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大魏名姝:幽皇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魏,公元476年,初夏。
先皇驾崩,国丧,举国同泣。
铅灰色的乌云笼罩在平城的上空,整个魏国都城的街道都挂满了白绫,伴着清风翻动飘舞。
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缓缓地行进在平城郊外泥沙覆盖的大道上。十六名壮汉抬着黑葛白旌的招魂幡在前面引路。八十一名身披袈裟的僧尼成三队鱼贯而行,前队敲着鼓,钹、磬、铙;吹着笙、笳、管、篪;后轮摇着法轮、执法器,单手举在胸前,口诵经文。继而是八十一名身着黑服、衣裹黑纱者,手中捧着竹编、木刻、纸糊、陶制的各种冥器,庞大的灵柩队就跟其在后面。
灵柩队伍的前面,一个五岁左右的稚嫩男孩披着一身白色粗麻布制成的长孝衫,胸前缀着一条长六寸、宽四寸的黑布缕,头罩散麻丝,腰缠麻筋,手拄过肩的哭丧棒,边走边哭,为死去的父亲献文帝送行,那满脸的泪水,仿佛天地间都染着悲戚。
他的身后,执绋者们排成一列,肩上扛着一条粗而长的麻绳。他们用六根粗麻绳共同牵着罩着黑棚、插着柳厦的灵车,车上载着一具雕刻精美的青石棺椁。执绋者们拉着麻绳前行,垂首弯腰,踏着节拍,哼着悲噎的挽歌,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灵车在簇拥和哀乐声中缓缓驶过,车辙在路上滚动,不断向远方延续,显得格外悲切、沉重。
行列里,不时有人将黄色的方孔冥钱成把地撒向空中。冥钱零零散散地飘落到地上,被风吹得杂乱无章地滚动着,追逐着车辙的痕迹,像是为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送行。
…………
葬礼在一片庄重的仪式中礼成,依旧年轻的冯氏已经成了太皇太后,她看着面前献文帝的灵位,面无表情,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她依旧尊贵无比,北燕冯氏家族有了她做后台,可谓权倾朝野。
在此之前,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已有多年,献文帝拓跋弘因没有“卧薪尝胆”之心,决绝放弃朝政,禅位年仅五岁的幼子拓跋宏。
由于冯氏独揽霸权,献文帝满心怨恨,杀了太皇太后冯氏的男宠李奕,又企图将其谋害,终被揭穿,中毒死在朝堂上。年幼的拓跋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皇死在满朝文武百官面前,却只能在暗中泣不成声,恨恨地看着朝堂上独揽大权的女人。
此时,拓跋宏的脸上留着干涸的泪痕,一张稚嫩的小脸因哭泣而变得微红。他转头看向太皇太后,目光中透着冷冷的恨意。蓦地,他眼圈泛红,似是忍不住又要哭泣,他倔强地咬起下唇,双手暗自在孝衣的袖中握紧,硬生生地将还未流出的泪给憋了回去。
冯润目不转睛地注视了他良久,悄悄地轻声对身边的妹妹冯媛说:“他好可怜。”
冯媛看了拓跋宏一眼,忙收回目光,伸出一根手指,“嘘……他不喜欢太皇太后姑母,太皇太后姑母也不会喜欢他的。”
“听说……太上皇就是姑母杀的。”
“我也听说了,可太上皇是吃了送给太皇太后姑母的点心,谁想没毒死太皇太后姑母,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毒死了。太上皇的死和姑母可没关系。”
冯润欲言又止,静静地注视着拓跋宏。
…………
回宫途中,冯润和冯媛伴坐凤撵进了太皇太后的宫殿。
安乐殿门前,早有宫人等在那里,一看到凤撵,便搬出早早就准备好了下马凳候在那里。
凤撵停下,贴身侍奉的文澜姑姑掀开帘帐,扶着太皇太后下了轿撵。随后,冯润和冯媛探出头来,由宫女抱下车,随后跟着进了安乐殿。
安乐殿内,太皇太后沉默地走到主位上坐下,略显疲惫地伸手揉了揉太阳穴。
文澜姑姑为她奉上茶道:“太皇太后,您近日茶饭不思,操劳过度。正巧今日宫里的荷花开了,宫人们摘了些回来泡茶,有行水清心之效,您尝尝。”
太皇太后接过茶,看了眼站在殿侧的冯润和冯媛道:“润儿、媛儿,国丧期间,你们就多在宫里住几日。身为冯家的女儿,从明日到先皇头七,白天就去宫里的紫宫寺去抄经祈福,也算为大魏积些福德。”
冯润和冯媛互相对视了一眼,低头行礼,“诺。”
喝了口茶,太皇太后放下手中的杯子,又道:“今日你们也都累坏了,下去好好沐浴净身,我让宫人泡些荷花茶送过去,你们尝了后,就早些歇息吧。”
“诺,谢太皇太后姑母。”冯润和冯媛再度行礼,然后跟着宫女李姑姑离开。
太皇太后看着两个小小的身影越走越远,问:“文澜,陛下的情绪可还好?”
