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梦 (1/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ChapterⅤ Dreams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式的感觉。所以,梦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方式抵制常识的要求。
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方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的方式是梦的主宰。它必定会引起个人所需要的感觉。
我们在梦中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发现。无论我们做梦与否,我们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问题,但是梦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持和维护。
人们对梦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很熟悉,可是谈到对梦的解析,恐怕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实际上,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对梦充满了好奇,那些能为人解梦的巫师更是受到人们的格外礼遇。
尽管我们对梦的研究时间很长,但坦白地说,我们对梦的理解仍然有很多不足。据我所知,人类在对梦的解析中,只有两种谈得上以科学为依据,一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另一种是个体心理学。两者相比,个体心理学更加注重常识的运用,为我们了解梦提供了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旧式梦的解析
我们在用科学解析梦以前,有很多旧式的对梦解析的方法。尽管这些解析方法存在很多谬误,但我们仍需予以重视。因为这毕竟是人类在了解梦时所做的一系列积极尝试。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能够科学地解析梦,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旧式解析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梦是人们心灵创造性的产物。如果我们参考一下过去解梦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人们总是通过这些梦来预测将来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很早就开始认为,梦与未来有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在梦里,会有个超能力的神或祖先操纵自己的心灵,并在梦中给予自己一定指导。
对此,一些解梦的古书里做出了一些解释,说明了人们是如何根据梦来预知未来的。比如,早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开始在梦里寻找各种征兆和预示。在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寄希望于做一个神圣的梦,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他们甚至认为,有些梦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包括可以消除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这种对梦的神奇解释与利用几乎遍及世界。在美洲,印第安人通过忏悔、斋戒、沐浴的方法让自己做出一些梦,并根据对这些梦的解析,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在《圣经》的《旧约全书》里,梦也常被解析为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做的梦日后可以成为现实。他们坚信自己的梦具有远见,而且认为这些梦可以指引自己前进。
我们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些观点好像都缺乏逻辑证明,有些像无稽之谈。实际上,当我刚开始研究梦的时候,也在想,人在做梦的时候,思维的随意性很大,比起那些清醒着,而且身体与智慧都正常的人而言,做梦的人应该难以预测未来。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既然人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坚信梦有着神奇的预测效果,那么,里面或许隐藏着一些真理。
如果我们把梦放到特定的环境里,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也许真能找到我们期待的、有价值的信息。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一个观点,正如千百年来人类的一个共同观点那样,就是:梦可以为某种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做梦了,必然是为某个问题找到解决的答案。当然,我们既然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解析梦,那就不能仅仅了解到这一步,我们还要知道,这个做梦的人要找的是哪种答案,他希望在哪儿找到答案。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梦境里获得的答案通常是朦胧的、模糊的,要次于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所得出的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在研究旧式解梦方法时,能够认清一个观点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个体睡觉时做梦,潜在意识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仅有的两种科学解梦的方法里,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被科学地了解。从定性的角度上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正确的。确实,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科学要素的。然而,在具体研究梦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几个做法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科学性从而变得有些薄弱。
比如说,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灵在白天活动,与在夜间活动有差异,即白天是“有意识”的活动,夜间则是“无意识”的活动。这样的话,就把心灵在昼夜的活动对立起来,而且显然,梦这种心理活动与日常思维有着截然相反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割裂,也使得梦更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一般情况下,凡是这种截然对立,其结果便易导致错误。
在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中,就经常看到这些割裂开来的对立,这显然在辩证法中难以成立。因为事物之间除了对立,还有统一,而且对立仅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同样,在一个人的思维里,如果把两种概念截然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神经症,这在我们遇到很多神经症患者时,已经可以从中得到验证。很多神经症患者正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体系内,造成了这种绝对的割裂,结果,造成他们精神与思维分裂,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
尽管如此,在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世界简单化,比如对与错对立,还有男与女、冷与热、轻与重、强与弱等都对立起来,这种固化思维曾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在科学里,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事物,而是均为变量。或者形象地说,它们只是按照人们某种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个刻度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并非静止不变的,只要一定条件成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所有理论,一旦把两种事物截然对立起来,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谬误。所以,认为梦中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截然对立,显然是不科学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还认为,性是梦的背景,梦都围绕性展开,并用性来对梦进行解析。这种解释的结果,只能将梦与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分离开来,因为,性并非人们生活内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释的那样的话,梦也就无法展现一个人的全部个性,甚至相当一部分个性,我们对梦研究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认为仅用性来解释梦的确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漏洞,于是,他又补充说在梦里可以看到一种想死的潜意识欲望,因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梦的人则是介于活人和死人之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的确有合理之处。
