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吾妻真乃神人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在手下人前丢了面子,锦爷得自己找回来,于是她放下手里汤碗,义正辞严道:“我生平最烦两种人,一是懒人,二是蠢人。至于这种又懒又蠢又穷还觍着脸上门跟我打秋风的,我见一个就想掐死一个。”
众人逗趣似的捧场:“锦爷说得好!”
弥坚立马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拿了根炭笔把虞锦信口胡诌的名言记在上头。
“这是什么?”
冯三恪初来乍到,只与他一人相熟,此时就坐在旁边,征询之后拿过弥坚这小册子翻了一翻。他这册子已经用了大半本了,每页上的字迹有的潦草,有的工整,写得并不密,有的以小尖毛笔写的,有的是炭笔写的,明显不是一天写就的。
封皮上四个方方正正的楷字。弥坚读给他听:“这四个字是‘锦爷语录’。府里好些人都备着这么个册子,爷说了什么有意思的话,就通通记下来,闲来无事翻一翻,每回都有新体悟。”
他记完,又十分仔细地把册子揣回了怀里,外衫里侧缝着个内兜,装些贵重东西绝不会丢。
冯三恪又一次遗憾地想,可惜自己不识字。
*
是夜,冯三恪没有早早回屋,廊下挂了两盏灯笼,他与府里护卫趁着光将池子中的脏水舀干净了。
这本不是他的活计,至今也没人给他派活。冯三恪是为了认人去的,他初来乍到谁也不识得,对这虞府也知之甚少,满眼陌生,便总觉得心里没底。
与护卫们一起做做活,不光混了个脸熟,还听着了一些消息。
比如府里奴仆每月月银二两半,立功另有厚赏;比如京城的虞府很大,这间五进的宅子都算不了什么;比如门房常会收到许多信,有的是东鲁那边来的,生意上的事,有的是家书——府里许多孩子都是有爹娘的,得人记挂,常会收到信。
都是些琐碎小事,护卫们随口唠嗑,冯三恪在旁边仔细听着,听得越多,心里便能安稳些。
他做完活才像往常一样回了客院。刚走到屋前,察觉四下寂静,没一个屋亮着灯。冯三恪呆站了一会儿,回过味来了——今日搬了院子,换了新屋,他已经不在这儿住了,又沿着墙下回廊走去了最后一进院子。
他那屋还没熄灯,冯三恪在门前刮掉鞋上的积雪才进去。
与他同房的是个少年,已是深夜,他却还没睡,缩在被子里,撑着眼皮等着自己的新同伴。瞧见冯三恪推门进来,少年脸一垮,声音降了个调,丧气道:“啊,是你啊。我还想跟弥坚哥哥或者静思、笃行哥哥一屋呢。”
这府里统共四十多人,住的这几日,冯三恪每天用心记人,大多都已脸熟。知道面前的小少年叫博观,十二岁的年纪,他那名字出自一个大文豪,好像是什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锦爷从古籍里边翻出来的。
弥坚给他仔细讲过,冯三恪勉强背下了这两句,什么意思却忘了个干净。
这会儿刚进门就被人嫌弃了,冯三恪也不窘迫,拿凉水抹了把脸,又坐到床头,将叠成块的床被铺开,问他:“为何想与弥坚他们一屋?”
博观挠挠头,苦恼这个问题该怎么答:“因为、因为,跟着他们能出息呀。他们是府里最快通窍的人,可聪明啦。”
“通窍?”
冯三恪拿了个装着散茶的簸箕,把里边腾空,轻手轻脚地走上前,蹲下去瞧。刚瞧见耗子尾巴,不等放低手,又一道黑影从他眼前窜过去。
兰鸢差点厥过去,又溢出一声惨叫:“还有一只!啊!跑外边去了!”
藏柜子底下的耗子被她一惊,“呲溜”一下,顺着簸箕跳上冯三恪膝头,眨眼功夫就钻茶室去了。
“啊啊啊啊啊这什么破地方啊!大耗子都有俩,肯定还有一窝小的!”
