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绝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这个叫朱祁镇的人唯一的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她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鼐、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的很少。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绘声绘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参考消息
阳和之战
阳和之战史书上交代不多,但寥寥数语却足以警醒后世。郭敬是王振派去守大同的。当时大同乃是国之门户,经常与瓦剌有些贸易往来。王振为了赚钱,让郭敬利用大同的矿产资源,私自造了大批的铁头箭矢卖给瓦剌,好换取些马匹,再运回京城高价卖出。瓦剌资源匮乏,根本无力大规模制造铁器及箭头。不知土木之难中,有多少将士是倒在自家的箭矢之下含恨而死的,实在悲哀。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一样。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
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
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具体经过就不用多说了,只说结果吧:
“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
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
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
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土木堡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
三天救命的时间,但也仅仅只有三天。
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还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
“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我已经无话可说,抛开他的恶行,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为万人唾骂。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在于骂无可骂。
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
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参考消息
朱勇的待遇
朱勇遇伏鹞儿岭,可能是大意轻敌,也可能是饿昏了头,总之是全军覆没。皇家体面、天子威严瞬间扫地,后来朱勇的儿子请旨葬祭父亲都不得行。到英宗复辟时,这次战役死亡的人数,也从《实录》中的三万涨到了《天顺录》中的五万,相差将近一倍。朱祁镇看朱勇之子屡次上表请求祭葬,才勉强给了个“平阴王”的封号,谥号“武愍”。那意思很明白:既然阳间你平不了,那就带着你那几万骑改平阴间去吧!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而是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鼐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
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埜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
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
“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的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李景隆,你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再寂寞,因为一个比你更愚蠢、更白痴、更无知的人已经出现了,而这个人马上就会来陪伴你。
不出邝埜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经过长期奔波,已经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
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说起逃跑,实在是个技术工作,除了看准方向外,还要有充足的体能做底子,这下子平日不劳动的大臣们遭了殃,因为也先的士兵们在屠杀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彻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进士及第(曹鼐是状元)还是进士出身,马刀之前人人平等。
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铉、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书中地图内所有日期为阴历
土木堡之战
参考消息
曹鼐不可
曹鼐任泰和县典史时,负责当地的治安工作。一次外出办案,抓获一个绝色女盗。曹鼐一见钟情,忍不住想利用职权徇私一把,但理智又告诉他这样不妥,快把持不住时,他就在一小片纸上写“曹鼐不可”四个字,然后放在烛火上烧掉。就这样写了烧,烧了再写,反反复复几十次,经过一夜折腾,曹鼐终究还是克制住了自己,保住了“清白之身”。
一次糟糕的出征
知者无畏”
参考消息
土木之变的官方评价
《明史》里是这么评价土木之变的:真是奇了怪了,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钱有钱,人家又没说打到城门口来。怎么就凭区区一个小内宦就能轰得那么多大官往死里闯呢?这下你看,全军覆没了吧!什么大臣不大臣的,全部葬身草野,皇帝都给人整跑了,忍辱偷生。打仗打成这样,这不搞笑吗!
财产损失也很严重: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
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
可惜他没有死在我的手里。
似乎是上天要满足他最后的心愿,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的特征也很明显,他是太监,没有胡须。
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
“吾为天下诛此贼!”
杀得好!杀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尾声
正统十四年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绝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这个叫朱祁镇的人唯一的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她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鼐、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的很少。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绘声绘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参考消息
阳和之战
阳和之战史书上交代不多,但寥寥数语却足以警醒后世。郭敬是王振派去守大同的。当时大同乃是国之门户,经常与瓦剌有些贸易往来。王振为了赚钱,让郭敬利用大同的矿产资源,私自造了大批的铁头箭矢卖给瓦剌,好换取些马匹,再运回京城高价卖出。瓦剌资源匮乏,根本无力大规模制造铁器及箭头。不知土木之难中,有多少将士是倒在自家的箭矢之下含恨而死的,实在悲哀。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一样。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
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
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具体经过就不用多说了,只说结果吧:
“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
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
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
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土木堡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
三天救命的时间,但也仅仅只有三天。
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还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
“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我已经无话可说,抛开他的恶行,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为万人唾骂。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在于骂无可骂。
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
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参考消息
朱勇的待遇
朱勇遇伏鹞儿岭,可能是大意轻敌,也可能是饿昏了头,总之是全军覆没。皇家体面、天子威严瞬间扫地,后来朱勇的儿子请旨葬祭父亲都不得行。到英宗复辟时,这次战役死亡的人数,也从《实录》中的三万涨到了《天顺录》中的五万,相差将近一倍。朱祁镇看朱勇之子屡次上表请求祭葬,才勉强给了个“平阴王”的封号,谥号“武愍”。那意思很明白:既然阳间你平不了,那就带着你那几万骑改平阴间去吧!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而是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鼐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
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埜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
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
“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的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李景隆,你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再寂寞,因为一个比你更愚蠢、更白痴、更无知的人已经出现了,而这个人马上就会来陪伴你。
不出邝埜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经过长期奔波,已经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
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说起逃跑,实在是个技术工作,除了看准方向外,还要有充足的体能做底子,这下子平日不劳动的大臣们遭了殃,因为也先的士兵们在屠杀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彻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进士及第(曹鼐是状元)还是进士出身,马刀之前人人平等。
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铉、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书中地图内所有日期为阴历
土木堡之战
参考消息
曹鼐不可
曹鼐任泰和县典史时,负责当地的治安工作。一次外出办案,抓获一个绝色女盗。曹鼐一见钟情,忍不住想利用职权徇私一把,但理智又告诉他这样不妥,快把持不住时,他就在一小片纸上写“曹鼐不可”四个字,然后放在烛火上烧掉。就这样写了烧,烧了再写,反反复复几十次,经过一夜折腾,曹鼐终究还是克制住了自己,保住了“清白之身”。
一次糟糕的出征
知者无畏”
参考消息
土木之变的官方评价
《明史》里是这么评价土木之变的:真是奇了怪了,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钱有钱,人家又没说打到城门口来。怎么就凭区区一个小内宦就能轰得那么多大官往死里闯呢?这下你看,全军覆没了吧!什么大臣不大臣的,全部葬身草野,皇帝都给人整跑了,忍辱偷生。打仗打成这样,这不搞笑吗!
财产损失也很严重: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
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
可惜他没有死在我的手里。
似乎是上天要满足他最后的心愿,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的特征也很明显,他是太监,没有胡须。
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
“吾为天下诛此贼!”
杀得好!杀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尾声
正统十四年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