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日月永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当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优秀骑手不多,远不如草原人生于马背之上,所以曾想过这个法子,将北平多地之民迁往漠南安居,从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时日,背靠中原的富饶供给,人数丁口一定会超过草原的,但这份题本刚写好,就被姚广孝烧掉了,他跟臣说‘漠南,可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说,他知道皇帝是绝对能听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确实听懂了,而后苦笑起来。
是啊,漠南那时候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为什么姚广孝不让朱棣上这份题本,为什么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设一个总指挥官?
尾大不掉啊!
诚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饶供给,漠南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个‘蒙古’!
在这种地方设置一个总指挥官,那一大意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会成为安禄山!
难怪当年漠南十几个卫所互不统属,不是朱允炆这个穿越者上来风风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还是一盘散沙呢。
朱权这个宗亲在大宁,朱棣这个宗亲在北平,一南一东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将领想搞安史之乱,那这些造反派根本进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还头铁的提议,迁北平之民实漠南,他去漠南抵御瓦剌、鞑靼?
这份题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为国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马上就会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软禁到死!
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这里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叹了口气。
他还自以为自己多么的聪明,解决了古人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结果发现,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愿意去做。
皇帝不愿意做,怕的是动摇自己的统治,毕竟安史之乱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太重,自那以后,为臣子的哪个不要时刻小心谨慎,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利,太大可是要掉脑袋的。
宋晟这五年估计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时候,漠南是十六万卫所兵,五年后还是十六万,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儿也长起来一批,他一个都没有补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没有再提过这种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
沉默了一阵之后,朱允炆陡然展颜一笑。
“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宁与家臣,不予外贼’!”
两人脸色齐刷刷一变。
“咱们不去,将来那漠北大草原还会诞生新的民族,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可以迅速的渡过繁衍的前期,可能一两百年,一支几千人的部族就会繁衍到数百万,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届时顷刻间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万的规模,他们又该南下入侵了。
杀啊、抢啊、烧啊。青史上咱们民族受过的苦难还会继续承受。
而如果这漠北草原也是咱们汉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说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会都是乱臣贼子。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后代儿孙不争气,他们也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夺权,那他门南下入关,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们不敢屠杀自己的胞亲,打来打去,无非是手足相残,肉烂了,也在锅里。”
肉烂了,终究还是在锅里!
神器易主,怎么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里!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来头一位了!
朱棣摇头苦笑,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这天下的军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个人的身上了。
自己这个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践行他当初的诺言,他真能做的一心为国!
明明行的是大公无私之举,却反而尽收了全天下的权力。
而那些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帝王,惦记了一辈子的权力,闹到最后反弄得全天下离心离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里才能装着你。
你心里装着士兵,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就会保护你!
有民心、有军心,那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斗得过你,所以他们就会怕你,不敢反对你。
你便拥有了全天下的权力。
“朕可不想将来睡觉都睡不踏实的惦记草原,所以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朕打算合并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设置漠庭左中右三都护府,就按照这种方式来办,除漠南卫以外,再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选贫瘠者,迁五万户实漠庭,保证漠庭丁口数在六十万左右,我汉人要占全数。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迁内陆,百户一数,分与全国各省府县,具体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朱允炆还是谨慎了些许,改省为三都护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游牧!
届时,他这个皇帝和宗室领一部,内阁推举人才领一部、五军府的宗勋选将领一部!
将来,定三部丁口均数,就算一部出了一个野心党,他也不敢贸然造反,因为他必须要做到一统三部才能兴兵南下。
三部统领和骨干五到十年即轮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对立的阵营,和平统一不现实。
而武力统一,等他们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来也容易,分化起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时候宗亲、内阁、武勋都暗中勾结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枢直接就政变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失民心的话,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武装造反。
安史之乱闹那么大,全天下的名将仍忠心耿耿守着大唐江山,叛乱剿灭后,郭子仪选择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盘不乱,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盘乱了,那漠庭造不造反,这朱明的江山也一样是丢!
