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帝国霸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比如说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乐细致入微的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一点点的缓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贯彻下去。
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德国在这方面欠债太多,需要补交的学费也太多太多了。
为了建造更多的卡车,李乐降低了汽车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减料的办法,尽可能的给现有的汽车型号简配。
即便是如此,二线部队装备的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依旧品种繁多无法计数。德国后勤部门混乱不堪,让人看一眼就头疼无比。
铁路部队使用的卡车完全取自于法国,即便是这样安排,他们依旧还是不能实现机械化推进。
俄国境内的铁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装,然后才能使用。这对于德国后勤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非常巨大的难题。
第三帝国境内那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铁路运输网,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运输线,而且敌人无法破坏这些运输线,所以德国才能够迅速在两线之间转移兵力,取得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可铁路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死板的线路,无法触及到前线变化无穷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找到了填补这个末端的办法,那就是汽车!所以一时间,公路的地位在德国被提到了与铁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国高层就已经意识到,要想要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超前的想法,站在德国自身的战略条件上考量,却不是那么肯定的。1939年,当时的技术条件下,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注意,这是运载能力罢了。
要想达到和火车运载能力一样,汽车运输在一切方面,包括燃料、人力、备件、维修等的消耗,都远远多于铁路运输。
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略这样高的视角上来分析,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即便是在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公路运输也没有取代铁路运输,这就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李乐当然了解未来的交通运输情况。他当然会重视公路,同时也不会轻易蔑视铁路的作用。
在李乐的强调下,1940年6月以来,德国既重视铁路的发展,又强调汽车的生产重要性。
可是困扰李乐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德国那要命的产能了。尽管动用了女工,尽管动员了工人,实施加班制度,可德国依旧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需求品。
汽车工业的发展又不足以兼顾民用需要和新建立的摩托化军队的需要。1939年9月1日,在德国的公路上,各种类型的四轮汽车还不到100万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70人才有一辆。
同一时期,美国的平均数量,是每10个人就有一辆汽车。这之间的差距,就不是简简单单能够追上的。
更要命的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需要的不是德国拥有的煤和钢铁,而是德国所没有的橡胶和石油……这特么就尴尬了。
谁也无法预料,这种依赖进口原料的政策究竟是否明智。虽然对橡胶和石油都进行了人工合成,可产量从始至终就没有满足过需求。
与希特勒不同的是,李乐这一次有利比亚油田!至少在人工合成橡胶的原材料上,李乐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因为有利比亚更多的原油补充,德国装甲部队开动起来消耗的燃油就有了更多的保证——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所以,至少在目前看来,李乐现在执行的扩军计划,比当年希特勒搞得靠谱的多!
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产能问题!这个问题李乐改进的时间还短,所以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从德国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德国生产的武器,就从来没有够用过。
---------
又一更!
nbsp;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比如说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乐细致入微的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一点点的缓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贯彻下去。
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德国在这方面欠债太多,需要补交的学费也太多太多了。
为了建造更多的卡车,李乐降低了汽车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减料的办法,尽可能的给现有的汽车型号简配。
即便是如此,二线部队装备的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依旧品种繁多无法计数。德国后勤部门混乱不堪,让人看一眼就头疼无比。
铁路部队使用的卡车完全取自于法国,即便是这样安排,他们依旧还是不能实现机械化推进。
俄国境内的铁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装,然后才能使用。这对于德国后勤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非常巨大的难题。
第三帝国境内那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铁路运输网,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运输线,而且敌人无法破坏这些运输线,所以德国才能够迅速在两线之间转移兵力,取得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可铁路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死板的线路,无法触及到前线变化无穷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找到了填补这个末端的办法,那就是汽车!所以一时间,公路的地位在德国被提到了与铁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国高层就已经意识到,要想要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超前的想法,站在德国自身的战略条件上考量,却不是那么肯定的。1939年,当时的技术条件下,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注意,这是运载能力罢了。
要想达到和火车运载能力一样,汽车运输在一切方面,包括燃料、人力、备件、维修等的消耗,都远远多于铁路运输。
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略这样高的视角上来分析,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即便是在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公路运输也没有取代铁路运输,这就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李乐当然了解未来的交通运输情况。他当然会重视公路,同时也不会轻易蔑视铁路的作用。
在李乐的强调下,1940年6月以来,德国既重视铁路的发展,又强调汽车的生产重要性。
可是困扰李乐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德国那要命的产能了。尽管动用了女工,尽管动员了工人,实施加班制度,可德国依旧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需求品。
汽车工业的发展又不足以兼顾民用需要和新建立的摩托化军队的需要。1939年9月1日,在德国的公路上,各种类型的四轮汽车还不到100万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70人才有一辆。
同一时期,美国的平均数量,是每10个人就有一辆汽车。这之间的差距,就不是简简单单能够追上的。
更要命的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需要的不是德国拥有的煤和钢铁,而是德国所没有的橡胶和石油……这特么就尴尬了。
谁也无法预料,这种依赖进口原料的政策究竟是否明智。虽然对橡胶和石油都进行了人工合成,可产量从始至终就没有满足过需求。
与希特勒不同的是,李乐这一次有利比亚油田!至少在人工合成橡胶的原材料上,李乐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因为有利比亚更多的原油补充,德国装甲部队开动起来消耗的燃油就有了更多的保证——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所以,至少在目前看来,李乐现在执行的扩军计划,比当年希特勒搞得靠谱的多!
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产能问题!这个问题李乐改进的时间还短,所以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从德国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德国生产的武器,就从来没有够用过。
---------
又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