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乘龙佳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不少监生都希望这次参加东宫侍从选拔的排行榜不要传开,因为实在是太丢脸,但太子殿下亲临国子监,当众训诫了骚动的师生,而后又在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众多读书人面前说了那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一时间,京城上下也不知道多少地方都在议论这件事。
除却排名先后这个引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外,最大的话题那便是太子殿下说的话。
鼓励举人们莫要以东宫侍从为念,应该以科举正途为重,这是大多数官员们认为三皇子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但是,层次更高,眼光更长远的高官们,却没有一个会看得这么简单,包括孔大学士在内,从三皇子表述的日后遴选东宫侍从的考题,就看出了兼收并蓄的决心。
太子殿下不但鼓励大多数举人们不要把东宫侍从当成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舍本逐末去和一群监生抢夺出路,却也告诫监生,东宫侍从并不需要仅仅制艺时文写得好的人,听起来仿佛是东宫侍从更偏向于杂学。如此一来,就和科场出身的进士完美区分了开来。
这固然是一个有些让人警惕的苗头,可问题是东宫侍从没有品级,而且并不是终身制,如今赫然是三个月轮换,而且一不需要朝廷出钱,二不需要朝廷出人来帮助遴选——江都王和长史徐黑逹这两个朝官们心目中的闲人不计在内——他们还能说什么?
至于这一波风潮之下,国子监中不少监生竟是慌慌张张地纷纷结束修业离监,而后前往吏部等候铨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日之内,据说国子监就核准了超过六百名监生的离监,这大概是之前有资格入监的人削尖脑袋往国子监跑之后的另一大奇特现象了。
在这样的风波之下,九章堂从国子监搬到公学之后的第一次公开课,似乎就动静小了很多,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被国子监这风波吸引了过去。
但这动静小也仅仅是,这次的公开授课从坊间热议话题榜跌了下来,在此次应召上京的天文术数人才当中,在赴京应考的举人们当中,尤其是在三位山长出任东宫侍讲之后赴京的名士当中,此事仍旧具有极大的优先级,也不知道多少人摩拳擦掌,预备登记请柬前往一观。
尤其是有资格在文华殿经筵上看到过“自动船”的,都很好奇这次张寿会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于是,公学登记姓名出身籍贯那天,发放的两百张请柬,须臾被一抢而空。
于是,公开课这天一早,外城那座占地极大的公学,便迎来了最严密的防护。朱廷芳直接把南城兵马司的三分之二人马毫无保留地派了出去,在外城四处撒网,各种各样的可疑人逮住就直接抓起来,而赵国公府的家丁家将们,则是在公学附近四处游弋,以备不时之需。
真正负责在现场维持秩序的,除却南城兵马司剩下的三分之一人马之外,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花七带领的那些御前近侍了。
从正式到见习的五六十号御前近侍拿着和其他人看似一模一样的请柬进了公学,犹如混在沙漠中的有色沙子,眼睛全都警惕地盯着周围的人流。想到早上花七的那番话,不少人还觉得隐隐有一种高人一等的骄傲。毕竟,今天这邀请函,很多读书人都不曾拿到。
“今天太子殿下也会带着众多讲读官亲自前来,这算是一场难得的大热闹。如果单单是为了防戍,那你们根本用不着这邀请函,但是,因为御前近侍从来不是目不识丁就能胜任的,所以你们能够和包括太子殿下在内的众多读书人一同听课!”
“因为你们兴许比某些读书人还能更听得懂一些!”
