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副帅!”
“副帅!”
“参见副帅!恭喜副帅!”
大胖子成奉骑着一匹肥壮的骟马,满头大汗地刚刚下来,就被上直卫诸将领、各营卫指挥围住了。
成奉一反常态,没有表露出兴奋的劲头,也没有多说话,只是淡淡笑着,一挥手,“进帐说话!”便自己卷起两只袖子,露出粗壮多毛的手臂,丢下马鞭,一行簇拥着往中军大帐里走去。
成奉在主案前坐定,舒舒服服地盘起腿来,他一向的习惯都不拘小节,似乎却更加深得武定王的信任。
他见诸人脸上俱有笑容,摇了摇头,“各位也都听说了,武定王越洋前往番国主持政务,朝中大事托付给刘贵妃、王相和我了,我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众人大笑,纷纷抱拳祝贺。
成奉脸上并没有露出得意的表情,反而伸手往下压了压,“好了,好了,这么点事情没什么值得如此高兴的,今夜三军轮流值守,行大宴,酒席钱从我私人名下出吧!”
一见胖子少见的要放血,所有将领们更加兴奋起来,纷纷嚷嚷着要喝他十斤八斤。
成奉也不着急,待他们说够了,自己才开口,“下面还是要说说公务,别看我现在是副元帅了,但能指挥的也就几路北伐大军而已。锦衣卫的周指挥我是指挥不动的,海军也没我的份儿。好在鄙人也没太高的要求,将来封侯荫子便差不多了!各位,如果想跟我一样,当前的战事就得好好打了,王爷临走前交待过几句,一是不能让边军投降了鞑子,二是不能让鞑子趁乱南下,三是我们还要往西、往北大力拓展疆域,就像蒙古人一样,一直打到北面能见到冰冻的大洋为止!”
营帐里顿时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有人说话了,“副帅,这可是自唐宗汉武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业啊!”
“怎么不是?所以说,功劳多得很,就看你们心里想不想要了!”成奉豪迈地鼓动着。
众人异口同声地应了!
“军粮问题,我看到明年开始就不用再担心了,那种叫玉米的东西,大家没少吃吧?”成奉露出缅怀的笑容,不自禁地嘬了嘬牙根,“就是有点塞牙缝,不过确实管饱,初拿起来,我觉得一颗棒子上没多少粒子,觉得吃十个八个并不难,后来一吃之下,竟然才三个,肚子就撑炸了!”
众将领见他突然开始讲到吃的东西,不禁嘻嘻哈哈起来,有人也不停地点头附和,显然很有同感。
“那种东西,一亩地收个几百斤不成问题啊。”成奉说起农事,也是一脸兴奋,他绝对不会像那些儒家的**似的韭麦不分,“还有那种土豆就更神了,顺着蔓子轻轻刨下去,地里好象全是金子,一个连着一个,一收罗就是一大筐,简直海了去!”
*这种农业大国,如果吃的管够,国家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旦天灾人祸,马上就是流民、起义,说来说去,似乎都起源于粮食问题。
所以听到成奉绘声绘色地讲着,这些将领们除了几个家境特别富裕没挨过饿的,其他人都听得十分兴奋,有的还窃窃私语起来,似乎是在说自家又多种了几亩玉米土豆什么的。
“我说这些话可不是开开玩笑,各位!”成奉脸色一肃,“若真的往北进,到了冰原,那种苦寒不毛之地,靠什么为生啊?”
“副帅,莫非就是这玉米和土豆?”有人大声问道。
成奉眼睛一亮,“小子,你果然聪明!再冷的地方,也能想办法囤积粮食,王爷说了,一年之中只要有三个月的无冰期,我们用几万人就能囤出整年的粮食!在那种地方随便放放,东西根本就坏不了,管吃管够,只是食物的种类单调了些!”
“副帅放心,我们不怕食物单调,就怕没有功劳!”
一席话讲得众人哈哈大笑,自觉军人劳苦功高,就光说吃一年土豆便把偌大疆域打下来,也许人人都能封侯了!
