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南园梦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登基坐殿露本性
忠臣劝谏尽孝道
孝宗做太上皇,情况就不一样了。
孝宗先后共生四个儿子。幼子不到十岁就死了,长子庄文太子,也只活到二十四岁。可以继承王位的只有次子魏王赵恺和三子恭王赵惇。魏王有些文弱,而恭王身材较高,英姿勃发。孝宗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因此决定舍长立幼。
恭王赵惇做了太子以后,小心谨慎,装得很象。平日里,勤奋好学,恪尽孝道,处处严守礼法;在孝宗身旁,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孝宗高兴了,他就喜形于色,孝宗忧愁时,他也是满脸愁云;有时,孝宗吟诗填词,展示其恢复故国之宏图志向,太子赵惇在和诗中,竭尽所能地称颂父皇的丰功伟绩,努力表现自己的中兴大志。父子俩一唱一和,倒也其乐融融。
就这么一晃,十几年过来了。
赵惇四十二岁时,孝宗内禅退位,太子即位登基。做了皇帝以后,前几个月,和李皇后也能像当年的孝宗一样,每月四次去北内,朝见太上皇。偶尔,也会陪孝宗宴饮、游赏。
次年,改年号为绍熙。赵惇觉得大功告成,苦尽甘来,用不着再装,逐渐露出其本来面目。到朝见时刻,不是无精打采,就是眉头紧皱,再也不是做太子时那副乖巧模样。太上皇孝宗见神情有异,不知其心不甘情不愿,反而关心地问,是不是病了。
新皇上连忙表示,这里不舒服,那儿不自在。皇后李凤娘也在一旁帮腔,政事要处理,奏章要批阅,整日忙得晕头转向。太上皇只好劝慰,要多注意休息,身体不舒服就不要来朝见了,不要讲究那个形式。
其实,作为长辈的这么讲,就是表达对子女的关怀,并不是真希望作子女的这么做。许多时候,形式还是要讲的。每月朝见四次,对光宗来讲,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太上皇这么一讲,正中下怀。
有些时候,原则必须坚持,不能随便开口子。因为这个口子一开,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以此为借口,理直气壮地做他想做的事。
从那次朝见以后,光宗连上几个月,不去北内朝见他那个亲身父亲。理由堂而皇之:朕近日龙体有恙,太上皇有谕,可以不往重华殿朝见。
如果确是龙体有恙,倒也情有可原。事实是,大多数时候,皇上不仅没有病,而且,独自率宫中嫔妃游览聚景园。饮酒作乐,载歌载舞。
聚景园在西湖边清波门外,因地处城之西,又名西园。此园范围甚大。内有会芳殿、瀛春堂、揽远堂、芳华亭等近二十座殿堂亭榭。另外,引西湖之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还可以乘船游览西湖胜景。
连朝中大臣都知道,皇上以生病为由,不去北内朝见,只是个托词,是不行孝道。吏部侍郎彭自寿率先上奏章劝谕:高宗在世时,孝宗凡出游,必恭请高宗同行,而今皇上只顾自己游玩,着实不妥,此类行为下不为例。
看到这样的奏章,如同疮疤揭了胶布,自是难堪。光宗将它扔在一旁,生着闷气。
此时,孝宗遣内侍关礼前来,将一只上好的玉杯赐给他。光宗心情不好,对前来的关礼自然没有好脸色。一不小心,手握不稳,玉杯落地摔碎。关礼本是高兴而来,见官家如此模样,未得打赏,也没问候太上皇一句,自是一肚子不高兴。
回到重华宫,向太上皇孝宗禀报说:“奴才去的时候,皇上正与皇后有说有笑,听说太上皇有赏,皇后拉着脸走了,皇上也心不在焉,不但不表示谢意,还将太上皇赏赐的玉杯给摔了。”
太上皇孝宗虽在北内,但其中事项也有耳闻,心中自然不快,只是绷着脸,一句话也没说。
一日,天气晴好,太上皇孝宗呆在皇宫甚觉无聊,遂携谢太后,陪高宗吴太后游览聚景园。