文澜姑姑:“经历至亲死别,固然会伤心不已,此乃人之常情。陛下还年幼,待过些时日,应该很快就能走出伤痛,总有一天,会明白您的良苦用心。”
太皇太后喝了口茶,叹气道:“就怕和他父皇一样……不如,你替本后试探试探,若他不明事理,就灭灭他的锐气。”
“诺。”文澜姑姑应道。
“摘些新鲜的荷花,明日一早送到天文殿,让陛下睁眼就能看见,就说是本后的意思。”说着,椅子扶手上涂着蔻丹的手指缓缓曲进手掌,握起成拳。
“诺。”
大魏,公元476年,初夏。
先皇驾崩,国丧,举国同泣。
铅灰色的乌云笼罩在平城的上空,整个魏国都城的街道都挂满了白绫,伴着清风翻动飘舞。
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缓缓地行进在平城郊外泥沙覆盖的大道上。十六名壮汉抬着黑葛白旌的招魂幡在前面引路。八十一名身披袈裟的僧尼成三队鱼贯而行,前队敲着鼓,钹、磬、铙;吹着笙、笳、管、篪;后轮摇着法轮、执法器,单手举在胸前,口诵经文。继而是八十一名身着黑服、衣裹黑纱者,手中捧着竹编、木刻、纸糊、陶制的各种冥器,庞大的灵柩队就跟其在后面。
灵柩队伍的前面,一个五岁左右的稚嫩男孩披着一身白色粗麻布制成的长孝衫,胸前缀着一条长六寸、宽四寸的黑布缕,头罩散麻丝,腰缠麻筋,手拄过肩的哭丧棒,边走边哭,为死去的父亲献文帝送行,那满脸的泪水,仿佛天地间都染着悲戚。
他的身后,执绋者们排成一列,肩上扛着一条粗而长的麻绳。他们用六根粗麻绳共同牵着罩着黑棚、插着柳厦的灵车,车上载着一具雕刻精美的青石棺椁。执绋者们拉着麻绳前行,垂首弯腰,踏着节拍,哼着悲噎的挽歌,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灵车在簇拥和哀乐声中缓缓驶过,车辙在路上滚动,不断向远方延续,显得格外悲切、沉重。
行列里,不时有人将黄色的方孔冥钱成把地撒向空中。冥钱零零散散地飘落到地上,被风吹得杂乱无章地滚动着,追逐着车辙的痕迹,像是为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送行。
…………
葬礼在一片庄重的仪式中礼成,依旧年轻的冯氏已经成了太皇太后,她看着面前献文帝的灵位,面无表情,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她依旧尊贵无比,北燕冯氏家族有了她做后台,可谓权倾朝野。
在此之前,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已有多年,献文帝拓跋弘因没有“卧薪尝胆”之心,决绝放弃朝政,禅位年仅五岁的幼子拓跋宏。
由于冯氏独揽霸权,献文帝满心怨恨,杀了太皇太后冯氏的男宠李奕,又企图将其谋害,终被揭穿,中毒死在朝堂上。年幼的拓跋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皇死在满朝文武百官面前,却只能在暗中泣不成声,恨恨地看着朝堂上独揽大权的女人。
此时,拓跋宏的脸上留着干涸的泪痕,一张稚嫩的小脸因哭泣而变得微红。他转头看向太皇太后,目光中透着冷冷的恨意。蓦地,他眼圈泛红,似是忍不住又要哭泣,他倔强地咬起下唇,双手暗自在孝衣的袖中握紧,硬生生地将还未流出的泪给憋了回去。
冯润目不转睛地注视了他良久,悄悄地轻声对身边的妹妹冯媛说:“他好可怜。”
冯媛看了拓跋宏一眼,忙收回目光,伸出一根手指,“嘘……他不喜欢太皇太后姑母,太皇太后姑母也不会喜欢他的。”
“听说……太上皇就是姑母杀的。”
“我也听说了,可太上皇是吃了送给太皇太后姑母的点心,谁想没毒死太皇太后姑母,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毒死了。太上皇的死和姑母可没关系。”
冯润欲言又止,静静地注视着拓跋宏。
…………
回宫途中,冯润和冯媛伴坐凤撵进了太皇太后的宫殿。
安乐殿门前,早有宫人等在那里,一看到凤撵,便搬出早早就准备好了下马凳候在那里。
凤撵停下,贴身侍奉的文澜姑姑掀开帘帐,扶着太皇太后下了轿撵。随后,冯润和冯媛探出头来,由宫女抱下车,随后跟着进了安乐殿。
安乐殿内,太皇太后沉默地走到主位上坐下,略显疲惫地伸手揉了揉太阳穴。
文澜姑姑为她奉上茶道:“太皇太后,您近日茶饭不思,操劳过度。正巧今日宫里的荷花开了,宫人们摘了些回来泡茶,有行水清心之效,您尝尝。”
太皇太后接过茶,看了眼站在殿侧的冯润和冯媛道:“润儿、媛儿,国丧期间,你们就多在宫里住几日。身为冯家的女儿,从明日到先皇头七,白天就去宫里的紫宫寺去抄经祈福,也算为大魏积些福德。”
冯润和冯媛互相对视了一眼,低头行礼,“诺。”
喝了口茶,太皇太后放下手中的杯子,又道:“今日你们也都累坏了,下去好好沐浴净身,我让宫人泡些荷花茶送过去,你们尝了后,就早些歇息吧。”
“诺,谢太皇太后姑母。”冯润和冯媛再度行礼,然后跟着宫女李姑姑离开。
太皇太后看着两个小小的身影越走越远,问:“文澜,陛下的情绪可还好?”
文澜姑姑:“经历至亲死别,固然会伤心不已,此乃人之常情。陛下还年幼,待过些时日,应该很快就能走出伤痛,总有一天,会明白您的良苦用心。”
太皇太后喝了口茶,叹气道:“就怕和他父皇一样……不如,你替本后试探试探,若他不明事理,就灭灭他的锐气。”
“诺。”文澜姑姑应道。
“摘些新鲜的荷花,明日一早送到天文殿,让陛下睁眼就能看见,就说是本后的意思。”说着,椅子扶手上涂着蔻丹的手指缓缓曲进手掌,握起成拳。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