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雪中悍刀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徐凤年轻声说道:“北莽南下中原之路,离阳以前,自古以来大抵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入北凉占西蜀,以西向东,居高临下。二是由蓟州门户南下,直插中原腹地,故而有三次进入大奉王朝京畿之灾。如今道路有三,除了攻打北凉蓟州,还多出一个两辽,原因很简单,离阳京城太靠北面,皇帝赵礼当年以君主当守边关国门为理由,驳回了京城南迁广陵江一带的提议。所以按照常理,北莽大军叩关辽东,只要获胜,便可直扑太安城,几乎算是一劳永逸之举。”
老和尚笑眯眯道:“王爷,可以说但是‘两字’了。”
这次不但是老谍子必须被袁左宗强行按住才没有拔刀砍人,就连始终冷眼旁观的徐偃兵都开始眉头紧皱,隐约有些几分怒气。
徐凤年不动声色道:“但是,但是有北凉三十万边军,最重要是十数万精锐骑军的存在,当然也因为有倾半国之力打造出来的两辽边防工事,两者并存,才让北莽不敢轻举妄动,一旦攻打太安城一月不下,北凉骑军就可以蓟州为核心的北方边境线作为粮草支撑,以最快速度长途奔袭至辽东,如此一来,北莽大军就只能做困兽之斗,等到离阳南方各路勤王大军赶至,北莽绝无一分胜算。至于说北莽大军从中间的蓟州作为突破口,估计只会纸上谈兵的乡间秀才,都知道那是傻子才做得出的举措。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北凉边军对离阳,对中原就是责无旁贷,就是功不可没了?”
老和尚反问道:“以此推论,难道不是?”
徐凤年笑道:“不是,也是。关键就在于不管是朝廷还是北凉,都认为北凉铁骑只是徐家的私军,只认徐字王旗,不认圣旨,不认赵家天子。那么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徐赵两家的桌上,没有哪一方绕得开,徐骁当年就想过这个问题,自己的长子,如果是个既不随他爹也不随他娘的绣花枕头,那么能不能去太安城,当个不管风吹雨打的享乐驸马?或是去中原内地随便换一块藩地,做个太平王爷?我想离阳先帝赵惇更想过这个问题很多次,那就是怎么保证北莽先和北凉死磕的前提下,且保证北凉军权安稳过渡的前提下,能否为桀骜不驯的北凉换一个姓氏,换一个东家?中原朝野上下很多人都说春秋战事,换成只是出道比徐骁晚些的顾剑棠,一样能够灭掉六国,不过因为离阳之外的春秋八国,早早给徐骁灭掉了六个,他顾剑棠就只能无可奈何地跟在徐家大军屁股后头捡漏,那是没法子的事情,谁让他比徐骁年轻十几岁,投军入伍也就晚了十几年?否则大将军顾剑棠绝对不仅仅止步于两国之功,大师此时也许又要忍不住问‘难道不是’了吧?”
老和尚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便是那个从头到尾听得云里雾里的小和尚,也觉得有趣。
袁左宗会心一笑。徐偃兵也松开了紧皱的眉头。
徐凤年叹了口气,嘴角有些笑意,有些罕见的骄傲,自顾自摇头道:“答案是,也不是。因为换成顾剑棠,他就打不赢西垒壁战役,更打不下当时战败后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的西楚。”
老和尚不置可否,显然将信将疑。老人虽是西楚遗民,可毕竟很早就辞官做了远在江湖的散人,起初又是喜好清谈不善兵事的文官,对于那场无比壮烈的两国之战,苦痛极深,可是见解未必深刻。
徐凤年忍着笑,说道:“打不赢西垒壁战役,当年是顾剑棠自己说的,而且是四下无人之时,亲口跟徐骁说的。”
有些尴尬神色的老和尚下意识抬起手臂,似乎是想要去摸一摸那颗光头,但只摸到了那顶破旧皮帽。
徐凤年突然问道:“大师先前为何说永徽初的西北重地,只有徐骁能守?”
老和尚没有藏藏掖掖,说道:“是先前江南道姑幕许氏,龙骧将军许拱与贫僧说的一番心里话。贫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借来一用而已。”
徐凤年苦笑道:“实不相瞒,这次拦阻北凉铁骑前往广陵,兵部侍郎许拱正是领军大将。”
老和尚哑然。
徐凤年转移回先前话题,“我第一次游历江湖的时候,赵勾有过多次刺杀,至于之前北凉王府那边最早发生的几次暗杀,没有赵勾的布置,我相信大师也不会相信。”
老和尚点了点头,对此事倒是深信不疑。
徐凤年笑道:“我也是之后以世子身份入京,才知道当时的皇后如今的皇太后,私下拦阻过赵勾。”
“这又是为何?”
“就她个人而言,大概那会儿,她觉得徐赵两家的香火情还剩下一些,又或者是对当年的京城白衣案,难免有点心怀愧疚吧。但是真正的症结所在,是她考虑的更为长远,也更有利于国家社稷,那就是北凉有个纨绔子弟的世子殿下,有个有机会做朝廷傀儡的徐家嫡长子,远比徐骁一怒之下就干脆造反了来得好,其实那个时候,她和她那个坐龙椅的男人,有很大分歧,先帝赵惇一直是希望北凉姓陈,希望他极为欣赏的白衣兵圣陈芝豹,为他赵家镇守国门。但是皇后赵雉除了对陈芝豹偏偏十分忌惮之外,还有私心,那就是在坏了离阳赵室立长不立幼的情况下,让嫡长子赵武封王就藩于北凉,去北字留凉字,成为一字并肩王的凉王,到时候两个亲生儿子,一个坐龙椅穿龙袍君临天下,一个让其扬鞭大漠,也算是一种对赵武做不成皇帝的补偿,皆大欢喜。”
“大师,我问你,你觉得我如果暴毙了,徐骁也去世了,或者是差不多的情形,我不乐意在关外折腾,只想着去京城去中原过太平日子,而且徐骁也答应下来,那么假设北凉武将没有大乱内讧,那么换成是顾剑棠以大柱国大将军的身份到北凉领军,会是如何的光景?”
