的是张环的成长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做老师的预料。
“还能怎么想?”姜田苦笑了一下:“他肯定会和你说,我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政客,而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尽量减少扯皮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前进才是为君之道。”
张环笑容不减:“父皇果然又猜中了,他说您虽然会腹诽,却又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改革!”
“唉……”姜田长叹了一声:“谁让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呢。”
张环这次来不仅要查看新文具的生产,同时也要参观眼下所有人都盯着的考前培训班,身为皇储的他视察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改革,这一点各方都没什么好做的文章,但是为了确保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陪同视察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于是刚回京不久的吴远和刘宝铠又回来了,他们此次的任务是代表贵族监视文官集团别对太子进行负面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文官阶级的代表,田虚海也以同学的身份来了,毕竟他也是比较了解新学的人。而科学派的代表非宋懿莫属,其实他最想看的是赛璐珞的塑化成型工艺。
眼看着这群人驻扎在城中,最头痛的并不是姜田,而是负责安全保卫的卫刚,虽然太子最终住在了刘家,可外围警戒的活一点都不少,他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以前一年能见个二品大员的时候都少,现在亲王、太子轮着番往这跑,想结交达官贵人吗?一抓一大把。
可能是和改革派朝夕相处的原因,他现在对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政@改让他对军@改的意义也思考的更多,得益于当年张韬在军中推广扫盲,他这个军官虽然算不上饱读诗书,但至少也能看懂史书。
若论军@改最成功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降维的商鞅变法,从这以后,中国军队中的军官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能靠军功发家致富或是当上军官,这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提前从封建割据走向了中央集权。
也正是这次降维,诞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精神,保证了第二次降维前,中国不会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为外力的干扰出现了短暂的军阀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
被如此教育过的卫刚,对现在反对改革的那些杂音嗤之以鼻,他不仅支持改革,而且坚信改革一定会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寻找各种理由扯后腿,却一直无法撼动新军体系中的人。
他们还只当是张韬在军中的个人魅力太强,寄希望于张皇帝为了龙椅的安稳也对功臣大开杀戒,或是等没有什么从军资历的张环继位之后,在潜移默化的纠正“跑偏”的路线,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锁国的那套一样。殊不知当初的军中扫盲和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这两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注定了新军不会被旧势力拉拢。
当然也不能苛求这些人鼠目寸光,毕竟没人见识过1949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始的第三次降维,虽然这次降维的主体思想来自于一个德裔犹太人,但不输秦皇汉武的风流人物,用旷古烁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完成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期准备,还夯实了再次君临天下的底气与精神。并且开创性的在改革开放前,将社会结构精简到了只有公民、公务员和军人这三个阶层。称呼上更是精炼到只剩下一个词——同志!
正是知道这改变历史的第三次革命,张韬和姜田才会如此热衷于改革,只是区别于张韬那种狂热的革命主义思想,姜田的思维更加的冷静和务实,现阶段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没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样,几乎被外来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狱。
现在的中国人还对自己天朝上国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这种自信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负,所以无论是文人阶层还是市民百姓,对皇帝没事瞎折腾的改革并不理解与认同,全靠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帝王权威才得以贯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田才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这种权威,宁可自己冲在第一线承担火力,也要保证张韬能在最终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边呐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张韬并不领情。
深知这师兄弟之间存在着主观上的矛盾,张环作为夹在其中的调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现在为止张韬还没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内没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张环是铁定会继承皇位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想到临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张环趁着姜田情绪稳定了一些赶紧问到:“这次估计会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这些新晋的秀才们?”
说道这事姜田就知道是张韬要问的,倒是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来秀才、举人之类的称呼最多只是个学历证明,科举会逐渐变成公务员考试,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务员也没事,家境贫寒没有生计的,就给我去学校里当个小学教师去!”
雷霆来看,张皇帝显然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时机不对,才没有推广而已。所以张韬的这个表态很重要,这直接导致了姜田改革由试验升级成了皇帝的意愿。
其实这项制度真正引起争议的还不是给了小吏一个升职的通道,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以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想做官就还要再考一次试是必然的结果,真正让现在的官员们担心的,是科考以后完全变成了学历考试,你哪怕考个状元回来,要当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一来江南那些考试大省的清流豪门,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没有优势,或者说是被拉倒同一起跑线,不仅是给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同样是削弱了势力庞大的地主官僚集团,可以算是釜底抽薪般的将就文官网络打散,堪称新朝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招。
同时也避免了明初那种假借查处大案的名义,对勾连甚广的文人团体进行肉体上的消灭,防止因为牵连导致的冤假错案,明初朱元璋用四大案来对军@政两个体系内的山头主义、结党营私进行打击,虽然效果显著,但后遗症也不少,且没有根除诞生军阀和文官结党的土壤,明朝最后还是毁在了这点上。
有远光有头脑的人马上就看出了这项改革的厉害之处,就像当年隋朝兴科举,一下子就动摇了传承千年的豪门贵族,把士这个阶层平民化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社会结构的降维打击,而张韬和姜田正在进行第三次降维,目的是使国家统治结构的专业化,官员来源的多元化。
“所以说,你父皇站出来的时间太早了!如果是等我和旧官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再站出来当个仲裁者的角色,绝对能获得比现在要好的结果。”姜田喝了口茶继续说:“现在那些串联的江南地主官僚们,只会蛰伏起来等待时机,而且也过早的暴露了我的真实意图。”
听说有了新式文具的张环,最终还是在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外出许可,以游学的名义跑来了天津,太子出游必然是前呼后拥,可是姜田说这番话的时候,身边却一个随从都没有,不然姜田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听了他的抱怨之后,张环反倒是付之一笑:“先生说的和父皇所猜果然一样,您猜他是怎么想的?”