不许宦官识字,把他们的地位死死摁在最卑贱的群体中,于是就不会弄权擅权,这是某些皇帝认为自己充分汲取前朝教训后,于是定下宫中规矩时的固有认识。
然而,高阶宦官群体的识字率,往往会随着皇朝的延续而日渐提高——当然,某个全民识字率开了历史倒车的辫子王朝不在这个范围内。再说,不太识字又或者文化不高的宦官当中,也会冒出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奇葩,足可见皇帝对宦官的倚赖,和识字率无关。
所以,本朝初年太祖皇帝制定规矩时,只严格限定了宦官的人数,宦官的品级,至于自宫者则是一个都不要,一概发往辽东屯田,但他却并没有限制宦官识字。相反,随着当年那位司礼监王安的推广,哪怕是外皇城的那些青衣杂役,识字率也是相当高的。
至于御前近侍,读的书自然比普通杂役更多,甚至不少还能把各种经史背出一两段来,教导他们这些的大多是从宫中司礼监退下的奉御,一个月一换,恨不得教得他们忠字挂心头。不但背书多,背杂书也多,如《九章算术》这样宫外读书人都不太学的,他们也背过几段。
当然,仅仅是背。如果读书资质真的这么好,那当然也不至于走御前近侍这条打打杀杀的路。背上两段假充懂得一点算经的读书人,在出任务的时候,就具有相当的迷惑作用。
毕竟,有时候他们出动的时候,是为了截住某些要紧的账册,这要是拿到东西,却看不懂,丢了西瓜捡芝麻,那怎么能够完成任务?
此时此刻,混在人群当中提防那些有可能图谋不轨的人士,围着围脖以遮盖喉结变化的他们,甚至还用假声煞有介事地和人探讨着某些学术问题。某个御前近侍就在周围几个举子谈及文华殿上那场演示简直是妖法时,轻蔑地冷哼了一声。
见人对自己怒目相视,他就不屑地冷笑道:“当初张学士在文华殿上,就把某位嚷嚷这是妖法的大学士给驳得体无完肤,没想到今天还会有你这种无知的人混进来,简直是白瞎了这张请柬!”
骂过之后,这位年轻的御前近侍竟然一本正经地掰扯起了张寿曾经当众讲过的某些原理——那一次自动行船的道理,张寿当然详细对三皇子解说过,而三皇子回到乾清宫又原原本本说给了皇帝,皇帝又命人记录下来,司礼监也有相应的备份。
而那时候还没被“撵”去... -->>
尽管不少监生都希望这次参加东宫侍从选拔的排行榜不要传开,因为实在是太丢脸,但太子殿下亲临国子监,当众训诫了骚动的师生,而后又在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众多读书人面前说了那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一时间,京城上下也不知道多少地方都在议论这件事。
除却排名先后这个引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外,最大的话题那便是太子殿下说的话。
鼓励举人们莫要以东宫侍从为念,应该以科举正途为重,这是大多数官员们认为三皇子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但是,层次更高,眼光更长远的高官们,却没有一个会看得这么简单,包括孔大学士在内,从三皇子表述的日后遴选东宫侍从的考题,就看出了兼收并蓄的决心。
太子殿下不但鼓励大多数举人们不要把东宫侍从当成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舍本逐末去和一群监生抢夺出路,却也告诫监生,东宫侍从并不需要仅仅制艺时文写得好的人,听起来仿佛是东宫侍从更偏向于杂学。如此一来,就和科场出身的进士完美区分了开来。
这固然是一个有些让人警惕的苗头,可问题是东宫侍从没有品级,而且并不是终身制,如今赫然是三个月轮换,而且一不需要朝廷出钱,二不需要朝廷出人来帮助遴选——江都王和长史徐黑逹这两个朝官们心目中的闲人不计在内——他们还能说什么?