“贫僧虽然不知兵事,但觉得会是一件好事,顾剑棠率领北凉边军死战到底,朝廷也能承诺让顾剑棠死后追封为王,不过大概不会世袭罔替,否则就是第二个徐家了,毕竟贫僧还知道军心一事,是靠不断打仗打出来的,也是靠死人死出来的。”
“对,这的确是最好的结局。然后我退回一步,来说我和徐骁同时不在人世,北凉武将会不会服从顾剑棠的管束?”
“这个……贫僧不敢妄下断言。”
夜色深深,陷入寂静。
袁左宗淡然道:“大师能否信得过我袁左宗会说几句持平之言?”
老和尚有些讶异,笑道:“原来这位就是公主坟一役的袁白熊袁将军!你且说,贫僧信得过。”
袁左宗缓缓道:“在义父和王爷都放话严令不许生事的前提之下,只说北凉那拨‘老人’的话,我袁左宗会离开北凉,有可能远赴西域,此生再不入北凉中原半步。其余两个义子,褚禄山会在流州一带自立为王,甚至有可能在义父死后直接投奔北莽,而齐当国会脱去铁甲,给王爷当个家丁扈从。北凉边军骑步大军的那些主帅统领中,燕文鸾也许会直接跑去清凉山拼命,就算不去,多半也会活活气死,没气死也会闭门不出,陈云垂,周康,何仲忽等人,全部离开边军。青壮武将中,刘寄奴,胡魁,石符,宁峨眉,王灵宝,李陌藩,等等,几乎都会负气离开边军。到最后留在边军的,老人不用想了,只有曹小蛟之流,还算能用。这些人一走,顾剑棠哪怕把所有春秋旧部一股脑带往北凉,哪怕三十万边军的框架还在,我想战力不到原先一半,也许大师会觉得一半战力也是十五万兵马,加上蔡楠大军,加上某人的西蜀,再加上漕粮支持,以及源源不断的中原援兵,例如青州军,甚至可以调动京畿大军赶赴西北,说到底还是有机会拖住北莽大军,慢慢耗尽北莽国力,是不是?”
老和尚今夜是第三次说此语了,“难道不是?”
袁左宗深深呼吸一口气,冷笑道:“是?当然不是!要知道这次凉莽大战,我北凉也是侥幸才赢了北莽,怎么,大师一听说北凉只死十万北莽死三十,就觉得胜得轻而易举了?不妨告诉你实话,当时三线作战的北凉,只要一条战线崩溃,那就是全线皆败的境地,到时候死得可就不是北凉十万,而是整个三十万边军再加上三十万都不止了!”
徐凤年抬头望着夜色,用自己才能听见的细微嗓音喃喃道:“只死十万。”
袁左宗有些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尽量恢复平静语气,“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死结,真正的隐患是……”
徐凤年直呼其名打断袁左宗的言语,“袁左宗!”
袁左宗闭嘴不言,甚至直接摆出闭目凝神的姿态。
————
一场偶然相逢,有些意犹未尽,同时算不上尽欢而散。
五骑缓行,袁左宗突然笑道:“心里舒服点了?”
徐凤年闭眼用力呼吸了一口,好似有那春寒独有的沁人心脾,微笑道:“一口气把满肚子牢骚都倒出来,整个人舒服多了。在北凉就没法子这么说,毕竟跟着我都是受气的人,尤其是二姐和徐北枳这几个,没把我当出气筒就算很厚道了。”
袁左宗笑了笑,但是很快有些隐忧,“因为两淮边军的溃败,又有靖难的旗号,咱们这一路南下都还算安生,可接下来蓟北精骑、西蜀步卒和青州兵马汇合在即,加上离着广陵战场越来越近,吴重轩的北疆大军虎视眈眈,恐怕很快就会有人要跳出来恶心人,以便取媚朝廷,不妨碍大事,但终究是麻烦。”
徐凤年摇头道:“既然决定南下,就不再奢望以后在中原会有什么好名声。”
徐偃兵调侃道:“王爷这两年好不容易帮着北凉攒出一点口碑,多半又要被打回原形了。”
徐凤年撇嘴道:“这种事就不是个事。”
徐偃兵啧啧道:“这话,不愧是北凉王说的。”
袁左宗附和道:“不愧是武评大宗师说的。”
老谍子和张隆景异口同声道:“是啊!”
徐凤年板起脸道:“放肆,都给本王拖出去斩了!”
