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诸葛亮的着眼点只是权力本身,他就不会拿权力来冒险,征南中也就用不着亲自去,更不必着急北伐,他甚至在接到曹魏的“劝降”后可以考虑跟他们谈谈条件,像孙权受领曹魏吴王那样去领一顶“蜀王”的王冠,既避免劳师远征的艰辛,又不必担心失败带给个人的风险。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集权的目的是完成先帝的遗愿。
无论征南中还是北伐,都需要倾尽蜀汉全部国力才行,必须上下一心,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核心,在权力结构上不可能既强化丞相府又保证皇宫的传统权力,那样势必导致两个核心的出现。
所以“宫中”“府中”必须成为一体,尤其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后,也必须保证这种格局的稳定,这是北伐成功的最大前提。
蜀汉建兴五年(227)3月,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到达汉中。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来到秦岭与巴山之间的这块平原,这里曾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地方,是汉朝的“龙兴之地”,蜀汉以“汉”为国号,这里也是蜀汉的圣地。当时汉中虽然称为汉中都督区,但武都郡此时还在曹魏控制之下,都督区所辖主要是汉中一郡,魏延以镇北将军、汉中都督兼汉中郡太守的身份在此已驻守了七年。
这些年来,蜀汉的战事主要集中在东线和南线,北线倒相安无事,这也得益于魏延驻守有功。当年魏延向刘备夸下海口,敌人大军如果来攻汉中,他不仅“能拒”而且“能吞”,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的做法就是在汉中盆地外围大量修筑坚固的军事堡垒,派遣重兵分别把守,把敌人拒之门外。
这些堡垒称为“围”,汉中被群山所环绕,缺点是没有战略纵深,敌人来攻时无法做大范围的穿插和机动,但优点是利于修筑工事以防御,本地又多土木石料,修筑这些堡垒也不太费事。
魏延镇守汉中以来修建了大量的“围”,重要的至少有三处。一是阳平关,这是汉中西边的门户,自古以来都是叩开汉中大门的锁钥,曹操和刘备取汉中都经过此处,张鲁在时阳平关已有相当规模,但经过几场大战,关隘遭到破坏,魏延对阳平关进行了重新修筑和加固。
另一处是黄金戍,此地在汉中盆地的最东边,与阳平关左右对称,是汉中东边的门户,控制着汉水上的黄金峡。汉中向东就是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此时是曹魏的控制区,守住黄金峡可防魏军溯汉水逆攻汉中。
还有一处是兴势围,依兴势山而筑,位于黄金戍以西,既可作为黄金戍的第二道防线,又可控制秦岭三大栈道之一的傥骆道,防备敌军突然从栈道中杀出偷袭,此处要塞最早为魏延所修,后来果然在防备魏军出击傥骆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曾发生过著名的兴势之战。
除了这些大的堡垒,遍布汉中盆地四周还有许多较小的“围”,利用这些“围”所构筑的防守体系,魏延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魏延当时驻守在南郑,即今陕西省南郑县,这里是汉中的中心。
诸葛亮到达汉中后却没有入驻南郑,而是将主力屯扎在阳平关、石马山一带,让大军在此集结休整。
推测起来,诸葛亮带到汉中来的有十万人左右,这是战斗部队,除了他们还得调动大批人员负责军粮等物资的供应运输。汉中与成都之间隔着巴山,道路崎岖难行,运输更是个大问题,为此次北伐诸葛亮组建了庞大的运输队伍,除了征调百姓参与外,还要求官员子弟带头参加,其中就包括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
此次北伐前,诸葛亮再派费祎出访孙吴,除增进双方友好之外不排除协商双方联合军事行动的可能。诸葛亮进驻汉中后,孙权又继续派兵袭扰曹魏南线、东线两个战场,孙权手下的将领周鲂在一次行动中还生擒了曹魏的将领彭绮,这些都让曹魏不能抽调出太多的兵马到西线战场来,孙权的行动确实支援了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下一步的进攻目标虽然是关中,但位于侧翼的凉州地位显然很重要,所以诸葛亮在汉中做出了一项重要人事安排,任命魏延为凉州刺史,同时兼任丞相司马。丞相府司马相当于丞相府里的长史,它们都类似于秘书长,只是一个掌武、一个掌文。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奇怪的任命,因为魏延已官至镇北将军,品秩介于三公与九卿之间,是大军区司令,相当于上将军衔,而丞相司马的品秩只有千石,又是属吏,算是个大校吧。上将干了大校的活,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把魏延降级了。
其实这是误解,司马一职虽然品秩不高但职责很重要,负责协调丞相府里与军事有关的所有事务,也可以说是丞相府内所有武职的总牵头人,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第一助手,诸葛亮觉得这个岗位只有魏延担任最合适,这是对魏延的器重和信任。
