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梁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萝卜一个坑,既然皇上没有想要换人的意思,那他们不管怎么努力也全都是白忙活罢了。
但方才来宗道的请辞行为彻底把他们心里原本已经快要熄灭的小火苗又成功地点燃了,在场的官员们的政治嗅觉全都异常敏锐,立刻就从中嗅到了将来可能会有加官进爵、位列台阁的机会。原本大明官场的发展方向虽然在皇上“出巡”之后的干扰之下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但随着来宗道刚刚提出了辞官归田,大明的官场形势将极有可能再次走上正轨,回到原本就应该走的路上来。
萧木“出巡”归来的这一小段时间当中官场的“非正常”状态,则似乎像是历史的逗号,尽管引起了一点点小小的波澜,但最后恐怕还是被原本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所以,几乎所有心中还算又那么一点野心的官员心里都在思量着将来官场的走向。从来宗道开始,他最终的归属就是大明官场最最准确的风向标——只要他最后真的辞官归田,那么肯定会引发大明官场的一场地震,其余那些原本早就应该卷铺盖走人的阁老们的位子肯定全都保不住,很大可能性是他们也会相继上述乞修,其他的官员们自然也会从中推波助澜,帮助他们尽早实现畅享天伦之乐的愿望。倘若其他的阁老当中还有一两个不知好歹,赖着位子不走的人,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将会成为朝堂当中其他所有官员攻讦的对象,毕竟内阁大学士的位子是有限的,你们要是不主动让出来,其他人就只好亲自动手去抢了。
不过在场的人也不见得全都是那种有野心的,还是有那么一些没有什么进取之心的官员,他们关注的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
就比如说徐光启,对于争夺阁老之位就没有什么兴趣,他一向所关心的就是他生平所倡导的那些关于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怎么造枪铸炮,如何计算天体运行规律的方法。然而就是这样并不喜好争权夺利的徐光启在原本的历史上却当上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官居内阁次辅;而那些费尽心思,相互串联以求入阁而不得的人,则是大有人在,就比方说钱谦益,在原本的历史上,终崇祯一朝都没能成功入阁,反而连原本的官职都没得做,只能回家赋闲,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所以,在徐光启的眼中,来宗道请求辞官归田的行为是在给皇上施加压力,是一种变相表达皇上阻止小太监们拜孔夫子行为的不满,想要让皇上收回成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自然也不是来宗道独创的,历史上很多的大臣都用过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劝谏皇上,给皇上施加压力。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数北宋的王安石了,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许许多多的官员对于王安石的新法并不赞成,而是激烈地反对,这一度让启用王安石决定要进行变法的宋神宗心中也十分犹豫,对于继续推行新法还是回复旧制也是瞻前顾后。就在宋神宗的态度暧昧,新法的实施受到阻扰的时候,王安石也同样提出过辞官归隐,最后自然还是受到了宋神宗的挽留,新法得以继续推行。
所以,在徐光启眼里,来宗道的做法也是效仿王安石而为,目的则是为了规劝皇上,不要阻挠新一批的蒙童拜至圣先师。
如何判断徐光启的猜测是否是对的呢(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对的)?这也十分简单,那就是:皇上对来宗道的辞官请求自然会十分惊诧,肯定会关心其原因,问一些“爱卿何故要辞官归田”的话,然后来宗道不再继续坚持辞官,而是借机说一些诸如“大明堂堂天朝,礼仪之邦却礼仪不在”这样的话来引起皇上的兴趣,然后对皇上的行为加以规劝。如果事情是按照这样的路线发展,那么就可以证明徐光启的猜测正确。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但对于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在官场当中屹立不倒,反而位列重臣的这些三品以上官员们来说,这也不过就是几个念头的事情。所以,不管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皇上的答复以及来宗道的反应,所以大臣们全都几乎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上的回应。
来宗道本人也是如此,虽然心里知道皇上肯定不会立刻就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但心里还是十分紧张,忐忑地等待着皇上将要说出来的话。
