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地,你就给我缴税
隋朝一开始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以后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的你还得去。
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岁的年龄限制,甭管多大的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纳绢代役。本来,在农忙季节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就没有人种地,会误了农时,现在不愿意去的人可以纳绢代役,留着劳动力去种地,多有好处。
租庸调有一个前提,我给你交租、交庸、交调,但是你得给我土地。你不给我地我拿什么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种出来的嘛,得种麻才能纺麻布,种桑树才能有绢子。但是中国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归地主所有,那么国家要给百姓分配土地,这个待分配的土地是从哪儿来的?显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给没收了再去分。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新开垦的,再一个就是大规模战乱、人口大量死亡后所形成的无主荒地。不过,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无主的荒地几乎没有了,新开的地也够戗,能开的差不多都开完了,那要去哪里拿土地来分给百姓呢?
这时候,政府有了新的应对措施。它规定,每个成年男子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可传之子孙,80亩口分田死后得归还给国家,然后国家好拿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问题是到了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这些大地主大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之后,还兼并农民的土地,没等农民死,他这一百亩地就没了,被兼并了。这一被兼并,国家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没地了。没地了,我的租庸调就交不了了,农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政府的租庸调就收不上来,国家就没钱了。整个连锁反应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就得想招儿,不能再按照租庸调这种方法来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孙唐德宗接受大臣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指的就是户税跟地税。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年收两回。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朝廷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原来的租庸调制,收税标准是以人丁计算,每个成年男子授田一百亩,每年为国家交比如150斤粮食、两丈四尺绢布。有你这个人,就有国家的150斤粮和两丈四尺绢布。这意思就是,哪怕当年国家分给你的地已经被兼并了,地都没了,但是只要你人在,照样得交。那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逃亡。
那么被兼并的地到哪里去了?到我这儿了,因为我勤劳致富。我们家八个儿子,你们家就两个丫头,所以你们干活干不过我们家,最后我们家发了财了,把你家的地兼并过来了。但我怎么交税?我还是按照我的人头走,就算我现在有四千多亩地,我还是按照两丈四尺绢布、150斤粮这么交,因为我就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我交的和你一样。
所以两税法以前是按人丁为主征税,而现在则按照土地财产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没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没有土地的商人,交总资产的1/30。这就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原来租庸调制下不允许人口流动,你这一百亩地在海淀,你人跑朝阳去,我跟谁要税去,你的地在海淀,人必须在海淀,地在人在。现在无所谓了,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因为谁占了这一百亩地,我就跟谁征税,你可以随便流动。如此一来,你在这儿没有地,可以上有荒地的地方开发,在海淀的地被兼并了,你可以去昌平、平谷,这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生产发展是有利的,两税法实行的好处就在这里。
两税法一实行,国家不再管这个地在谁手里了,这也就意味着土地兼并不受限制了,麻烦也开始出现。从唐朝以后,田制不立,愿意兼并就兼并,农民没有土地就只能去租种地主的土地,一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就把税赋转嫁到农民身上了。比如,我是一个血汗工厂的厂主,是生产圣诞树的,全世界的圣诞树都是我们生产的,我厂里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700块,每天要劳动11个小时,每个月可以歇3天,你看我够仁慈的吧!现在国家提高了我的企业所得税,那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让你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1个月歇1天,工资600块,3个月不发。实际上我为国家交所得税,为希望工程捐款(我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企业家啊),都是你们出的这个钱。我该坐游艇坐游艇,该环游世界就环游世界。其他所有负担都是你们掏的钱,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国家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地主又给农民加上去了,客观上还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经济大繁荣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前期的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让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政府对外开放。这些原因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
农业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方经济跟北方的差距缩小,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也有坏处,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影响,所以中国的生态问题出现得很早。第二,农田灌溉和农具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另外还有用于耕作的曲辕犁。第三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比如说茶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贵族才饮茶,到唐朝,百姓也开始饮茶了。有的电视剧里,汉朝就让老百姓一进门给你捧出茶来,甚至春秋战国就捧出茶来喝,很好玩,那会儿是没有的。那会儿应该一进门喝酒,不应该喝茶,唐朝才开始大规模饮茶。
手工业发达,具体表现在中国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的书记载说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这就有点儿扯了。这船主要是在洪州造,洪州是江西南昌,不靠海,在江里湖里造出来后再拖进海里,这个船能有多大?我记得,美国航空母舰都能进波斯湾,如果那时中国造的船进波斯湾就要卡住,那得多大,你以为波斯湾是北海公园哪?
唐三彩① 为后代的彩瓷开辟了道路。唐三彩其实是冥器,给死人陪葬的,大量烧制,不计其数,所以不值钱。我如果是唐朝贵族,我生前住的庄园,我骑的马,我用的桌椅板凳,侍候我的丫头,都给烧制成唐三彩,埋到坟里去接着侍候我。所以这个玩意儿在唐朝大量使用,太多了。唐三彩不像青瓷中的秘色瓷,全国就那么几件,你得一件,子孙万代吃不穷喝不穷。秘色瓷只有到了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博物馆亲眼看到,才能明白它有多美,当然现在早失传了,做不出来。原来认为唐朝根本就没有,后来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挖掘出来了,才看出来是有的。
唐三彩这种冥器,到了宋朝觉得它浪费,改扎纸人纸马。民国的时候,农民要刨地刨出这个来,就摔了。历史剧《孝庄皇后》里多铎戴着一只大耳环,一看就要吐。你见到过清朝王爷戴耳环的吗?你以为是歌星啊?他还说我这一路到中原来,得了不少宝贝,拿出来一看全是唐三彩。开玩笑,谁把纸... -->>
有地,你就给我缴税
隋朝一开始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以后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的你还得去。
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岁的年龄限制,甭管多大的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纳绢代役。本来,在农忙季节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就没有人种地,会误了农时,现在不愿意去的人可以纳绢代役,留着劳动力去种地,多有好处。
租庸调有一个前提,我给你交租、交庸、交调,但是你得给我土地。你不给我地我拿什么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种出来的嘛,得种麻才能纺麻布,种桑树才能有绢子。但是中国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归地主所有,那么国家要给百姓分配土地,这个待分配的土地是从哪儿来的?显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给没收了再去分。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新开垦的,再一个就是大规模战乱、人口大量死亡后所形成的无主荒地。不过,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无主的荒地几乎没有了,新开的地也够戗,能开的差不多都开完了,那要去哪里拿土地来分给百姓呢?
