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魏晋仅有的几个皇帝,实行的都是薄葬之礼,上行下效,全国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不封不树”的葬礼习俗。
不封不树,简单来说就是,不立碑,不栽树,不在地面上设任何明显的标示。
司马懿的遗言里,甚至还强调了不设名器。
对比魏晋生者的奢靡作风,他们死后的坟墓真的是简朴的不可思议。但也因此,换来了逝者的死后安宁。后世无论是考古还是盗墓,对于魏晋的帝陵都是无从下手的状态,因为根本找不到陵墓在哪儿,虽然也有明确指定位置的,可是……知道了也毫无卵用,墓里真心没什么东西。
说来有点讽刺,统一全国的秦始皇的陵寝,不知道被后人进进出出光顾了多少次,连兵马俑都公开展览了;但是魏晋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的陵墓,却依旧能保持完整。
一啄一饮,皆是天定。
晋武帝的祖父司马懿,和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光辉的形象,但他们也确实是少数真心能下旨薄葬自己的掌权者之一。
人类很矛盾,总能做出些超乎想象的事情。
盛世之君有可能好大喜功,奸佞小人却也有可能勤俭持家。当然,这些说的只是个例,盛世之君大多还是盛世之君,奸佞小人也还只是奸佞小人。
只不过前者不可能是个一点错事都没有做过的圣人,后者也不可能是什么坏事都是他干的大反派。
卫玠以前说话,很喜欢绝对化、极端化,这是他那个年纪的人总爱有的毛病。
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了自己那样想有多不合适。
说这么多,只是想解释,卫玠对“八王之乱”的其中一些王,转变了一二想法。好比如今位列四大辅政之臣的汝南王司马亮。
前面介绍过了,这位汝南王是晋武帝的叔叔,晋惠帝的叔祖,司马家的宗师(魏晋特有的奇葩官职名,管理皇亲宗族的机构的总长官,类似于清明宗人府的宗令),也是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皇室内乱,是祖孙三代人齐上阵抢一把椅子的。也就西晋才敢这么乱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经历一下,你都不知道历史到底能有点多荒唐。】这是当年拓跋六修在给卫玠科普“八王之乱”时说过的一段话。
拓跋六修紧随其后说的是:
【不过,在这之前,我要申明两点:
一,八王之乱,其实参与的不止八个王爷,具体人数一双手都算不过来,只不过他们八个权力最大、闹的最惨烈,所以才叫八王之乱。但不是说捏死这八个,就没有八王之乱了。
二,参与了这次动乱的王爷们,也不都是乱臣崽子,非要当皇帝不可的那种。有无奈被迫站队的,也有身不由己卷入其中的,更有……倒霉催的。】
汝南王就是这个倒霉催的。
卫玠当年不以为意,觉得参与了的就都没什么好鸟。被逼无奈?你不想造反,别人还能拿把刀架到你脖子上逼着你造反?
后来才慢慢醒过味来,还真有王爷是被刀架着脖子才参与的。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好比靶子一样的汝南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这个平行世界,他都是晋武帝托孤的辅政大臣,别的王爷想掌权,最先要搞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自然要反击,被迫不得不反击。
这便是“刀架在脖子上”了。
如果不反击,就是秦王司马柬的下场,脑子不错,却死的不能在死。
汝南王不想死,所以选择了奋起反击。但是吧,汝南王这个人有个致命的缺点——领兵打仗技能点点的太差劲儿,根本不是那些野心勃勃的小辈的对手,被像是切瓜一样就被人给轻松的搞定了。
所以说,身逢乱世,脑袋不够聪明,命运就没办法由你来掌控了,不管你是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自保。
这一次还是如此,大概是命运使然,四个辅政大臣,在晋武帝还没下葬之前,汝南王就已经最先被发难了。
卫玠:果然是倒霉催的。
汝南王这次被发难的理由比较新颖——晋武帝的葬礼。
皇帝葬礼,再怎么说要薄葬,也仅仅是横向对比其他皇帝而得出来的“薄”,并不是大众理解里的那种草席一裹就完事。
不少受人指使的愣头青,目前在骂的就是晋武帝的葬礼太寒酸,汝南王这个当叔叔的不安好心。
汝南王被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的,差点连脑溢血都有了。
被骂一骂就能气成这样?
