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九月初,雒阳城。
幽州的秋收暗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联署著述的《驳灾异论》,也已经上市二十天。
当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虑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阳附近的司隶地区,这套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万多字的论著,才刚刚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虑到这套书在外交欺骗胡人、清洗张举逆檄余毒的大业,幽州版与全国版的署名略有差异——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国版则是蔡邕第一作者,李素附于其后。
而且这套书在全国其他地区要卖每套三卷总价八百钱,在幽州却只卖每套两百钱,只有全国版的四分之一,只相当于新式白纸售价的两倍,内容几乎白送了。
这也是为了让幽州地区更多贫穷读书人能帮忙扩散理论、打造舆论基础。
好在李素把印刷生意完全托付给了甄家,这次也完全没打算靠这种书挣钱,利润都以甄家为主,所以甄家人非常卖力帮他控制供货渠道,防止串货。
既防止幽州的便宜货流入其他市场、拉低了整体利润。又防止全国版那种带李素署名的书卷流入幽州。
相信以汉末的信息传播速度,等李素的劝降任务最终完成时,幽州的读书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套书上本该有李素的署名。等明年他们就算知道了,一切也晚了。
……
雒阳素来是天下书籍销量最好最快的首善之区,哪怕在本地上市仅仅七八天,《驳灾异论》依然卖出去了上万套!
甄家坐镇雒阳的商号大管事张亮,时隔半年后再次体会了一把年度书籍热销爆款——上一次遇到这种盛况,还是雕版印刷书刚刚出现时、帮李素印《孝义录》和《论语》、《尔雅》呢。
而这一次,太学生们似乎又受到了那股无形之手的操纵,绝大多数人都不吝钱财买了一套。
而在京的官员和其他士子,也被太学生们的这股潮流引导带偏,哪怕听说此书差评较多,依然坚持买来看看。
好多人都是一边骂一边买,狂喷李素和蔡邕竟敢质疑先贤大儒、黑董仲舒。
这背后,张亮隐隐然感觉到:又是太常卿刘焉,在暗中不遗余力推手,发挥他“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带货能力,促成了这一盛况。
但张亮并不知道刘焉是如何动手的,为什么要动手。
每天傍晚关店算账的时候,张亮都会被又一次刷新的销售数字与收益感慨到:
“才八天,这套书已经累计到一千万钱销售额了。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六月份刻印至今,累计都没卖出这么多吧。”
当然了,拿蔡邕/李素跟董仲舒比,也是有点欺负董仲舒了。因为雒阳城本地的读书人,对《论语》、《春秋》、《春秋繁露》这种基础书籍,大部分人家早就有了手抄本的,出了印刷版也没必要再买。
但不管怎么说,如今活着的人里写的书,至少还没比董仲舒《春秋繁露》销量高的,李素是第一个。
……
张亮作为书商,在为“刘焉那种大人物,为什么要如此仗义竭尽全力帮李素”而大惑不解的同时。
太常卿府上,刘焉本人也在紧锣密鼓地为“伯安兄”交代的事情奔忙操持。
刘焉如今好歹算是汉室宗亲中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他怎么可能是为了李素的面子才出力呢?能够使唤动他的,当然也只有刘虞了。
前几天,刘虞给他的加急密信就送到了,信中还说,此信抵京后最多七八天,刘虞给皇帝的报捷奏章也会到。
这段时间差里,刘虞需要刘焉全力在京城帮他造势布局,以便奏章到皇帝手上的时候,皇帝能够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份奏章,从而答允奏章中的一些请求。
当然,刘虞也没让刘焉白帮忙,他让密使还随信带给刘焉一份重礼——价值几千万钱级别的重礼!作为刘焉帮忙活动的经费。
这笔财物过于庞大,所以并不是从幽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而是从刘虞本人在雒阳的别府凭信物支取的——刘虞当过多年大宗正,在雒阳的府邸始终保留着,也有家人打理,藏了大笔钱财以便随时结交权贵运作打点,就跟驻京办似的。
“伯安这是吃准了我当初‘废史立牧’的用意了呀,唉,为了早日外放,只好帮他斡旋到底了。”
刘焉听取完属吏的汇报,知道这几天为《驳灾异论》预热造势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心中如是感慨,决定明天按计划入宫面圣。
他为什么非要帮刘虞呢?很简单,因为刘虞是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至今外放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州牧,相当于是“试点州牧”。
如果刘虞政绩不明显,平叛效率没有提高,刘焉还如何证明州牧制度的优越性?他还怎么请皇帝毫无疑心地把他也放出去当益州牧?
