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该兵种的主要使用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威力。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一百二十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提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就是第一战斗力。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剽悍,基本上属于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部署,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发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地过去,打枪的不要。
日军的预期计划是,一千人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预定地点,发起总攻。
但事情的发展将告诉他们,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军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没捞到几个人,已经憋了一肚子劲,碰到这股日军后,顿时精神焕发,下了重手穷追猛打,转瞬间日军灰飞烟灭,一千多人连个水漂都没打,眨眼就没有了。
这回日军指挥官们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战且退,现在成了有战无退。更为严重的是,查大受明显不过瘾,又跟着追了过来,越过了马山馆,而此时日军的大部队还在碧蹄馆,尚未到位。
无可奈何之下,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就在碧蹄馆设伏,攻击明军。
所以,当查大受赶到之时,他遇到的,是两万余名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日军。
已经退无可退了,横下一条心的日军作战十分勇猛,查大受率军冲击多次,没能冲垮敌军,反而逐渐陷入包围,战斗进入僵持状态。
事已至此,所谓诱敌深入、全歼明军之类的宏伟壮志,那是谈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这三千多人吃掉,已经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打得正热闹的时候,李如松来了。
日军喜出望外,原本想打个埋伏,挽回点面子,结果竟然捞到这么条大鱼。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位明军最高指挥官竟然只带了这么点人。
小西行长顿时兴奋起来,他立即下令,方圆四十里内的日军,只要还能动弹,立即赶来会战,不得延误。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所有日军军官必须亲临前线指挥,包括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总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长的部署下,日军发动了自入朝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并充分发扬其敢死精神,哪里的明军最显眼、最突出,就往哪里冲。
不巧的是,在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此人实在过于强悍,虽被日军重重包围,却完全不当回事,带着铁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也似乎有点太欺负人了,于是日军集中兵力,对李如松实行合围。
事后,李如松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曾用一个词形容过此时自己的环境——围匝数重。
虽然说起来危险万分,但事实上,当时他倒很有几分闲庭信步的风度。据日本史料记载,李如松带领骑兵左右来回,几进几出,铁骑所到之处,日军无法抵挡,只能保持一段距离跟着他。所谓的包围,其实就是尾随。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太过嚣张,终究是要翻船的。
正当李如松率军进进出出、旁若无人之时,一位神秘的日军将领出现了。
这位日军将领一出场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说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说是真金还是镀金,穿不穿得动,敢扛着这么一副招风的行头上战场,一般都是有两下子的。
而之所以说这是个神秘的人,是因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主力,是日军第四军,该军以日本九州部队为主。九州是日本最穷困、民风最野蛮的地区,此地士兵大都作战顽强,凶残成性,是实实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测,此人很有可能是隶属于第四军的将领。
虽说哪里来的讲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这人一上来,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导思想,带兵向李如松猛冲(搏如松甚急)。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号人,李如松毫无准备,身边部队被逐渐冲散,日军逐渐围拢,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李如柏和李宁正在李如松的两翼,发现事情不妙,便指挥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拢,但日军十分顽强,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紧急关头,还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将光荣殉职,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虽说在乱军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轻易地瞄准了这位金甲倭将(所以说在战场上穿着不能太时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当即落马。
主将落马后,士兵们也一哄而散,李如松终于转危为安。但事实上,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刻,双方已鏖战多时,虽然明军勇猛,战局却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日军正陆续由四面八方赶来(接续愈添,沿山遍野),人数优势越来越大,而明军势单力薄,这么打下去,全军覆没,那是迟早的事。
不过明军固然陷入苦战,日军的情况却也差不多。日军主将立花宗茂,性格顽固,在日本国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素以善战闻名,这回也打得撑不住了,竟然主动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战场。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胜败死活,只差一口气。
关键时刻,杨元到了。
p;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该兵种的主要使用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威力。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一百二十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提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就是第一战斗力。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剽悍,基本上属于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部署,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发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地过去,打枪的不要。
日军的预期计划是,一千人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预定地点,发起总攻。
但事情的发展将告诉他们,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军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没捞到几个人,已经憋了一肚子劲,碰到这股日军后,顿时精神焕发,下了重手穷追猛打,转瞬间日军灰飞烟灭,一千多人连个水漂都没打,眨眼就没有了。
这回日军指挥官们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战且退,现在成了有战无退。更为严重的是,查大受明显不过瘾,又跟着追了过来,越过了马山馆,而此时日军的大部队还在碧蹄馆,尚未到位。
无可奈何之下,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就在碧蹄馆设伏,攻击明军。
所以,当查大受赶到之时,他遇到的,是两万余名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日军。
已经退无可退了,横下一条心的日军作战十分勇猛,查大受率军冲击多次,没能冲垮敌军,反而逐渐陷入包围,战斗进入僵持状态。
事已至此,所谓诱敌深入、全歼明军之类的宏伟壮志,那是谈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这三千多人吃掉,已经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打得正热闹的时候,李如松来了。
日军喜出望外,原本想打个埋伏,挽回点面子,结果竟然捞到这么条大鱼。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位明军最高指挥官竟然只带了这么点人。
小西行长顿时兴奋起来,他立即下令,方圆四十里内的日军,只要还能动弹,立即赶来会战,不得延误。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所有日军军官必须亲临前线指挥,包括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总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长的部署下,日军发动了自入朝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并充分发扬其敢死精神,哪里的明军最显眼、最突出,就往哪里冲。
不巧的是,在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此人实在过于强悍,虽被日军重重包围,却完全不当回事,带着铁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也似乎有点太欺负人了,于是日军集中兵力,对李如松实行合围。
事后,李如松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曾用一个词形容过此时自己的环境——围匝数重。
虽然说起来危险万分,但事实上,当时他倒很有几分闲庭信步的风度。据日本史料记载,李如松带领骑兵左右来回,几进几出,铁骑所到之处,日军无法抵挡,只能保持一段距离跟着他。所谓的包围,其实就是尾随。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太过嚣张,终究是要翻船的。
正当李如松率军进进出出、旁若无人之时,一位神秘的日军将领出现了。
这位日军将领一出场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说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说是真金还是镀金,穿不穿得动,敢扛着这么一副招风的行头上战场,一般都是有两下子的。
而之所以说这是个神秘的人,是因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主力,是日军第四军,该军以日本九州部队为主。九州是日本最穷困、民风最野蛮的地区,此地士兵大都作战顽强,凶残成性,是实实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测,此人很有可能是隶属于第四军的将领。
虽说哪里来的讲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这人一上来,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导思想,带兵向李如松猛冲(搏如松甚急)。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号人,李如松毫无准备,身边部队被逐渐冲散,日军逐渐围拢,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李如柏和李宁正在李如松的两翼,发现事情不妙,便指挥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拢,但日军十分顽强,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紧急关头,还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将光荣殉职,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虽说在乱军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轻易地瞄准了这位金甲倭将(所以说在战场上穿着不能太时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当即落马。
主将落马后,士兵们也一哄而散,李如松终于转危为安。但事实上,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刻,双方已鏖战多时,虽然明军勇猛,战局却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日军正陆续由四面八方赶来(接续愈添,沿山遍野),人数优势越来越大,而明军势单力薄,这么打下去,全军覆没,那是迟早的事。
不过明军固然陷入苦战,日军的情况却也差不多。日军主将立花宗茂,性格顽固,在日本国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素以善战闻名,这回也打得撑不住了,竟然主动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战场。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胜败死活,只差一口气。
关键时刻,杨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