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刘廷元、胡士相不是郑国泰的人,郑先生这种白痴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他们真正的身份,是浙党成员。
但疑问在于,沈一贯也拥立过太子,为何要在此事上支持郑国泰呢?答案是,对人不对事。沈一贯并不喜欢郑国泰,更不喜欢东林党,因为公愤。
所谓公愤,是他在当政时,顾宪成之类的人总在公事上跟他过不去,他很愤怒,故称公愤。
不过,他最不喜欢的那个人——叶向高,却还不是东林党人,因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即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生人。必须承认,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刚出世,就经历了生死考验。因为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沦陷。确切地说,沦陷的那一天,正是叶向高的生日。据说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麦草堆里,倭寇躲过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想起来实在不容易。大难不死的叶向高,倒也没啥后福,为了躲避倭寇,一两岁就成了游击队,鬼子一进村,他就跟着母亲躲进山里。我相信,几十年后,他的左右逢源、机智狡猾,就是在这儿打的底。
倭寇最猖獗的时候,很多人都丢弃了自己的孩子(累赘),独自逃命,也有人劝叶向高的母亲,然而她说:
“要死,就一起死。”但他们终究活了下来,因为另一个伟大的明代人物——戚继光。
恩怨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发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第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之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
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概率,看你在哪儿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了还能玩点儿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首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发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首辅也是个老狐狸,如果要敷衍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这个面子不但要给,还要给足。而二甲第十二名,是最恰当的安排。
因为根据明代规定,一般说来,二甲第十二名的成绩,可以保证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离状元相当远,也不会太风光,恶心一下叶向高,的确是刚刚好。
bsp; 刘廷元、胡士相不是郑国泰的人,郑先生这种白痴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他们真正的身份,是浙党成员。
但疑问在于,沈一贯也拥立过太子,为何要在此事上支持郑国泰呢?答案是,对人不对事。沈一贯并不喜欢郑国泰,更不喜欢东林党,因为公愤。
所谓公愤,是他在当政时,顾宪成之类的人总在公事上跟他过不去,他很愤怒,故称公愤。
不过,他最不喜欢的那个人——叶向高,却还不是东林党人,因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即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生人。必须承认,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刚出世,就经历了生死考验。因为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沦陷。确切地说,沦陷的那一天,正是叶向高的生日。据说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麦草堆里,倭寇躲过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想起来实在不容易。大难不死的叶向高,倒也没啥后福,为了躲避倭寇,一两岁就成了游击队,鬼子一进村,他就跟着母亲躲进山里。我相信,几十年后,他的左右逢源、机智狡猾,就是在这儿打的底。
倭寇最猖獗的时候,很多人都丢弃了自己的孩子(累赘),独自逃命,也有人劝叶向高的母亲,然而她说:
“要死,就一起死。”但他们终究活了下来,因为另一个伟大的明代人物——戚继光。
恩怨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发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第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之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
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概率,看你在哪儿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了还能玩点儿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首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发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首辅也是个老狐狸,如果要敷衍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这个面子不但要给,还要给足。而二甲第十二名,是最恰当的安排。
因为根据明代规定,一般说来,二甲第十二名的成绩,可以保证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离状元相当远,也不会太风光,恶心一下叶向高,的确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