冯三恪糟心得厉害,忙说:“你别叫,你三人去外边等着吧。”
他把几人撵出去,上上下下看了一圈,都是空的。唯独楼下墙角摞着两袋散茶,解开看了看,已经生了虫。茶碗茶盘一类的物事落满了灰,这些回头再拾掇,别的就找不出什么能用的东西了。
冯三恪走出去,把弄坏的锁挂门上,叫他们在这里等着,跑了一整条街,总算在一家小铺里买着了耗子药。
往茶馆上下两层都撒上药,他又去对街铁铺买了一把新锁,另配了三副钥匙,一人发了一把。最后把门一关,领着几个孩子回府去。
兰鸢喜滋滋凑到他旁边:“冯掌柜,你可真厉害!以前我想着将来嫁人一定要嫁个个子高的,长得好看的,现下想想,那人还得会抓耗子打蟑螂才行呀!”
“当着男人面说这个,你害不害臊!”弥高刺了一句,两人又你一句我一句地顶了起来。
夸他的话没头没尾,冯三恪随便听了一耳朵,也不当回事,边走边琢磨能做什么生意。
十两银的本钱,拿来做什么都够了;可一个月之内翻两番,他愣是想不着有什么能行得通的。
回了府,还不到饭点,又跑去正院跟锦爷报信去了。
冯三恪摸不清自己怎么想的,明明开铺子的事一筹莫展,他去了也讨不了什么好,指不定还会被锦爷骂句蠢。毕竟她从来不是温文尔雅的那种姑娘,光是这么两天,自己就得了好几个白眼。
可无论大事小事,总想着与她报一声。
晌午锦爷撕信的事他还记挂着,当时未能察觉,下午忙活时总是冷不丁地冒出她当时神情。这才后知后觉地回过味来:那时候的锦爷,好像挺难过的样子。
也不知是谁来的信。
猜她心情不美,冯三恪回府前还专门捎了一盒酸枣糕——上回见她爱吃酸的。
>
在手下人前丢了面子,锦爷得自己找回来,于是她放下手里汤碗,义正辞严道:“我生平最烦两种人,一是懒人,二是蠢人。至于这种又懒又蠢又穷还觍着脸上门跟我打秋风的,我见一个就想掐死一个。”
众人逗趣似的捧场:“锦爷说得好!”
弥坚立马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拿了根炭笔把虞锦信口胡诌的名言记在上头。
“这是什么?”
冯三恪初来乍到,只与他一人相熟,此时就坐在旁边,征询之后拿过弥坚这小册子翻了一翻。他这册子已经用了大半本了,每页上的字迹有的潦草,有的工整,写得并不密,有的以小尖毛笔写的,有的是炭笔写的,明显不是一天写就的。
封皮上四个方方正正的楷字。弥坚读给他听:“这四个字是‘锦爷语录’。府里好些人都备着这么个册子,爷说了什么有意思的话,就通通记下来,闲来无事翻一翻,每回都有新体悟。”
他记完,又十分仔细地把册子揣回了怀里,外衫里侧缝着个内兜,装些贵重东西绝不会丢。
冯三恪又一次遗憾地想,可惜自己不识字。
*
是夜,冯三恪没有早早回屋,廊下挂了两盏灯笼,他与府里护卫趁着光将池子中的脏水舀干净了。
这本不是他的活计,至今也没人给他派活。冯三恪是为了认人去的,他初来乍到谁也不识得,对这虞府也知之甚少,满眼陌生,便总觉得心里没底。
与护卫们一起做做活,不光混了个脸熟,还听着了一些消息。
比如府里奴仆每月月银二两半,立功另有厚赏;比如京城的虞府很大,这间五进的宅子都算不了什么;比如门房常会收到许多信,有的是东鲁那边来的,生意上的事,有的是家书——府里许多孩子都是有爹娘的,得人记挂,常会收到信。
都是些琐碎小事,护卫们随口唠嗑,冯三恪在旁边仔细听着,听得越多,心里便能安稳些。
