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龙困与微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风乍起,吹皱鄱阳湖;雾弥漫,笼锁庐山峰。

    有道是:望着不见春,想汉宫图画,风飘交炉。棋枰容散,黑白胜负

    难分;南朝古寺王谢墓,江上残山花柳阵。人不见,烟已昏,去筑弹铗与

    谁论。黄尘变,红日落,一篇诗活易沉沦

    我在北京西郊的十八所开始写作。

    这所院子不能随意散步。那一幢幢设了岗的灰色小楼惹我生出许多感怀。三十七年前,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这里曾经住过许多世界著名的共产党领袖人物。

    率苏共代表团前来参加大会的是米高扬。他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兼有“牛一样结实的身躯和令人敬畏的面孔”的彭德怀元帅。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米高扬脸红这一问关系到政治人物的政治品质。

    “他的错误既然那么严重,为什么不在他生前提意见,人死了才算旧账?”彭德怀皱起眉头“他还能听到改正”

    米高扬赧颜地耸起肩膀,双手一摊:“当时谁敢提呀”

    “这是对党对人民对领袖负责的态度”

    米高扬避开彭德怀的目光,那目光太纯洁太正直太天真。没有水晶一样透明的心是难以承受的。

    他用诉苦的口气说:“谁提了谁就要掉脑袋!”

    彭德怀眯细了眼,足足打量米高扬五秒钟,嘴角开始抽搐,流出一股嘲意。他的身体缓缓扭转,就在背过身去走开的一刹,右臂忽然抡起:“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

    两年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发言,提出批评意见,并且呈上“万言书”

    他没有被杀头,但他还是折失去了国防部长职务,并且成为“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代表人物

    “张飞”

    一九五九年“八一”建军节前夕。

    暮色沉沉,有位“秀才”求见毛泽东。

    他走进“美庐”时,卫士田云玉见到他在哭。庐山上发生的这场风波,工作人员若明若暗都知道了一些。

    卫士引他登上二楼。一进门,看见毛泽东的刹那,他“放声大哭”“哭得很厉害”腿也软卫士劝不住,毛主席也劝不住。他说:“主席,我年轻,没经验,上当受骗了”

    也许应了“秀才闹事,十年不成”?有的秀才确实看问题敏锐深刻,风头上真能慷慨激昂,可是风向一转,便跌落下来。

    不过,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何况又是面对功高如山、扭转乾坤的巨人毛泽东,秀才被迫讲了违心话或真以为错了而反戈一击,是可以理解的。

    他一边流泪,一边检查,一边揭发。

    毛泽东一枝接一枝吸烟,脸色凝重,却并无惊愕、震怒、义愤之类声色流泻。

    自己讲的检查出来,别人讲的也揭发出来;会上谈的说一遍,会下的议论也揭发出来

    “到了斯大林晚年”“专横独断”“好大喜功,偏听偏信”“有些像铁托”“错误只有错到底才知道转弯,一转弯就是一百八十度”

    会上是阴谋,会下这些议论算什么?当面是阴谋,背后又当何论?“万言书”是阴谋,背后的论点却脱离了对事而变成为对人的指责算什么!

    毛泽东却没有“龙颜震怒”他只是把烟蒂用力拧熄在烟灰缸里,轻轻叹口气:“唉,莫哭,莫哭你还年轻,要振奋精神,继续搞好工作”

    送走痛哭流涕的“秀才”毛泽东没完没了地吸烟,没完没了地踱步。

    值班卫土轻手轻脚走到办公桌旁,换上一杯新茶。他准备退出,却又顿一下步。因为毛泽东迎面踱过来

    前几天,毛泽东也曾这么踱过来。那次“促进派”的几位同志汇报了将近七个小时;那次,毛泽东听完汇报便没完没了地吸烟踱步;那次,毛泽东突然用一根食指按在卫士胸前第二颗纽扣上问:“你知道彭德怀过去叫什么名字?他叫彭得华,要得中华。”

