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重生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业。
可谓是一举多得,极大的挽回了税收上的损失。
一番折粮收购下来,南方各省官员的倒霉日子显然还没过到头,很快朱由校就下旨催缴田赋,并且下旨,今年济民粮行收购折粮的州县,一律使用济民粮行所给银元上缴田赋。
很多官员接到这个政令,当场就骂娘了。
特么的,火耗也没了!
这次把折粮都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拿到的全部都是皇家银行铸造的银元,每个重八钱三分。
现在皇帝要他们直接把银元上缴,不需要再铸造元宝,自然没办法靠火耗的名目进行贪污了。
至于那些今年折粮没有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官员,倒是暗自庆幸啊!好在他们治理的州县位置比较偏一些,运输不是那么方便。
最惨烈的还是长江一线的各省,因为水运发达,运输成本低,成了此次济民粮行集中收购折粮的‘重灾区’。
以至于很多地方官员在一场秋收下来,自己竟然颗粒无收,简直快要抓狂。不过也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并不贪污田赋,而是有另外的收入渠道,所以也感觉无所谓。
济民粮行这一票买卖是很划算的,不过粮食要变现成银子,还是得折腾一番,首先是在各省对这些粮食进行加工,可以分包给民资加工作坊或是加工厂去做。然后通过长江水运先运到松江府,再联系各地海商将粮食运往天津、登莱、辽东等地,其中大部分还是运往天津港。
皇家海运公司,以及钱万元的恒昌海运公司,当前船只都还不多。不过海商有船,这些海商也愿意揽货,只看运输价格是否划算的问题,价格可以谈,谈得拢就运,谈不拢拉倒。
海商贸易毕竟是被一些大海商垄断的,这些大海商手下还养着很多海盗,因此大部分民资海商所从事的活动还是普通揽运,特别是在长江流域。
长江上有很多大船,这些船也能走海路,只是风险略高一些,但沿着海岸线行驶的话,只要不是赶在冬天出海,风险是很小的。
渤海、黄海这些地区的恶劣海况,基本上是发生在冬季风时期,冷空气南下导致各种恶劣海况的出现,增加航行风险。不过冬天也还是可以出海的,只是风险大一些。
除了冬季海况不是很好,平时基本上也就是海雾问题。黄海中南部地区,以及舟山群岛等地区,都是海雾常见海域,能见度较差,很容易发生船只碰撞等航海事故。
海运效率显然不是漕运可比。
就海运还是河运的问题,明王朝两百多年下来,实际上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议论。海运的便利早就为人所知。
河运一来运输效率低,而且经常因为水患拉高成本,有时候运输极为艰难,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每年许多对运河进行维护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很高的。
海运则不需要什么运输通道的维护成本,而且运输效率高,而且可以一步运达,不需要像河运那样,还要转陆运,再转河运,货物要倒腾来倒腾去的,过程中还要看守这些货物,河运显然极为麻烦,海运这些缺点都不存在。只是有时候会延期、飘没(海难),同时还会死伤兵丁,但成本依旧是比河运要低的。
但为什么最后海运争不过河运?
这自然是和那些官员的利益有关,如果漕粮走海运,那么他们如何从中捞钱?首先一个是漕运的损害,还有一个是商家的夹带,都是有油水的。特别是夹带货物,运输成本是转嫁给粮户的,相当于这些商人通过夹带,可以免费运输货物北上。
所以废除海运之后,又有数次提议开海运,其中隆庆年间就开过一次海运,效果十分良好。
但是隆庆年间的海运损害了官员利益,还有通州等地商人的利益。于是发生了一次海难,死了十二人之后,官员们便以此为理由,上奏废除了海运,那一年万历皇帝刚登基,小屁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而且事故中死了人嘛,要讲起道理来,还有什么比死了人更大的道理?
再有一个,明王朝走海路运输漕粮,所用船只的运量为1000石,相比河运的300石、400石浅船确实要高效率得多得。然而1000石的海船,排水量还不到150吨左右,这么小的船只,抗风浪能力自然差。
此时朱由校订购的海船,排水量都是1000吨以上的,抗风浪能力强得多了,运输效率更加强大。而且在北方运粮的话,只要不赶在冬天恶劣海况的时候航行,沿着海岸线行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什么海难。(未完待续……)
业。
可谓是一举多得,极大的挽回了税收上的损失。
一番折粮收购下来,南方各省官员的倒霉日子显然还没过到头,很快朱由校就下旨催缴田赋,并且下旨,今年济民粮行收购折粮的州县,一律使用济民粮行所给银元上缴田赋。
很多官员接到这个政令,当场就骂娘了。
特么的,火耗也没了!
