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民国小斗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一大簸箕白宣宣的大馒头,一大盆红烧肉,再加上一盆小米粥和几个时令小菜,分量很足,都是有大海碗盛的,足够这些壮劳力吃的了。
“大家伙辛苦了,没有什么好吃的,将就将就啊,来,大家动筷子。”周水生率先拿了一个馒头,拿着筷子客道的招呼着大家开动。
“周大爷您老说的这是什么话,这白面馒头和肥的滴油的红烧肉还没什么好吃的,那什么才是好吃的啊。”一位邻村的短工后生就着馒头,转眼功夫好几大块红烧肉就进了肚子。
“是哩,每年打工就喜欢来大爷您家,白面馒头管饱不说,油水还足。”另一位短工也是吃的满嘴流油,吃的说话都说不清了。
“呵呵,好吃就多吃,在大爷家干活还能让你们亏着哩。”现在周水生家里粮食富足了,也乐意在人前人后赚个好名声。
“老于,老马你们就也吃吃菜,咱们之间难道还要我给你们夹菜吗?”
看着老于几个没怎么吃肉,周水生给他们夹了夹筷子说道。
“周大哥看你说着,我们这不是在吃吗。”老于几个赶紧伸着碗接过,他们还真没有客气。
周家的伙食好,他们也不像这几个请来的短工,也不知道多少日子没有吃到荤腥了。
这些天周家每餐都是一大簸箕的白面馒头,有时候还会焖上一锅一过白米饭,照例每餐都有肉食,不是红烧肉就是猪肉炖红薯粉条。
油水足,人们干活也有劲,三个短工五个长工四十亩的玉米不到两天就掰完了。
而周水生本家的几个,则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的下地干活了,周水生自己在田地旁的大树底下看着,隔一段时间就喊地里的人上来喝碗水在树荫底下乘乘凉。
周福则和周禄周寿带着大草帽,用牲口拉着板车,将地旁边麻袋装满的玉米棒子运回家去。
运回家之后,就直接倒在院子里,这时候,空闲的杨枣花和李翠叶等几个,早就将家里仓库里卷成一卷一卷的竹篾席拿了出来。
铺在院子里中央,就连里外院之间的两丈宽的巷子也没有浪费,都铺上了竹篾席。
杨枣花他们将玉米棒子外面的包衣扒掉然后掰掉,然后铺平在竹篾席上晒着。
当然这点地方肯定是不够晒家里四十亩玉米的,这些玉米也是简单的晒一下,过两天等收割水稻什么的,这些玉米就要入仓的。
说是入仓,其实也是简单的对方在一个棚子里,这棚子是专门用来堆放玉米的,在内院原来牲口棚子的地方。
现在周水生将牲口安置在了外院,原来的棚子拆了改建成了三间连通的大大粮仓,在拐角处用木桩打地基,上面是一个只用顶棚的木房子,在农家俗称“苞米楼子”。
其建造式样非常实用,仓底距离地面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粮食,又可以防止粮食受潮发霉。
“苞米楼子”满满当当,说明农民的日子过的吃穿不愁,不管像这样堆满苞谷的也恐怕只有周家和周财主家了。
其他人家就那几亩薄田,哪里用得着这“苞谷楼子”呢,就算有恐怕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建的了。
将这“苞谷楼子”堆满之后,里外院不管是房前屋后,墙壁上房梁上都钉着钉子拉着线或是支着长长的木棍。
把玉米几个串在一起挂在上面,玉米晒干了并且还节约空间 ,挂起来有利于通风透气,不会积水。
这几年虽不是风调雨顺,庄家收成不好也不坏,所以周福四十亩玉米的产量连着棒子,起码有三万多斤,这要是都装进粮仓里那可是真的装不下。
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这点周水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家里的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纳税之外,剩下的都会留足一家人两年的口粮。
这不原来窑洞旁边的老粮仓里还堆着去年留下来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估摸着总的起码还得有两三千斤的样子。
三间新粮仓里放着今年夏季收上来的新麦,卖完之后还有六七千斤,地方是还有不少,可是还有六十亩其他的粮食呢。
秋收的粮食周家是不卖的,都储存在家里,不缺钱,粮食留着总是有好处的,心里看着也踏实。
半个月之后,一百多亩的粮食总算全都收上来晒干入仓了。
看着用竹篾席围着堆得满满的麦粒和水稻等粮食,还有一袋袋码的整齐的粮袋,大大小小的箩筐装着花生核桃等各种山货。
总之粮仓堆得满满的,品种齐全,比说豆花和几个孩子们了,周福这样的情景也是头一次看见,都很震惊。
粮仓可是关系到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钥匙都是周水生替身放着,平时要是很都是先从老粮仓里拿。
要是老仓房没有了,杨枣花亲自开门看着媳妇们拿,之后又把门紧锁上。
粮仓防火那也是头等大事,所以仓房建的都是十分高大,用的都是大石条料子,还有一个外院隔着,别人想要害自家或是着火都很难。
每天晚上周水生都会拿着马灯起来转悠几次,粮仓前后都是狗窝,一有什么动静就立马起来了,可以说周家的粮仓安全那是没得说。
粮食入仓之后,接下来又是准备冬耕了,要赶紧种下冬小麦,不过这时候,天津却来了一份急信,让原本准备明年再回天津看看的周福立马改变了主意。
到底是谁来的信呢?
