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大明首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阁即是二比一,朝臣中反对者当更多,为维护国策祖制计,当反对之!”殷世儋道。
张居正沉吟片刻,道:“漕运,国之命脉,譬如人之动脉,必在体内,若置诸体外,恐人命不可久保。”言毕,匆匆回到朝房,提笔给胡槚修书:
始虑新河难济,臆度之见,不意偶中。自胜国以来二百余年,纷纷之议,今日始决。非执事之卓见高识,不能剖此大疑,了此公案。后之好事者,可以息喙矣!
海运一策,亦不得已而思其次者,尚需风洋无阻,乃可图之。仆犹虑海禁一驰,他日更有可忧者耳!
写毕,又审读一遍,暗忖:胡槚当能从中悟出了!又给梁梦龙修书:
胶莱河罢议,不惟宽东土万姓财力,且使数百年谬计,一朝开豁,不致复误后人,诚一快也!海运……
写到“海运”二字,他踌躇了一下,心想,梁梦龙力主海运,就不直接和他说这个了,让他自己悟吧!遂重新写了一遍,这才封交书办送出。
“叔大何以姗姗来迟?”见张居正进了中堂,高拱不悦地说,随即道,“叔大敦促议漕运之事,正好,梁梦龙、王宗沐的奏疏,力言通海运,这不就是破解漕运难题的法子吗?”
“唉,还是迟了一步,奏疏已然到了!”张居正暗自道。
“梁梦龙的意思很明白了,”高拱拿着他的奏疏说,“海道,南从淮安到胶州,北从天津到海仓,他差人从淮安运米两千石,从胶州运麦一千五百石,海道无碍。从淮安到天津,约用二十天即可抵达。每岁五月之前,风势柔顺,便于扬帆。且漕船行驶近海,有岛屿相连,遇风浪随时可靠岸。若船坚固,再择适当天气出行,可保平安。故建言朝廷,此后以河运为主,以海运为后备,万一河运不通,海运可补充之。海运不惟可补河运,且有助于海防。”
“照梁梦龙这么说,还要河运做甚?”殷世儋冷笑道,“他说的看似头头是道,就是忘记了王道——禁海祖制!海运通则海禁驰,这就是变相破祖制!”
高拱未做理会,继续说:“新任漕运总督王宗沐也有疏,言海运一事,虑者担心风波,自淮安而东,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计无便于此者。既然梁梦龙、王宗沐都这么有把握,又亲自试行过,还有甚可踌躇不决的?”
张居正勉强一笑:“呵呵,照梁、王二公所言,河运委实无必要了。”
“有人说的好!”殷世儋道,“漕运,国之命脉,把漕粮这一国之命脉置于巨大的风险中,未免太鲁莽!”
“玄翁,此事体大,还是付诸廷议为好。”张居正建言道。
“去,叫户部尚书刘体乾、工部尚书朱衡到内阁来!”高拱转身吩咐书办。
须臾,刘体乾、朱衡相伴而来。
“梁梦龙、王宗沐建言通海运,户部、工部怎么看?”高拱开门见山问。
“内阁三臣,二人反对,一人支持。”殷世儋接言道。
“喔,历下,这从何说起?”张居正忙道。
刘体乾、朱衡皆沉吟不语。
“隆庆三年、四年、五年,连续三年,黄河决口,漕河不通,遂有海运之议。”高拱解释道,“而今运河挑浚之费,闸座捞浅之工,其费每岁岂直巨万哉?诚然海上风涛不虞,商民可通,漕船即可通。梁梦龙、王宗沐皆云风险可避。海运一行,则不惟诸费尽可省,漕运可通,亦使将士因之习于海战,海防可固。”
“海洋漫无边际,诚不敢拿漕粮冒险。”朱衡嗫喏道。
“通海运,黄河依然要治,漕河依然要疏,岂不是又多了一笔开销吗?”刘体乾疑虑重重地说。
“通海运,治河即可从容而做。”高拱回应道。
“喔?”殷世儋面露喜色,“看来户部、工部也是反对的!”
高拱沉着脸,把梁梦龙、王宗沐的奏疏往书案一摔,“山东巡抚和漕运总督的奏本,户部、工部题覆!先说好,谁反对通海运,谁就负责漕运,漕粮若不能及时足额运到,立马走人!”又一拍书案,“反求诸己:海运若失败,高某片刻不留,立马滚蛋!”
众人见高拱如此说话,都不敢再言。
“那好,当如梁梦龙、王宗沐议,通海运!”高拱决断道。思忖片刻,又道,“工部、户部速商兵部,要在东、南诸省布点,开厂造海船,一则用于海运,一则用于护航的官军,锤炼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出来!”
刘体乾、朱衡并未起身,而是以求助的目光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抬起头,道:“玄翁,居正看大司农、大司空皆面露难色,心中无底。海运可通,但未必都押在海运上,不妨先拨出三分之一漕粮走海运。况且雇船、雇招水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周详。不知玄翁意下如何?”
高拱沉吟良久,道:“既如此,照叔大所说也好。总之,只要海运得通,待有了成效,再全面实施,阻力或许会小。”他一扬手,“就这样定了,各位回去整备!”