这次把折粮都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拿到的全部都是皇家银行铸造的银元,每个重八钱三分。
现在皇帝要他们直接把银元上缴,不需要再铸造元宝,自然没办法靠火耗的名目进行贪污了。
至于那些今年折粮没有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官员,倒是暗自庆幸啊!好在他们治理的州县位置比较偏一些,运输不是那么方便。
最惨烈的还是长江一线的各省,因为水运发达,运输成本低,成了此次济民粮行集中收购折粮的‘重灾区’。
以至于很多地方官员在一场秋收下来,自己竟然颗粒无收,简直快要抓狂。不过也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并不贪污田赋,而是有另外的收入渠道,所以也感觉无所谓。
济民粮行这一票买卖是很划算的,不过粮食要变现成银子,还是得折腾一番,首先是在各省对这些粮食进行加工,可以分包给民资加工作坊或是加工厂去做。然后通过长江水运先运到松江府,再联系各地海商将粮食运往天津、登莱、辽东等地,其中大部分还是运往天津港。
皇家海运公司,以及钱万元的恒昌海运公司,当前船只都还不多。不过海商有船,这些海商也愿意揽货,只看运输价格是否划算的问题,价格可以谈,谈得拢就运,谈不拢拉倒。
海商贸易毕竟是被一些大海商垄断的,这些大海商手下还养着很多海盗,因此大部分民资海商所从事的活动还是普通揽运,特别是在长江流域。
长江上有很多大船,这些船也能走海路,只是风险略高一些,但沿着海岸线行驶的话,只要不是赶在冬天出海,风险是很小的。
渤海、黄海这些地区的恶劣海况,基本上是发生在冬季风时期,冷空气南下导致各种恶劣海况的出现,增加航行风险。不过冬天也还是可以出海的,只是风险大一些。
除了冬季海况不是很好,平时基本上也就是海雾问题。黄海中南部地区,以及舟山群岛等地区,都是海雾常见海域,能见度较差,很容易发生船只碰撞等航海事故。
海运效率显然不是漕运可比。
就海运还是河运的问题,明王朝两百多年下来,实际上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议论。海运的便利早就为人所知。
河运一来运输效率低,而且经常因为水患拉高成本,有时候运输极为艰难,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每年许多对运河进行维护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很高的。
海运则不需要什么运输通道的维护成本,而且运输效率高,而且可以一步运达,不需要像河运那样,还要转陆运,再转河运,货物要倒腾来倒腾去的,过程中还要看守这些货物,河运显然极为麻烦,海运这些缺点都不存在。只是有时候会延期、飘没(海难),同时还会死伤兵丁,但成本依旧是比河运要低的。
但为什么最后海运争不过河运?
这自然是和那些官员的利益有关,如果漕粮走海运,那么他们如何从中捞钱?首先一个是漕运的损害,还有一个是商家的夹带,都是有油水的。特别是夹带货物,运输成本是转嫁给粮户的,相当于这些商人通过夹带,可以免费运输货物北上。
所以废除海运之后,又有数次提议开海运,其中隆庆年间就开过一次海运,效果十分良好。
但是隆庆年间的海运损害了官员利益,还有通州等地商人的利益。于是发生了一次海难,死了十二人之后,官员们便以此为理由,上奏废除了海运,那一年万历皇帝刚登基,小屁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而且事故中死了人嘛,要讲起道理来,还有什么比死了人更大的道理?
再有一个,明王朝走海路运输漕粮,所用船只的运量为1000石,相比河运的300石、400石浅船确实要高效率得多得。然而1000石的海船,排水量还不到150吨左右,这么小的船只,抗风浪能力自然差。
此时朱由校订购的海船,排水量都是1000吨以上的,抗风浪能力强得多了,运输效率更加强大。而且在北方运粮的话,只要不赶在冬天恶劣海况的时候航行,沿着海岸线行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什么海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