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日不见,孟云晖换了一番装束,穿一身纻纱直裰,提前戴起头巾,看起来比从前更显相貌堂堂。别说李子恒,就是李绮节,看他穿着这么体面的衣裳去伺弄老牛,都有些替他心疼——不是心疼孟云晖,是心疼他身上的衣裳。
一个梳小髻的小童跑到孟云晖身边,抽出一张帕子,拍拍他衣襟下摆上沾上的尘土,“少爷,东西都收拾好了。“
孟云晖点点头。
李绮节道:“孟四哥要进城去?“
孟云晖还未答话,李子恒道:“正好我们也回城,孟表弟和我们一道走吧。“
孟云晖飞快地瞥了李绮节一眼,见她没反对,笑道:“恭敬不如从命,正想请大表哥顺路捎带我一程。“
他略顿了顿,“我爹……要去访友,下午回县城。“
他现在说的爹,应该不是他的生父孟五叔,而是孟举人。
李绮节走到李子恒身边,压低声音道:“没序过齿,大哥怎么晓得孟四哥年纪比你小?“
李子恒把袍角塞在腰间,道:“我是元月梅花开的时候生的,他是春社日水芹菜冒尖的时候生的,自然是我年长。“
一行人收拾妥当,回到瑶江县。
牛车驶入葫芦巷时,杨家小厮阿满立即迎上前,似是想对李绮节说什么,看到同车的孟云晖,脸色一变,抽身又往回跑了。
孟云晖低声问李子恒:“刚刚那个是杨家九郎的伴当?“
李子恒点点头:“孟表弟认得杨九?“
孟云晖眉头轻皱,随口道:“听说过。“
到了孟家门口,孟云晖和小厮下车,小厮前去叩门,里面半天没人应声。
李绮节进门前,见孟云晖和小厮还站在孟家门外傻等,犹豫了半刻,向李子恒道:“孟婶婶可能出门去了,请孟四哥到咱们家坐坐吧。“
孟娘子当然没有出门,李绮节出门前还听到她在院子里骂丫头。孟云晖独自回家,孟娘子心中有气,多半躲在家中,不让丫头为他开门。
只能等孟举人回家,孟云晖才能进门。
李子恒把孟云晖主仆请到李家堂屋稍作,宝珠煮了鸡蛋茶给几人果腹。
不多时,门外几声叩响,门房打开门,认出来人,招呼道:“表少爷来了。“
杨天佑神色匆匆,他原本在为李家的事奔忙,听阿满说孟云晖回城,怕他说自己的坏话,这才撂下手上的差事,即刻赶来李家。
听到堂屋里的说话声,他面色微冷:“孟四在里头?“
门房道:“间壁没人在家,大少爷请孟四少爷过来说说话。“
杨天佑冷笑一声,都火烧眉毛了,还有工夫和孟四谈笑风生?他就奇怪李家的院子里怎么会晾着一件秀才的衣裳,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孟四赶在前头了!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是防盗章,大家别买啊,明天20点前会准时替换的。
☆、第43章
杨天佑进了李家堂屋,一眼先溜到孟云晖身上,见他穿着比往日不同,心里更是警钟长鸣。
另一头,孟云晖正和李子恒说话,余光瞥见杨天佑进门,笑容渐渐凝结在眼角眉梢。
二人对视一眼,又心照不宣地各自移开眼神。
杨天佑径直走向李绮节:“我已经派人去武昌府了。“
李绮节站起身:“有一事想请九表哥帮忙。“
说着话,朝孟云晖示意,带着杨天佑走出堂屋。
杨天佑回头看一眼孟云晖,狭长双眸中尽是提防之意。
孟云晖直视着他略带警告意味的眼神,嘴角含着一抹挑衅的笑容。
李绮节把李子恒带到院中,桂树下已经支起桌椅板凳,桌上备有笔墨纸张。
宝珠斟了两杯滚白水送到院子里,吃过茶,李绮节问道:“滩涂那边的二十亩地,表哥预备拿来种什么?“
杨天佑道:“朱家的债主急着脱手,价格低廉,我买来也是准备再转手的,没打算自己种粮食。“
李绮节点点头,这和她打听来的消息差不多,杨天佑名下几乎没有任何田产房屋,他是杨家庶子,无权继承家产,这几年基本靠变卖各种产业,赚取其中的差价来盈利。
“如果我要从表哥把那二十亩地买来,表哥出价多少?“
杨天佑一怔,“你要把地买回去?“
李绮节翻开桌上一本账册,翻到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数目,头也不抬道:“放心,不会让表哥吃亏,在商言商,表哥原定的价钱是多少,就是多少。“
杨天佑看着李绮节头顶上盘起的漆黑发髻,心里颇有些作痒,很想上手捏一下:“你是不是想把田地送给你家那户远亲,然后息事宁人?“
不等李绮节回答,他道:“若是如此,我直接把田地拱手让给李家就好了。“
李绮节抬起头,面露诧异,小气磕巴如杨天佑,什么时候变得大方起来了?
