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宠妃打脸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康熙收到安亲王返回军中的消息时,只是冷笑一声,并没有阻止。老七的事情一出,明面上所有的视线都放在他这个当皇阿玛的人身上,看他如何处理这件事,可暗地里知情的人,对于安亲王的不满却是实实在在地产生了。
且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错在安亲王本身,他若率先认错,也许那些宗室以及大臣可能还会替他辩解几句,说说情。可是现在安亲王趁着事发,直接跑了,如此敢做却不敢担的行为怕是让不少人对他失望不已吧!
之前康熙怕自己贸然出手引起其他人的反弹,现在倒好,安亲王自己把把柄送过来,他没有当场发作,亦没有穷追猛打,一派冷静平和的模样倒是让宗室大臣了再不好说什么。可以说这次的事情已经让这些人站了队,等到下一次,只要他抓住安亲王的把柄,这些人怕是不用康熙开口,就会自动将安亲王推到他前面来。
至于军中诸事,看似安亲王岳乐独掌大权,可实际上军中势力也分成了好几股,单就康熙这几个陆续提拔的青年将领就自成一派,他们这些人看似一般散沙,官位更是高低不同,但细心观察的话,便会发现他们手中都握有实权,真要连成一线,安亲王岳乐也不一定能挡住他们。而康熙就是看重这一点,才会放任岳乐回营,半点不曾为难。
“梁九功,将这份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到军中,朕倒是要看看临近战事结束,他安亲王还能闹出什么动静来!”康熙从慈宁宫回来之后,便针对安亲王本身做了一系列的调整,甚至动了之前并不打算动的暗桩和眼线,为得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安亲王在军中的威望,续而架空于他,将军中大权真真正正地掌握到自己手上。
“嗻。”梁九功诚惶诚恐地接过康熙递来的折子,行礼之后,很是乖觉地退出大殿,进行安排。就冲着康熙这严谨的态度,就由不得梁九功不重视,且都说了是八百里加急,他哪里还敢有一丝耽搁。
康熙看着往外走的梁九功,再看看御案上摆着的折子,目光扫向一旁的红皮折子,目光微微一凝,这是龙卫特有颜色,一般单独用红皮送上,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消息。康熙伸手拿过,打开之后,看到折子上的内容,整个人顿时变得阴郁起来。
他一直都知道先帝的死没那么简单,依着之前查到的那些信息,他本以为太皇太后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逼着先帝自我放纵,但是这份折子却让他明白,先帝被逼得没法是一回事,但太皇太后决绝的态度促使悲剧的发生却又是另一回事。
政治立场不同,行事准则自然也不同,康熙作为一个掌控大局的帝王,自然明白先帝想要改革的心思和难处,就是他自己每每涉及创新,还不是一样会受到朝中守旧大臣的百般阻挠。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新人,倒不是因为朝中那些守旧大臣没有真材实学,而是这些大臣的年纪越大,行事就越是保守,别说开拓进取,就连新东西他们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人说好听一点是沉稳,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改变。
遇上这种事,即便他是帝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朝中稳定,需要平衡,有守旧大臣就一定得有懂得开拓进取的大臣,所以他必须平衡两方势力,让他们互相竞争却又能为他所用。
先帝当初太过急于求成,步子迈得太大,再加上时局不稳,人心涣散,以至于支持他的人太少,反对他的人太多。再有太皇太后出手,他就算是有雄心万丈,怕是也难有发挥的余地……康熙长叹了一口气,合上折子的瞬间,他内心无比复杂,他会对先帝的难处感同身受,却不会赞同先帝略显幼稚的逃避行为。
对!对于先帝前期的种种不作为以及后期的种种放纵,康熙即便是儿子也有些看不上眼,特别是他寄情于孝献皇后,迁怒于所有人的举动,让康熙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那些被迁怒的人中包含了他和他额娘,他对先帝有孺慕之情,那是身为人子的天性,但除此之外,他对先帝最深的感触大概就是那一腔怨愤之意了。
康熙嘴上不说,但是心里明白,有怨愤之意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二哥、老五等兄弟以及后宫那些太妃们,谁对先帝没有怨言,而正是因为这份怨愤之情,康熙才会吸取教训,下定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帝王,但似乎不管他怎么做,都难以达到他预想的结果。
站起身,康熙想着折子上所说的击垮先帝的最后一件事,心里莫名地带着一丝寒意,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太皇太后的狠心了,现在看来他对太皇太后的了解还很片面,毕竟能狠下心肠除掉自己亲孙儿的人,真心少见。
康熙单手握拳抵着御案,整个人不断脑补着关于从前的种种,也许孝献皇后的出现的确招人非议,甚至是招人恨,但是促使这一切发生,且在最后造成悲剧的却是太皇太后的步步紧逼。若当初... -->>
康熙收到安亲王返回军中的消息时,只是冷笑一声,并没有阻止。老七的事情一出,明面上所有的视线都放在他这个当皇阿玛的人身上,看他如何处理这件事,可暗地里知情的人,对于安亲王的不满却是实实在在地产生了。
且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错在安亲王本身,他若率先认错,也许那些宗室以及大臣可能还会替他辩解几句,说说情。可是现在安亲王趁着事发,直接跑了,如此敢做却不敢担的行为怕是让不少人对他失望不已吧!
