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工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儿,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儿,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剽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儿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的。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下面,我们介绍下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此外还有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按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账,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得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儿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儿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旧衣服,也不好色(没有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被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儿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背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工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儿,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儿,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剽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儿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的。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下面,我们介绍下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此外还有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按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账,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得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儿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儿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旧衣服,也不好色(没有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被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儿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背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