姜田先是一愣,张韬能猜到自己的牢骚这很正常,毕竟这个战略是他们俩一起制定的,让他意外的是张环的成长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做老师的预料。
“还能怎么想?”姜田苦笑了一下:“他肯定会和你说,我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政客,而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尽量减少扯皮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前进才是为君之道。”
张环笑容不减:“父皇果然又猜中了,他说您虽然会腹诽,却又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改革!”
“唉……”姜田长叹了一声:“谁让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呢。”
张环这次来不仅要查看新文具的生产,同时也要参观眼下所有人都盯着的考前培训班,身为皇储的他视察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改革,这一点各方都没什么好做的文章,但是为了确保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陪同视察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于是刚回京不久的吴远和刘宝铠又回来了,他们此次的任务是代表贵族监视文官集团别对太子进行负面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文官阶级的代表,田虚海也以同学的身份来了,毕竟他也是比较了解新学的人。而科学派的代表非宋懿莫属,其实他最想看的是赛璐珞的塑化成型工艺。
眼看着这群人驻扎在城中,最头痛的并不是姜田,而是负责安全保卫的卫刚,虽然太子最终住在了刘家,可外围警戒的活一点都不少,他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以前一年能见个二品大员的时候都少,现在亲王、太子轮着番往这跑,想结交达官贵人吗?一抓一大把。
可能是和改革派朝夕相处的原因,他现在对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政@改让他对军@改的意义也思考的更多,得益于当年张韬在军中推广扫盲,他这个军官虽然算不上饱读诗书,但至少也能看懂史书。
若论军@改最成功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降维的商鞅变法,从这以后,中国军队中的军官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能靠军功发家致富或是当上军官,这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提前从封建割据走向了中央集权。
也正是这次降维,诞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精神,保证了第二次降维前,中国不会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为外力的干扰出现了短暂的军阀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
被如此教育过的卫刚,对现在反对改革的那些杂音嗤之以鼻,他不仅支持改革,而且坚信改革一定会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寻找各种理由扯后腿,却一直无法撼动新军体系中的人。
他们还只当是张韬在军中的个人魅力太强,寄希望于张皇帝为了龙椅的安稳也对功臣大开杀戒,或是等没有什么从军资历的张环继位之后,在潜移默化的纠正“跑偏”的路线,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锁国的那套一样。殊不知当初的军中扫盲和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这两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注定了新军不会被旧势力拉拢。
当然也不能苛求这些人鼠目寸光,毕竟没人见识过1949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始的第三次降维,虽然这次降维的主体思想来自于一个德裔犹太人,但不输秦皇汉武的风流人物,用旷古烁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完成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期准备,还夯实了再次君临天下的底气与精神。并且开创性的在改革开放前,将社会结构精简到了只有公民、公务员和军人这三个阶层。称呼上更是精炼到只剩下一个词——同志!
正是知道这改变历史的第三次革命,张韬和姜田才会如此热衷于改革,只是区别于张韬那种狂热的革命主义思想,姜田的思维更加的冷静和务实,现阶段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没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样,几乎被外来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狱。
现在的中国人还对自己天朝上国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这种自信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负,所以无论是文人阶层还是市民百姓,对皇帝没事瞎折腾的改革并不理解与认同,全靠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帝王权威才得以贯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田才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这种权威,宁可自己冲在第一线承担火力,也要保证张韬能在最终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边呐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张韬并不领情。
深知这师兄弟之间存在着主观上的矛盾,张环作为夹在其中的调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现在为止张韬还没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内没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张环是铁定会继承皇位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想到临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张环趁着姜田情绪稳定了一些赶紧问到:“这次估计会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这些新晋的秀才们?”
说道这事姜田就知道是张韬要问的,倒是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来秀才、举人之类的称呼最多只是个学历证明,科举会逐渐变成公务员考试,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务员也没事,家境贫寒没有生计的,就给我去学校里当个小学教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