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星光战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奏一起,高声喊出“一二三四”的口号了。
这首歌唱完,礼堂里再也不复刚才《我的老班长》唱完之后的低沉氛围,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如果不出意外,这首歌词简单的歌最多两天的时间就会在这支部队的食堂前面或者训练场上唱响。
这首歌结束后,下一个登台的就是柳灏锋独唱的《十五的月亮》。苏钺已经看到,除了柳灏锋之外,阿涛和苏钲也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舞台的角落里。阿涛的手中还抱着一卷不知道什么东西。这个可不是苏钺的安排,也不知道这几个家伙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出现的时间远比《一二三四歌》和《我的老班长》要早得多。另一个世界唱响过这首歌的歌手非常多,不仅仅有体制内的明星艺人,还有不少流行歌手翻唱过这首历久弥新的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石祥在50年代应征入伍,其实本身并非音乐创作人,而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后来才开始搞歌词创作。而《十五的月亮》这首歌也很明显受到了词作者诗歌创作经历的影响,言辞工整、感情深刻,实际上还能从中找出不少古诗词的义项和味道。
对于月亮这个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历来都能引发迁客骚人的感怀,苏钺之前在齐鲁卫视做《百家讲坛》这档节目时,和姬慕森教授闲聊中讨论过这个话题。大抵月光清冷,便能让人心底生寒。历史上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两人的探讨中倒是玩笑般引出一条“感情线”来:因为“心生寒冷”,所以渴望温暖,自然便会感怀和思念。再加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的人却相隔千里万里,自然加重了这份思念,发展到了极致,便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地理上的距离或许能够克服,生与死的距离以及时间上的差距却无从抹去,因此便有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缺人离、月圆人却未必能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月缺月圆之间,遗憾却被放大——这种遗憾某些时候便不再限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故乡之间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和这些残山剩水的哀鸣相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倒也没那么让人感伤了。
这首感情深沉的歌曲需要相对应的演唱功底。柳灏锋虽然仅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并不足以深刻感受到这首歌中的情感,但好在功底不错,再加上这些天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闲暇时也和不少战士聊天,倒是能把这首歌里面的感情表达出七八分。
然而不出意料的是,当这首歌唱响的时候,礼堂中的气氛不可避免的再次沉静了下来。如果说《我的老班长》表现出的是年轻战士的战友情,这首《十五的月亮》则更能激发出有家有室的老兵对于家人的愧疚和感怀。实际上不仅仅是战士,摄影机对准的地方,前来探亲的军属也一个个眼含泪花。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很有些“现代文翻译”古诗词的味道。比如“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家乡”这一句,大抵就相当于“天涯共此时”这一句了,而这首歌里面处处都是“你”、“我”,以及“边关”、“家乡”的对照。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之夜思念亲人司空见惯,而将这种感情放到军人和军属这样的群体中,情感就变得分外浓烈。而在歌曲的最终,将注意力引向祖国昌盛和万家团圆,就更加凸显了“小家”与“大家”的对比了。如果放到古诗词的赏析中,或许应该和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相比拟了:尽管在如霜的月光中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却也依然抱持着“但愿人长久”的乐观。与万家平安相比,暂时分离的小家庭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吧?
或许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人并不会将思维延展到这样的地步,但感情总是相通的。礼堂里面除了柳灏锋的歌声,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声音。摄影师的镜头也不再去关注舞台上的柳灏锋,而是专注地捕捉着观众席上的一副副动情的面孔。而等这首歌快要结束的时候,苏钺无意间发现在舞台的角落里躲着的阿涛开始有了小动作,赶紧向将镜头对准观众席的摄影师发出了指令,让其中的一台摄影机对准了阿涛和苏钲。
两个人在柳灏锋的身后拉出了一条制作简陋的横幅,上面的字迹还是手写的,别说什么书法造诣了,连字迹的大小都不统一。但上面的内容却十分让人动容:
“此身许国,亦可许卿!”
这并不是苏钺的安排,而是这几个嘉宾私下里的协商和暗中的准备,甚至还专门避过了跟拍的摄影师的镜头。但不管如何,这八个字的内容却十分切合现场的气氛。而等到柳灏锋的演唱结束,音乐渐落,男主持人急匆匆擦了一把眼泪,用嘶吼一般的声音大声喊道:
“全体起立!向所有军属——敬礼!”