之前康熙怕自己贸然出手引起其他人的反弹,现在倒好,安亲王自己把把柄送过来,他没有当场发作,亦没有穷追猛打,一派冷静平和的模样倒是让宗室大臣了再不好说什么。可以说这次的事情已经让这些人站了队,等到下一次,只要他抓住安亲王的把柄,这些人怕是不用康熙开口,就会自动将安亲王推到他前面来。
至于军中诸事,看似安亲王岳乐独掌大权,可实际上军中势力也分成了好几股,单就康熙这几个陆续提拔的青年将领就自成一派,他们这些人看似一般散沙,官位更是高低不同,但细心观察的话,便会发现他们手中都握有实权,真要连成一线,安亲王岳乐也不一定能挡住他们。而康熙就是看重这一点,才会放任岳乐回营,半点不曾为难。
“梁九功,将这份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到军中,朕倒是要看看临近战事结束,他安亲王还能闹出什么动静来!”康熙从慈宁宫回来之后,便针对安亲王本身做了一系列的调整,甚至动了之前并不打算动的暗桩和眼线,为得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安亲王在军中的威望,续而架空于他,将军中大权真真正正地掌握到自己手上。
“嗻。”梁九功诚惶诚恐地接过康熙递来的折子,行礼之后,很是乖觉地退出大殿,进行安排。就冲着康熙这严谨的态度,就由不得梁九功不重视,且都说了是八百里加急,他哪里还敢有一丝耽搁。
康熙看着往外走的梁九功,再看看御案上摆着的折子,目光扫向一旁的红皮折子,目光微微一凝,这是龙卫特有颜色,一般单独用红皮送上,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消息。康熙伸手拿过,打开之后,看到折子上的内容,整个人顿时变得阴郁起来。
他一直都知道先帝的死没那么简单,依着之前查到的那些信息,他本以为太皇太后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逼着先帝自我放纵,但是这份折子却让他明白,先帝被逼得没法是一回事,但太皇太后决绝的态度促使悲剧的发生却又是另一回事。
政治立场不同,行事准则自然也不同,康熙作为一个掌控大局的帝王,自然明白先帝想要改革的心思和难处,就是他自己每每涉及创新,还不是一样会受到朝中守旧大臣的百般阻挠。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新人,倒不是因为朝中那些守旧大臣没有真材实学,而是这些大臣的年纪越大,行事就越是保守,别说开拓进取,就连新东西他们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人说好听一点是沉稳,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改变。
遇上这种事,即便他是帝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朝中稳定,需要平衡,有守旧大臣就一定得有懂得开拓进取的大臣,所以他必须平衡两方势力,让他们互相竞争却又能为他所用。
先帝当初太过急于求成,步子迈得太大,再加上时局不稳,人心涣散,以至于支持他的人太少,反对他的人太多。再有太皇太后出手,他就算是有雄心万丈,怕是也难有发挥的余地……康熙长叹了一口气,合上折子的瞬间,他内心无比复杂,他会对先帝的难处感同身受,却不会赞同先帝略显幼稚的逃避行为。
对!对于先帝前期的种种不作为以及后期的种种放纵,康熙即便是儿子也有些看不上眼,特别是他寄情于孝献皇后,迁怒于所有人的举动,让康熙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那些被迁怒的人中包含了他和他额娘,他对先帝有孺慕之情,那是身为人子的天性,但除此之外,他对先帝最深的感触大概就是那一腔怨愤之意了。
康熙嘴上不说,但是心里明白,有怨愤之意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二哥、老五等兄弟以及后宫那些太妃们,谁对先帝没有怨言,而正是因为这份怨愤之情,康熙才会吸取教训,下定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帝王,但似乎不管他怎么做,都难以达到他预想的结果。
站起身,康熙想着折子上所说的击垮先帝的最后一件事,心里莫名地带着一丝寒意,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太皇太后的狠心了,现在看来他对太皇太后的了解还很片面,毕竟能狠下心肠除掉自己亲孙儿的人,真心少见。
康熙单手握拳抵着御案,整个人不断脑补着关于从前的种种,也许孝献皇后的出现的确招人非议,甚至是招人恨,但是促使这一切发生,且在最后造成悲剧的却是太皇太后的步步紧逼。若当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