在人人欢笑的时候,成奉却在想着塞拉弗临行前握着他的手说的那些话。大明国的开疆拓土工作从武定王开始了,现在东征军打得正是激烈,那些商人的船只大量在沿海集结,运回来一船一船的,不是银子就是珍货,像抢劫一样,弄得现在朝野眼红,都想到那里去发财。顺带着移民工作进展得也异乎寻常的顺利。
往北边去,打垮鞑靼人,恐怕是大明皇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吧,怪不得武定王如此着重地说到此事。成奉是非常清楚自己使命的,若不是王爷,他这辈子也不过是个在山中作诗,过逍遥日子的隐士罢了,哪有今天的荣耀?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与成奉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大明丞相王守仁。
武定王待他之厚,令他已然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他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有内官伺候,王爷给他规定每日工作不得超过三个时辰,而且从早到晚,亲手给他安排了一份作息表,由大内公公们定时提醒,例如晨操、散步、各类健身娱乐等等,至于食膳则要求得更加细致,还由御膳房每日送餐到相府。如果超过工作时间不休息,便会有大群的宫中仆役们跪在屋外恳请,几次三番下来,王守仁现在是*倍棒,吃饭倍香。
除此之外,武定王平常就会经常派遣太医院的御医为王家满门问疾问药,他的祖母今年已经103岁高龄了,王爷亲题的“福泽亲孝”匾早就挂在王守仁私邸的门庭上了。塞拉弗临走的时候,还亲自为老太太把了脉,配了安神养气的药方,又为其子,75岁的原南京吏部侍郎王华制定了保健的套路。一次拨银10万两给相府亲眷私用。这样的恩宠,从大明建国至今还从未有过。
王守仁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武定王制定的所有政策,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由于这并非自上而下的变革,而是先推行“广种粮”、“兴水利”等措施,等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大量开办厂房、商铺,招募大量的农民进入工业生产和商业领域。在此以后,又大量移**外,马提尼克女伯爵群岛已接受移民30多万,济州岛接受了5万人,而以后的日本,恐怕最少也得移上个四五百万人。
所以,即使是无数人会被从土地上驱逐出来,对于当前的明政府也是根本无关痛痒的,只要保证到基本的粮食产量,多余的人可以马上被放到更有用的地方去。更何况,武定王对移民的重视程度令人瞠目,他提出的“以商业运作方式移民”的办法,即以移民稳定之后的商业税利做担保,来鼓励商业集团投资到政府性移民问题上来,而朝廷对于普通移民的补贴,也会自国家税收中予以划拨。
王守仁发现,薪水的不断增长和武定王不停地精减国家机构,使得原本有些轻闲的单位忙碌了起来,而原先非常忙碌的单位则变得更有效率了。没有人愿意贪污受贿,因为他们不想被编进《大明贪官名录》中被天下人臭骂。报纸的出现更是令有劣行前科的家伙们胆战心惊,要知道现在连普通官员的俸禄都够在短期内买个非常漂亮的大宅,弄几个娇妻美妾过上神仙般的日子,谁又会想以身试法呢?