随着这样一句口令,礼堂里面如林般的战士猛然站起身来,庄重地抬起右手,向自己的亲人,以及所有辛苦的军属献上一个庄严的军礼。而这样的一个军礼,在不久以后将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大众面前。
奏一起,高声喊出“一二三四”的口号了。
这首歌唱完,礼堂里再也不复刚才《我的老班长》唱完之后的低沉氛围,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如果不出意外,这首歌词简单的歌最多两天的时间就会在这支部队的食堂前面或者训练场上唱响。
这首歌结束后,下一个登台的就是柳灏锋独唱的《十五的月亮》。苏钺已经看到,除了柳灏锋之外,阿涛和苏钲也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舞台的角落里。阿涛的手中还抱着一卷不知道什么东西。这个可不是苏钺的安排,也不知道这几个家伙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出现的时间远比《一二三四歌》和《我的老班长》要早得多。另一个世界唱响过这首歌的歌手非常多,不仅仅有体制内的明星艺人,还有不少流行歌手翻唱过这首历久弥新的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石祥在50年代应征入伍,其实本身并非音乐创作人,而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后来才开始搞歌词创作。而《十五的月亮》这首歌也很明显受到了词作者诗歌创作经历的影响,言辞工整、感情深刻,实际上还能从中找出不少古诗词的义项和味道。
对于月亮这个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历来都能引发迁客骚人的感怀,苏钺之前在齐鲁卫视做《百家讲坛》这档节目时,和姬慕森教授闲聊中讨论过这个话题。大抵月光清冷,便能让人心底生寒。历史上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两人的探讨中倒是玩笑般引出一条“感情线”来:因为“心生寒冷”,所以渴望温暖,自然便会感怀和思念。再加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的人却相隔千里万里,自然加重了这份思念,发展到了极致,便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地理上的距离或许能够克服,生与死的距离以及时间上的差距却无从抹去,因此便有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缺人离、月圆人却未必能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月缺月圆之间,遗憾却被放大——这种遗憾某些时候便不再限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故乡之间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和这些残山剩水的哀鸣相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倒也没那么让人感伤了。
这首感情深沉的歌曲需要相对应的演唱功底。柳灏锋虽然仅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并不足以深刻感受到这首歌中的情感,但好在功底不错,再加上这些天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闲暇时也和不少战士聊天,倒是能把这首歌里面的感情表达出七八分。
然而不出意料的是,当这首歌唱响的时候,礼堂中的气氛不可避免的再次沉静了下来。如果说《我的老班长》表现出的是年轻战士的战友情,这首《十五的月亮》则更能激发出有家有室的老兵对于家人的愧疚和感怀。实际上不仅仅是战士,摄影机对准的地方,前来探亲的军属也一个个眼含泪花。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很有些“现代文翻译”古诗词的味道。比如“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家乡”这一句,大抵就相当于“天涯共此时”这一句了,而这首歌里面处处都是“你”、“我”,以及“边关”、“家乡”的对照。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之夜思念亲人司空见惯,而将这种感情放到军人和军属这样的群体中,情感就变得分外浓烈。而在歌曲的最终,将注意力引向祖国昌盛和万家团圆,就更加凸显了“小家”与“大家”的对比了。如果放到古诗词的赏析中,或许应该和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相比拟了:尽管在如霜的月光中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却也依然抱持着“但愿人长久”的乐观。与万家平安相比,暂时分离的小家庭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吧?
或许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人并不会将思维延展到这样的地步,但感情总是相通的。礼堂里面除了柳灏锋的歌声,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声音。摄影师的镜头也不再去关注舞台上的柳灏锋,而是专注地捕捉着观众席上的一副副动情的面孔。而等这首歌快要结束的时候,苏钺无意间发现在舞台的角落里躲着的阿涛开始有了小动作,赶紧向将镜头对准观众席的摄影师发出了指令,让其中的一台摄影机对准了阿涛和苏钲。
两个人在柳灏锋的身后拉出了一条制作简陋的横幅,上面的字迹还是手写的,别说什么书法造诣了,连字迹的大小都不统一。但上面的内容却十分让人动容:
“此身许国,亦可许卿!”
这并不是苏钺的安排,而是这几个嘉宾私下里的协商和暗中的准备,甚至还专门避过了跟拍的摄影师的镜头。但不管如何,这八个字的内容却十分切合现场的气氛。而等到柳灏锋的演唱结束,音乐渐落,男主持人急匆匆擦了一把眼泪,用嘶吼一般的声音大声喊道:
“全体起立!向所有军属——敬礼!”
随着这样一句口令,礼堂里面如林般的战士猛然站起身来,庄重地抬起右手,向自己的亲人,以及所有辛苦的军属献上一个庄严的军礼。而这样的一个军礼,在不久以后将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