为了自己早日从太常卿转职为益州牧,就要早日让皇帝看到刘虞干得好、州牧试点有疗效!
在这个问题上,刘焉与刘虞暂时有共同利益。所以哪怕自己贴钱他都要热心帮衬,帮刘虞就是帮自己。
只不过,这种休戚与共不会持续太久。
只要刘焉拿到益州牧任命的那一刻,他与刘虞的表面兄弟也就结束了。
……
第二天一早,刘焉就出城去面圣。
这并不是朝会的日子,所以想见皇帝得去毕圭苑,而毕圭苑不在雒阳城内,在城外十几里的乡下。
为了确保这次能见到皇帝,而且还要确保会见前皇帝心情不错,刘焉就先花了几十万小钱,把十常侍中的当值人员稍微打点了一番。
“臣太常刘焉,叩见陛下,为陛下贺喜。”
在一座仙鹤与锦鲤环绕的湖心亭中,刘焉见到了皇帝刘宏,立刻称礼,细节自不必提。
这儿没人知道,再过20个月,毕圭苑里养的这些锦鲤就要被董卓拿来煮汤了,而仙鹤则要被烧烤。
“是君朗啊,最近有什么趣事么?”刘宏也是有够没心没肺,遇到大臣来毕圭苑求见,依然以为是玩乐的事儿找他。
刘焉深呼吸了一口,口不对心但声情并茂地说:“回禀陛下,臣是来向陛下贺喜的。臣任太常数年,常惶恐文教不昌,政绩不如此前历... -->>
九月初,雒阳城。
幽州的秋收暗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联署著述的《驳灾异论》,也已经上市二十天。
当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虑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阳附近的司隶地区,这套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万多字的论著,才刚刚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虑到这套书在外交欺骗胡人、清洗张举逆檄余毒的大业,幽州版与全国版的署名略有差异——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国版则是蔡邕第一作者,李素附于其后。
而且这套书在全国其他地区要卖每套三卷总价八百钱,在幽州却只卖每套两百钱,只有全国版的四分之一,只相当于新式白纸售价的两倍,内容几乎白送了。
这也是为了让幽州地区更多贫穷读书人能帮忙扩散理论、打造舆论基础。
好在李素把印刷生意完全托付给了甄家,这次也完全没打算靠这种书挣钱,利润都以甄家为主,所以甄家人非常卖力帮他控制供货渠道,防止串货。
既防止幽州的便宜货流入其他市场、拉低了整体利润。又防止全国版那种带李素署名的书卷流入幽州。
相信以汉末的信息传播速度,等李素的劝降任务最终完成时,幽州的读书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套书上本该有李素的署名。等明年他们就算知道了,一切也晚了。
……
雒阳素来是天下书籍销量最好最快的首善之区,哪怕在本地上市仅仅七八天,《驳灾异论》依然卖出去了上万套!
