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浊漳水(3) (2/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桑社口。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迳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迳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迳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迳文当城北,又东北迳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韩,军于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都。桓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
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桑社口。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迳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迳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迳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迳文当城北,又东北迳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韩,军于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都。桓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
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