祖母、父母出游,作为后辈,按例应前往侍奉,可皇上借口处理朝政,不能前来。有事不能来,陪吃个饭总可以吧。但是,直到家宴之时,仍不见他的踪影。尽管心怀不满,但三位老人也无话可说。
这时,重华宫内侍去园子里捉鸡,不知怎么搞的,两个人怎么也捉不着,便相与大呼:“今日捉鸡不着!”当时,临安人称乞酒食于人为“捉鸡”,内侍们显然语带讥讽,暗指孝宗寄人篱下的处境。
孝宗虽佯装不闻,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可想而知,毕竟皇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连起码的礼数都没有,作为父亲,岂能听之任之?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儿子已四十多岁了,胡子都白了,又是一国之君,可不同于一般的父子,不能说的太直白,说的婉转,他就装听不懂。想到这些,他更觉苦闷。
这年九月末,新帝生日前夕,又是常朝之日。大殿内,雕梁画栋,绣慢流苏,在金黄色的烛光映照下,一切都富贵而温馨。
群臣上贺表,又提醒道:皇上应该去北内看望太上皇。
礼部尚书杨文端手执笏板,极为中肯地说:
“太上皇年岁已高,他深爱着陛下,如同皇上深爱着您的儿子嘉王,万一太上皇见不到您而发生意外,陛下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
坐在龙椅上的赵惇听后,内心似有触动,当即决定:重阳节前夕,朝见太上皇。
待到那日,众位宰执和侍从官员立于殿下,光宗已是一副出行装束,准备即刻上龙辇,率文武官员朝见太上皇。
恰在此时,李皇后忽然出现,一把拉住皇帝的手,说:“官家,外面天气太冷,不宜出行,还是回宫饮酒吧。”
农历九月,临安的气候凉爽宜人,哪里说得上冷呢?李皇后一拉,百官惊呆了,不知所措,只有中书舍人陈君良连忙劝道:“皇上,使不得,众位大臣... -->>
登基坐殿露本性
忠臣劝谏尽孝道
孝宗做太上皇,情况就不一样了。
孝宗先后共生四个儿子。幼子不到十岁就死了,长子庄文太子,也只活到二十四岁。可以继承王位的只有次子魏王赵恺和三子恭王赵惇。魏王有些文弱,而恭王身材较高,英姿勃发。孝宗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因此决定舍长立幼。
恭王赵惇做了太子以后,小心谨慎,装得很象。平日里,勤奋好学,恪尽孝道,处处严守礼法;在孝宗身旁,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孝宗高兴了,他就喜形于色,孝宗忧愁时,他也是满脸愁云;有时,孝宗吟诗填词,展示其恢复故国之宏图志向,太子赵惇在和诗中,竭尽所能地称颂父皇的丰功伟绩,努力表现自己的中兴大志。父子俩一唱一和,倒也其乐融融。
就这么一晃,十几年过来了。
赵惇四十二岁时,孝宗内禅退位,太子即位登基。做了皇帝以后,前几个月,和李皇后也能像当年的孝宗一样,每月四次去北内,朝见太上皇。偶尔,也会陪孝宗宴饮、游赏。
次年,改年号为绍熙。赵惇觉得大功告成,苦尽甘来,用不着再装,逐渐露出其本来面目。到朝见时刻,不是无精打采,就是眉头紧皱,再也不是做太子时那副乖巧模样。太上皇孝宗见神情有异,不知其心不甘情不愿,反而关心地问,是不是病了。
新皇上连忙表示,这里不舒服,那儿不自在。皇后李凤娘也在一旁帮腔,政事要处理,奏章要批阅,整日忙得晕头转向。太上皇只好劝慰,要多注意休息,身体不舒服就不要来朝见了,不要讲究那个形式。
其实,作为长辈的这么讲,就是表达对子女的关怀,并不是真希望作子女的这么做。许多时候,形式还是要讲的。每月朝见四次,对光宗来讲,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太上皇这么一讲,正中下怀。