一阵爽朗笑声,在夜幕中传得格外悠远。
作为佛教祖庭之一,寒山寺一直以“寺小佛大”而著称于世,不同于当年两禅寺的占地广阔和僧人众多,寒山寺在历史上僧人最多也不过百余人,作为开宗三祖之一的宽心和尚,在大奉王朝受到历代君王公卿的推崇,大奉末代皇帝更是对其尊称为肉身菩萨,如今佛门念珠的由来也是宽心和尚最早提出的黄豆计数。这座古寺在硝烟四起的春秋战事中都能逃过一劫,保存完好。但是朝廷只是一纸令下,就这么毁于一旦。
在那五骑消失在夜色中,老僧法显让小和尚提着油灯先行返回土地庙睡觉,老人沿着一条夜露浸靴的小路上独自散步,如同一头在荒野逛荡的孤魂野鬼,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回到土地庙,不同于先前的小庙冷寂似那坟茔,此时的土地庙竟然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变得张灯结彩,辉煌大气,竟有了几分王侯人家的富贵气态,石阶铺锦火炉添炭不说,有一位风流倜傥如谪仙的中年人坐在炉边,身边更有数位貌若天仙的女婢殷勤伺候着。老僧却是见怪不怪的神情,走上台阶,蹲在火炉边伸手烤火取暖,那中年人姿容如画中人,柔声问道:“如何?”
老人摘下皮帽放在膝盖上,轻声道:“比他爹听得进道理。而且自己讲起道理来,也一套一套的,娓娓道来,总之,比他爹徐骁要强。”
老人抬起头,看着这个几乎可谓春秋硕果仅存的谋国之士,“纳兰先生,你真要挑动江南道士子和江湖人跟北凉骑军对着干?就不担心弄巧成拙?我觉得那个年轻人并非可以随意愚弄之辈。真不怕过犹不及?”
被法显和尚称呼为纳兰先生的中年人低头拨弄着炭火,面如冠玉,焕发出一种美不胜收的光泽,答非所问,“你们佛家有十六观想,可有观自身一说?好像没有吧,舍身都来不及,何用观想。”
老和尚无奈叹息道:“你啊,比贫僧还像个和尚。”
纳兰右慈冷笑道:“法显,别忘了当年你本该也是洪嘉北奔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本该去北莽南朝担任佛头,你当时自己也点头答应了,可临了反悔,这笔帐,那人可以不计较,我心眼可没他那么大!”
老和尚摸了摸自己的光头,“没法子啊,当年在儒家书本里找不到归处,之后在黄老学说里也无法安身,原本是临时抱佛脚,跟随众人一起逃个禅而已,不曾想套着逃着,就真把异乡当家乡了。既然真当了和尚,那就不该再去理会俗事了。”
纳兰右慈怒色道:“俗事不理,俗世也不管?天下苍生也不顾?”
老和尚笑呵呵道:“身在俗世,一副皮囊丢在此生而已。众生自有众生福,众生自有众生苦……”
纳兰右慈猛然站起身,怒喝道:“大伯!”
老和尚凝视着那盆炭火,眼神恍惚。
纳兰右慈愤愤道:“曹长卿暗中联系南朝遗老,甚至连王遂和顾剑棠都被他说动,许诺西楚成事之后,准许王遂复国东越,允诺顾剑棠成为天下第一人,而不仅仅是那个徐骁吃剩下不要的离阳大柱国,一旦平定中原和吞并北莽,更答应西楚姜氏只存一世,然后姜姒禅让,换由顾氏子弟做皇帝。这就是曹长卿心中既定的春秋大收官!”
老和尚喟叹道:“众生大苦啊。”
纳兰右慈站在台阶上,抿起嘴唇,眼神阴沉。
老僧已经不再称呼这位昔年家族内的晚辈为先生,而是直截了当问道:“你这么逼着徐凤年跟朝廷对立,逼着中原视北凉为仇寇,是在为燕敕王赵炳还是世子赵铸谋划?”
纳兰右慈脸色冷硬,沉声道:“只要将来北莽丧失南下的国力,手握雄兵的徐家不容于离阳,形同藩镇割据的北凉不容于天下,是大势所趋,兔死狗烹一事,换成任何一个人当皇帝,都会做,别说是当今天子赵篆,就是我纳兰右慈辅弼的赵铸登基称帝,哪怕他和徐凤年自幼便是相交莫逆的换命兄弟,到时候只要徐凤年还是北凉王,北凉的处境,一样不会有丝毫改观,说不定比这二十年还要更差。如今离阳拿北凉铁骑没办法,不意味着五年十年后依旧束手无策。”
法显和尚翻了翻手掌,手心换成手背烤火,“算计得颇为长远,连徐凤年与你那位年轻谋主的交情都算在里头了,但是我问你,兔死狗烹,是做皇帝的道理,那么狗急跳墙,算不算也是道理?”
老和尚不等纳兰右慈说话,继续说道:“这次北凉为何不是出动左右骑军南下中原?偏偏是北凉铁骑的主心骨大雪龙骑军?是这支万人骑军深入腹地?是那年轻藩王意气用事?想要逞徐家的威风,跟中原这个邻居摆阔气?想来不是吧,徐家在西北关外二十年,就跟北莽蛮子打了二十年的死仗,从未觊觎过中原,以前是以后还是。尤其你先前所说暗中依附北凉的二十个家族,正大光明地出现在朝廷视野之中,如此说来,北凉何尝不是告诉太安城,此次出兵并非造反?打着靖难旗号是退一步,如此一来又是再退一步,北凉的分寸,一览无遗。现在你纳兰右慈要坏了双方分寸,所作所为,就不怕减少了徐凤年和赵铸的香火情?到时候赵铸图穷匕见,真当徐凤年不会一怒之下,就反了?要知道那时候北莽多半也打残了,中原之鹿死谁手,说不定徐凤年的北凉铁骑已经可以放开手脚一博了……”
老和尚骤然停下言语,缓缓转头,满脸震惊地望向身边那个修长身影,“你……你纳兰右慈是想让徐凤年当皇帝?!”
纳兰右慈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开始捧腹大笑。
纳兰右慈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捻动垂下耳鬓的一缕长发,咬牙切齿道:“李义山的唯一弟子,怎就当不得皇帝了?!”