他做完活才像往常一样回了客院。刚走到屋前,察觉四下寂静,没一个屋亮着灯。冯三恪呆站了一会儿,回过味来了——今日搬了院子,换了新屋,他已经不在这儿住了,又沿着墙下回廊走去了最后一进院子。
他那屋还没熄灯,冯三恪在门前刮掉鞋上的积雪才进去。
与他同房的是个少年,已是深夜,他却还没睡,缩在被子里,撑着眼皮等着自己的新同伴。瞧见冯三恪推门进来,少年脸一垮,声音降了个调,丧气道:“啊,是你啊。我还想跟弥坚哥哥或者静思、笃行哥哥一屋呢。”
这府里统共四十多人,住的这几日,冯三恪每天用心记人,大多都已脸熟。知道面前的小少年叫博观,十二岁的年纪,他那名字出自一个大文豪,好像是什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锦爷从古籍里边翻出来的。
弥坚给他仔细讲过,冯三恪勉强背下了这两句,什么意思却忘了个干净。
这会儿刚进门就被人嫌弃了,冯三恪也不窘迫,拿凉水抹了把脸,又坐到床头,将叠成块的床被铺开,问他:“为何想与弥坚他们一屋?”
博观挠挠头,苦恼这个问题该怎么答:“因为、因为,跟着他们能出息呀。他们是府里最快通窍的人,可聪明啦。”
“通窍?”
冯三恪拿了个装着散茶的簸箕,把里边腾空,轻手轻脚地走上前,蹲下去瞧。刚瞧见耗子尾巴,不等放低手,又一道黑影从他眼前窜过去。
兰鸢差点厥过去,又溢出一声惨叫:“还有一只!啊!跑外边去了!”
藏柜子底下的耗子被她一惊,“呲溜”一下,顺着簸箕跳上冯三恪膝头,眨眼功夫就钻茶室去了。
“啊啊啊啊啊这什么破地方啊!大耗子都有俩,肯定还有一窝小的!”
冯三恪糟心得厉害,忙说:“你别叫,你三人去外边等着吧。”
他把几人撵出去,上上下下看了一圈,都是空的。唯独楼下墙角摞着两袋散茶,解开看了看,已经生了虫。茶碗茶盘一类的物事落满了灰,这些回头再拾掇,别的就找不出什么能用的东西了。
冯三恪走出去,把弄坏的锁挂门上,叫他们在这里等着,跑了一整条街,总算在一家小铺里买着了耗子药。
往茶馆上下两层都撒上药,他又去对街铁铺买了一把新锁,另配了三副钥匙,一人发了一把。最后把门一关,领着几个孩子回府去。
兰鸢喜滋滋凑到他旁边:“冯掌柜,你可真厉害!以前我想着将来嫁人一定要嫁个个子高的,长得好看的,现下想想,那人还得会抓耗子打蟑螂才行呀!”
“当着男人面说这个,你害不害臊!”弥高刺了一句,两人又你一句我一句地顶了起来。
夸他的话没头没尾,冯三恪随便听了一耳朵,也不当回事,边走边琢磨能做什么生意。
十两银的本钱,拿来做什么都够了;可一个月之内翻两番,他愣是想不着有什么能行得通的。
回了府,还不到饭点,又跑去正院跟锦爷报信去了。
冯三恪摸不清自己怎么想的,明明开铺子的事一筹莫展,他去了也讨不了什么好,指不定还会被锦爷骂句蠢。毕竟她从来不是温文尔雅的那种姑娘,光是这么两天,自己就得了好几个白眼。
可无论大事小事,总想着与她报一声。
晌午锦爷撕信的事他还记挂着,当时未能察觉,下午忙活时总是冷不丁地冒出她当时神情。这才后知后觉地回过味来:那时候的锦爷,好像挺难过的样子。
也不知是谁来的信。
猜她心情不美,冯三恪回府前还专门捎了一盒酸枣糕——上回见她爱吃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