“内阁即是二比一,朝臣中反对者当更多,为维护国策祖制计,当反对之!”殷世儋道。
张居正沉吟片刻,道:“漕运,国之命脉,譬如人之动脉,必在体内,若置诸体外,恐人命不可久保。”言毕,匆匆回到朝房,提笔给胡槚修书:
始虑新河难济,臆度之见,不意偶中。自胜国以来二百余年,纷纷之议,今日始决。非执事之卓见高识,不能剖此大疑,了此公案。后之好事者,可以息喙矣!
海运一策,亦不得已而思其次者,尚需风洋无阻,乃可图之。仆犹虑海禁一驰,他日更有可忧者耳!
写毕,又审读一遍,暗忖:胡槚当能从中悟出了!又给梁梦龙修书:
胶莱河罢议,不惟宽东土万姓财力,且使数百年谬计,一朝开豁,不致复误后人,诚一快也!海运……
写到“海运”二字,他踌躇了一下,心想,梁梦龙力主海运,就不直接和他说这个了,让他自己悟吧!遂重新写了一遍,这才封交书办送出。
“叔大何以姗姗来迟?”见张居正进了中堂,高拱不悦地说,随即道,“叔大敦促议漕运之事,正好,梁梦龙、王宗沐的奏疏,力言通海运,这不就是破解漕运难题的法子吗?”
“唉,还是迟了一步,奏疏已然到了!”张居正暗自道。
“梁梦龙的意思很明白了,”高拱拿着他的奏疏说,“海道,南从淮安到胶州,北从天津到海仓,他差人从淮安运米两千石,从胶州运麦一千五百石,海道无碍。从淮安到天津,约用二十天即可抵达。每岁五月之前,风势柔顺,便于扬帆。且漕船行驶近海,有岛屿相连,遇风浪随时可靠岸。若船坚固,再择适当天气出行,可保平安。故建言朝廷,此后以河运为主,以海运为后备,万一河运不通,海运可补充之。海运不惟可补河运,且有助于海防。”
“照梁梦龙这么说,还要河运做甚?”殷世儋冷笑道,“他说的看似头头是道,就是忘记了王道——禁海祖制!海运通则海禁驰,这就是变相破祖制!”
高拱未做理会,继续说:“新任漕运总督王宗沐也有疏,言海运一事,虑者担心风波,自淮安而东,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计无便于此者。既然梁梦龙、王宗沐都这么有把握,又亲自试行过,还有甚可踌躇不决的?”
张居正勉强一笑:“呵呵,照梁、王二公所言,河运委实无必要了。”
“有人说的好!”殷世儋道,“漕运,国之命脉,把漕粮这一国之命脉置于巨大的风险中,未免太鲁莽!”
“玄翁,此事体大,还是付诸廷议为好。”张居正建言道。
“去,叫户部尚书刘体乾、工部尚书朱衡到内阁来!”高拱转身吩咐书办。
须臾,刘体乾、朱衡相伴而来。
“梁梦龙、王宗沐建言通海运,户部、工部怎么看?”高拱开门见山问。
“内阁三臣,二人反对,一人支持。”殷世儋接言道。
“喔,历下,这从何说起?”张居正忙道。
刘体乾、朱衡皆沉吟不语。
“隆庆三年、四年、五年,连续三年,黄河决口,漕河不通,遂有海运之议。”高拱解释道,“而今运河挑浚之费,闸座捞浅之工,其费每岁岂直巨万哉?诚然海上风涛不虞,商民可通,漕船即可通。梁梦龙、王宗沐皆云风险可避。海运一行,则不惟诸费尽可省,漕运可通,亦使将士因之习于海战,海防可固。”
“海洋漫无边际,诚不敢拿漕粮冒险。”朱衡嗫喏道。
“通海运,黄河依然要治,漕河依然要疏,岂不是又多了一笔开销吗?”刘体乾疑虑重重地说。
“通海运,治河即可从容而做。”高拱回应道。
“喔?”殷世儋面露喜色,“看来户部、工部也是反对的!”
高拱沉着脸,把梁梦龙、王宗沐的奏疏往书案一摔,“山东巡抚和漕运总督的奏本,户部、工部题覆!先说好,谁反对通海运,谁就负责漕运,漕粮若不能及时足额运到,立马走人!”又一拍书案,“反求诸己:海运若失败,高某片刻不留,立马滚蛋!”
众人见高拱如此说话,都不敢再言。
“那好,当如梁梦龙、王宗沐议,通海运!”高拱决断道。思忖片刻,又道,“工部、户部速商兵部,要在东、南诸省布点,开厂造海船,一则用于海运,一则用于护航的官军,锤炼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出来!”
刘体乾、朱衡并未起身,而是以求助的目光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抬起头,道:“玄翁,居正看大司农、大司空皆面露难色,心中无底。海运可通,但未必都押在海运上,不妨先拨出三分之一漕粮走海运。况且雇船、雇招水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周详。不知玄翁意下如何?”
高拱沉吟良久,道:“既如此,照叔大所说也好。总之,只要海运得通,待有了成效,再全面实施,阻力或许会小。”他一扬手,“就这样定了,各位回去整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