老和尚低头喃喃道:“疯了,疯了……”
————
当时,等到被人打晕的两淮经略使韩林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返回经略使府邸的路途中,这位官至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躺在车厢内,坐起身后靠着车壁怔怔出神。
他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就像当年想不通为何恩师在人才荟萃的张庐里,没有挑选赵右龄殷茂春,只挑了个明显没有宰相器格的王雄贵作为接班人,现在这位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韩大人,一样想不明白为何漕运一事已经有了眉目,朝廷那边已经松动,为何那个年轻人就要亲自领兵南下去趟浑水,藩王靖难平叛是义务不假,可如今皇帝还没有凄惨到连一道圣旨都送不出京城的地步啊,你北凉骑军怎么就敢擅自离开辖境?韩林也想不明白为何没有交情私谊的节度使蔡楠,为何要自己抽身而退,得以安然远离这场足以让仕途夭折的滔天风波,而不是把自己拖下水一起遭殃。
只有等到这一刻,在京城官场步步高升的韩林才明白一件事,读书人不管学问多寡,和那帮沙场武人终究不是一路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韩林掀起车帘子望着外头的白茫茫积雪,透体生寒。
对蔡楠有些愧意,对不守规矩的北凉王则有恨意。
韩林想着如果蔡楠这次大难不死,即便担着被朝廷猜忌的风险,也要跟这位顾剑棠旧部大将把酒言欢一番。只是韩林很快有些落寞,在那样声势浩大的铁骑冲杀之下,身为主将,蔡楠岂会不死?
韩林轻轻叹息,然后眼神坚毅起来,他下定决心,蔡楠的家人,只要他韩林在两淮为官一日,就要照拂他们一天!
但是此时经略使大人肯定想不到,蔡楠其实并未战死,而是重病在床昏迷不醒了很多天,那张床不在蔡家宅子,就在大军营帐之中,足可见受伤之重,已经到了经不起一点点马车颠簸的恐怖地步。
以至于当从京城一路“赶到”河州宣旨的司礼监太监,捧着那道犀牛角轴的圣旨进入营帐之时,也闻到了那股扑鼻而来的浓重药味,以及那种无法遮掩的血腥气。其实在掀开帘子之前,这位太监就已经看到那些节度使大人的妻儿,一个个仓惶凄然,既有担忧一家主心骨生死不知的惶恐,更有担心朝廷雷霆大怒降下罪责的忐忑。一路行来,那些个大军营帐景象,大多虽是惊鸿一瞥,但那份人人失魂落魄的哀鸿之景,做不得假,是打了大败仗,并且一定是惨败的那种哀军。
作为太安城皇宫内资历并不算最老那一辈的司礼监八名随堂太监之一,寻常情况下为正二品边关大员的传谕宣旨,还远远轮不到他,但是这次宣旨,显然是一桩各位大红蟒袍大人物们心照不宣的恶差事,司礼监掌印宋堂禄不可能离开天子身边,作为二把手的秉笔太监,按律只会捧起那些羊脂白玉轴子的圣旨,否则也太跌份儿,接下来就是名正言顺的随堂太监了,八人之中,就数他这个可怜虫资历最浅,靠山最低,他不来谁来?自怨自艾的中年太监板着脸,眯着眼,先是环顾四周,然后才慢悠悠把视线投注在那张病榻上,床边站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武将,都站不直,拄了根拐杖,随堂太监皱了皱眉头,在来之前,就有赵勾头目大致讲过蔡楠大军的情形,一些主要将领都有详细阐述,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应该就是蔡楠唯一的螟蛉义子,是早年死在南唐境内的一位袍泽遗孤,很早就跟随蔡楠姓,就叫蔡柏,在蔡家,蔡柏的地位不比蔡楠那三个亲儿子低,蔡家很多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据说都是蔡柏亲手摆平的,干干净净,负责盯梢蔡楠的赵勾也给出一些不俗评语,认为值得朝廷用心拉拢培植,一旦事成,将来蔡楠调教出来的数万嫡系军马,那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朝廷可用之兵。
中年太监原本是绝对接触不到这等内幕的,但是这趟千里迢迢的宣旨,在圣旨之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从一开始就玄机重重,先是权势煊赫的秉笔太监找到他谈心,叮嘱他这次前往两淮道颁布圣旨,要秘密行事,而且更为古怪的事情,是交到他手上的圣旨不是一道,而是两道!仅是匣子略有不同,秉笔太监递交两个金丝楠木匣的时候,在其中一只匣子上用指甲划出条隐蔽痕迹,说如果蔡楠大军拦下北凉骑军,就颁布这个匣子里的圣旨,如果输了,而且必须是惨败,才打开另外一个匣子,若是潦草对付,装模作样摆出个大阵仗,其实私底下是任由北凉铁骑大摇大摆过境,那么两个匣子都不用打开,你就当出京巡边了一趟,怎么去怎么回,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人都不要见。但务必记住,无论是哪道圣旨,都要在尘埃落定彻底看清了局势的战后颁布,可晚不可早,甚至晚上个几天都不打紧!如果吃不准火候,到时候自会有人帮着给主意。
于是这位司礼监随堂太监在得到赵勾某人的暗示后,就这么稀里糊涂来了蔡楠营帐。
蔡柏一瘸一拐上前几步,躬身抱拳低声道:“末将蔡柏,见过公公。”
随堂太监点了点头,用尖细嗓音说道:“蔡将军,节度使大人就一直没醒过来?若是如此,接旨一事可就难办喽。”
蔡柏竭力掩饰自己的伤感,轻声道:... -->>
徐凤年轻声说道:“北莽南下中原之路,离阳以前,自古以来大抵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入北凉占西蜀,以西向东,居高临下。二是由蓟州门户南下,直插中原腹地,故而有三次进入大奉王朝京畿之灾。如今道路有三,除了攻打北凉蓟州,还多出一个两辽,原因很简单,离阳京城太靠北面,皇帝赵礼当年以君主当守边关国门为理由,驳回了京城南迁广陵江一带的提议。所以按照常理,北莽大军叩关辽东,只要获胜,便可直扑太安城,几乎算是一劳永逸之举。”
老和尚笑眯眯道:“王爷,可以说但是‘两字’了。”
这次不但是老谍子必须被袁左宗强行按住才没有拔刀砍人,就连始终冷眼旁观的徐偃兵都开始眉头紧皱,隐约有些几分怒气。
徐凤年不动声色道:“但是,但是有北凉三十万边军,最重要是十数万精锐骑军的存在,当然也因为有倾半国之力打造出来的两辽边防工事,两者并存,才让北莽不敢轻举妄动,一旦攻打太安城一月不下,北凉骑军就可以蓟州为核心的北方边境线作为粮草支撑,以最快速度长途奔袭至辽东,如此一来,北莽大军就只能做困兽之斗,等到离阳南方各路勤王大军赶至,北莽绝无一分胜算。至于说北莽大军从中间的蓟州作为突破口,估计只会纸上谈兵的乡间秀才,都知道那是傻子才做得出的举措。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北凉边军对离阳,对中原就是责无旁贷,就是功不可没了?”