雄伟的大明丞相府在南京狮子山落成。
此前,王守仁曾三次上表劝谏,连朝廷众臣也大都对在狮子山上建相府持反对态度,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当年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破陈友谅40万军,遂改卢龙山为狮子山,并因为此山镇守南京西北门户,可远眺长江,所以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都写一篇,结果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
让人奇怪的是,阅江楼却终于没能建成,原因是国库空虚!朱元璋又是建中都又是建南京,又值开国天下未定,处处需要花钱,当然没银子来造这么个****的地方了。
众臣反对也是因为太祖的“遗志”了,可惜武定王一句,“你姓朱我姓朱?”就把所有人吓得都不敢再出声了,联想到太祖的心狠手辣,再看看武定王浑身上下充斥的寒意,不禁令人打起哆嗦来。太祖既然没建阅江楼,武定王改建相府也不错,至少这是正事而不是修饰。
于是,光彩夺目、占地却不大的象征性建筑“大明丞相府”在经历将近一年时间的施工后,屹立在狮子山上,这也打破了官府衙门样板的所有桎梏,至少许多乘轿而上的官员们在初到相府前时总会愣神良久。不过渐渐的,这座地势高峻、形象雄伟的建筑,也使得不少人赞叹不已,被丞相邀请至相府后院登阁远眺大江,称为“登龙门”,已经是一种了不得的殊荣。
此时,相府后院最高的四层楼宇建筑,大明才子、正五品参佐军务唐寅大人亲自题额的“临江阁”上,正有几位王守仁的同僚加挚友,身披锦裘,围坐暖炉,共赏江上飞雪的盛景。
阁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费宏,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迁,谨身殿大学士杨一清,户部尚书王杲王景初,钦差商业局总理大臣史兰峤等五人,已经是酒过三巡,面色微醺的时候。
王杲原是御史,巡视陕西茶马有功,王守仁知他非常有能力,故而把他提升上来。另外,王守仁的义女白氏嫁给了王杲的儿子,也算是沾亲带故。
众人饶有兴致地看着那天地间团团雪花忽而盘旋、忽而升降,柳絮飘飞,如撕白茧般落入大地,将山头、田野、江港都笼罩在一层轻柔素洁的锦缎之下。
“伯安,武定王真知灼见,愚等愧弗如也。”费宏拈须感慨,手中拿着烫烫的酒杯,却没有再饮,“若以功劳来计,安国惠民功劳为最上,应当加封一等亲王。”
“武定之号,其实郡王之称也。”谢迁也附议。
就算是王这一级别,也有高低尊卑之分,皇帝的直系亲属,可封亲王,血缘稍远的堂兄弟等可封郡王,亲王之嫡长子为世子,地位也比郡王的世子要高。
王守仁摇了摇头,“这事不必再提了,王爷这一封号也是他自己选的,朝廷里早就有无数表章上奏,敦请上封了,但王爷根本无视。”
“如此,则又当是朝廷赏罚不公了!”谢迁神色间颇有些不悦,“伯安你怎么就不劝劝呢?”
王守仁苦笑了起来,“我劝?我还曾经拜见刘贵妃,让她进言劝谏,可一样被回绝了,王爷还叫娘娘带话给我,让我以后别为他操心了。”
“奈国家制度何?”谢迁低低地说了这么一句,可惜众人都当没听见,自动掠过了。他们心里都在想,武定王现在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再加拜还有意义吗?再说,国家制度又能拿他怎么样?
“不说这个了。谢公,魏国公世子是否已到龙江船厂?”
谢迁兼任吏部尚书,人事的调动都必须从他这里执行,他闻言嘿嘿一笑,“这位世子可是个谦逊有礼的年青人呢,不过就是功利心多了一些,也难怪魏国公屡次三番上老夫府上拜访,要老夫暗地予以关照。”
王守仁笑了笑,手捻胡须,脸上绽开笑容,倒是皱纹看去又加深了些,“他主动上表恳请朝廷调他去制宝船,我也是非常欣慰的,王爷最欣赏务实的人,若大家都打破头往中枢挤,恐怕我手上也没有太多的闲职可供安排,可是工厂里就不同了。”他说着,望了商业大臣史兰峤一眼。