杨天佑眉眼一弯,脸颊边的笑涡若隐若现:“如果能妥善解决杨、李两家的纠纷,不让表妹名声受损,区区二十亩地算得什么。表妹想要什么,只管说,我全都给你。“
瞳孔里像烧了两团火苗,亮晶晶的。
李绮节觉得脊背一寒,胳膊上炸起一层鸡皮疙瘩,低下头,合上账本:“无功不受禄,表哥不出价,就算了。我把紧邻的二十亩地买下来也是一样的。“
杨天佑双眼微微眯起,盯着李绮节看了片刻,知道她不是在说玩笑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一亩八两银。“
“八两?!“
李绮节一脸讶色,怀疑杨天佑是不是故意压低价格以向她示好。
元末社会制度败坏,生产力极度低下,唐宋时期的许多技术知识几近失传,以至于田地荒废,民不聊生。自明朝立国以来,朝廷奉行轻傜薄赋的国策,鼓励老百姓们置房办产、开垦土地。县里的人赚了钱钞,多数会攒起来买田置地,潭州府的田亩价格逐年增高。直到嘉靖年间,畏于繁重的徭役,普通老百姓不敢多买田地,田地价格才下跌至一亩五六两。
眼下,按市价算,山地从一亩一两到一亩七八两的都有,而水田向来供不应求,一亩水田少说也得十两银。
几日不见,孟云晖换了一番装束,穿一身纻纱直裰,提前戴起头巾,看起来比从前更显相貌堂堂。别说李子恒,就是李绮节,看他穿着这么体面的衣裳去伺弄老牛,都有些替他心疼——不是心疼孟云晖,是心疼他身上的衣裳。
一个梳小髻的小童跑到孟云晖身边,抽出一张帕子,拍拍他衣襟下摆上沾上的尘土,“少爷,东西都收拾好了。“
孟云晖点点头。
李绮节道:“孟四哥要进城去?“
孟云晖还未答话,李子恒道:“正好我们也回城,孟表弟和我们一道走吧。“
孟云晖飞快地瞥了李绮节一眼,见她没反对,笑道:“恭敬不如从命,正想请大表哥顺路捎带我一程。“
他略顿了顿,“我爹……要去访友,下午回县城。“
他现在说的爹,应该不是他的生父孟五叔,而是孟举人。
李绮节走到李子恒身边,压低声音道:“没序过齿,大哥怎么晓得孟四哥年纪比你小?“
李子恒把袍角塞在腰间,道:“我是元月梅花开的时候生的,他是春社日水芹菜冒尖的时候生的,自然是我年长。“
一行人收拾妥当,回到瑶江县。
牛车驶入葫芦巷时,杨家小厮阿满立即迎上前,似是想对李绮节说什么,看到同车的孟云晖,脸色一变,抽身又往回跑了。
孟云晖低声问李子恒:“刚刚那个是杨家九郎的伴当?“
李子恒点点头:“孟表弟认得杨九?“
孟云晖眉头轻皱,随口道:“听说过。“
到了孟家门口,孟云晖和小厮下车,小厮前去叩门,里面半天没人应声。
李绮节进门前,见孟云晖和小厮还站在孟家门外傻等,犹豫了半刻,向李子恒道:“孟婶婶可能出门去了,请孟四哥到咱们家坐坐吧。“
孟娘子当然没有出门,李绮节出门前还听到她在院子里骂丫头。孟云晖独自回家,孟娘子心中有气,多半躲在家中,不让丫头为他开门。
只能等孟举人回家,孟云晖才能进门。
李子恒把孟云晖主仆请到李家堂屋稍作,宝珠煮了鸡蛋茶给几人果腹。
不多时,门外几声叩响,门房打开门,认出来人,招呼道:“表少爷来了。“
杨天佑神色匆匆,他原本在为李家的事奔忙,听阿满说孟云晖回城,怕他说自己的坏话,这才撂下手上的差事,即刻赶来李家。
听到堂屋里的说话声,他面色微冷:“孟四在里头?“
门房道:“间壁没人在家,大少爷请孟四少爷过来说说话。“