至于这一波风潮之下,国子监中不少监生竟是慌慌张张地纷纷结束修业离监,而后前往吏部等候铨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日之内,据说国子监就核准了超过六百名监生的离监,这大概是之前有资格入监的人削尖脑袋往国子监跑之后的另一大奇特现象了。
在这样的风波之下,九章堂从国子监搬到公学之后的第一次公开课,似乎就动静小了很多,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被国子监这风波吸引了过去。
但这动静小也仅仅是,这次的公开授课从坊间热议话题榜跌了下来,在此次应召上京的天文术数人才当中,在赴京应考的举人们当中,尤其是在三位山长出任东宫侍讲之后赴京的名士当中,此事仍旧具有极大的优先级,也不知道多少人摩拳擦掌,预备登记请柬前往一观。
尤其是有资格在文华殿经筵上看到过“自动船”的,都很好奇这次张寿会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于是,公学登记姓名出身籍贯那天,发放的两百张请柬,须臾被一抢而空。
于是,公开课这天一早,外城那座占地极大的公学,便迎来了最严密的防护。朱廷芳直接把南城兵马司的三分之二人马毫无保留地派了出去,在外城四处撒网,各种各样的可疑人逮住就直接抓起来,而赵国公府的家丁家将们,则是在公学附近四处游弋,以备不时之需。
真正负责在现场维持秩序的,除却南城兵马司剩下的三分之一人马之外,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花七带领的那些御前近侍了。
从正式到见习的五六十号御前近侍拿着和其他人看似一模一样的请柬进了公学,犹如混在沙漠中的有色沙子,眼睛全都警惕地盯着周围的人流。想到早上花七的那番话,不少人还觉得隐隐有一种高人一等的骄傲。毕竟,今天这邀请函,很多读书人都不曾拿到。
“今天太子殿下也会带着众多讲读官亲自前来,这算是一场难得的大热闹。如果单单是为了防戍,那你们根本用不着这邀请函,但是,因为御前近侍从来不是目不识丁就能胜任的,所以你们能够和包括太子殿下在内的众多读书人一同听课!”
“因为你们兴许比某些读书人还能更听得懂一些!”
不许宦官识字,把他们的地位死死摁在最卑贱的群体中,于是就不会弄权擅权,这是某些皇帝认为自己充分汲取前朝教训后,于是定下宫中规矩时的固有认识。
然而,高阶宦官群体的识字率,往往会随着皇朝的延续而日渐提高——当然,某个全民识字率开了历史倒车的辫子王朝不在这个范围内。再说,不太识字又或者文化不高的宦官当中,也会冒出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奇葩,足可见皇帝对宦官的倚赖,和识字率无关。
所以,本朝初年太祖皇帝制定规矩时,只严格限定了宦官的人数,宦官的品级,至于自宫者则是一个都不要,一概发往辽东屯田,但他却并没有限制宦官识字。相反,随着当年那位司礼监王安的推广,哪怕是外皇城的那些青衣杂役,识字率也是相当高的。
至于御前近侍,读的书自然比普通杂役更多,甚至不少还能把各种经史背出一两段来,教导他们这些的大多是从宫中司礼监退下的奉御,一个月一换,恨不得教得他们忠字挂心头。不但背书多,背杂书也多,如《九章算术》这样宫外读书人都不太学的,他们也背过几段。
当然,仅仅是背。如果读书资质真的这么好,那当然也不至于走御前近侍这条打打杀杀的路。背上两段假充懂得一点算经的读书人,在出任务的时候,就具有相当的迷惑作用。
毕竟,有时候他们出动的时候,是为了截住某些要紧的账册,这要是拿到东西,却看不懂,丢了西瓜捡芝麻,那怎么能够完成任务?
此时此刻,混在人群当中提防那些有可能图谋不轨的人士,围着围脖以遮盖喉结变化的他们,甚至还用假声煞有介事地和人探讨着某些学术问题。某个御前近侍就在周围几个举子谈及文华殿上那场演示简直是妖法时,轻蔑地冷哼了一声。
见人对自己怒目相视,他就不屑地冷笑道:“当初张学士在文华殿上,就把某位嚷嚷这是妖法的大学士给驳得体无完肤,没想到今天还会有你这种无知的人混进来,简直是白瞎了这张请柬!”
骂过之后,这位年轻的御前近侍竟然一本正经地掰扯起了张寿曾经当众讲过的某些原理——那一次自动行船的道理,张寿当然详细对三皇子解说过,而三皇子回到乾清宫又原原本本说给了皇帝,皇帝又命人记录下来,司礼监也有相应的备份。
而那时候还没被“撵”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