对方会意,连忙微微欠身,“丞相说得是,下官以为,工厂实乃王爷所筹划之第一等妙事,既解决了流民问题,又能鼓励经商从而增加税收,下官也通读宋史,知道前朝不济时之国库年收,竟相当于本朝永乐年两三倍之多,当时天下之富庶,全赖贸易。可与当今一比,却又差了,工厂纷纷建竣以后,我大明之瓷器、布匹、丝绸、铁器、粮油、海盐,产量无不是原有几倍乃至十几倍,各国海舶纷至沓来,沿海诸商港日进斗金。按照现在的规模,再有个几年,大明的国力恐怕不亚于盛唐、盛宋之时。当其时也,北驱靼鞑,甚至重现汉唐气象,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众人闻言,纷纷鼓掌喝彩。史兰峤自从执掌商业局以来,腰板硬了,说话也没有当年的唯唯诺诺样子,一副朝廷大员的风度,当然在今天的会面中,他仍然以晚辈自居实在不是他不想表现,而是他不敢在这几个根本得罪不起的老家伙面前装腔作势。
事实也是这样,史兰峤手握重金,但他非进士出身而作官,跟眼前这些天下大儒们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就已经觉得脸上贴金了,哪里还会有不恭的行为?这也是明代沿袭的刻板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问题。
说到科举,这倒是今天王守仁会召会史兰峤的重要原因。
按照塞拉弗的说法,科举制不变革,大明国无出路,科举制的僵化、八股取士的不合理,这些问题不光会影响到教育,更会影响到行政、军事、经济和国计民生等各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原先是不能轻动,但其中的利弊,这些“圈里的人”早被塞拉弗耳濡目染,想了许久了。王守仁现在终于决定要好好地变一变,并且他准备按照塞拉弗的主意,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温吞吞逐步渐进地执行科举改革,务必不能让国家因这一问题而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子充,说说官学的事情吧。”
费宏应了一声,拱手道:“原山东提督学政副使王廷相,人才难得,自归降后,已经从副使按察佥事升任到提督学政直隶按察使的位置上。因执相府令,户部拨银一百万两,起建南京虎踞关学院、汤泉宫学院等七所官学,准备开设商科、工伎科、物论科、航海科、天文地理科、律政科等十门新学。朝廷已有旨意,除儒学外,还将从这十门新学培养的人材中,拔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入朝为官。这两年比例略低,但今后要慢慢加上来。此外,八股文也将逐步废除,儒学将恢复明经、策论、才辩等大项,更多执政考评一项,以后官员都要经历实习期,通不过者必予调迁、撤免。”
谢迁虽然早就知道此事,闻言仍忍不住感慨,“皓首穷经,读一辈子的书,也不易啊!”>
“副帅!”
“副帅!”
“参见副帅!恭喜副帅!”
大胖子成奉骑着一匹肥壮的骟马,满头大汗地刚刚下来,就被上直卫诸将领、各营卫指挥围住了。
成奉一反常态,没有表露出兴奋的劲头,也没有多说话,只是淡淡笑着,一挥手,“进帐说话!”便自己卷起两只袖子,露出粗壮多毛的手臂,丢下马鞭,一行簇拥着往中军大帐里走去。
成奉在主案前坐定,舒舒服服地盘起腿来,他一向的习惯都不拘小节,似乎却更加深得武定王的信任。
他见诸人脸上俱有笑容,摇了摇头,“各位也都听说了,武定王越洋前往番国主持政务,朝中大事托付给刘贵妃、王相和我了,我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众人大笑,纷纷抱拳祝贺。
成奉脸上并没有露出得意的表情,反而伸手往下压了压,“好了,好了,这么点事情没什么值得如此高兴的,今夜三军轮流值守,行大宴,酒席钱从我私人名下出吧!”
一见胖子少见的要放血,所有将领们更加兴奋起来,纷纷嚷嚷着要喝他十斤八斤。
成奉也不着急,待他们说够了,自己才开口,“下面还是要说说公务,别看我现在是副元帅了,但能指挥的也就几路北伐大军而已。锦衣卫的周指挥我是指挥不动的,海军也没我的份儿。好在鄙人也没太高的要求,将来封侯荫子便差不多了!各位,如果想跟我一样,当前的战事就得好好打了,王爷临走前交待过几句,一是不能让边军投降了鞑子,二是不能让鞑子趁乱南下,三是我们还要往西、往北大力拓展疆域,就像蒙古人一样,一直打到北面能见到冰冻的大洋为止!”
营帐里顿时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有人说话了,“副帅,这可是自唐宗汉武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业啊!”
“怎么不是?所以说,功劳多得很,就看你们心里想不想要了!”成奉豪迈地鼓动着。
众人异口同声地应了!