个萝卜一个坑,既然皇上没有想要换人的意思,那他们不管怎么努力也全都是白忙活罢了。
但方才来宗道的请辞行为彻底把他们心里原本已经快要熄灭的小火苗又成功地点燃了,在场的官员们的政治嗅觉全都异常敏锐,立刻就从中嗅到了将来可能会有加官进爵、位列台阁的机会。原本大明官场的发展方向虽然在皇上“出巡”之后的干扰之下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但随着来宗道刚刚提出了辞官归田,大明的官场形势将极有可能再次走上正轨,回到原本就应该走的路上来。
萧木“出巡”归来的这一小段时间当中官场的“非正常”状态,则似乎像是历史的逗号,尽管引起了一点点小小的波澜,但最后恐怕还是被原本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所以,几乎所有心中还算又那么一点野心的官员心里都在思量着将来官场的走向。从来宗道开始,他最终的归属就是大明官场最最准确的风向标——只要他最后真的辞官归田,那么肯定会引发大明官场的一场地震,其余那些原本早就应该卷铺盖走人的阁老们的位子肯定全都保不住,很大可能性是他们也会相继上述乞修,其他的官员们自然也会从中推波助澜,帮助他们尽早实现畅享天伦之乐的愿望。倘若其他的阁老当中还有一两个不知好歹,赖着位子不走的人,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将会成为朝堂当中其他所有官员攻讦的对象,毕竟内阁大学士的位子是有限的,你们要是不主动让出来,其他人就只好亲自动手去抢了。
不过在场的人也不见得全都是那种有野心的,还是有那么一些没有什么进取之心的官员,他们关注的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
就比如说徐光启,对于争夺阁老之位就没有什么兴趣,他一向所关心的就是他生平所倡导的那些关于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怎么造枪铸炮,如何计算天体运行规律的方法。然而就是这样并不喜好争权夺利的徐光启在原本的历史上却当上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官居内阁次辅;而那些费尽心思,相互串联以求入阁而不得的人,则是大有人在,就比方说钱谦益,在原本的历史上,终崇祯一朝都没能成功入阁,反而连原本的官职都没得做,只能回家赋闲,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所以,在徐光启的眼中,来宗道请求辞官归田的行为是在给皇上施加压力,是一种变相表达皇上阻止小太监们拜孔夫子行为的不满,想要让皇上收回成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自然也不是来宗道独创的,历史上很多的大臣都用过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劝谏皇上,给皇上施加压力。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数北宋的王安石了,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许许多多的官员对于王安石的新法并不赞成,而是激烈地反对,这一度让启用王安石决定要进行变法的宋神宗心中也十分犹豫,对于继续推行新法还是回复旧制也是瞻前顾后。就在宋神宗的态度暧昧,新法的实施受到阻扰的时候,王安石也同样提出过辞官归隐,最后自然还是受到了宋神宗的挽留,新法得以继续推行。
所以,在徐光启眼里,来宗道的做法也是效仿王安石而为,目的则是为了规劝皇上,不要阻挠新一批的蒙童拜至圣先师。
如何判断徐光启的猜测是否是对的呢(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对的)?这也十分简单,那就是:皇上对来宗道的辞官请求自然会十分惊诧,肯定会关心其原因,问一些“爱卿何故要辞官归田”的话,然后来宗道不再继续坚持辞官,而是借机说一些诸如“大明堂堂天朝,礼仪之邦却礼仪不在”这样的话来引起皇上的兴趣,然后对皇上的行为加以规劝。如果事情是按照这样的路线发展,那么就可以证明徐光启的猜测正确。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但对于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在官场当中屹立不倒,反而位列重臣的这些三品以上官员们来说,这也不过就是几个念头的事情。所以,不管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皇上的答复以及来宗道的反应,所以大臣们全都几乎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上的回应。
来宗道本人也是如此,虽然心里知道皇上肯定不会立刻就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但心里还是十分紧张,忐忑地等待着皇上将要说出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