老和尚反问道:“以此推论,难道不是?”
徐凤年笑道:“不是,也是。关键就在于不管是朝廷还是北凉,都认为北凉铁骑只是徐家的私军,只认徐字王旗,不认圣旨,不认赵家天子。那么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徐赵两家的桌上,没有哪一方绕得开,徐骁当年就想过这个问题,自己的长子,如果是个既不随他爹也不随他娘的绣花枕头,那么能不能去太安城,当个不管风吹雨打的享乐驸马?或是去中原内地随便换一块藩地,做个太平王爷?我想离阳先帝赵惇更想过这个问题很多次,那就是怎么保证北莽先和北凉死磕的前提下,且保证北凉军权安稳过渡的前提下,能否为桀骜不驯的北凉换一个姓氏,换一个东家?中原朝野上下很多人都说春秋战事,换成只是出道比徐骁晚些的顾剑棠,一样能够灭掉六国,不过因为离阳之外的春秋八国,早早给徐骁灭掉了六个,他顾剑棠就只能无可奈何地跟在徐家大军屁股后头捡漏,那是没法子的事情,谁让他比徐骁年轻十几岁,投军入伍也就晚了十几年?否则大将军顾剑棠绝对不仅仅止步于两国之功,大师此时也许又要忍不住问‘难道不是’了吧?”
老和尚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便是那个从头到尾听得云里雾里的小和尚,也觉得有趣。
袁左宗会心一笑。徐偃兵也松开了紧皱的眉头。
徐凤年叹了口气,嘴角有些笑意,有些罕见的骄傲,自顾自摇头道:“答案是,也不是。因为换成顾剑棠,他就打不赢西垒壁战役,更打不下当时战败后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的西楚。”
老和尚不置可否,显然将信将疑。老人虽是西楚遗民,可毕竟很早就辞官做了远在江湖的散人,起初又是喜好清谈不善兵事的文官,对于那场无比壮烈的两国之战,苦痛极深,可是见解未必深刻。
徐凤年忍着笑,说道:“打不赢西垒壁战役,当年是顾剑棠自己说的,而且是四下无人之时,亲口跟徐骁说的。”
有些尴尬神色的老和尚下意识抬起手臂,似乎是想要去摸一摸那颗光头,但只摸到了那顶破旧皮帽。
徐凤年突然问道:“大师先前为何说永徽初的西北重地,只有徐骁能守?”
老和尚没有藏藏掖掖,说道:“是先前江南道姑幕许氏,龙骧将军许拱与贫僧说的一番心里话。贫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借来一用而已。”
徐凤年苦笑道:“实不相瞒,这次拦阻北凉铁骑前往广陵,兵部侍郎许拱正是领军大将。”
老和尚哑然。
徐凤年转移回先前话题,“我第一次游历江湖的时候,赵勾有过多次刺杀,至于之前北凉王府那边最早发生的几次暗杀,没有赵勾的布置,我相信大师也不会相信。”
老和尚点了点头,对此事倒是深信不疑。
徐凤年笑道:“我也是之后以世子身份入京,才知道当时的皇后如今的皇太后,私下拦阻过赵勾。”
“这又是为何?”
“就她个人而言,大概那会儿,她觉得徐赵两家的香火情还剩下一些,又或者是对当年的京城白衣案,难免有点心怀愧疚吧。但是真正的症结所在,是她考虑的更为长远,也更有利于国家社稷,那就是北凉有个纨绔子弟的世子殿下,有个有机会做朝廷傀儡的徐家嫡长子,远比徐骁一怒之下就干脆造反了来得好,其实那个时候,她和她那个坐龙椅的男人,有很大分歧,先帝赵惇一直是希望北凉姓陈,希望他极为欣赏的白衣兵圣陈芝豹,为他赵家镇守国门。但是皇后赵雉除了对陈芝豹偏偏十分忌惮之外,还有私心,那就是在坏了离阳赵室立长不立幼的情况下,让嫡长子赵武封王就藩于北凉,去北字留凉字,成为一字并肩王的凉王,到时候两个亲生儿子,一个坐龙椅穿龙袍君临天下,一个让其扬鞭大漠,也算是一种对赵武做不成皇帝的补偿,皆大欢喜。”
“大师,我问你,你觉得我如果暴毙了,徐骁也去世了,或者是差不多的情形,我不乐意在关外折腾,只想着去京城去中原过太平日子,而且徐骁也答应下来,那么假设北凉武将没有大乱内讧,那么换成是顾剑棠以大柱国大将军的身份到北凉领军,会是如何的光景?”