甄家坐镇雒阳的商号大管事张亮,时隔半年后再次体会了一把年度书籍热销爆款——上一次遇到这种盛况,还是雕版印刷书刚刚出现时、帮李素印《孝义录》和《论语》、《尔雅》呢。
而这一次,太学生们似乎又受到了那股无形之手的操纵,绝大多数人都不吝钱财买了一套。
而在京的官员和其他士子,也被太学生们的这股潮流引导带偏,哪怕听说此书差评较多,依然坚持买来看看。
好多人都是一边骂一边买,狂喷李素和蔡邕竟敢质疑先贤大儒、黑董仲舒。
这背后,张亮隐隐然感觉到:又是太常卿刘焉,在暗中不遗余力推手,发挥他“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带货能力,促成了这一盛况。
但张亮并不知道刘焉是如何动手的,为什么要动手。
每天傍晚关店算账的时候,张亮都会被又一次刷新的销售数字与收益感慨到:
“才八天,这套书已经累计到一千万钱销售额了。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六月份刻印至今,累计都没卖出这么多吧。”
当然了,拿蔡邕/李素跟董仲舒比,也是有点欺负董仲舒了。因为雒阳城本地的读书人,对《论语》、《春秋》、《春秋繁露》这种基础书籍,大部分人家早就有了手抄本的,出了印刷版也没必要再买。
但不管怎么说,如今活着的人里写的书,至少还没比董仲舒《春秋繁露》销量高的,李素是第一个。
……
张亮作为书商,在为“刘焉那种大人物,为什么要如此仗义竭尽全力帮李素”而大惑不解的同时。
太常卿府上,刘焉本人也在紧锣密鼓地为“伯安兄”交代的事情奔忙操持。
刘焉如今好歹算是汉室宗亲中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他怎么可能是为了李素的面子才出力呢?能够使唤动他的,当然也只有刘虞了。
前几天,刘虞给他的加急密信就送到了,信中还说,此信抵京后最多七八天,刘虞给皇帝的报捷奏章也会到。
这段时间差里,刘虞需要刘焉全力在京城帮他造势布局,以便奏章到皇帝手上的时候,皇帝能够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份奏章,从而答允奏章中的一些请求。
当然,刘虞也没让刘焉白帮忙,他让密使还随信带给刘焉一份重礼——价值几千万钱级别的重礼!作为刘焉帮忙活动的经费。
这笔财物过于庞大,所以并不是从幽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而是从刘虞本人在雒阳的别府凭信物支取的——刘虞当过多年大宗正,在雒阳的府邸始终保留着,也有家人打理,藏了大笔钱财以便随时结交权贵运作打点,就跟驻京办似的。
“伯安这是吃准了我当初‘废史立牧’的用意了呀,唉,为了早日外放,只好帮他斡旋到底了。”
刘焉听取完属吏的汇报,知道这几天为《驳灾异论》预热造势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心中如是感慨,决定明天按计划入宫面圣。
他为什么非要帮刘虞呢?很简单,因为刘虞是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至今外放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州牧,相当于是“试点州牧”。
如果刘虞政绩不明显,平叛效率没有提高,刘焉还如何证明州牧制度的优越性?他还怎么请皇帝毫无疑心地把他也放出去当益州牧?
为了自己早日从太常卿转职为益州牧,就要早日让皇帝看到刘虞干得好、州牧试点有疗效!
在这个问题上,刘焉与刘虞暂时有共同利益。所以哪怕自己贴钱他都要热心帮衬,帮刘虞就是帮自己。
只不过,这种休戚与共不会持续太久。
只要刘焉拿到益州牧任命的那一刻,他与刘虞的表面兄弟也就结束了。
……
第二天一早,刘焉就出城去面圣。
这并不是朝会的日子,所以想见皇帝得去毕圭苑,而毕圭苑不在雒阳城内,在城外十几里的乡下。
为了确保这次能见到皇帝,而且还要确保会见前皇帝心情不错,刘焉就先花了几十万小钱,把十常侍中的当值人员稍微打点了一番。
“臣太常刘焉,叩见陛下,为陛下贺喜。”
在一座仙鹤与锦鲤环绕的湖心亭中,刘焉见到了皇帝刘宏,立刻称礼,细节自不必提。
这儿没人知道,再过20个月,毕圭苑里养的这些锦鲤就要被董卓拿来煮汤了,而仙鹤则要被烧烤。
“是君朗啊,最近有什么趣事么?”刘宏也是有够没心没肺,遇到大臣来毕圭苑求见,依然以为是玩乐的事儿找他。
刘焉深呼吸了一口,口不对心但声情并茂地说:“回禀陛下,臣是来向陛下贺喜的。臣任太常数年,常惶恐文教不昌,政绩不如此前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