有些时候,原则必须坚持,不能随便开口子。因为这个口子一开,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以此为借口,理直气壮地做他想做的事。
从那次朝见以后,光宗连上几个月,不去北内朝见他那个亲身父亲。理由堂而皇之:朕近日龙体有恙,太上皇有谕,可以不往重华殿朝见。
如果确是龙体有恙,倒也情有可原。事实是,大多数时候,皇上不仅没有病,而且,独自率宫中嫔妃游览聚景园。饮酒作乐,载歌载舞。
聚景园在西湖边清波门外,因地处城之西,又名西园。此园范围甚大。内有会芳殿、瀛春堂、揽远堂、芳华亭等近二十座殿堂亭榭。另外,引西湖之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还可以乘船游览西湖胜景。
连朝中大臣都知道,皇上以生病为由,不去北内朝见,只是个托词,是不行孝道。吏部侍郎彭自寿率先上奏章劝谕:高宗在世时,孝宗凡出游,必恭请高宗同行,而今皇上只顾自己游玩,着实不妥,此类行为下不为例。
看到这样的奏章,如同疮疤揭了胶布,自是难堪。光宗将它扔在一旁,生着闷气。
此时,孝宗遣内侍关礼前来,将一只上好的玉杯赐给他。光宗心情不好,对前来的关礼自然没有好脸色。一不小心,手握不稳,玉杯落地摔碎。关礼本是高兴而来,见官家如此模样,未得打赏,也没问候太上皇一句,自是一肚子不高兴。
回到重华宫,向太上皇孝宗禀报说:“奴才去的时候,皇上正与皇后有说有笑,听说太上皇有赏,皇后拉着脸走了,皇上也心不在焉,不但不表示谢意,还将太上皇赏赐的玉杯给摔了。”
太上皇孝宗虽在北内,但其中事项也有耳闻,心中自然不快,只是绷着脸,一句话也没说。
一日,天气晴好,太上皇孝宗呆在皇宫甚觉无聊,遂携谢太后,陪高宗吴太后游览聚景园。
祖母、父母出游,作为后辈,按例应前往侍奉,可皇上借口处理朝政,不能前来。有事不能来,陪吃个饭总可以吧。但是,直到家宴之时,仍不见他的踪影。尽管心怀不满,但三位老人也无话可说。
这时,重华宫内侍去园子里捉鸡,不知怎么搞的,两个人怎么也捉不着,便相与大呼:“今日捉鸡不着!”当时,临安人称乞酒食于人为“捉鸡”,内侍们显然语带讥讽,暗指孝宗寄人篱下的处境。
孝宗虽佯装不闻,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可想而知,毕竟皇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连起码的礼数都没有,作为父亲,岂能听之任之?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儿子已四十多岁了,胡子都白了,又是一国之君,可不同于一般的父子,不能说的太直白,说的婉转,他就装听不懂。想到这些,他更觉苦闷。
这年九月末,新帝生日前夕,又是常朝之日。大殿内,雕梁画栋,绣慢流苏,在金黄色的烛光映照下,一切都富贵而温馨。
群臣上贺表,又提醒道:皇上应该去北内看望太上皇。
礼部尚书杨文端手执笏板,极为中肯地说:
“太上皇年岁已高,他深爱着陛下,如同皇上深爱着您的儿子嘉王,万一太上皇见不到您而发生意外,陛下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
坐在龙椅上的赵惇听后,内心似有触动,当即决定:重阳节前夕,朝见太上皇。
待到那日,众位宰执和侍从官员立于殿下,光宗已是一副出行装束,准备即刻上龙辇,率文武官员朝见太上皇。
恰在此时,李皇后忽然出现,一把拉住皇帝的手,说:“官家,外面天气太冷,不宜出行,还是回宫饮酒吧。”
农历九月,临安的气候凉爽宜人,哪里说得上冷呢?李皇后一拉,百官惊呆了,不知所措,只有中书舍人陈君良连忙劝道:“皇上,使不得,众位大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