当然能。
文人的嘴,武人的刀,都是杀人利器。尤其是盛行喷子的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一次次清谈会上锻炼出的掐架本领,再没有谁比会他们更会拐着弯的骂人,戳的人肺管子都能炸了,他却依旧可以摆出一副“我又没骂你,连个脏字都没有,我只是在和你讲道理”的无辜脸。
哦,不对,不是讲道理了,早些年已经从卫家三郎口中引进了新词——谈人生。
被作诗赋词谈人生的汝南王,现在听见“谈人生”就像打人。但是,咳,他武力值又不够,连打都打不过。
“一把年纪了,也是可怜。”在东宫中住的十分舒坦的卫... -->>
魏晋仅有的几个皇帝,实行的都是薄葬之礼,上行下效,全国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不封不树”的葬礼习俗。
不封不树,简单来说就是,不立碑,不栽树,不在地面上设任何明显的标示。
司马懿的遗言里,甚至还强调了不设名器。
对比魏晋生者的奢靡作风,他们死后的坟墓真的是简朴的不可思议。但也因此,换来了逝者的死后安宁。后世无论是考古还是盗墓,对于魏晋的帝陵都是无从下手的状态,因为根本找不到陵墓在哪儿,虽然也有明确指定位置的,可是……知道了也毫无卵用,墓里真心没什么东西。
说来有点讽刺,统一全国的秦始皇的陵寝,不知道被后人进进出出光顾了多少次,连兵马俑都公开展览了;但是魏晋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的陵墓,却依旧能保持完整。
一啄一饮,皆是天定。
晋武帝的祖父司马懿,和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光辉的形象,但他们也确实是少数真心能下旨薄葬自己的掌权者之一。
人类很矛盾,总能做出些超乎想象的事情。
盛世之君有可能好大喜功,奸佞小人却也有可能勤俭持家。当然,这些说的只是个例,盛世之君大多还是盛世之君,奸佞小人也还只是奸佞小人。
只不过前者不可能是个一点错事都没有做过的圣人,后者也不可能是什么坏事都是他干的大反派。
卫玠以前说话,很喜欢绝对化、极端化,这是他那个年纪的人总爱有的毛病。
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了自己那样想有多不合适。
说这么多,只是想解释,卫玠对“八王之乱”的其中一些王,转变了一二想法。好比如今位列四大辅政之臣的汝南王司马亮。
前面介绍过了,这位汝南王是晋武帝的叔叔,晋惠帝的叔祖,司马家的宗师(魏晋特有的奇葩官职名,管理皇亲宗族的机构的总长官,类似于清明宗人府的宗令),也是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皇室内乱,是祖孙三代人齐上阵抢一把椅子的。也就西晋才敢这么乱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经历一下,你都不知道历史到底能有点多荒唐。】这是当年拓跋六修在给卫玠科普“八王之乱”时说过的一段话。
拓跋六修紧随其后说的是:
【不过,在这之前,我要申明两点:
一,八王之乱,其实参与的不止八个王爷,具体人数一双手都算不过来,只不过他们八个权力最大、闹的最惨烈,所以才叫八王之乱。但不是说捏死这八个,就没有八王之乱了。
二,参与了这次动乱的王爷们,也不都是乱臣崽子,非要当皇帝不可的那种。有无奈被迫站队的,也有身不由己卷入其中的,更有……倒霉催的。】
汝南王就是这个倒霉催的。
卫玠当年不以为意,觉得参与了的就都没什么好鸟。被逼无奈?你不想造反,别人还能拿把刀架到你脖子上逼着你造反?
后来才慢慢醒过味来,还真有王爷是被刀架着脖子才参与的。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好比靶子一样的汝南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这个平行世界,他都是晋武帝托孤的辅政大臣,别的王爷想掌权,最先要搞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自然要反击,被迫不得不反击。
这便是“刀架在脖子上”了。
如果不反击,就是秦王司马柬的下场,脑子不错,却死的不能在死。
汝南王不想死,所以选择了奋起反击。但是吧,汝南王这个人有个致命的缺点——领兵打仗技能点点的太差劲儿,根本不是那些野心勃勃的小辈的对手,被像是切瓜一样就被人给轻松的搞定了。
所以说,身逢乱世,脑袋不够聪明,命运就没办法由你来掌控了,不管你是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自保。
这一次还是如此,大概是命运使然,四个辅政大臣,在晋武帝还没下葬之前,汝南王就已经最先被发难了。
卫玠:果然是倒霉催的。
汝南王这次被发难的理由比较新颖——晋武帝的葬礼。
皇帝葬礼,再怎么说要薄葬,也仅仅是横向对比其他皇帝而得出来的“薄”,并不是大众理解里的那种草席一裹就完事。
不少受人指使的愣头青,目前在骂的就是晋武帝的葬礼太寒酸,汝南王这个当叔叔的不安好心。
汝南王被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的,差点连脑溢血都有了。
被骂一骂就能气成这样?
当然能。
文人的嘴,武人的刀,都是杀人利器。尤其是盛行喷子的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一次次清谈会上锻炼出的掐架本领,再没有谁比会他们更会拐着弯的骂人,戳的人肺管子都能炸了,他却依旧可以摆出一副“我又没骂你,连个脏字都没有,我只是在和你讲道理”的无辜脸。
哦,不对,不是讲道理了,早些年已经从卫家三郎口中引进了新词——谈人生。
被作诗赋词谈人生的汝南王,现在听见“谈人生”就像打人。但是,咳,他武力值又不够,连打都打不过。
“一把年纪了,也是可怜。”在东宫中住的十分舒坦的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