“贫僧虽然不知兵事,但觉得会是一件好事,顾剑棠率领北凉边军死战到底,朝廷也能承诺让顾剑棠死后追封为王,不过大概不会世袭罔替,否则就是第二个徐家了,毕竟贫僧还知道军心一事,是靠不断打仗打出来的,也是靠死人死出来的。”
“对,这的确是最好的结局。然后我退回一步,来说我和徐骁同时不在人世,北凉武将会不会服从顾剑棠的管束?”
“这个……贫僧不敢妄下断言。”
夜色深深,陷入寂静。
袁左宗淡然道:“大师能否信得过我袁左宗会说几句持平之言?”
老和尚有些讶异,笑道:“原来这位就是公主坟一役的袁白熊袁将军!你且说,贫僧信得过。”
袁左宗缓缓道:“在义父和王爷都放话严令不许生事的前提之下,只说北凉那拨‘老人’的话,我袁左宗会离开北凉,有可能远赴西域,此生再不入北凉中原半步。其余两个义子,褚禄山会在流州一带自立为王,甚至有可能在义父死后直接投奔北莽,而齐当国会脱去铁甲,给王爷当个家丁扈从。北凉边军骑步大军的那些主帅统领中,燕文鸾也许会直接跑去清凉山拼命,就算不去,多半也会活活气死,没气死也会闭门不出,陈云垂,周康,何仲忽等人,全部离开边军。青壮武将中,刘寄奴,胡魁,石符,宁峨眉,王灵宝,李陌藩,等等,几乎都会负气离开边军。到最后留在边军的,老人不用想了,只有曹小蛟之流,还算能用。这些人一走,顾剑棠哪怕把所有春秋旧部一股脑带往北凉,哪怕三十万边军的框架还在,我想战力不到原先一半,也许大师会觉得一半战力也是十五万兵马,加上蔡楠大军,加上某人的西蜀,再加上漕粮支持,以及源源不断的中原援兵,例如青州军,甚至可以调动京畿大军赶赴西北,说到底还是有机会拖住北莽大军,慢慢耗尽北莽国力,是不是?”
老和尚今夜是第三次说此语了,“难道不是?”
袁左宗深深呼吸一口气,冷笑道:“是?当然不是!要知道这次凉莽大战,我北凉也是侥幸才赢了北莽,怎么,大师一听说北凉只死十万北莽死三十,就觉得胜得轻而易举了?不妨告诉你实话,当时三线作战的北凉,只要一条战线崩溃,那就是全线皆败的境地,到时候死得可就不是北凉十万,而是整个三十万边军再加上三十万都不止了!”
徐凤年抬头望着夜色,用自己才能听见的细微嗓音喃喃道:“只死十万。”
袁左宗有些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尽量恢复平静语气,“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死结,真正的隐患是……”
徐凤年直呼其名打断袁左宗的言语,“袁左宗!”
袁左宗闭嘴不言,甚至直接摆出闭目凝神的姿态。
————
一场偶然相逢,有些意犹未尽,同时算不上尽欢而散。
五骑缓行,袁左宗突然笑道:“心里舒服点了?”
徐凤年闭眼用力呼吸了一口,好似有那春寒独有的沁人心脾,微笑道:“一口气把满肚子牢骚都倒出来,整个人舒服多了。在北凉就没法子这么说,毕竟跟着我都是受气的人,尤其是二姐和徐北枳这几个,没把我当出气筒就算很厚道了。”
袁左宗笑了笑,但是很快有些隐忧,“因为两淮边军的溃败,又有靖难的旗号,咱们这一路南下都还算安生,可接下来蓟北精骑、西蜀步卒和青州兵马汇合在即,加上离着广陵战场越来越近,吴重轩的北疆大军虎视眈眈,恐怕很快就会有人要跳出来恶心人,以便取媚朝廷,不妨碍大事,但终究是麻烦。”
徐凤年摇头道:“既然决定南下,就不再奢望以后在中原会有什么好名声。”
徐偃兵调侃道:“王爷这两年好不容易帮着北凉攒出一点口碑,多半又要被打回原形了。”
徐凤年撇嘴道:“这种事就不是个事。”
徐偃兵啧啧道:“这话,不愧是北凉王说的。”
袁左宗附和道:“不愧是武评大宗师说的。”
老谍子和张隆景异口同声道:“是啊!”
徐凤年板起脸道:“放肆,都给本王拖出去斩了!”