然而,弗洛伊德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梦,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必像清醒时那样严谨地论证,而是采取一种轻松的解决办法。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遇到困难时,选择了做梦,可以折射出这个人或许缺乏一些勇气,从而需要在梦中获得安慰。
不管怎么说,仅就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来说,无法使我们全面了解梦所反映出的一个人的全部个性。而且,在弗洛伊德的观点里,梦与现实截然分开,而人的个性恰是现实中的表现,所以,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不足以让我们借由梦来了解一个人的个性。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对梦的研究中给我们的启发。那就是: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代表着什么含义。于是,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补充心理学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人的个性具有一贯性和因果性,个体的所有思想、语言与心理都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一来,对梦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学一样,成为一门科学,从而告别了它散乱无章的时代。
其实,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显然,这句话很难经得起推敲。比如说,一个人做梦醒来后,这个梦想不起来了,忘了自己的梦,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梦,那么又何谈满足所谓的“愿望”呢?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清楚梦背后的“愿望”!
事实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会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自己梦的含义。同时,梦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假如梦已经与现实割裂开来,满足感又从何谈起呢?从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存在诸多前后矛盾之处。或者说,人一做梦,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那么显然,这样的梦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使我们研究梦也变得失去合理性。这一点显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在做梦时和醒着仍是同一个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梦与一个人的个性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与一个人的个性是连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个性怎样,几乎决定了他梦的性质。而且,这种观点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有一种人,他们在梦中希望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在梦中进行一切努力与挣扎,那么我们将这个梦与他的个性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判断,那就是这种人很可能是被宠坏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能给我些什么?”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私欲,便在梦中寻求满足,从而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实则是被宠坏的小孩的心理学,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绝,并且认为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平。通常情况下,这种人会老是在内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被宠坏的孩子不过是研究的众多类型里的一个。如果心理学仅以这一个类型为前提,并基于此预测所有的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在解析梦中存在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才越发感觉到,运用个体心理学对梦进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实际上,早在我25年前决定研究梦时,就发现必须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因为我看到,梦境与生活并不对立,实际上与现实的动作和表现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白天期望实现某种优越目标,那么他在梦中要解决的仍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做梦的人其实与白天要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做梦的人都有隐藏的目标。
在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发现,梦肯定是生活风格的产物,并且与一定生活风格相一致。
1.增强生活方式。
通常来说,我们晚上做梦,第二天早晨醒来后,总会忘记自己的梦,似乎不留一丝痕迹。难道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我们还留有一些梦中的感觉。或许,梦里的图像不存在了,对梦的了解也无从谈起,但那种梦的感觉还是萦绕于心。实际上,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留给我们一定感觉。
应该说,梦留给人的这种感觉,必然与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或许梦中的想法和白天想法有差异,但不是绝对的,两者更无严格区分。而且这种差异的原因,通常在于我们在梦中与醒时相比,接触的现实要少些,所以才会有些区别,但梦中内容并没有真正脱离现实。
假如我们白天挂念某个问题,那么在睡眠中仍会牵挂这个问题。可见,即使在熟睡中,我们与现实仍然联系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人在入睡时,如果有人对他施加一些影响,比如有外在声音,或是在他身上掐一下等,他就会醒来。可见,一个人在熟睡时,仍与现实紧密相连,其中,一个人的身体便是最基本的现实。
当然,在做梦时,我们不必在意很多人的看法。因为在梦境里,我们几乎孤身一人,我们几乎不必考虑社会的压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梦里的想法不必那么忠实地应付周围的环境。实际上,如果我们在睡眠时没有紧张感,或者是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睡眠才不会受到干扰。
所以,做梦实则是对睡眠的一种干扰。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在我们睡眠时,仍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寻求方法的压力在我们睡眠时依然存在,于是,我们在睡眠时才会做梦。
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睡眠中,心灵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在梦中,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全部环境,而且原先认为棘手的问题,在梦里看起来,也会觉得容易些。所以通常来讲,白天感觉棘手的问题,在夜晚的梦里可能会变得容易处理。
基于此,我们做梦的一个意图,便是为了解决问题,并增强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梦为什么要增强我们的生活方式?难道现实中有什么事物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吗?的确如此。生活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需要修正与改变,因而变得不堪一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希望自己每天早晨外出跑步,可是每天早晨总是下雨,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要做出调整?那么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达到你锻炼身体的目标?