    卫士田云玉就是由此才知道彭德怀出事

    这次毛泽东没有用食指按卫士的纽扣。他经过卫士身边时,就像经过一片旷野,就像根本不存在这个人。毛泽东在思考问题时常会如此“目中无人”卫士松口气,悄悄退出门外。

    毛泽东喝一口龙井茶,目光从堆积桌案的简报、资料汇编以及“动态”、“情况”上一掠而过,旋即踱向窗前。

    山下暑气蒸人,山上清凉世界。微风穿窗,清爽宜人,还带来植物的馨香。他胸脯起伏几下,忽然前出一句:“赫鲁晓夫之后是彭德怀”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讲出这句话,以后会上会下又讲过几次,言简意赅,反映出他的全部思考和看法。

    思考的起因是彭德怀的“万言书”但思考的“落脚点”却根本不是那份“万言书”

    彭德怀上“万言书”的原因很简单,可以简单到两年前他朝米高扬抡胳膊:“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可以简单到一首民谣: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胡1!

    彭德怀抢着胳膊跳出来。他这一“鼓咙胡”便成了流芳千古的人民英雄。

    1咙胡——喉咙。

    毛泽东所处位置,思考决不能像彭德怀那么简单;他所肩负的责任,也不允许他像彭德怀那么简单。在庐山,彭德怀是英雄,毛泽东也是英雄。这说法并非自相矛盾,恰说明了事物的复杂性;不能简单以胜败论英雄,又怎能以简单的对错论是非?

    论述这个问题,须专门一本书,而非现在这本书所要完成的任务。本书只是将毛泽东思考的几个阶段几个要点列出来。

    登庐山每上一公里路要转十七道弯。当毛泽东“跃上葱茏四百旋”时,正是“三面红旗”遇挫,面对一片“反华大合唱”他恰似“一山飞峙大江边”对于包围中国的骂声,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

    毛泽东“冷眼向洋”看美国,看台湾,看苏联的赫鲁晓夫,决非像某些书里所写“冷眼看着他过去的战友们上山,一一收拾他们”

    形势座谈会开始不久,几位“促进派”向毛泽东汇报“彭德怀发言有问题”毛泽东不介意,当着卫士们的面说:“此人是张飞,不就是提个意见呗。”

    又一位负责同志陪毛泽东散步时汇报:主席建议从不同专区选一名战士到一中队,搞五湖四海,便于了解各地情况,彭总反对,说特殊化

    毛泽东听了仍是一笑而过。

    彭德怀送上“万言书”毛泽东也并未像某些书或文章的作者所想象那样“龙颜震怒”当时在场的秘书、卫士长以及卫士都回忆过那经过:

    毛泽东看过彭德怀的“万言书”把烟蒂拧入烟灰缸,苦笑说:“彭德怀送给我看的尽是消极材料,尽给我送消极材料。”他停下来,认真将一枝香烟插入烟嘴,继续说:“彭真、王任重、陶铸、柯庆施送的材料积极。”吸燃香烟后,他还说过两句:“这个人敢讲真话。”“容易得罪人。”

    只要不是书呆子,谁都懂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真话不见得是对话。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只是简单一个真话假话,还与时机、形势有关,更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关。同样一句真话,十年以后讲也许是对的,十年以前讲也许就“错”了,错在不利于大局。

    毛泽东在承认彭德怀是讲了真话的同时,也敏感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赫鲁晓夫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当面嘲讽中国的“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彭德怀在“万言书”里也用上了这个观点。二是“促进派”提醒毛泽东注意信中的“抱怨情绪”蔓延开来“乱了思想”、“泄了气”六亿人泄了气可不得了!

    毛泽东当然明白非常时期(或叫困难时期)气可鼓不可泄的道理。他沉住气,要看看“另一种倾向”到底有多严重。

    七月十七日晨,庐山上的与会者都拿到了大会印发的被冠以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的文件。第二天,周小舟发言支持彭德怀。向时,赫鲁晓夫也在波兰发表了批判和反对中国“人民公社”、“大跃进”的讲话。

    七月二十日,张闻天发言支持彭德怀。第二天,苏联和波兰通过新闻媒介公开批判反对“人民公社”、“大跃进”开始了中苏之间意识形态的论争。台湾中央社和美国各报迅速转载并评论了苏联的文章。这期间,山下一些党员干部的批评意见也纷纷送上山来。

    于是,从杜勒斯到蒋介石,从赫鲁晓夫到山上山下的党内“持不同政见者”恶意的攻击和善意批评便交汇混杂,在毛泽东脑子里形成一个“合唱团”形成一种“大气候”