一阵爽朗笑声,在夜幕中传得格外悠远。
作为佛教祖庭之一,寒山寺一直以“寺小佛大”而著称于世,不同于当年两禅寺的占地广阔和僧人众多,寒山寺在历史上僧人最多也不过百余人,作为开宗三祖之一的宽心和尚,在大奉王朝受到历代君王公卿的推崇,大奉末代皇帝更是对其尊称为肉身菩萨,如今佛门念珠的由来也是宽心和尚最早提出的黄豆计数。这座古寺在硝烟四起的春秋战事中都能逃过一劫,保存完好。但是朝廷只是一纸令下,就这么毁于一旦。
在那五骑消失在夜色中,老僧法显让小和尚提着油灯先行返回土地庙睡觉,老人沿着一条夜露浸靴的小路上独自散步,如同一头在荒野逛荡的孤魂野鬼,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回到土地庙,不同于先前的小庙冷寂似那坟茔,此时的土地庙竟然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变得张灯结彩,辉煌大气,竟有了几分王侯人家的富贵气态,石阶铺锦火炉添炭不说,有一位风流倜傥如谪仙的中年人坐在炉边,身边更有数位貌若天仙的女婢殷勤伺候着。老僧却是见怪不怪的神情,走上台阶,蹲在火炉边伸手烤火取暖,那中年人姿容如画中人,柔声问道:“如何?”
老人摘下皮帽放在膝盖上,轻声道:“比他爹听得进道理。而且自己讲起道理来,也一套一套的,娓娓道来,总之,比他爹徐骁要强。”
老人抬起头,看着这个几乎可谓春秋硕果仅存的谋国之士,“纳兰先生,你真要挑动江南道士子和江湖人跟北凉骑军对着干?就不担心弄巧成拙?我觉得那个年轻人并非可以随意愚弄之辈。真不怕过犹不及?”
被法显和尚称呼为纳兰先生的中年人低头拨弄着炭火,面如冠玉,焕发出一种美不胜收的光泽,答非所问,“你们佛家有十六观想,可有观自身一说?好像没有吧,舍身都来不及,何用观想。”
老和尚无奈叹息道:“你啊,比贫僧还像个和尚。”
纳兰右慈冷笑道:“法显,别忘了当年你本该也是洪嘉北奔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本该去北莽南朝担任佛头,你当时自己也点头答应了,可临了反悔,这笔帐,那人可以不计较,我心眼可没他那么大!”
老和尚摸了摸自己的光头,“没法子啊,当年在儒家书本里找不到归处,之后在黄老学说里也无法安身,原本是临时抱佛脚,跟随众人一起逃个禅而已,不曾想套着逃着,就真把异乡当家乡了。既然真当了和尚,那就不该再去理会俗事了。”
纳兰右慈怒色道:“俗事不理,俗世也不管?天下苍生也不顾?”
老和尚笑呵呵道:“身在俗世,一副皮囊丢在此生而已。众生自有众生福,众生自有众生苦……”
纳兰右慈猛然站起身,怒喝道:“大伯!”
老和尚凝视着那盆炭火,眼神恍惚。
纳兰右慈愤愤道:“曹长卿暗中联系南朝遗老,甚至连王遂和顾剑棠都被他说动,许诺西楚成事之后,准许王遂复国东越,允诺顾剑棠成为天下第一人,而不仅仅是那个徐骁吃剩下不要的离阳大柱国,一旦平定中原和吞并北莽,更答应西楚姜氏只存一世,然后姜姒禅让,换由顾氏子弟做皇帝。这就是曹长卿心中既定的春秋大收官!”
老和尚喟叹道:“众生大苦啊。”
纳兰右慈站在台阶上,抿起嘴唇,眼神阴沉。
老僧已经不再称呼这位昔年家族内的晚辈为先生,而是直截了当问道:“你这么逼着徐凤年跟朝廷对立,逼着中原视北凉为仇寇,是在为燕敕王赵炳还是世子赵铸谋划?”
纳兰右慈脸色冷硬,沉声道:“只要将来北莽丧失南下的国力,手握雄兵的徐家不容于离阳,形同藩镇割据的北凉不容于天下,是大势所趋,兔死狗烹一事,换成任何一个人当皇帝,都会做,别说是当今天子赵篆,就是我纳兰右慈辅弼的赵铸登基称帝,哪怕他和徐凤年自幼便是相交莫逆的换命兄弟,到时候只要徐凤年还是北凉王,北凉的处境,一样不会有丝毫改观,说不定比这二十年还要更差。如今离阳拿北凉铁骑没办法,不意味着五年十年后依旧束手无策。”
法显和尚翻了翻手掌,手心换成手背烤火,“算计得颇为长远,连徐凤年与你那位年轻谋主的交情都算在里头了,但是我问你,兔死狗烹,是做皇帝的道理,那么狗急跳墙,算不算也是道理?”
老和尚不等纳兰右慈说话,继续说道:“这次北凉为何不是出动左右骑军南下中原?偏偏是北凉铁骑的主心骨大雪龙骑军?是这支万人骑军深入腹地?是那年轻藩王意气用事?想要逞徐家的威风,跟中原这个邻居摆阔气?想来不是吧,徐家在西北关外二十年,就跟北莽蛮子打了二十年的死仗,从未觊觎过中原,以前是以后还是。尤其你先前所说暗中依附北凉的二十个家族,正大光明地出现在朝廷视野之中,如此说来,北凉何尝不是告诉太安城,此次出兵并非造反?打着靖难旗号是退一步,如此一来又是再退一步,北凉的分寸,一览无遗。现在你纳兰右慈要坏了双方分寸,所作所为,就不怕减少了徐凤年和赵铸的香火情?到时候赵铸图穷匕见,真当徐凤年不会一怒之下,就反了?要知道那时候北莽多半也打残了,中原之鹿死谁手,说不定徐凤年的北凉铁骑已经可以放开手脚一博了……”
老和尚骤然停下言语,缓缓转头,满脸震惊地望向身边那个修长身影,“你……你纳兰右慈是想让徐凤年当皇帝?!”
纳兰右慈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开始捧腹大笑。
纳兰右慈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捻动垂下耳鬓的一缕长发,咬牙切齿道:“李义山的唯一弟子,怎就当不得皇帝了?!”
