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字经(6) (2/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崇祯皇帝时,明朝就灭亡了。
【解读】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标继承,可惜朱标死了。当时还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晋王、四皇子燕王,他们都是藩王,手握重兵,边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争战,于是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据嫡长孙继位原则,明兴宗朱标长子朱雄英可继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孙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权夺位。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的死是个谜团,因为朱棣攻城火烧京城,在皇宫未找到朱允炆。虽然对于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齿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传了十六个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俭也就是崇祯皇帝的时候,天灾人祸,内乱四起。虽然他雷厉风行地杀了宫廷内患魏忠贤,但也刚愎自用地处死了英雄袁崇焕,使得明朝更加风雨飘摇。后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现景山)自缢身亡。
权阉[1]肆[2],寇[3]如林,李闯[4]出,神器焚[5]。
【注释】
[1]阉:指代太监。[2]肆:任意,放肆。[3]寇:盗匪,侵略者,这里指起义军。[4]李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5]神器:比喻帝位。
【译文】
明末时期,宦官权势当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解读】
明末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有识,受各首领赞赏,声望日高,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由于其部将李岩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使李自成的军队获得百姓的支持,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后来他带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他犯了“胜者为王”一时骄傲的错误,逼反吴三桂,导致其引领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继续抗清斗争。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释】
[1]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够。[6]大定:大一统。
【译文】
清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战乱,老百姓重新开始安定的生活。
【解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控制局势,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尔哈赤采用蒙古文字为满语配上字母而发明了满文,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世时期迁都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国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后来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无疾而终,其子爱新觉罗·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继承皇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兹[1]。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1]兹:这里。
【译文】
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读】
“读史使人明智”。当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史虽繁[1],读有次[2]:史记一,汉书二。
【注释】
[1]繁:多。[2]次:顺序。
【译文】
中国历史书纷繁复杂,读的时候讲究次序:先读《史记》,再读《汉书》。
【解读】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时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时期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1]三,国志[2]四,兼证经,参通鉴[3]。
【注释】
[1]后汉:指代《后汉书》。[2]国志:指代《三国志》。[3]通鉴:指代《资治通鉴》。
【译文】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可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
【解读】
《后汉书》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记载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期间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继《史记》《汉书》后又一部私人编撰的重要史籍。《三国志》是我国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史者,考实录[1],通古今,若亲目[2]。
【注释】
[1]实录:翔实可靠的记录。[2]若亲目:就像亲眼目睹。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当翻阅历史资料,以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前文《三字经》中描述的历史是个简单的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历史脉络,深入了解研究,必须查考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所以《三字经》中也为翻阅什么资料提供参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汲取宝贵经验、历史教训。
口而诵[1],心而惟[2],朝[3]于斯[4],夕[5]于斯。
【注释】
[1]诵:背诵。[2]惟:思考。[3]朝:早上。[4]斯:这,这里。[5]夕:晚上。
【译文】
读书要有恒心,一边口里朗读,一边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解读】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无穷尽的。就像一只气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触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知识也是这样,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不了解的方面越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古人讲聪明过人,一个“聪”字就把读书时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时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到崇祯皇帝时,明朝就灭亡了。
【解读】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标继承,可惜朱标死了。当时还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晋王、四皇子燕王,他们都是藩王,手握重兵,边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争战,于是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据嫡长孙继位原则,明兴宗朱标长子朱雄英可继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孙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权夺位。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的死是个谜团,因为朱棣攻城火烧京城,在皇宫未找到朱允炆。虽然对于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齿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传了十六个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俭也就是崇祯皇帝的时候,天灾人祸,内乱四起。虽然他雷厉风行地杀了宫廷内患魏忠贤,但也刚愎自用地处死了英雄袁崇焕,使得明朝更加风雨飘摇。后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现景山)自缢身亡。
权阉[1]肆[2],寇[3]如林,李闯[4]出,神器焚[5]。
【注释】
[1]阉:指代太监。[2]肆:任意,放肆。[3]寇:盗匪,侵略者,这里指起义军。[4]李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5]神器:比喻帝位。
【译文】
明末时期,宦官权势当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解读】
明末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有识,受各首领赞赏,声望日高,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由于其部将李岩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使李自成的军队获得百姓的支持,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后来他带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他犯了“胜者为王”一时骄傲的错误,逼反吴三桂,导致其引领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继续抗清斗争。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释】
[1]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够。[6]大定:大一统。
【译文】
清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战乱,老百姓重新开始安定的生活。
【解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控制局势,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尔哈赤采用蒙古文字为满语配上字母而发明了满文,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世时期迁都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国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后来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无疾而终,其子爱新觉罗·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继承皇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兹[1]。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1]兹:这里。
【译文】
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读】
“读史使人明智”。当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史虽繁[1],读有次[2]:史记一,汉书二。
【注释】
[1]繁:多。[2]次:顺序。
【译文】
中国历史书纷繁复杂,读的时候讲究次序:先读《史记》,再读《汉书》。
【解读】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时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时期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1]三,国志[2]四,兼证经,参通鉴[3]。
【注释】
[1]后汉:指代《后汉书》。[2]国志:指代《三国志》。[3]通鉴:指代《资治通鉴》。
【译文】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可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
【解读】
《后汉书》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记载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期间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继《史记》《汉书》后又一部私人编撰的重要史籍。《三国志》是我国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史者,考实录[1],通古今,若亲目[2]。
【注释】
[1]实录:翔实可靠的记录。[2]若亲目:就像亲眼目睹。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当翻阅历史资料,以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前文《三字经》中描述的历史是个简单的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历史脉络,深入了解研究,必须查考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所以《三字经》中也为翻阅什么资料提供参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汲取宝贵经验、历史教训。
口而诵[1],心而惟[2],朝[3]于斯[4],夕[5]于斯。
【注释】
[1]诵:背诵。[2]惟:思考。[3]朝:早上。[4]斯:这,这里。[5]夕:晚上。
【译文】
读书要有恒心,一边口里朗读,一边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解读】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无穷尽的。就像一只气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触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知识也是这样,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不了解的方面越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古人讲聪明过人,一个“聪”字就把读书时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时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