这时候,政府有了新的应对措施。它规定,每个成年男子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可传之子孙,80亩口分田死后得归还给国家,然后国家好拿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问题是到了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这些大地主大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之后,还兼并农民的土地,没等农民死,他这一百亩地就没了,被兼并了。这一被兼并,国家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没地了。没地了,我的租庸调就交不了了,农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政府的租庸调就收不上来,国家就没钱了。整个连锁反应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就得想招儿,不能再按照租庸调这种方法来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孙唐德宗接受大臣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指的就是户税跟地税。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年收两回。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朝廷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原来的租庸调制,收税标准是以人丁计算,每个成年男子授田一百亩,每年为国家交比如150斤粮食、两丈四尺绢布。有你这个人,就有国家的150斤粮和两丈四尺绢布。这意思就是,哪怕当年国家分给你的地已经被兼并了,地都没了,但是只要你人在,照样得交。那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逃亡。
那么被兼并的地到哪里去了?到我这儿了,因为我勤劳致富。我们家八个儿子,你们家就两个丫头,所以你们干活干不过我们家,最后我们家发了财了,把你家的地兼并过来了。但我怎么交税?我还是按照我的人头走,就算我现在有四千多亩地,我还是按照两丈四尺绢布、150斤粮这么交,因为我就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我交的和你一样。
所以两税法以前是按人丁为主征税,而现在则按照土地财产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没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没有土地的商人,交总资产的1/30。这就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原来租庸调制下不允许人口流动,你这一百亩地在海淀,你人跑朝阳去,我跟谁要税去,你的地在海淀,人必须在海淀,地在人在。现在无所谓了,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因为谁占了这一百亩地,我就跟谁征税,你可以随便流动。如此一来,你在这儿没有地,可以上有荒地的地方开发,在海淀的地被兼并了,你可以去昌平、平谷,这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生产发展是有利的,两税法实行的好处就在这里。
两税法一实行,国家不再管这个地在谁手里了,这也就意味着土地兼并不受限制了,麻烦也开始出现。从唐朝以后,田制不立,愿意兼并就兼并,农民没有土地就只能去租种地主的土地,一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就把税赋转嫁到农民身上了。比如,我是一个血汗工厂的厂主,是生产圣诞树的,全世界的圣诞树都是我们生产的,我厂里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700块,每天要劳动11个小时,每个月可以歇3天,你看我够仁慈的吧!现在国家提高了我的企业所得税,那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让你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1个月歇1天,工资600块,3个月不发。实际上我为国家交所得税,为希望工程捐款(我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企业家啊),都是你们出的这个钱。我该坐游艇坐游艇,该环游世界就环游世界。其他所有负担都是你们掏的钱,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国家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地主又给农民加上去了,客观上还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经济大繁荣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前期的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让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政府对外开放。这些原因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
农业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方经济跟北方的差距缩小,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也有坏处,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影响,所以中国的生态问题出现得很早。第二,农田灌溉和农具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另外还有用于耕作的曲辕犁。第三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比如说茶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贵族才饮茶,到唐朝,百姓也开始饮茶了。有的电视剧里,汉朝就让老百姓一进门给你捧出茶来,甚至春秋战国就捧出茶来喝,很好玩,那会儿是没有的。那会儿应该一进门喝酒,不应该喝茶,唐朝才开始大规模饮茶。
手工业发达,具体表现在中国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的书记载说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这就有点儿扯了。这船主要是在洪州造,洪州是江西南昌,不靠海,在江里湖里造出来后再拖进海里,这个船能有多大?我记得,美国航空母舰都能进波斯湾,如果那时中国造的船进波斯湾就要卡住,那得多大,你以为波斯湾是北海公园哪?
唐三彩① 为后代的彩瓷开辟了道路。唐三彩其实是冥器,给死人陪葬的,大量烧制,不计其数,所以不值钱。我如果是唐朝贵族,我生前住的庄园,我骑的马,我用的桌椅板凳,侍候我的丫头,都给烧制成唐三彩,埋到坟里去接着侍候我。所以这个玩意儿在唐朝大量使用,太多了。唐三彩不像青瓷中的秘色瓷,全国就那么几件,你得一件,子孙万代吃不穷喝不穷。秘色瓷只有到了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博物馆亲眼看到,才能明白它有多美,当然现在早失传了,做不出来。原来认为唐朝根本就没有,后来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挖掘出来了,才看出来是有的。
唐三彩这种冥器,到了宋朝觉得它浪费,改扎纸人纸马。民国的时候,农民要刨地刨出这个来,就摔了。历史剧《孝庄皇后》里多铎戴着一只大耳环,一看就要吐。你见到过清朝王爷戴耳环的吗?你以为是歌星啊?他还说我这一路到中原来,得了不少宝贝,拿出来一看全是唐三彩。开玩笑,谁把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