“军粮问题,我看到明年开始就不用再担心了,那种叫玉米的东西,大家没少吃吧?”成奉露出缅怀的笑容,不自禁地嘬了嘬牙根,“就是有点塞牙缝,不过确实管饱,初拿起来,我觉得一颗棒子上没多少粒子,觉得吃十个八个并不难,后来一吃之下,竟然才三个,肚子就撑炸了!”
众将领见他突然开始讲到吃的东西,不禁嘻嘻哈哈起来,有人也不停地点头附和,显然很有同感。
“那种东西,一亩地收个几百斤不成问题啊。”成奉说起农事,也是一脸兴奋,他绝对不会像那些儒家的**似的韭麦不分,“还有那种土豆就更神了,顺着蔓子轻轻刨下去,地里好象全是金子,一个连着一个,一收罗就是一大筐,简直海了去!”
*这种农业大国,如果吃的管够,国家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旦天灾人祸,马上就是流民、起义,说来说去,似乎都起源于粮食问题。
所以听到成奉绘声绘色地讲着,这些将领们除了几个家境特别富裕没挨过饿的,其他人都听得十分兴奋,有的还窃窃私语起来,似乎是在说自家又多种了几亩玉米土豆什么的。
“我说这些话可不是开开玩笑,各位!”成奉脸色一肃,“若真的往北进,到了冰原,那种苦寒不毛之地,靠什么为生啊?”
“副帅,莫非就是这玉米和土豆?”有人大声问道。
成奉眼睛一亮,“小子,你果然聪明!再冷的地方,也能想办法囤积粮食,王爷说了,一年之中只要有三个月的无冰期,我们用几万人就能囤出整年的粮食!在那种地方随便放放,东西根本就坏不了,管吃管够,只是食物的种类单调了些!”
“副帅放心,我们不怕食物单调,就怕没有功劳!”
一席话讲得众人哈哈大笑,自觉军人劳苦功高,就光说吃一年土豆便把偌大疆域打下来,也许人人都能封侯了!
在人人欢笑的时候,成奉却在想着塞拉弗临行前握着他的手说的那些话。大明国的开疆拓土工作从武定王开始了,现在东征军打得正是激烈,那些商人的船只大量在沿海集结,运回来一船一船的,不是银子就是珍货,像抢劫一样,弄得现在朝野眼红,都想到那里去发财。顺带着移民工作进展得也异乎寻常的顺利。
往北边去,打垮鞑靼人,恐怕是大明皇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吧,怪不得武定王如此着重地说到此事。成奉是非常清楚自己使命的,若不是王爷,他这辈子也不过是个在山中作诗,过逍遥日子的隐士罢了,哪有今天的荣耀?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与成奉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大明丞相王守仁。
武定王待他之厚,令他已然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他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有内官伺候,王爷给他规定每日工作不得超过三个时辰,而且从早到晚,亲手给他安排了一份作息表,由大内公公们定时提醒,例如晨操、散步、各类健身娱乐等等,至于食膳则要求得更加细致,还由御膳房每日送餐到相府。如果超过工作时间不休息,便会有大群的宫中仆役们跪在屋外恳请,几次三番下来,王守仁现在是*倍棒,吃饭倍香。
除此之外,武定王平常就会经常派遣太医院的御医为王家满门问疾问药,他的祖母今年已经103岁高龄了,王爷亲题的“福泽亲孝”匾早就挂在王守仁私邸的门庭上了。塞拉弗临走的时候,还亲自为老太太把了脉,配了安神养气的药方,又为其子,75岁的原南京吏部侍郎王华制定了保健的套路。一次拨银10万两给相府亲眷私用。这样的恩宠,从大明建国至今还从未有过。
王守仁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武定王制定的所有政策,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由于这并非自上而下的变革,而是先推行“广种粮”、“兴水利”等措施,等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大量开办厂房、商铺,招募大量的农民进入工业生产和商业领域。在此以后,又大量移**外,马提尼克女伯爵群岛已接受移民30多万,济州岛接受了5万人,而以后的日本,恐怕最少也得移上个四五百万人。
所以,即使是无数人会被从土地上驱逐出来,对于当前的明政府也是根本无关痛痒的,只要保证到基本的粮食产量,多余的人可以马上被放到更有用的地方去。更何况,武定王对移民的重视程度令人瞠目,他提出的“以商业运作方式移民”的办法,即以移民稳定之后的商业税利做担保,来鼓励商业集团投资到政府性移民问题上来,而朝廷对于普通移民的补贴,也会自国家税收中予以划拨。
王守仁发现,薪水的不断增长和武定王不停地精减国家机构,使得原本有些轻闲的单位忙碌了起来,而原先非常忙碌的单位则变得更有效率了。没有人愿意贪污受贿,因为他们不想被编进《大明贪官名录》中被天下人臭骂。报纸的出现更是令有劣行前科的家伙们胆战心惊,要知道现在连普通官员的俸禄都够在短期内买个非常漂亮的大宅,弄几个娇妻美妾过上神仙般的日子,谁又会想以身试法呢?
