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生的出阁之作明发天下了。
这预示着,朱长生的继位已经完成了理论上的一切流程,只剩下最后的具体实施。
“明年的春闱……朕意暂时取消,拖到秋后再开,皇嫂意下如何?”
当皇帝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翁皇后依旧保持着以往的低调和“不干预”做法:“开科取士是为国选才,乃国之大事,岂有后宫干涉之理?”
皇帝当即就笑了:“眼瞅着就要进腊月了,还说什么干涉不干涉的?这事需得与皇嫂商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年的秋天,朱长生就是大明朝的新一代君主了,而你则是临朝参政的皇太后,这么大的事情必须和你商议一下。
这是皇帝第一次和翁皇后商议国家大事,同时也代表着他用一个很认真的态度在和未来的皇太后商议具体的朝堂之事。
虽然一直都想着成为皇太后,但是真到了这个时候,翁皇后反而犹豫了,她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取消明年的春闱,改作秋闱,绝不仅仅只是延迟一次科举那么简单,其中暗含深意:一般情况下,新皇登基之后,为了拉拢天下的读书人,同时也是为施恩四海,都要是开恩科的。
春天刚刚考过一场,马上就又开恩科,不仅流程上麻烦,体制上也有说不过去。还不如并做一场科举考试,直接开恩科。
翁皇后明白这一层意思,但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若是直接表示同意,似乎显得自己太过于心急,急着让儿子登上皇位,好像很着急的要把现在的这位万岁扫地出门一样。若是表示否定的话,似乎又显得过于消极:再有大半年的时间,你就是临朝参政的皇太后了,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有主张,还怎么做一个实权太后呢?
大明朝的历史上,太后掌权的事情一点都不新鲜,但是在还没有正式成为太后的情况之下,就参与国家重大事物的情形,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皇帝早就看出了翁皇后的顾虑,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说道:“皇嫂的顾虑朕是知道的,其实大可不必,皇兄能以社稷传我,足见兄弟情深。皇嫂不必如此瞻前顾后,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你我本是一家人,就算我……朕不做这个皇帝了,也不是外人呐,有什么不好说的呢?”
“我……公主那边是怎么个意思?”
这大明朝的政务和军国大事,有一多半是出自长平公主之手,关键时刻翁皇后马上就想到了长平公主。
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长平公主都会事实上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太后和“大长公主殿下”共同临朝参政,先替年少的朱长生扛起大明朝的江山,这本就是以前说好的事儿,参考长平公主的意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公主的意思就是取消春闱,并恩科于一场。”
“公主勤于政务,自兴宗成皇帝之时就已襄助政事,自然是老成谋国之见,我附议。”
“好,那就这么定下来了!”皇帝说道:“还有一事,需是要于皇嫂商议的,再过几个月,长生就要临朝称制了,他青春年少,对于国事知之甚,我意让他搬到乾清宫去……”
乾清宫,那是皇帝的居所。
这些的朱长生还不是皇帝呢,就搬到乾清宫,那显然不合适。
在这个事情上,翁皇后的态度极其坚决:反对,极力反对!
她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这于体制不合。
“我的意思是让他先观摩学习一番,以后也好熟练处理政务。至于天子居所一说,不过是俗礼罢了,皇姊就常驻乾清宫,也不见得别人说闲话。”
翁皇后赶紧说道:“自先皇之时,公主就常伴成皇帝身旁襄理协助,十几年来已成惯例。长生终究是晚辈,终究是不合适的……”
无论皇帝怎么说,翁皇后始终不肯同意!
