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归”的威胁,15日,他再次致电袁世凯,“……请推荐人才,维持北方,以便南来受任”,甚至隐隐约约提到,既然秦时竹已经为北疆巡阅使。可让他担负起这个职位和责任。
次日(即大年三十),孙中山再次电告袁世凯:“此间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祖、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绍文、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为欢迎员,协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迎大驾。”
袁世凯见多数舆论倾向自己,各地方实力派也大都主张定都北京,特别是接到秦时竹的密电后,形势变得对他分外有利。他压根就没有把欢迎使团当回事,对南下就职一事也无意让步。他的心思和重点,还是放在了北洋军的补充、整顿上。
和东北军大战地那几个回合,除了禁卫军所部一直在京城没有受到损失,其余各镇。尤其是第一、三、六、二十镇等都受损严重。老袁首先下令从备补军中补充各部队,备补军是预备役性质的部队,当时总人数为13314人,除补充给第三镇的外。还剩余将近一万补充给其它各镇;除了这个来源,各地各种名目地旧式军队都成为他搜罗地对象,无论是毅军残部、甘军余部、王永庆、张勋等在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还是各地原先地巡防营、江防营等等,统统都是兵力来源。他结合各方面的报告,短期内兵力已恢复到近20万,但只有不到5万是真正达到新军要求地部队,是各镇的核心力量。其余部队,不仅士兵的训练不足,军纪颓丧,最为要紧的是武器不足。
全国三大兵工厂,两大不在自己的手里,唯一在手里的北洋机器局,重点却是弹药而非枪支。老袁是靠军队发家的,自然深知部队的重要性。眼下这种局面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只好招来冯国璋、曹锟、赵秉钧、段芝贵等人商议:
“部队累经大战,损失惨重。但稳定秩序,统一国家,没有军力作为后盾万万不行,你们几个可有什么好办法?”
“报告大总统,我们都已在补充兵员了,您放心,不出半年又能满员,咱们北洋军还是天下无敌。”段芝贵身为“干殿下”,说话豪气十足。
冯国璋有些皱眉,但又不能发作,好在袁世凯及时看到了他地神情,关切地问:“华甫,你是什么态度?”
“募足兵员自然没有问题,但军队不是靠人多就能打赢的。新招募的部队,不仅缺乏训练,也缺乏装备,如何称得上是天下无敌?”冯国璋直话直说,“我说这个不算数,第三镇同东北军交过手,自然是知己知彼。”
老袁有些不悦,但还是将目光投向曹锟,后者大窘,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对方占据地利,又有飞艇、铁甲车支援,所以,所以……”
袁世凯摆了下手:“这些我都知道,就不要再提了,我问的是他们士兵的训练怎么样?战斗力强不强?”
“还……还可以,如果没有那些先进武器,起码应该能打个平手。”曹锟也很为难,说得太强了吧,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地嫌疑,说得太弱了吧,被打得这么惨还真不好交待,唉,难啊……
“东北现有多少兵力?”段芝贵冷不防插了一句。
“具体我说不上来,总共番号是七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还有所谓的十一个守备旅,估摸着大概得有20万人,除了师还有一点战斗力外,那些旅全是瞎凑数的,算不得军队。”赵秉钧小声说,“这些都是我花钱从日本浪人那里了解的,不一定准确。”
“这么说起码实力和我们不相上下喽?”袁世凯点点头:“华甫地话是对的,训练、军纪要抓紧,只是这个武器?现在无论是东北的兵工厂还是湖北的兵工厂,都不可能供给我们武器,还是要找洋人想想办法。”
大家默然不语,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自行动手扩建北洋机器局,没有两三年的功夫无疑是痴人说梦。
“可以下令让秦时竹把缴获的武器再送回来。”段芝贵再次发言,却被老袁瞪了一眼,“吃下去的肉他秦时竹能这么痛快地吐出来?”