类似于这些问题,会让我们不同程度地在梦中寻找答案,以维持自己确定的生活方式。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一定回报,这是常规方法。但若有些人想获得大笔的金钱,但又不想按照常规方法去做,那么他可能会想到在赌博中赢钱。或许他也会想到可能输钱,但他的确太想暴富,那该怎么样呢?
他可能会为自己构想一幅图画,包括自己通过投机赚了很多钱,然后过上奢侈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艳羡自己。这种情景可能会经常在他的梦里出现。于是,这种梦境一次次强化了他的决心,并让他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致富方法,从而最终选择赌博。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那么,很快,我们可能会觉得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一下子跑到戏剧里了。还有些人在恋爱中,他可能会勾画美好的未来,甚至进入一种类似梦境的感觉。还有些时候,一个人感觉悲观,那么在他的梦境里,可能会出现浑浑噩噩的景象。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梦可以增强一个人自认为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可以看到,梦境里总会出现对常识的颠覆,比如说,现实里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梦里却出现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从这个意义上说,梦与常识可谓一对冤家。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一个喜欢以科学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梦,甚至不做梦。那些不想运用常识来解决问题的人,则会常常做梦。
于是我们发现,梦是试图在生活方式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避免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生活方式既是梦的创作者,又是它的制片人和导演。它总会激发一个人所需要的感觉。在梦中发现的东西,我们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为中找到。无论做梦与否,我们都会用同一办法来处理问题,但梦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那么现在,在对梦的认识上,我们前进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梦中,我们是在自我愚弄。在每一次梦里,我们其实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为自己创造一种自认为惬意的情景。同时,通过做梦,我们也为应付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
于是,在梦境中,我们会发现对各种图像、插图与事件,梦都会做出一定选择。这就好比在回顾过去时,我们将所有的记忆整编为一部选集,然后根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予以抽选。同样,在做梦时,我们也会选出一些能够加强我们生活方式的事件,从而帮助自己在超越常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
2.符号与暗喻。
那么此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催生梦呢?接下来要论述的,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发现了,后来又经弗洛伊德予以强调,那就是:梦主要由暗喻和符号构成。这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在梦中,我们都是诗人。”
或许我们要问,梦为什么要用新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为什么和现实不一样?这个答案很简单,假如梦像现实一样,那么一些常识问题就无法避开,我们在梦里就无法变得轻松。实际上,在梦里,这些暗喻和符号可以随心所欲地滥用。暗喻可以表达丰富的意思,甚至可以同时说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假的。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在运用它们。比如,我们评论某人时说:“不要这么小孩气!”便形象地指出了对方应该避免的方面。如果一个大个子对一个小个子生气,他可能说:“他是条毛毛虫草,只配让人踩。”这句暗喻则表达出了他的愤怒。
当荷马描述希腊军队如雄狮般驰骋疆场时,也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显然更好地实现了想要的表达效果。假如荷马只是说士兵们怎样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怎样鼓起勇气或避开危境,他们的甲胄如何破旧等细枝末节,想必我们对希腊士兵当时如何勇敢就不会有很深的印象。可见,运用暗喻是为了美,为了想象,为了幻想。
当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错了,即生活价值观错了,这时运用暗喻和符号就会十分危险。
比如说,一个学生面临考试。如果这道题他会做,那么他就应该运用常识来处理它。如果他的生活方式是遇到问题就逃避,那么他在用暗喻后,可能会越发觉得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举例说,他梦见自己站在悬崖边,只有向后退才不会掉下去。那么,回到现实中来,他或许会把考试当成悬崖,然后自我欺骗与躲避。
例如,还有一个学生,充满勇气,有长远的生活观,希望能完成功课,通过考试。当然,他还是需要支持,希望安慰自己——他的生活方式就这样要求。考试前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高山顶上。这幅表现其处境的图像已被大大简化了。他的全部生活环境只有最小的那部分表达出来了。考试问题对他来说非常重大。但通过排除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只集中在成功的前景上,他激发了感觉来帮助自己。
次日早晨起床时,他觉得心情比以前更愉快,精力更充沛,而且也更有勇气了。他已经成功地化小了自己所必须面对的困难。但尽管他是安慰了自己,但实际上也愚弄了自己。因为他没有运用常识来面对全部问题,只是激发了一种自信的心态。
这种故意激发某种感觉的事极为普通。一个人要想跳过一条小溪,在跳之前,他可能会数到三。数一二三难道真的这么重要?跑过去与数一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其实没有。他数一二三只是激起自己的感觉,集中所有力量。我们具备一切必要的心理资源来精心构成一种生活方式,并加以固定、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就是激发感觉的能力。我们不分昼夜地进行这个工作,但可能在梦中更清晰。