由朱长生继位成为新一任的大明天子,已经走完了内部流程,现在就只差一个禅让的仪式而已了。
虽然永王不止一次的表示出绝不留恋皇位的意思,但那毕竟是皇位啊。
纵是亲如兄弟近如父子,为了皇位展开激烈争夺甚至骨肉相残的事情都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叔侄之间?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就是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主动让位给侄子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呢。所以翁皇后一直都在担心永王不愿意退位,担心他会从中作梗,担心他会随随便便找个借口“霸占”了皇位。
但事实证明,永王确实没有这样的心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来是因为兄弟情深,当年的复隆皇帝把皇位传给了永王而不是自己的儿子,确确实实就是高风亮节,也确确实实是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着想。永王若是真的霸占了皇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永王早就意识到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的真命天子了,而是逐渐成为一个仅仅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
自己真的要想成为实至名归的皇帝,必须要从长平公主手中夺权,然后再推翻当年的诺言。就算是这样,他也不能实际掌握全国政权,那还会面临一个更大的对手:李吴山。
现如今的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李吴山的实际控制范围,李吴山拥有可以碾压江南的军事实力和巨大威望。费尽心机之后,在推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侄子之后,却只能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还要落下千古骂名,这绝对不划算。
也就只有翁皇后和黄得功等人,还把一个虚的不行的皇位看的如此重要。
作为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孙,只要确保坐在皇位之上的那个人还姓朱,就已经足够了,就已经完成了永王作为“朱氏子孙”的使命。至于说是不是自己最终坐在那个位置上,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本月二十五日,我会发一道明旨晓谕天下,明年九月之前禅位于长生,从明年正月初五开始,一应朝廷事物全都发往理务处。皇嫂也应该学着处理政务了……”
按照朝廷惯例,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开始,朝廷就要准备过年了,同样是从这一天开始,会封存所有的印玺,暂时不再办公,开始放“年假”,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才会重新开玺办公。
对于朝廷而言,腊月二十五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
明发旨意,将所有的事务都交给理务处办理,这表示皇帝本人已处于事实上的“半隐退”状态,而“理务处”则是开设在内廷的“小内阁”,是国家事实上的权利中心。
皇帝已经准备退出对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控,并且要翁皇后开始学习着打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这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那还用说吗?
只要这道明旨发出去,就再也不可能收回来了。
也就是说,翁皇后的儿子朱长生的继位问题已是板上钉钉,成为一个必然,而且连最后的时间表都已经制定出来了。
其实,从这一刻开始,就预示着永王已经从皇位上退下来了,只是还缺少一个仪式而已。
翁皇后忽然就跪下了……
“皇嫂,你……你这是何意?起来,赶紧起来……”
“臣代先皇谢过万岁。”翁皇后大礼参拜:“先皇识人之明,以至于此,臣于长生拜谢万岁,亦是拜我兴宗成皇帝之英明睿智,这些年来,万岁延续国祚兴我社稷,当得起这一拜。大统更迭之时,诚请万岁摄政…… ”
“哈哈,我连皇帝都不想做了,还在乎什么摄政王吗?”永王哈哈大笑着说道:“咱们大明朝,不需要一个摄政王,我也不想重蹈伪清之覆辙。若是皇嫂真心想要谢我,便烦劳皇嫂帮我一个小忙也就可以了!”
“万岁请讲,无论何时一定尽心竭力。”
“我的亲事……”
长生的出阁之作明发天下了。
这预示着,朱长生的继位已经完成了理论上的一切流程,只剩下最后的具体实施。
“明年的春闱……朕意暂时取消,拖到秋后再开,皇嫂意下如何?”
当皇帝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翁皇后依旧保持着以往的低调和“不干预”做法:“开科取士是为国选才,乃国之大事,岂有后宫干涉之理?”
皇帝当即就笑了:“眼瞅着就要进腊月了,还说什么干涉不干涉的?这事需得与皇嫂商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年的秋天,朱长生就是大明朝的新一代君主了,而你则是临朝参政的皇太后,这么大的事情必须和你商议一下。
这是皇帝第一次和翁皇后商议国家大事,同时也代表着他用一个很认真的态度在和未来的皇太后商议具体的朝堂之事。
虽然一直都想着成为皇太后,但是真到了这个时候,翁皇后反而犹豫了,她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取消明年的春闱,改作秋闱,绝不仅仅只是延迟一次科举那么简单,其中暗含深意:一般情况下,新皇登基之后,为了拉拢天下的读书人,同时也是为施恩四海,都要是开恩科的。
春天刚刚考过一场,马上就又开恩科,不仅流程上麻烦,体制上也有说不过去。还不如并做一场科举考试,直接开恩科。
翁皇后明白这一层意思,但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若是直接表示同意,似乎显得自己太过于心急,急着让儿子登上皇位,好像很着急的要把现在的这位万岁扫地出门一样。若是表示否定的话,似乎又显得过于消极:再有大半年的时间,你就是临朝参政的皇太后了,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有主张,还怎么做一个实权太后呢?
大明朝的历史上,太后掌权的事情一点都不新鲜,但是在还没有正式成为太后的情况之下,就参与国家重大事物的情形,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皇帝早就看出了翁皇后的顾虑,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说道:“皇嫂的顾虑朕是知道的,其实大可不必,皇兄能以社稷传我,足见兄弟情深。皇嫂不必如此瞻前顾后,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你我本是一家人,就算我……朕不做这个皇帝了,也不是外人呐,有什么不好说的呢?”
“我……公主那边是怎么个意思?”