雄伟的大明丞相府在南京狮子山落成。
此前,王守仁曾三次上表劝谏,连朝廷众臣也大都对在狮子山上建相府持反对态度,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当年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破陈友谅40万军,遂改卢龙山为狮子山,并因为此山镇守南京西北门户,可远眺长江,所以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都写一篇,结果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
让人奇怪的是,阅江楼却终于没能建成,原因是国库空虚!朱元璋又是建中都又是建南京,又值开国天下未定,处处需要花钱,当然没银子来造这么个****的地方了。
众臣反对也是因为太祖的“遗志”了,可惜武定王一句,“你姓朱我姓朱?”就把所有人吓得都不敢再出声了,联想到太祖的心狠手辣,再看看武定王浑身上下充斥的寒意,不禁令人打起哆嗦来。太祖既然没建阅江楼,武定王改建相府也不错,至少这是正事而不是修饰。
于是,光彩夺目、占地却不大的象征性建筑“大明丞相府”在经历将近一年时间的施工后,屹立在狮子山上,这也打破了官府衙门样板的所有桎梏,至少许多乘轿而上的官员们在初到相府前时总会愣神良久。不过渐渐的,这座地势高峻、形象雄伟的建筑,也使得不少人赞叹不已,被丞相邀请至相府后院登阁远眺大江,称为“登龙门”,已经是一种了不得的殊荣。
此时,相府后院最高的四层楼宇建筑,大明才子、正五品参佐军务唐寅大人亲自题额的“临江阁”上,正有几位王守仁的同僚加挚友,身披锦裘,围坐暖炉,共赏江上飞雪的盛景。
阁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费宏,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迁,谨身殿大学士杨一清,户部尚书王杲王景初,钦差商业局总理大臣史兰峤等五人,已经是酒过三巡,面色微醺的时候。
王杲原是御史,巡视陕西茶马有功,王守仁知他非常有能力,故而把他提升上来。另外,王守仁的义女白氏嫁给了王杲的儿子,也算是沾亲带故。
众人饶有兴致地看着那天地间团团雪花忽而盘旋、忽而升降,柳絮飘飞,如撕白茧般落入大地,将山头、田野、江港都笼罩在一层轻柔素洁的锦缎之下。
“伯安,武定王真知灼见,愚等愧弗如也。”费宏拈须感慨,手中拿着烫烫的酒杯,却没有再饮,“若以功劳来计,安国惠民功劳为最上,应当加封一等亲王。”
“武定之号,其实郡王之称也。”谢迁也附议。
就算是王这一级别,也有高低尊卑之分,皇帝的直系亲属,可封亲王,血缘稍远的堂兄弟等可封郡王,亲王之嫡长子为世子,地位也比郡王的世子要高。
王守仁摇了摇头,“这事不必再提了,王爷这一封号也是他自己选的,朝廷里早就有无数表章上奏,敦请上封了,但王爷根本无视。”
“如此,则又当是朝廷赏罚不公了!”谢迁神色间颇有些不悦,“伯安你怎么就不劝劝呢?”