“大总统,我倒觉得香岩的话有道理。眼下,手里有大宗武器地,也只有秦时竹了。”赵秉钧说,“从国外进口,量小不足用,量大的话,各大兵工厂都要订合同、下订单,然后组织生产,最后通过海关运进来。如此折腾,数万条枪要装备齐全,没有半年多的功夫基本不行。”
“我也赞同这个意见,从秦时竹手里收买军火,还可以限制他的实力膨胀,防止他坐大。如果他不肯卖,则说明他野心很大,咱们要提前结果了他。”冯国璋严肃地说,“从目前看来,南京孙中山、湖北黎元洪和东北秦时竹是咱们大总统的劲敌,要完成全国统一,不铲除这些人是不行的。这些人中,又以秦时竹最为危险。要枪有枪,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咱们可得提防。孙中山虽有黄兴作为羽翼,但不足为虑,黎元洪更是庸庸碌碌之辈。”
“关于这三人的处理,我自有主张,你们先不要忙。”袁世凯给大家出示了秦时竹发给他的两封密电,“这一封是说明他心里是赞同定都北京地,但议员们都已表态,他不好擅自发言;第二封是说孙中山给他去电,让他担任北方留守使,断我地后路,向我通个音讯。”
“说得比唱得都好听,什么叫不好擅自发言?我看就是他存心。”段芝贵忍不住破口大骂。
“这两封电报,从意思上来看,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即和孙中山保持距离,向大总统您示好。”赵秉钧看见袁世凯地脸色好了很多,就继续大着胆子说下去,“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主动示好,咱们也给他点甜头,先稳住他再说……”
归”的威胁,15日,他再次致电袁世凯,“……请推荐人才,维持北方,以便南来受任”,甚至隐隐约约提到,既然秦时竹已经为北疆巡阅使。可让他担负起这个职位和责任。
次日(即大年三十),孙中山再次电告袁世凯:“此间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祖、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绍文、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为欢迎员,协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迎大驾。”
袁世凯见多数舆论倾向自己,各地方实力派也大都主张定都北京,特别是接到秦时竹的密电后,形势变得对他分外有利。他压根就没有把欢迎使团当回事,对南下就职一事也无意让步。他的心思和重点,还是放在了北洋军的补充、整顿上。
和东北军大战地那几个回合,除了禁卫军所部一直在京城没有受到损失,其余各镇。尤其是第一、三、六、二十镇等都受损严重。老袁首先下令从备补军中补充各部队,备补军是预备役性质的部队,当时总人数为13314人,除补充给第三镇的外。还剩余将近一万补充给其它各镇;除了这个来源,各地各种名目地旧式军队都成为他搜罗地对象,无论是毅军残部、甘军余部、王永庆、张勋等在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还是各地原先地巡防营、江防营等等,统统都是兵力来源。他结合各方面的报告,短期内兵力已恢复到近20万,但只有不到5万是真正达到新军要求地部队,是各镇的核心力量。其余部队,不仅士兵的训练不足,军纪颓丧,最为要紧的是武器不足。
全国三大兵工厂,两大不在自己的手里,唯一在手里的北洋机器局,重点却是弹药而非枪支。老袁是靠军队发家的,自然深知部队的重要性。眼下这种局面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只好招来冯国璋、曹锟、赵秉钧、段芝贵等人商议:
“部队累经大战,损失惨重。但稳定秩序,统一国家,没有军力作为后盾万万不行,你们几个可有什么好办法?”
“报告大总统,我们都已在补充兵员了,您放心,不出半年又能满员,咱们北洋军还是天下无敌。”段芝贵身为“干殿下”,说话豪气十足。
冯国璋有些皱眉,但又不能发作,好在袁世凯及时看到了他地神情,关切地问:“华甫,你是什么态度?”
“募足兵员自然没有问题,但军队不是靠人多就能打赢的。新招募的部队,不仅缺乏训练,也缺乏装备,如何称得上是天下无敌?”冯国璋直话直说,“我说这个不算数,第三镇同东北军交过手,自然是知己知彼。”
老袁有些不悦,但还是将目光投向曹锟,后者大窘,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对方占据地利,又有飞艇、铁甲车支援,所以,所以……”
袁世凯摆了下手:“这些我都知道,就不要再提了,我问的是他们士兵的训练怎么样?战斗力强不强?”
“还……还可以,如果没有那些先进武器,起码应该能打个平手。”曹锟也很为难,说得太强了吧,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地嫌疑,说得太弱了吧,被打得这么惨还真不好交待,唉,难啊……
“东北现有多少兵力?”段芝贵冷不防插了一句。
“具体我说不上来,总共番号是七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还有所谓的十一个守备旅,估摸着大概得有20万人,除了师还有一点战斗力外,那些旅全是瞎凑数的,算不得军队。”赵秉钧小声说,“这些都是我花钱从日本浪人那里了解的,不一定准确。”
“这么说起码实力和我们不相上下喽?”袁世凯点点头:“华甫地话是对的,训练、军纪要抓紧,只是这个武器?现在无论是东北的兵工厂还是湖北的兵工厂,都不可能供给我们武器,还是要找洋人想想办法。”
大家默然不语,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自行动手扩建北洋机器局,没有两三年的功夫无疑是痴人说梦。
“可以下令让秦时竹把缴获的武器再送回来。”段芝贵再次发言,却被老袁瞪了一眼,“吃下去的肉他秦时竹能这么痛快地吐出来?”
“大总统,我倒觉得香岩的话有道理。眼下,手里有大宗武器地,也只有秦时竹了。”赵秉钧说,“从国外进口,量小不足用,量大的话,各大兵工厂都要订合同、下订单,然后组织生产,最后通过海关运进来。如此折腾,数万条枪要装备齐全,没有半年多的功夫基本不行。”
“我也赞同这个意见,从秦时竹手里收买军火,还可以限制他的实力膨胀,防止他坐大。如果他不肯卖,则说明他野心很大,咱们要提前结果了他。”冯国璋严肃地说,“从目前看来,南京孙中山、湖北黎元洪和东北秦时竹是咱们大总统的劲敌,要完成全国统一,不铲除这些人是不行的。这些人中,又以秦时竹最为危险。要枪有枪,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咱们可得提防。孙中山虽有黄兴作为羽翼,但不足为虑,黎元洪更是庸庸碌碌之辈。”
“关于这三人的处理,我自有主张,你们先不要忙。”袁世凯给大家出示了秦时竹发给他的两封密电,“这一封是说明他心里是赞同定都北京地,但议员们都已表态,他不好擅自发言;第二封是说孙中山给他去电,让他担任北方留守使,断我地后路,向我通个音讯。”
“说得比唱得都好听,什么叫不好擅自发言?我看就是他存心。”段芝贵忍不住破口大骂。
“这两封电报,从意思上来看,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即和孙中山保持距离,向大总统您示好。”赵秉钧看见袁世凯地脸色好了很多,就继续大着胆子说下去,“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主动示好,咱们也给他点甜头,先稳住他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