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骁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斩之。
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仔细想了想,皇甫遇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
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四条是: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这不是正说的是梁汉璋吗?
而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八条: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他刚才所说的话,似乎能跟这条靠得上一点边。
皇甫遇明白过来,李守贞刚才的话,一方面是在点拨他,另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他,莫要多管闲事。
原来,无论是杜重威,还是李守贞都认为梁汉璋此去必死。杜重威正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趁机除掉梁汉璋这根眼中钉肉中刺。而李守贞似乎还很赞同杜重威的做法。
想明白了这一点,一股怒火不由得从皇甫遇心底升起。
就算梁汉璋该死,那两千精骑何辜?难道就为了除去梁汉璋一人,就该让两千铁血男儿洒血疆场吗?
更何况,如今治军,又有几人真的是按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的呢?若是真按这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执行,麾下的兵卒没有逃光,也该被砍光了。
皇甫遇忽然想起了李风云,与李风云联手打的那几仗,何其的快意,可以说是他戎马生涯中打得最痛快的几场仗,因为,他根本不用不用担心后背,更担心有人在背后射冷箭。
不像现在,连身边的友军也不能相信,生怕被人找什么理由除掉了,或者故意被送往死地,死得不明不白。
人生在世,为欢几何?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与李风云并肩作战。
皇甫遇心中暗叹了一口气,他与梁汉璋并无交情,犯不着为了他去触怒杜重威和李守贞。
第三日凌晨,有残兵逃回报告,梁汉璋所率的两千精骑,在浮阳之北界遇伏,契丹将领高谟翰率五千兵马杀出,将梁汉璋两千人马包围。两军厮杀了一整天,梁汉璋战死,所率的两千精骑,除了十多人浴血杀出重围,其他的人,尽皆战死,全军覆没。
这三天,杜重威的大军没有向前移动一步。
听到这个消息,杜重威叹了一口气,道:“可惜了,一员忠勇良将!”
李守贞也道:“是啊,契丹鞑子实在是太狡猾,汉璋死得其所,此事必须马上禀报皇上,请朝廷厚加嘉赏!”
听得皇甫遇后背直冒凉气。
杜重威当即下令大军拔寨南撤。
注1:取自白居易《长恨歌》。
注2:此刘延祚并非天策府中刘延祚,同名而已,前文提过,他曾向晋国乐寿监军王峦写过信,说准备投降晋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后者是本书杜撰出来的人物,请勿弄混。
注3:梁汉璋(898年-946年),字国宝,应州人。年少时投入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军中,以勇力著称,先后担任突骑、奉德指挥使。
石敬瑭即位的第二年,遥领钦州刺史。第三年,加检校司空,改护圣都指挥使。第七年,迁检校司徒,遥领阆州团练使。第八年,授陈州防御使。
契丹从黄河南岸撤军后,改任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不久任永清军兵马留后,俄正授节制。这一年,他诏领千骑戍防冀州。946年,石重贵命令杜重威北讨,诏令他担任北面马军都排阵使之职。杜重威命令他收复淤口关,在浮阳之北界与契丹骑五千兵马相遇,苦战竟日,以众寡不侔,为流矢所中,殁于阵。
前文提到过此人,但未注释,此处详加说明。
斩之。
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仔细想了想,皇甫遇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
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四条是: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这不是正说的是梁汉璋吗?
而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八条: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他刚才所说的话,似乎能跟这条靠得上一点边。
皇甫遇明白过来,李守贞刚才的话,一方面是在点拨他,另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他,莫要多管闲事。
原来,无论是杜重威,还是李守贞都认为梁汉璋此去必死。杜重威正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趁机除掉梁汉璋这根眼中钉肉中刺。而李守贞似乎还很赞同杜重威的做法。
想明白了这一点,一股怒火不由得从皇甫遇心底升起。
就算梁汉璋该死,那两千精骑何辜?难道就为了除去梁汉璋一人,就该让两千铁血男儿洒血疆场吗?
更何况,如今治军,又有几人真的是按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的呢?若是真按这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执行,麾下的兵卒没有逃光,也该被砍光了。
皇甫遇忽然想起了李风云,与李风云联手打的那几仗,何其的快意,可以说是他戎马生涯中打得最痛快的几场仗,因为,他根本不用不用担心后背,更担心有人在背后射冷箭。
不像现在,连身边的友军也不能相信,生怕被人找什么理由除掉了,或者故意被送往死地,死得不明不白。
人生在世,为欢几何?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与李风云并肩作战。
皇甫遇心中暗叹了一口气,他与梁汉璋并无交情,犯不着为了他去触怒杜重威和李守贞。
第三日凌晨,有残兵逃回报告,梁汉璋所率的两千精骑,在浮阳之北界遇伏,契丹将领高谟翰率五千兵马杀出,将梁汉璋两千人马包围。两军厮杀了一整天,梁汉璋战死,所率的两千精骑,除了十多人浴血杀出重围,其他的人,尽皆战死,全军覆没。
这三天,杜重威的大军没有向前移动一步。
听到这个消息,杜重威叹了一口气,道:“可惜了,一员忠勇良将!”
李守贞也道:“是啊,契丹鞑子实在是太狡猾,汉璋死得其所,此事必须马上禀报皇上,请朝廷厚加嘉赏!”
听得皇甫遇后背直冒凉气。
杜重威当即下令大军拔寨南撤。
注1:取自白居易《长恨歌》。
注2:此刘延祚并非天策府中刘延祚,同名而已,前文提过,他曾向晋国乐寿监军王峦写过信,说准备投降晋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后者是本书杜撰出来的人物,请勿弄混。
注3:梁汉璋(898年-946年),字国宝,应州人。年少时投入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军中,以勇力著称,先后担任突骑、奉德指挥使。
石敬瑭即位的第二年,遥领钦州刺史。第三年,加检校司空,改护圣都指挥使。第七年,迁检校司徒,遥领阆州团练使。第八年,授陈州防御使。
契丹从黄河南岸撤军后,改任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不久任永清军兵马留后,俄正授节制。这一年,他诏领千骑戍防冀州。946年,石重贵命令杜重威北讨,诏令他担任北面马军都排阵使之职。杜重威命令他收复淤口关,在浮阳之北界与契丹骑五千兵马相遇,苦战竟日,以众寡不侔,为流矢所中,殁于阵。
前文提到过此人,但未注释,此处详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