我接下来举个自己的例子,以说明我曾经如何愚弄自己。在世界大战中,我是一家治疗患了弹震症士兵的医院院长。看到那些再也无法面对战争的士兵,我竭尽全力让他们做一些轻松的事来帮他们,并希望减轻他们的紧张程度。一天,有个士兵跑来找我。他是我看到的体格最健壮的一个人。
但他却垂头丧气,在给他检查时,我就想怎样可以帮助他。当然,我也可以把这些有病的士兵打发回家,但我的每一份诊断书都必须得到上级的通过,因此,我的慈悲之心也必须克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这个士兵的情况很棘手,最后我终于说:“你有弹震症,但身体却很健康、很强壮。我会让你做一些轻松的事,这样你就不必上战场了。”
看到自己不能回家,这个士兵很沮丧,说:“我是个穷学生。要靠教书养活年迈的父母。不教书的话,他们会饿死。如果我不养他们,他们就只会死了。”
我希望能送他回家,找一份办公室的工作,但又害怕诊断书这样写的话,长官会勃然大怒,反而更加要求他上前线。最后,我决定实话实说。我要证明他的身体只适于做哨兵的工作。当晚回家睡觉时,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自己成了杀人犯,在黑暗狭窄的街上四处乱跑,使劲想自己杀了谁。我记不得谁是被害者,只是觉得:“我杀了人,我完了。我的生命结束了,一切都完了。”
&nb... -->>
ChapterⅤ Dreams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式的感觉。所以,梦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方式抵制常识的要求。
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方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的方式是梦的主宰。它必定会引起个人所需要的感觉。
我们在梦中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发现。无论我们做梦与否,我们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问题,但是梦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持和维护。
人们对梦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很熟悉,可是谈到对梦的解析,恐怕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实际上,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对梦充满了好奇,那些能为人解梦的巫师更是受到人们的格外礼遇。
尽管我们对梦的研究时间很长,但坦白地说,我们对梦的理解仍然有很多不足。据我所知,人类在对梦的解析中,只有两种谈得上以科学为依据,一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另一种是个体心理学。两者相比,个体心理学更加注重常识的运用,为我们了解梦提供了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旧式梦的解析
我们在用科学解析梦以前,有很多旧式的对梦解析的方法。尽管这些解析方法存在很多谬误,但我们仍需予以重视。因为这毕竟是人类在了解梦时所做的一系列积极尝试。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能够科学地解析梦,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旧式解析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梦是人们心灵创造性的产物。如果我们参考一下过去解梦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人们总是通过这些梦来预测将来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很早就开始认为,梦与未来有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在梦里,会有个超能力的神或祖先操纵自己的心灵,并在梦中给予自己一定指导。
对此,一些解梦的古书里做出了一些解释,说明了人们是如何根据梦来预知未来的。比如,早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开始在梦里寻找各种征兆和预示。在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寄希望于做一个神圣的梦,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他们甚至认为,有些梦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包括可以消除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这种对梦的神奇解释与利用几乎遍及世界。在美洲,印第安人通过忏悔、斋戒、沐浴的方法让自己做出一些梦,并根据对这些梦的解析,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在《圣经》的《旧约全书》里,梦也常被解析为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做的梦日后可以成为现实。他们坚信自己的梦具有远见,而且认为这些梦可以指引自己前进。
我们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些观点好像都缺乏逻辑证明,有些像无稽之谈。实际上,当我刚开始研究梦的时候,也在想,人在做梦的时候,思维的随意性很大,比起那些清醒着,而且身体与智慧都正常的人而言,做梦的人应该难以预测未来。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既然人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坚信梦有着神奇的预测效果,那么,里面或许隐藏着一些真理。
