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犯罪心理档案(第3、4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引起大家关注,帮着破那个悬案呗。”
“想法还挺大!账号?”
“‘杨春天是我的’。”
“杨春天是谁?”
“我女神!”
“密码?”
“950214,我女神生日。”
“账号密码被征用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准再碰这个账号和帖子,若是发现你又注册个小号进去捣乱,我们绝不会客气。看将来你也想成为警察,首先要懂得严格服从纪律!听明白了吗?”
“记住了,以后我连那个网站都不去了,成吗?您也说了,我将来也是警察,都是内部人,干吗搞得这么严肃?哥,我有点建议能说吗?”
“说!”
“我觉得你们要破冶矿那个案子,应该关注一下1988年之后韩国和咱们国家的出入境记录,看看有没有时间点和作案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的。我觉得咱这案子,可能跟韩国‘华城连环奸杀案’是同一个凶手。”
“电影看多了吧你,别当警察了,去做编剧吧!”
“哥,你还别不信,我跟你仔细掰扯掰扯……别,哥,你别着急走啊,好容易来一趟……”
第05章雾里看花
深夜,外面的风很大,吹得窗户啪啪作响。似乎与屋内韩印焦灼难眠的情绪相同,整座城市都处于一种躁郁不安之中。
韩印很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他隐隐有种感觉,这一次的案件恐怕是他的能力无法驾驭的,他对这座城市越熟悉,对案情透视越深入,凶手的“形象”在他心里反而愈加模糊。他不得不承认,当把凶手在所有案件中出现的行为整合到一起审视时,他始终无法捕捉到一个完整的“形象”,他看到的不只是个性差异的问题,而是一个异常混乱多变的人格。但这样的凶手在现实中很容易暴露,无法完成如目前所呈现出的,可以说近乎完美的作案。
韩印只得把整合的案件特征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逐步加以分析。
正如韩印在课堂上教授的步骤,首先来研究一下受害人:
先从年龄上看,小到9岁,中间是19岁到29岁不等,然后比较大的一个是42岁,一个47岁。如果只从数字来看,跨度是相当大的,那么从韩印讲课的理论来判断,凶手的作案应该是针对整个女性群体的。
可是这起案件特殊就特殊在它分两个大的作案阶段,前面是1988年至2002年,后面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了。
再来审视一下被害人群体,韩印发现,其实她们主要就是两个年龄段——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而前者集中出现在凶手作案的第一阶段,后者则全部出现在第二阶段。当然韩印也讲过,针对某一群体的作案,凶手有可能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去选择更成熟的目标。可是别忘了第一阶段的1988年到2002年,这其中也间隔了漫长的14年,凶手难道不成长吗?这又让韩印做出与上面截然相反的判断,凶手似乎有两个愤怒的中心点,也就是说很可能有两个具体的报复形象。
回过头来要说说那个9岁的女童,韩印不是故意忽略她,而是因为只从年龄段这个层面上讲,她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在以往诸多报复社会或者报复个体和群体的作案中,总会出现孩童的身影。比如被封为“中国btk连环杀手”的赵志红和有“暗夜杀手”之称的理查德·拉米雷斯,他们都曾分别对12岁和6岁的孩子狠下毒手,那是因为孩子的形象总是代表着朝气和希望,有着无限的潜能,摧毁了他们就等于摧毁了整个世界和人类最美好的时光。
综上,矛盾之处就在于:凶手作案的目标到底是整个女性群体呢,还是这一群体中某一具有替代作用的个体呢?
接着来看看受害人的背景信息:案件三和四的受害人为无业人员,案件五的受害人为学生,其他人基本都有一份正常职业;她们都是品行端正的本地人,生活平淡,少与人结仇;除案件一和案件六两位受害人(两人并不认识)同在冶矿公司工作之外,其余的皆素不相识,在生活中也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外貌身材也绝对无相像之处,表明她们都属于低风险的潜在受害人,可以排除使命型作案动机,而更像是一种幻想型和性欲型综合于一体的连环作案。
然后,再来剖析行为证据:
“想引起大家关注,帮着破那个悬案呗。”
“想法还挺大!账号?”