······
bsp; 一大簸箕白宣宣的大馒头,一大盆红烧肉,再加上一盆小米粥和几个时令小菜,分量很足,都是有大海碗盛的,足够这些壮劳力吃的了。
“大家伙辛苦了,没有什么好吃的,将就将就啊,来,大家动筷子。”周水生率先拿了一个馒头,拿着筷子客道的招呼着大家开动。
“周大爷您老说的这是什么话,这白面馒头和肥的滴油的红烧肉还没什么好吃的,那什么才是好吃的啊。”一位邻村的短工后生就着馒头,转眼功夫好几大块红烧肉就进了肚子。
“是哩,每年打工就喜欢来大爷您家,白面馒头管饱不说,油水还足。”另一位短工也是吃的满嘴流油,吃的说话都说不清了。
“呵呵,好吃就多吃,在大爷家干活还能让你们亏着哩。”现在周水生家里粮食富足了,也乐意在人前人后赚个好名声。
“老于,老马你们就也吃吃菜,咱们之间难道还要我给你们夹菜吗?”
看着老于几个没怎么吃肉,周水生给他们夹了夹筷子说道。
“周大哥看你说着,我们这不是在吃吗。”老于几个赶紧伸着碗接过,他们还真没有客气。
周家的伙食好,他们也不像这几个请来的短工,也不知道多少日子没有吃到荤腥了。
这些天周家每餐都是一大簸箕的白面馒头,有时候还会焖上一锅一过白米饭,照例每餐都有肉食,不是红烧肉就是猪肉炖红薯粉条。
油水足,人们干活也有劲,三个短工五个长工四十亩的玉米不到两天就掰完了。
而周水生本家的几个,则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的下地干活了,周水生自己在田地旁的大树底下看着,隔一段时间就喊地里的人上来喝碗水在树荫底下乘乘凉。
周福则和周禄周寿带着大草帽,用牲口拉着板车,将地旁边麻袋装满的玉米棒子运回家去。
运回家之后,就直接倒在院子里,这时候,空闲的杨枣花和李翠叶等几个,早就将家里仓库里卷成一卷一卷的竹篾席拿了出来。
铺在院子里中央,就连里外院之间的两丈宽的巷子也没有浪费,都铺上了竹篾席。
杨枣花他们将玉米棒子外面的包衣扒掉然后掰掉,然后铺平在竹篾席上晒着。
当然这点地方肯定是不够晒家里四十亩玉米的,这些玉米也是简单的晒一下,过两天等收割水稻什么的,这些玉米就要入仓的。
说是入仓,其实也是简单的对方在一个棚子里,这棚子是专门用来堆放玉米的,在内院原来牲口棚子的地方。
现在周水生将牲口安置在了外院,原来的棚子拆了改建成了三间连通的大大粮仓,在拐角处用木桩打地基,上面是一个只用顶棚的木房子,在农家俗称“苞米楼子”。
其建造式样非常实用,仓底距离地面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粮食,又可以防止粮食受潮发霉。
“苞米楼子”满满当当,说明农民的日子过的吃穿不愁,不管像这样堆满苞谷的也恐怕只有周家和周财主家了。
其他人家就那几亩薄田,哪里用得着这“苞谷楼子”呢,就算有恐怕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建的了。
将这“苞谷楼子”堆满之后,里外院不管是房前屋后,墙壁上房梁上都钉着钉子拉着线或是支着长长的木棍。
把玉米几个串在一起挂在上面,玉米晒干了并且还节约空间 ,挂起来有利于通风透气,不会积水。
这几年虽不是风调雨顺,庄家收成不好也不坏,所以周福四十亩玉米的产量连着棒子,起码有三万多斤,这要是都装进粮仓里那可是真的装不下。
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这点周水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家里的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纳税之外,剩下的都会留足一家人两年的口粮。
这不原来窑洞旁边的老粮仓里还堆着去年留下来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估摸着总的起码还得有两三千斤的样子。
三间新粮仓里放着今年夏季收上来的新麦,卖完之后还有六七千斤,地方是还有不少,可是还有六十亩其他的粮食呢。
秋收的粮食周家是不卖的,都储存在家里,不缺钱,粮食留着总是有好处的,心里看着也踏实。
半个月之后,一百多亩的粮食总算全都收上来晒干入仓了。
看着用竹篾席围着堆得满满的麦粒和水稻等粮食,还有一袋袋码的整齐的粮袋,大大小小的箩筐装着花生核桃等各种山货。
总之粮仓堆得满满的,品种齐全,比说豆花和几个孩子们了,周福这样的情景也是头一次看见,都很震惊。
粮仓可是关系到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钥匙都是周水生替身放着,平时要是很都是先从老粮仓里拿。
要是老仓房没有了,杨枣花亲自开门看着媳妇们拿,之后又把门紧锁上。
粮仓防火那也是头等大事,所以仓房建的都是十分高大,用的都是大石条料子,还有一个外院隔着,别人想要害自家或是着火都很难。
每天晚上周水生都会拿着马灯起来转悠几次,粮仓前后都是狗窝,一有什么动静就立马起来了,可以说周家的粮仓安全那是没得说。
粮食入仓之后,接下来又是准备冬耕了,要赶紧种下冬小麦,不过这时候,天津却来了一份急信,让原本准备明年再回天津看看的周福立马改变了主意。
到底是谁来的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