而且也不存在贬降问题,因为任命魏延为丞相司马后并没有免除他镇北将军职务的记载,兼任凉州刺史后也没有免除他原任的汉中郡太守一职,魏延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是兼职(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的着眼点只是权力本身,他就不会拿权力来冒险,征南中也就用不着亲自去,更不必着急北伐,他甚至在接到曹魏的“劝降”后可以考虑跟他们谈谈条件,像孙权受领曹魏吴王那样去领一顶“蜀王”的王冠,既避免劳师远征的艰辛,又不必担心失败带给个人的风险。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集权的目的是完成先帝的遗愿。
无论征南中还是北伐,都需要倾尽蜀汉全部国力才行,必须上下一心,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核心,在权力结构上不可能既强化丞相府又保证皇宫的传统权力,那样势必导致两个核心的出现。
所以“宫中”“府中”必须成为一体,尤其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后,也必须保证这种格局的稳定,这是北伐成功的最大前提。
蜀汉建兴五年(227)3月,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到达汉中。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来到秦岭与巴山之间的这块平原,这里曾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地方,是汉朝的“龙兴之地”,蜀汉以“汉”为国号,这里也是蜀汉的圣地。当时汉中虽然称为汉中都督区,但武都郡此时还在曹魏控制之下,都督区所辖主要是汉中一郡,魏延以镇北将军、汉中都督兼汉中郡太守的身份在此已驻守了七年。
这些年来,蜀汉的战事主要集中在东线和南线,北线倒相安无事,这也得益于魏延驻守有功。当年魏延向刘备夸下海口,敌人大军如果来攻汉中,他不仅“能拒”而且“能吞”,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的做法就是在汉中盆地外围大量修筑坚固的军事堡垒,派遣重兵分别把守,把敌人拒之门外。
这些堡垒称为“围”,汉中被群山所环绕,缺点是没有战略纵深,敌人来攻时无法做大范围的穿插和机动,但优点是利于修筑工事以防御,本地又多土木石料,修筑这些堡垒也不太费事。
魏延镇守汉中以来修建了大量的“围”,重要的至少有三处。一是阳平关,这是汉中西边的门户,自古以来都是叩开汉中大门的锁钥,曹操和刘备取汉中都经过此处,张鲁在时阳平关已有相当规模,但经过几场大战,关隘遭到破坏,魏延对阳平关进行了重新修筑和加固。
另一处是黄金戍,此地在汉中盆地的最东边,与阳平关左右对称,是汉中东边的门户,控制着汉水上的黄金峡。汉中向东就是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此时是曹魏的控制区,守住黄金峡可防魏军溯汉水逆攻汉中。
还有一处是兴势围,依兴势山而筑,位于黄金戍以西,既可作为黄金戍的第二道防线,又可控制秦岭三大栈道之一的傥骆道,防备敌军突然从栈道中杀出偷袭,此处要塞最早为魏延所修,后来果然在防备魏军出击傥骆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曾发生过著名的兴势之战。
除了这些大的堡垒,遍布汉中盆地四周还有许多较小的“围”,利用这些“围”所构筑的防守体系,魏延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魏延当时驻守在南郑,即今陕西省南郑县,这里是汉中的中心。
诸葛亮到达汉中后却没有入驻南郑,而是将主力屯扎在阳平关、石马山一带,让大军在此集结休整。
推测起来,诸葛亮带到汉中来的有十万人左右,这是战斗部队,除了他们还得调动大批人员负责军粮等物资的供应运输。汉中与成都之间隔着巴山,道路崎岖难行,运输更是个大问题,为此次北伐诸葛亮组建了庞大的运输队伍,除了征调百姓参与外,还要求官员子弟带头参加,其中就包括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
此次北伐前,诸葛亮再派费祎出访孙吴,除增进双方友好之外不排除协商双方联合军事行动的可能。诸葛亮进驻汉中后,孙权又继续派兵袭扰曹魏南线、东线两个战场,孙权手下的将领周鲂在一次行动中还生擒了曹魏的将领彭绮,这些都让曹魏不能抽调出太多的兵马到西线战场来,孙权的行动确实支援了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下一步的进攻目标虽然是关中,但位于侧翼的凉州地位显然很重要,所以诸葛亮在汉中做出了一项重要人事安排,任命魏延为凉州刺史,同时兼任丞相司马。丞相府司马相当于丞相府里的长史,它们都类似于秘书长,只是一个掌武、一个掌文。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奇怪的任命,因为魏延已官至镇北将军,品秩介于三公与九卿之间,是大军区司令,相当于上将军衔,而丞相司马的品秩只有千石,又是属吏,算是个大校吧。上将干了大校的活,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把魏延降级了。
其实这是误解,司马一职虽然品秩不高但职责很重要,负责协调丞相府里与军事有关的所有事务,也可以说是丞相府内所有武职的总牵头人,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第一助手,诸葛亮觉得这个岗位只有魏延担任最合适,这是对魏延的器重和信任。
而且也不存在贬降问题,因为任命魏延为丞相司马后并没有免除他镇北将军职务的记载,兼任凉州刺史后也没有免除他原任的汉中郡太守一职,魏延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是兼职(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