杨天佑冷笑一声,都火烧眉毛了,还有工夫和孟四谈笑风生?他就奇怪李家的院子里怎么会晾着一件秀才的衣裳,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孟四赶在前头了!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是防盗章,大家别买啊,明天20点前会准时替换的。
☆、第43章
杨天佑进了李家堂屋,一眼先溜到孟云晖身上,见他穿着比往日不同,心里更是警钟长鸣。
另一头,孟云晖正和李子恒说话,余光瞥见杨天佑进门,笑容渐渐凝结在眼角眉梢。
二人对视一眼,又心照不宣地各自移开眼神。
杨天佑径直走向李绮节:“我已经派人去武昌府了。“
李绮节站起身:“有一事想请九表哥帮忙。“
说着话,朝孟云晖示意,带着杨天佑走出堂屋。
杨天佑回头看一眼孟云晖,狭长双眸中尽是提防之意。
孟云晖直视着他略带警告意味的眼神,嘴角含着一抹挑衅的笑容。
李绮节把李子恒带到院中,桂树下已经支起桌椅板凳,桌上备有笔墨纸张。
宝珠斟了两杯滚白水送到院子里,吃过茶,李绮节问道:“滩涂那边的二十亩地,表哥预备拿来种什么?“
杨天佑道:“朱家的债主急着脱手,价格低廉,我买来也是准备再转手的,没打算自己种粮食。“
李绮节点点头,这和她打听来的消息差不多,杨天佑名下几乎没有任何田产房屋,他是杨家庶子,无权继承家产,这几年基本靠变卖各种产业,赚取其中的差价来盈利。
“如果我要从表哥把那二十亩地买来,表哥出价多少?“
杨天佑一怔,“你要把地买回去?“
李绮节翻开桌上一本账册,翻到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数目,头也不抬道:“放心,不会让表哥吃亏,在商言商,表哥原定的价钱是多少,就是多少。“
杨天佑看着李绮节头顶上盘起的漆黑发髻,心里颇有些作痒,很想上手捏一下:“你是不是想把田地送给你家那户远亲,然后息事宁人?“
不等李绮节回答,他道:“若是如此,我直接把田地拱手让给李家就好了。“
李绮节抬起头,面露诧异,小气磕巴如杨天佑,什么时候变得大方起来了?
杨天佑眉眼一弯,脸颊边的笑涡若隐若现:“如果能妥善解决杨、李两家的纠纷,不让表妹名声受损,区区二十亩地算得什么。表妹想要什么,只管说,我全都给你。“
瞳孔里像烧了两团火苗,亮晶晶的。
李绮节觉得脊背一寒,胳膊上炸起一层鸡皮疙瘩,低下头,合上账本:“无功不受禄,表哥不出价,就算了。我把紧邻的二十亩地买下来也是一样的。“
杨天佑双眼微微眯起,盯着李绮节看了片刻,知道她不是在说玩笑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一亩八两银。“
“八两?!“
李绮节一脸讶色,怀疑杨天佑是不是故意压低价格以向她示好。
元末社会制度败坏,生产力极度低下,唐宋时期的许多技术知识几近失传,以至于田地荒废,民不聊生。自明朝立国以来,朝廷奉行轻傜薄赋的国策,鼓励老百姓们置房办产、开垦土地。县里的人赚了钱钞,多数会攒起来买田置地,潭州府的田亩价格逐年增高。直到嘉靖年间,畏于繁重的徭役,普通老百姓不敢多买田地,田地价格才下跌至一亩五六两。
眼下,按市价算,山地从一亩一两到一亩七八两的都有,而水田向来供不应求,一亩水田少说也得十两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