如果我们把梦放到特定的环境里,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也许真能找到我们期待的、有价值的信息。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一个观点,正如千百年来人类的一个共同观点那样,就是:梦可以为某种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做梦了,必然是为某个问题找到解决的答案。当然,我们既然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解析梦,那就不能仅仅了解到这一步,我们还要知道,这个做梦的人要找的是哪种答案,他希望在哪儿找到答案。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梦境里获得的答案通常是朦胧的、模糊的,要次于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所得出的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在研究旧式解梦方法时,能够认清一个观点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个体睡觉时做梦,潜在意识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仅有的两种科学解梦的方法里,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被科学地了解。从定性的角度上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正确的。确实,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科学要素的。然而,在具体研究梦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几个做法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科学性从而变得有些薄弱。
比如说,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灵在白天活动,与在夜间活动有差异,即白天是“有意识”的活动,夜间则是“无意识”的活动。这样的话,就把心灵在昼夜的活动对立起来,而且显然,梦这种心理活动与日常思维有着截然相反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割裂,也使得梦更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一般情况下,凡是这种截然对立,其结果便易导致错误。
在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中,就经常看到这些割裂开来的对立,这显然在辩证法中难以成立。因为事物之间除了对立,还有统一,而且对立仅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同样,在一个人的思维里,如果把两种概念截然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神经症,这在我们遇到很多神经症患者时,已经可以从中得到验证。很多神经症患者正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体系内,造成了这种绝对的割裂,结果,造成他们精神与思维分裂,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
尽管如此,在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世界简单化,比如对与错对立,还有男与女、冷与热、轻与重、强与弱等都对立起来,这种固化思维曾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在科学里,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事物,而是均为变量。或者形象地说,它们只是按照人们某种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个刻度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并非静止不变的,只要一定条件成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所有理论,一旦把两种事物截然对立起来,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谬误。所以,认为梦中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截然对立,显然是不科学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还认为,性是梦的背景,梦都围绕性展开,并用性来对梦进行解析。这种解释的结果,只能将梦与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分离开来,因为,性并非人们生活内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释的那样的话,梦也就无法展现一个人的全部个性,甚至相当一部分个性,我们对梦研究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认为仅用性来解释梦的确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漏洞,于是,他又补充说在梦里可以看到一种想死的潜意识欲望,因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梦的人则是介于活人和死人之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的确有合理之处。
然而,弗洛伊德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梦,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必像清醒时那样严谨地论证,而是采取一种轻松的解决办法。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遇到困难时,选择了做梦,可以折射出这个人或许缺乏一些勇气,从而需要在梦中获得安慰。
不管怎么说,仅就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来说,无法使我们全面了解梦所反映出的一个人的全部个性。而且,在弗洛伊德的观点里,梦与现实截然分开,而人的个性恰是现实中的表现,所以,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不足以让我们借由梦来了解一个人的个性。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对梦的研究中给我们的启发。那就是: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代表着什么含义。于是,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补充心理学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人的个性具有一贯性和因果性,个体的所有思想、语言与心理都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一来,对梦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学一样,成为一门科学,从而告别了它散乱无章的时代。
其实,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显然,这句话很难经得起推敲。比如说,一个人做梦醒来后,这个梦想不起来了,忘了自己的梦,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梦,那么又何谈满足所谓的“愿望”呢?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清楚梦背后的“愿望”!