王守仁苦笑了起来,“我劝?我还曾经拜见刘贵妃,让她进言劝谏,可一样被回绝了,王爷还叫娘娘带话给我,让我以后别为他操心了。”
“奈国家制度何?”谢迁低低地说了这么一句,可惜众人都当没听见,自动掠过了。他们心里都在想,武定王现在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再加拜还有意义吗?再说,国家制度又能拿他怎么样?
“不说这个了。谢公,魏国公世子是否已到龙江船厂?”
谢迁兼任吏部尚书,人事的调动都必须从他这里执行,他闻言嘿嘿一笑,“这位世子可是个谦逊有礼的年青人呢,不过就是功利心多了一些,也难怪魏国公屡次三番上老夫府上拜访,要老夫暗地予以关照。”
王守仁笑了笑,手捻胡须,脸上绽开笑容,倒是皱纹看去又加深了些,“他主动上表恳请朝廷调他去制宝船,我也是非常欣慰的,王爷最欣赏务实的人,若大家都打破头往中枢挤,恐怕我手上也没有太多的闲职可供安排,可是工厂里就不同了。”他说着,望了商业大臣史兰峤一眼。
对方会意,连忙微微欠身,“丞相说得是,下官以为,工厂实乃王爷所筹划之第一等妙事,既解决了流民问题,又能鼓励经商从而增加税收,下官也通读宋史,知道前朝不济时之国库年收,竟相当于本朝永乐年两三倍之多,当时天下之富庶,全赖贸易。可与当今一比,却又差了,工厂纷纷建竣以后,我大明之瓷器、布匹、丝绸、铁器、粮油、海盐,产量无不是原有几倍乃至十几倍,各国海舶纷至沓来,沿海诸商港日进斗金。按照现在的规模,再有个几年,大明的国力恐怕不亚于盛唐、盛宋之时。当其时也,北驱靼鞑,甚至重现汉唐气象,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众人闻言,纷纷鼓掌喝彩。史兰峤自从执掌商业局以来,腰板硬了,说话也没有当年的唯唯诺诺样子,一副朝廷大员的风度,当然在今天的会面中,他仍然以晚辈自居实在不是他不想表现,而是他不敢在这几个根本得罪不起的老家伙面前装腔作势。
事实也是这样,史兰峤手握重金,但他非进士出身而作官,跟眼前这些天下大儒们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就已经觉得脸上贴金了,哪里还会有不恭的行为?这也是明代沿袭的刻板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问题。
说到科举,这倒是今天王守仁会召会史兰峤的重要原因。
按照塞拉弗的说法,科举制不变革,大明国无出路,科举制的僵化、八股取士的不合理,这些问题不光会影响到教育,更会影响到行政、军事、经济和国计民生等各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原先是不能轻动,但其中的利弊,这些“圈里的人”早被塞拉弗耳濡目染,想了许久了。王守仁现在终于决定要好好地变一变,并且他准备按照塞拉弗的主意,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温吞吞逐步渐进地执行科举改革,务必不能让国家因这一问题而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子充,说说官学的事情吧。”
费宏应了一声,拱手道:“原山东提督学政副使王廷相,人才难得,自归降后,已经从副使按察佥事升任到提督学政直隶按察使的位置上。因执相府令,户部拨银一百万两,起建南京虎踞关学院、汤泉宫学院等七所官学,准备开设商科、工伎科、物论科、航海科、天文地理科、律政科等十门新学。朝廷已有旨意,除儒学外,还将从这十门新学培养的人材中,拔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入朝为官。这两年比例略低,但今后要慢慢加上来。此外,八股文也将逐步废除,儒学将恢复明经、策论、才辩等大项,更多执政考评一项,以后官员都要经历实习期,通不过者必予调迁、撤免。”
谢迁虽然早就知道此事,闻言仍忍不住感慨,“皓首穷经,读一辈子的书,也不易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