老和尚低头喃喃道:“疯了,疯了……”
————
当时,等到被人打晕的两淮经略使韩林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返回经略使府邸的路途中,这位官至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躺在车厢内,坐起身后靠着车壁怔怔出神。
他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就像当年想不通为何恩师在人才荟萃的张庐里,没有挑选赵右龄殷茂春,只挑了个明显没有宰相器格的王雄贵作为接班人,现在这位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韩大人,一样想不明白为何漕运一事已经有了眉目,朝廷那边已经松动,为何那个年轻人就要亲自领兵南下去趟浑水,藩王靖难平叛是义务不假,可如今皇帝还没有凄惨到连一道圣旨都送不出京城的地步啊,你北凉骑军怎么就敢擅自离开辖境?韩林也想不明白为何没有交情私谊的节度使蔡楠,为何要自己抽身而退,得以安然远离这场足以让仕途夭折的滔天风波,而不是把自己拖下水一起遭殃。
只有等到这一刻,在京城官场步步高升的韩林才明白一件事,读书人不管学问多寡,和那帮沙场武人终究不是一路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韩林掀起车帘子望着外头的白茫茫积雪,透体生寒。
对蔡楠有些愧意,对不守规矩的北凉王则有恨意。
韩林想着如果蔡楠这次大难不死,即便担着被朝廷猜忌的风险,也要跟这位顾剑棠旧部大将把酒言欢一番。只是韩林很快有些落寞,在那样声势浩大的铁骑冲杀之下,身为主将,蔡楠岂会不死?
韩林轻轻叹息,然后眼神坚毅起来,他下定决心,蔡楠的家人,只要他韩林在两淮为官一日,就要照拂他们一天!
但是此时经略使大人肯定想不到,蔡楠其实并未战死,而是重病在床昏迷不醒了很多天,那张床不在蔡家宅子,就在大军营帐之中,足可见受伤之重,已经到了经不起一点点马车颠簸的恐怖地步。
以至于当从京城一路“赶到”河州宣旨的司礼监太监,捧着那道犀牛角轴的圣旨进入营帐之时,也闻到了那股扑鼻而来的浓重药味,以及那种无法遮掩的血腥气。其实在掀开帘子之前,这位太监就已经看到那些节度使大人的妻儿,一个个仓惶凄然,既有担忧一家主心骨生死不知的惶恐,更有担心朝廷雷霆大怒降下罪责的忐忑。一路行来,那些个大军营帐景象,大多虽是惊鸿一瞥,但那份人人失魂落魄的哀鸿之景,做不得假,是打了大败仗,并且一定是惨败的那种哀军。
作为太安城皇宫内资历并不算最老那一辈的司礼监八名随堂太监之一,寻常情况下为正二品边关大员的传谕宣旨,还远远轮不到他,但是这次宣旨,显然是一桩各位大红蟒袍大人物们心照不宣的恶差事,司礼监掌印宋堂禄不可能离开天子身边,作为二把手的秉笔太监,按律只会捧起那些羊脂白玉轴子的圣旨,否则也太跌份儿,接下来就是名正言顺的随堂太监了,八人之中,就数他这个可怜虫资历最浅,靠山最低,他不来谁来?自怨自艾的中年太监板着脸,眯着眼,先是环顾四周,然后才慢悠悠把视线投注在那张病榻上,床边站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武将,都站不直,拄了根拐杖,随堂太监皱了皱眉头,在来之前,就有赵勾头目大致讲过蔡楠大军的情形,一些主要将领都有详细阐述,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应该就是蔡楠唯一的螟蛉义子,是早年死在南唐境内的一位袍泽遗孤,很早就跟随蔡楠姓,就叫蔡柏,在蔡家,蔡柏的地位不比蔡楠那三个亲儿子低,蔡家很多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据说都是蔡柏亲手摆平的,干干净净,负责盯梢蔡楠的赵勾也给出一些不俗评语,认为值得朝廷用心拉拢培植,一旦事成,将来蔡楠调教出来的数万嫡系军马,那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朝廷可用之兵。
中年太监原本是绝对接触不到这等内幕的,但是这趟千里迢迢的宣旨,在圣旨之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从一开始就玄机重重,先是权势煊赫的秉笔太监找到他谈心,叮嘱他这次前往两淮道颁布圣旨,要秘密行事,而且更为古怪的事情,是交到他手上的圣旨不是一道,而是两道!仅是匣子略有不同,秉笔太监递交两个金丝楠木匣的时候,在其中一只匣子上用指甲划出条隐蔽痕迹,说如果蔡楠大军拦下北凉骑军,就颁布这个匣子里的圣旨,如果输了,而且必须是惨败,才打开另外一个匣子,若是潦草对付,装模作样摆出个大阵仗,其实私底下是任由北凉铁骑大摇大摆过境,那么两个匣子都不用打开,你就当出京巡边了一趟,怎么去怎么回,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人都不要见。但务必记住,无论是哪道圣旨,都要在尘埃落定彻底看清了局势的战后颁布,可晚不可早,甚至晚上个几天都不打紧!如果吃不准火候,到时候自会有人帮着给主意。
于是这位司礼监随堂太监在得到赵勾某人的暗示后,就这么稀里糊涂来了蔡楠营帐。
蔡柏一瘸一拐上前几步,躬身抱拳低声道:“末将蔡柏,见过公公。”
随堂太监点了点头,用尖细嗓音说道:“蔡将军,节度使大人就一直没醒过来?若是如此,接旨一事可就难办喽。”
蔡柏竭力掩饰自己的伤感,轻声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