这大明朝的政务和军国大事,有一多半是出自长平公主之手,关键时刻翁皇后马上就想到了长平公主。
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长平公主都会事实上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太后和“大长公主殿下”共同临朝参政,先替年少的朱长生扛起大明朝的江山,这本就是以前说好的事儿,参考长平公主的意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公主的意思就是取消春闱,并恩科于一场。”
“公主勤于政务,自兴宗成皇帝之时就已襄助政事,自然是老成谋国之见,我附议。”
“好,那就这么定下来了!”皇帝说道:“还有一事,需是要于皇嫂商议的,再过几个月,长生就要临朝称制了,他青春年少,对于国事知之甚,我意让他搬到乾清宫去……”
乾清宫,那是皇帝的居所。
这些的朱长生还不是皇帝呢,就搬到乾清宫,那显然不合适。
在这个事情上,翁皇后的态度极其坚决:反对,极力反对!
她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这于体制不合。
“我的意思是让他先观摩学习一番,以后也好熟练处理政务。至于天子居所一说,不过是俗礼罢了,皇姊就常驻乾清宫,也不见得别人说闲话。”
翁皇后赶紧说道:“自先皇之时,公主就常伴成皇帝身旁襄理协助,十几年来已成惯例。长生终究是晚辈,终究是不合适的……”
无论皇帝怎么说,翁皇后始终不肯同意!
由朱长生继位成为新一任的大明天子,已经走完了内部流程,现在就只差一个禅让的仪式而已了。
虽然永王不止一次的表示出绝不留恋皇位的意思,但那毕竟是皇位啊。
纵是亲如兄弟近如父子,为了皇位展开激烈争夺甚至骨肉相残的事情都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叔侄之间?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就是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主动让位给侄子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呢。所以翁皇后一直都在担心永王不愿意退位,担心他会从中作梗,担心他会随随便便找个借口“霸占”了皇位。
但事实证明,永王确实没有这样的心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来是因为兄弟情深,当年的复隆皇帝把皇位传给了永王而不是自己的儿子,确确实实就是高风亮节,也确确实实是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着想。永王若是真的霸占了皇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永王早就意识到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的真命天子了,而是逐渐成为一个仅仅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
自己真的要想成为实至名归的皇帝,必须要从长平公主手中夺权,然后再推翻当年的诺言。就算是这样,他也不能实际掌握全国政权,那还会面临一个更大的对手:李吴山。
现如今的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李吴山的实际控制范围,李吴山拥有可以碾压江南的军事实力和巨大威望。费尽心机之后,在推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侄子之后,却只能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还要落下千古骂名,这绝对不划算。
也就只有翁皇后和黄得功等人,还把一个虚的不行的皇位看的如此重要。
作为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孙,只要确保坐在皇位之上的那个人还姓朱,就已经足够了,就已经完成了永王作为“朱氏子孙”的使命。至于说是不是自己最终坐在那个位置上,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本月二十五日,我会发一道明旨晓谕天下,明年九月之前禅位于长生,从明年正月初五开始,一应朝廷事物全都发往理务处。皇嫂也应该学着处理政务了……”
按照朝廷惯例,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开始,朝廷就要准备过年了,同样是从这一天开始,会封存所有的印玺,暂时不再办公,开始放“年假”,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才会重新开玺办公。
对于朝廷而言,腊月二十五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
明发旨意,将所有的事务都交给理务处办理,这表示皇帝本人已处于事实上的“半隐退”状态,而“理务处”则是开设在内廷的“小内阁”,是国家事实上的权利中心。
皇帝已经准备退出对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控,并且要翁皇后开始学习着打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这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那还用说吗?
只要这道明旨发出去,就再也不可能收回来了。
也就是说,翁皇后的儿子朱长生的继位问题已是板上钉钉,成为一个必然,而且连最后的时间表都已经制定出来了。
其实,从这一刻开始,就预示着永王已经从皇位上退下来了,只是还缺少一个仪式而已。
翁皇后忽然就跪下了……
“皇嫂,你……你这是何意?起来,赶紧起来……”
“臣代先皇谢过万岁。”翁皇后大礼参拜:“先皇识人之明,以至于此,臣于长生拜谢万岁,亦是拜我兴宗成皇帝之英明睿智,这些年来,万岁延续国祚兴我社稷,当得起这一拜。大统更迭之时,诚请万岁摄政…… ”
“哈哈,我连皇帝都不想做了,还在乎什么摄政王吗?”永王哈哈大笑着说道:“咱们大明朝,不需要一个摄政王,我也不想重蹈伪清之覆辙。若是皇嫂真心想要谢我,便烦劳皇嫂帮我一个小忙也就可以了!”
“万岁请讲,无论何时一定尽心竭力。”
“我的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