“‘杨春天是我的’。”
“杨春天是谁?”
“我女神!”
“密码?”
“950214,我女神生日。”
“账号密码被征用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准再碰这个账号和帖子,若是发现你又注册个小号进去捣乱,我们绝不会客气。看将来你也想成为警察,首先要懂得严格服从纪律!听明白了吗?”
“记住了,以后我连那个网站都不去了,成吗?您也说了,我将来也是警察,都是内部人,干吗搞得这么严肃?哥,我有点建议能说吗?”
“说!”
“我觉得你们要破冶矿那个案子,应该关注一下1988年之后韩国和咱们国家的出入境记录,看看有没有时间点和作案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的。我觉得咱这案子,可能跟韩国‘华城连环奸杀案’是同一个凶手。”
“电影看多了吧你,别当警察了,去做编剧吧!”
“哥,你还别不信,我跟你仔细掰扯掰扯……别,哥,你别着急走啊,好容易来一趟……”
第05章雾里看花
深夜,外面的风很大,吹得窗户啪啪作响。似乎与屋内韩印焦灼难眠的情绪相同,整座城市都处于一种躁郁不安之中。
韩印很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他隐隐有种感觉,这一次的案件恐怕是他的能力无法驾驭的,他对这座城市越熟悉,对案情透视越深入,凶手的“形象”在他心里反而愈加模糊。他不得不承认,当把凶手在所有案件中出现的行为整合到一起审视时,他始终无法捕捉到一个完整的“形象”,他看到的不只是个性差异的问题,而是一个异常混乱多变的人格。但这样的凶手在现实中很容易暴露,无法完成如目前所呈现出的,可以说近乎完美的作案。
韩印只得把整合的案件特征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逐步加以分析。
正如韩印在课堂上教授的步骤,首先来研究一下受害人:
先从年龄上看,小到9岁,中间是19岁到29岁不等,然后比较大的一个是42岁,一个47岁。如果只从数字来看,跨度是相当大的,那么从韩印讲课的理论来判断,凶手的作案应该是针对整个女性群体的。
可是这起案件特殊就特殊在它分两个大的作案阶段,前面是1988年至2002年,后面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了。
再来审视一下被害人群体,韩印发现,其实她们主要就是两个年龄段——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而前者集中出现在凶手作案的第一阶段,后者则全部出现在第二阶段。当然韩印也讲过,针对某一群体的作案,凶手有可能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去选择更成熟的目标。可是别忘了第一阶段的1988年到2002年,这其中也间隔了漫长的14年,凶手难道不成长吗?这又让韩印做出与上面截然相反的判断,凶手似乎有两个愤怒的中心点,也就是说很可能有两个具体的报复形象。
回过头来要说说那个9岁的女童,韩印不是故意忽略她,而是因为只从年龄段这个层面上讲,她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在以往诸多报复社会或者报复个体和群体的作案中,总会出现孩童的身影。比如被封为“中国btk连环杀手”的赵志红和有“暗夜杀手”之称的理查德·拉米雷斯,他们都曾分别对12岁和6岁的孩子狠下毒手,那是因为孩子的形象总是代表着朝气和希望,有着无限的潜能,摧毁了他们就等于摧毁了整个世界和人类最美好的时光。
综上,矛盾之处就在于:凶手作案的目标到底是整个女性群体呢,还是这一群体中某一具有替代作用的个体呢?
接着来看看受害人的背景信息:案件三和四的受害人为无业人员,案件五的受害人为学生,其他人基本都有一份正常职业;她们都是品行端正的本地人,生活平淡,少与人结仇;除案件一和案件六两位受害人(两人并不认识)同在冶矿公司工作之外,其余的皆素不相识,在生活中也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外貌身材也绝对无相像之处,表明她们都属于低风险的潜在受害人,可以排除使命型作案动机,而更像是一种幻想型和性欲型综合于一体的连环作案。
然后,再来剖析行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