事实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会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自己梦的含义。同时,梦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假如梦已经与现实割裂开来,满足感又从何谈起呢?从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存在诸多前后矛盾之处。或者说,人一做梦,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那么显然,这样的梦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使我们研究梦也变得失去合理性。这一点显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在做梦时和醒着仍是同一个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梦与一个人的个性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与一个人的个性是连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个性怎样,几乎决定了他梦的性质。而且,这种观点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有一种人,他们在梦中希望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在梦中进行一切努力与挣扎,那么我们将这个梦与他的个性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判断,那就是这种人很可能是被宠坏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能给我些什么?”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私欲,便在梦中寻求满足,从而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实则是被宠坏的小孩的心理学,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绝,并且认为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平。通常情况下,这种人会老是在内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被宠坏的孩子不过是研究的众多类型里的一个。如果心理学仅以这一个类型为前提,并基于此预测所有的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在解析梦中存在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才越发感觉到,运用个体心理学对梦进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实际上,早在我25年前决定研究梦时,就发现必须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因为我看到,梦境与生活并不对立,实际上与现实的动作和表现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白天期望实现某种优越目标,那么他在梦中要解决的仍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做梦的人其实与白天要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做梦的人都有隐藏的目标。
在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发现,梦肯定是生活风格的产物,并且与一定生活风格相一致。
1.增强生活方式。
通常来说,我们晚上做梦,第二天早晨醒来后,总会忘记自己的梦,似乎不留一丝痕迹。难道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我们还留有一些梦中的感觉。或许,梦里的图像不存在了,对梦的了解也无从谈起,但那种梦的感觉还是萦绕于心。实际上,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留给我们一定感觉。
应该说,梦留给人的这种感觉,必然与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或许梦中的想法和白天想法有差异,但不是绝对的,两者更无严格区分。而且这种差异的原因,通常在于我们在梦中与醒时相比,接触的现实要少些,所以才会有些区别,但梦中内容并没有真正脱离现实。
假如我们白天挂念某个问题,那么在睡眠中仍会牵挂这个问题。可见,即使在熟睡中,我们与现实仍然联系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人在入睡时,如果有人对他施加一些影响,比如有外在声音,或是在他身上掐一下等,他就会醒来。可见,一个人在熟睡时,仍与现实紧密相连,其中,一个人的身体便是最基本的现实。
当然,在做梦时,我们不必在意很多人的看法。因为在梦境里,我们几乎孤身一人,我们几乎不必考虑社会的压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梦里的想法不必那么忠实地应付周围的环境。实际上,如果我们在睡眠时没有紧张感,或者是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睡眠才不会受到干扰。
所以,做梦实则是对睡眠的一种干扰。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在我们睡眠时,仍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寻求方法的压力在我们睡眠时依然存在,于是,我们在睡眠时才会做梦。
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睡眠中,心灵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在梦中,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全部环境,而且原先认为棘手的问题,在梦里看起来,也会觉得容易些。所以通常来讲,白天感觉棘手的问题,在夜晚的梦里可能会变得容易处理。
基于此,我们做梦的一个意图,便是为了解决问题,并增强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梦为什么要增强我们的生活方式?难道现实中有什么事物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吗?的确如此。生活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需要修正与改变,因而变得不堪一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希望自己每天早晨外出跑步,可是每天早晨总是下雨,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要做出调整?那么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达到你锻炼身体的目标?
类似于这些问题,会让我们不同程度地在梦中寻找答案,以维持自己确定的生活方式。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一定回报,这是常规方法。但若有些人想获得大笔的金钱,但又不想按照常规方法去做,那么他可能会想到在赌博中赢钱。或许他也会想到可能输钱,但他的确太想暴富,那该怎么样呢?