这个道理很直观,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觉得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肉烂了,只要还在锅里就成。
。
“当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优秀骑手不多,远不如草原人生于马背之上,所以曾想过这个法子,将北平多地之民迁往漠南安居,从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时日,背靠中原的富饶供给,人数丁口一定会超过草原的,但这份题本刚写好,就被姚广孝烧掉了,他跟臣说‘漠南,可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说,他知道皇帝是绝对能听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确实听懂了,而后苦笑起来。
是啊,漠南那时候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为什么姚广孝不让朱棣上这份题本,为什么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设一个总指挥官?
尾大不掉啊!
诚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饶供给,漠南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个‘蒙古’!
在这种地方设置一个总指挥官,那一大意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会成为安禄山!
难怪当年漠南十几个卫所互不统属,不是朱允炆这个穿越者上来风风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还是一盘散沙呢。
朱权这个宗亲在大宁,朱棣这个宗亲在北平,一南一东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将领想搞安史之乱,那这些造反派根本进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还头铁的提议,迁北平之民实漠南,他去漠南抵御瓦剌、鞑靼?
这份题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为国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马上就会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软禁到死!
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这里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叹了口气。
他还自以为自己多么的聪明,解决了古人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结果发现,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愿意去做。
皇帝不愿意做,怕的是动摇自己的统治,毕竟安史之乱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太重,自那以后,为臣子的哪个不要时刻小心谨慎,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利,太大可是要掉脑袋的。
宋晟这五年估计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时候,漠南是十六万卫所兵,五年后还是十六万,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儿也长起来一批,他一个都没有补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没有再提过这种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
沉默了一阵之后,朱允炆陡然展颜一笑。
“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宁与家臣,不予外贼’!”
两人脸色齐刷刷一变。
“咱们不去,将来那漠北大草原还会诞生新的民族,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可以迅速的渡过繁衍的前期,可能一两百年,一支几千人的部族就会繁衍到数百万,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届时顷刻间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万的规模,他们又该南下入侵了。
杀啊、抢啊、烧啊。青史上咱们民族受过的苦难还会继续承受。
而如果这漠北草原也是咱们汉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说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会都是乱臣贼子。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后代儿孙不争气,他们也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夺权,那他门南下入关,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们不敢屠杀自己的胞亲,打来打去,无非是手足相残,肉烂了,也在锅里。”
肉烂了,终究还是在锅里!
神器易主,怎么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里!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来头一位了!
朱棣摇头苦笑,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这天下的军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个人的身上了。
自己这个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践行他当初的诺言,他真能做的一心为国!
明明行的是大公无私之举,却反而尽收了全天下的权力。
而那些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帝王,惦记了一辈子的权力,闹到最后反弄得全天下离心离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里才能装着你。
你心里装着士兵,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就会保护你!
有民心、有军心,那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斗得过你,所以他们就会怕你,不敢反对你。
你便拥有了全天下的权力。
“朕可不想将来睡觉都睡不踏实的惦记草原,所以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朕打算合并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设置漠庭左中右三都护府,就按照这种方式来办,除漠南卫以外,再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选贫瘠者,迁五万户实漠庭,保证漠庭丁口数在六十万左右,我汉人要占全数。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迁内陆,百户一数,分与全国各省府县,具体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朱允炆还是谨慎了些许,改省为三都护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游牧!
届时,他这个皇帝和宗室领一部,内阁推举人才领一部、五军府的宗勋选将领一部!
将来,定三部丁口均数,就算一部出了一个野心党,他也不敢贸然造反,因为他必须要做到一统三部才能兴兵南下。
三部统领和骨干五到十年即轮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对立的阵营,和平统一不现实。
而武力统一,等他们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来也容易,分化起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时候宗亲、内阁、武勋都暗中勾结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枢直接就政变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失民心的话,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武装造反。
安史之乱闹那么大,全天下的名将仍忠心耿耿守着大唐江山,叛乱剿灭后,郭子仪选择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盘不乱,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盘乱了,那漠庭造不造反,这朱明的江山也一样是丢!
这个道理很直观,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觉得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肉烂了,只要还在锅里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