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从小立志的孩子,就是后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盟会的首领孙中山。
为了救国民于水火,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无数个孩子听过太平天国的故事,唯有少年孙中山提出了做“洪秀全第二”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他实现了这个理想,并大大超越了这个理想:洪秀全实现了皇权之梦却没有改变社会,而孙中山,为千年古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就要像王阳明、孙中山等志士、伟人一样早立志、立大志。正如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所说:“人生短暂,工作为志,乐观为勤。不仅要早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发愤图强,贯彻其中,必有收成。”
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
王阳明曾经对学生徐爱说:“子夏虔诚地相信圣人,曾子却反省探求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远没有自己反省探求理解得深刻。你现在既然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因循旧说,而不探求正确的答案呢?就拿朱熹来说,他也尊崇相信程子,但是他对心中不明白的地方,却从来不盲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不赞成人们过于崇拜圣人的,认为这样容易禁锢自己的头脑,在“因循旧说”中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崇拜圣人,也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自古有之,但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指人们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而是希望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生活在偶像的阴影之中。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却不应盲目迷信他们。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这一点,几百年前的丹霞禅师就已参透。
一个寒冷的冬天,丹霞禅师云游到洛阳。一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丹霞禅师便走进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天气实在太冷,丹霞禅师看到佛殿上供着很多木佛像,佛像前还供着香火。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木佛像,将其点燃,生火取暖。
正在这时候,寺庙里的住持回来了。看到丹霞禅师在烧佛像,住持又惊又怒,立即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和尚,疯了吗?竟然敢烧佛像!”
丹霞禅师用木杖拨了拨灰烬,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想烧了这木佛像之后,取它的舍利子。”
住持大怒:“果真是个疯和尚,木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淡淡一笑,平静地说:“你也知道木佛像没有舍利子,那就让我再拿几个木佛像来烧吧!我实在太冷了!”
丹霞禅师对佛祖的尊敬不亚于寺庙的住持,却不因佛经的智慧而畏惧眼前的木佛像,敢于在寒冷的冬天用其生火取暖,适时地物尽其用,正是超越偶像的表现。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则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样做往往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知道,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盲目模仿只会适得其反。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结果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圣人、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盲目地崇拜圣人,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圣人思想下的心灵奴隶。
切莫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儒生大多不明白圣人的学说,不知道在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去体察扩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骛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有桀、纣的心地,却动不动想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直到老死,却不知道干了什么,这样的人真是可怜啊!
这其实是在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这样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方向时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会使自己寸步难行,最后只会加深失望,加深挫折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是难以做成的。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好多人慕名千里迢迢赶来寻找他,有的人想求大师指点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出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新打水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望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像上文中那个打了两满桶水的人一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目的。道理固然简单明了,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因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他们梦想成功,希望自己的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希望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很多时候,量力而行不仅需要量己之力,还要量时势之力。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但如果没有能够将人的能力推向极限,甚至是超出极限的环境,英雄也就是一个凡人。如果汉高祖刘邦不是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押送徒役去骊山的途中大多徒役逃散,刘邦也不会被逼起义,并最终打败项羽成立西汉王朝。要知道,在刘邦起义反秦前,人们都认为刘邦胸无大志,既不能治理商业,也不能下地干活,实在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人物。和刘邦相比,项羽可谓能力超强,却最终因未能抓住时机而战败自刎。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懂得顺应时势做出改变,终究也成不了英雄。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我们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要时刻掂量自己,时刻认清自己是谁,时刻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有几分力量,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可以好高骛远。量力而行,才能选对方向,获得成功。
中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从小立志的孩子,就是后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盟会的首领孙中山。
为了救国民于水火,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无数个孩子听过太平天国的故事,唯有少年孙中山提出了做“洪秀全第二”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他实现了这个理想,并大大超越了这个理想:洪秀全实现了皇权之梦却没有改变社会,而孙中山,为千年古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就要像王阳明、孙中山等志士、伟人一样早立志、立大志。正如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所说:“人生短暂,工作为志,乐观为勤。不仅要早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发愤图强,贯彻其中,必有收成。”
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
王阳明曾经对学生徐爱说:“子夏虔诚地相信圣人,曾子却反省探求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远没有自己反省探求理解得深刻。你现在既然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因循旧说,而不探求正确的答案呢?就拿朱熹来说,他也尊崇相信程子,但是他对心中不明白的地方,却从来不盲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不赞成人们过于崇拜圣人的,认为这样容易禁锢自己的头脑,在“因循旧说”中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崇拜圣人,也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自古有之,但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指人们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而是希望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生活在偶像的阴影之中。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却不应盲目迷信他们。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这一点,几百年前的丹霞禅师就已参透。
一个寒冷的冬天,丹霞禅师云游到洛阳。一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丹霞禅师便走进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天气实在太冷,丹霞禅师看到佛殿上供着很多木佛像,佛像前还供着香火。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木佛像,将其点燃,生火取暖。
正在这时候,寺庙里的住持回来了。看到丹霞禅师在烧佛像,住持又惊又怒,立即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和尚,疯了吗?竟然敢烧佛像!”
丹霞禅师用木杖拨了拨灰烬,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想烧了这木佛像之后,取它的舍利子。”
住持大怒:“果真是个疯和尚,木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淡淡一笑,平静地说:“你也知道木佛像没有舍利子,那就让我再拿几个木佛像来烧吧!我实在太冷了!”
丹霞禅师对佛祖的尊敬不亚于寺庙的住持,却不因佛经的智慧而畏惧眼前的木佛像,敢于在寒冷的冬天用其生火取暖,适时地物尽其用,正是超越偶像的表现。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则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样做往往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知道,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盲目模仿只会适得其反。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结果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圣人、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盲目地崇拜圣人,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圣人思想下的心灵奴隶。
切莫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儒生大多不明白圣人的学说,不知道在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去体察扩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骛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有桀、纣的心地,却动不动想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直到老死,却不知道干了什么,这样的人真是可怜啊!
这其实是在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这样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方向时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会使自己寸步难行,最后只会加深失望,加深挫折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是难以做成的。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好多人慕名千里迢迢赶来寻找他,有的人想求大师指点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出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新打水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望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像上文中那个打了两满桶水的人一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目的。道理固然简单明了,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因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他们梦想成功,希望自己的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希望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很多时候,量力而行不仅需要量己之力,还要量时势之力。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但如果没有能够将人的能力推向极限,甚至是超出极限的环境,英雄也就是一个凡人。如果汉高祖刘邦不是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押送徒役去骊山的途中大多徒役逃散,刘邦也不会被逼起义,并最终打败项羽成立西汉王朝。要知道,在刘邦起义反秦前,人们都认为刘邦胸无大志,既不能治理商业,也不能下地干活,实在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人物。和刘邦相比,项羽可谓能力超强,却最终因未能抓住时机而战败自刎。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懂得顺应时势做出改变,终究也成不了英雄。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我们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要时刻掂量自己,时刻认清自己是谁,时刻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有几分力量,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可以好高骛远。量力而行,才能选对方向,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