他可能会为自己构想一幅图画,包括自己通过投机赚了很多钱,然后过上奢侈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艳羡自己。这种情景可能会经常在他的梦里出现。于是,这种梦境一次次强化了他的决心,并让他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致富方法,从而最终选择赌博。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那么,很快,我们可能会觉得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一下子跑到戏剧里了。还有些人在恋爱中,他可能会勾画美好的未来,甚至进入一种类似梦境的感觉。还有些时候,一个人感觉悲观,那么在他的梦境里,可能会出现浑浑噩噩的景象。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梦可以增强一个人自认为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可以看到,梦境里总会出现对常识的颠覆,比如说,现实里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梦里却出现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从这个意义上说,梦与常识可谓一对冤家。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一个喜欢以科学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梦,甚至不做梦。那些不想运用常识来解决问题的人,则会常常做梦。
于是我们发现,梦是试图在生活方式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避免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生活方式既是梦的创作者,又是它的制片人和导演。它总会激发一个人所需要的感觉。在梦中发现的东西,我们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为中找到。无论做梦与否,我们都会用同一办法来处理问题,但梦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那么现在,在对梦的认识上,我们前进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梦中,我们是在自我愚弄。在每一次梦里,我们其实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为自己创造一种自认为惬意的情景。同时,通过做梦,我们也为应付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
于是,在梦境中,我们会发现对各种图像、插图与事件,梦都会做出一定选择。这就好比在回顾过去时,我们将所有的记忆整编为一部选集,然后根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予以抽选。同样,在做梦时,我们也会选出一些能够加强我们生活方式的事件,从而帮助自己在超越常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
2.符号与暗喻。
那么此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催生梦呢?接下来要论述的,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发现了,后来又经弗洛伊德予以强调,那就是:梦主要由暗喻和符号构成。这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在梦中,我们都是诗人。”
或许我们要问,梦为什么要用新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为什么和现实不一样?这个答案很简单,假如梦像现实一样,那么一些常识问题就无法避开,我们在梦里就无法变得轻松。实际上,在梦里,这些暗喻和符号可以随心所欲地滥用。暗喻可以表达丰富的意思,甚至可以同时说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假的。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在运用它们。比如,我们评论某人时说:“不要这么小孩气!”便形象地指出了对方应该避免的方面。如果一个大个子对一个小个子生气,他可能说:“他是条毛毛虫草,只配让人踩。”这句暗喻则表达出了他的愤怒。
当荷马描述希腊军队如雄狮般驰骋疆场时,也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显然更好地实现了想要的表达效果。假如荷马只是说士兵们怎样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怎样鼓起勇气或避开危境,他们的甲胄如何破旧等细枝末节,想必我们对希腊士兵当时如何勇敢就不会有很深的印象。可见,运用暗喻是为了美,为了想象,为了幻想。
当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错了,即生活价值观错了,这时运用暗喻和符号就会十分危险。
比如说,一个学生面临考试。如果这道题他会做,那么他就应该运用常识来处理它。如果他的生活方式是遇到问题就逃避,那么他在用暗喻后,可能会越发觉得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举例说,他梦见自己站在悬崖边,只有向后退才不会掉下去。那么,回到现实中来,他或许会把考试当成悬崖,然后自我欺骗与躲避。
例如,还有一个学生,充满勇气,有长远的生活观,希望能完成功课,通过考试。当然,他还是需要支持,希望安慰自己——他的生活方式就这样要求。考试前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高山顶上。这幅表现其处境的图像已被大大简化了。他的全部生活环境只有最小的那部分表达出来了。考试问题对他来说非常重大。但通过排除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只集中在成功的前景上,他激发了感觉来帮助自己。
次日早晨起床时,他觉得心情比以前更愉快,精力更充沛,而且也更有勇气了。他已经成功地化小了自己所必须面对的困难。但尽管他是安慰了自己,但实际上也愚弄了自己。因为他没有运用常识来面对全部问题,只是激发了一种自信的心态。
这种故意激发某种感觉的事极为普通。一个人要想跳过一条小溪,在跳之前,他可能会数到三。数一二三难道真的这么重要?跑过去与数一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其实没有。他数一二三只是激起自己的感觉,集中所有力量。我们具备一切必要的心理资源来精心构成一种生活方式,并加以固定、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就是激发感觉的能力。我们不分昼夜地进行这个工作,但可能在梦中更清晰。
我接下来举个自己的例子,以说明我曾经如何愚弄自己。在世界大战中,我是一家治疗患了弹震症士兵的医院院长。看到那些再也无法面对战争的士兵,我竭尽全力让他们做一些轻松的事来帮他们,并希望减轻他们的紧张程度。一天,有个士兵跑来找我。他是我看到的体格最健壮的一个人。
但他却垂头丧气,在给他检查时,我就想怎样可以帮助他。当然,我也可以把这些有病的士兵打发回家,但我的每一份诊断书都必须得到上级的通过,因此,我的慈悲之心也必须克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这个士兵的情况很棘手,最后我终于说:“你有弹震症,但身体却很健康、很强壮。我会让你做一些轻松的事,这样你就不必上战场了。”
看到自己不能回家,这个士兵很沮丧,说:“我是个穷学生。要靠教书养活年迈的父母。不教书的话,他们会饿死。如果我不养他们,他们就只会死了。”
我希望能送他回家,找一份办公室的工作,但又害怕诊断书这样写的话,长官会勃然大怒,反而更加要求他上前线。最后,我决定实话实说。我要证明他的身体只适于做哨兵的工作。当晚回家睡觉时,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自己成了杀人犯,在黑暗狭窄的街上四处乱跑,使劲想自己杀了谁。我记不得谁是被害者,只是觉得:“我杀了人,我完了。我的生命结束了,一切都完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