    于是“万言书”本身内容再也不是问题的焦点,对全局对事业而言,毛泽东的威信,共产党对国家机构领导权的合法性以及党的凝聚力变成了问题的焦点,是远比彭德怀的命运更为重要的大事。后人评说前人,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特定国情。实际上,不少人持同一观点:彭德怀的问题不解决,全党无法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七月二十三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苏美开始握手。在这种“包围圈形成——的共识下,毛泽东同一天开始反击,在庐山会议上做了尖锐激烈的发言。

    七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党中央委派聂荣臻、叶剑英找彭德怀谈话。彭德怀自述也证明,两位元帅都反复讲明“不能单从信的方面来看,而要从如何对全局有利着想”“要抛开信的本身,从全面利益来做检讨”

    由此不难看出,把彭德怀折于庐山,只归结于向毛泽东上了一份“万言书”实在太简单太肤浅有人把时代错误简单归结到个人品质上,就更为错误

    当毛泽东凭窗而立,呼吸着庐山夜晚的凉气时,他思考的c经不是要不要反击彭德怀,而是反击到哪一步!?

    如果说“促进派”的汇报要求和“大气候”的影响,促成毛泽东数落彭德怀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那么,今夜发生的“反戈一击”秀才的检查与揭发,便不能不促成那定性的升级。有背后议论,会下“串联”自然就变成了“军事俱乐部”升级为“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

    八月一日,建军节。毛泽东已定下罢免彭德怀国防部长职务的决心。

    上午十点,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同你的关系,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三十一年,是否如此?”

    彭德怀摇头。他违心地退一步,说:“我同主席的关系是对半开的。”

    “还是三七开吧。”毛泽东一步不退。

    “对半开。”彭德怀明白这关系到他的问题性质。

    “三七开。”毛泽东也明白这个比例关系着定性。

    彭德怀痛苦绝望地看看毛泽东,嘴角一紧,垂下头。

    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二日,庐山是早晨。

    毛泽东走出美庐,作睡前散步。

    几十座避暑石屋安卧在绿荫掩映的山坡上,静悄悄不曾醒来。这些别墅式建筑多是蒋介石三十年代所营建,如今换了主人。每座别墅里都配有从全省筛选而来的年轻女服务员,她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中国出类拔萃的人物。

    晨光熹微,他的身影停在日出的位置。火花一闪,青烟飘起,迅速被风驱散。他一手夹烟,一手拄腰,放开视野。

    长江水悠悠荡荡,鄱阳湖苍苍茫茫,雾岭云谷人迹渺渺,惟有他独个儿神情冷冷。

    唉,历史就像眷恋山岫的云雾,在他面前脚下纠缠不休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长征路上,毛泽东赠诗彭德怀,盛赞他是猛将“像三国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能说“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转战陕北,国民党军长刘勘率七万之众迫在屁股后边,实在恼人。彭德怀替毛泽东分愁解忧,率两万部队去找刘戡,问毛泽东:“对刘戡要死的还是要活的?”毛泽东在电话里激励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于是,彭德怀一战而毙刘戡。若是“丈八蛇矛”的年代,便不只“击毙”还要“斩下项上人头”哩

    能说“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抗美援朝,林彪怯阵,彭德怀慷慨请缨,打得美国人惊呼:“当年八国联军陷北京,现在十七国联军攻不下一个彭德怀”台湾报纸甚至幸灾乐祸:“现在美国人不说国军不会打仗”翻翻世界史,好像只有毛泽东的中国敢于同世界性的联合国对立而不败,只有彭德怀成为打败世界性联合国军的东方将领

    能说“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白云悠悠,人世悠悠。

    现在,彭德怀上了“万言书”;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说:“老彭啊,我们谈谈吧?”彭德怀抡起胳膊吼:“谈什么谈?没什么好谈的!”二十六日晚,彭德怀又在政治局常委会上骂粗话:“你在延安操了我四十天的娘,现在我操你二十天的娘不行?”

    “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知其人地喃喃三遍。据说那天早晨他情绪一度流出哀凉。没有枪声的庐山,损折一员大将,值张飞这样的人物谈得上什么野心?你叫他当皇帝他也当不了,不肯当,毛泽东又怎能不明白?

    但是,转瞬间他眼神里又闪出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处理彭德怀,关系“三面红旗”之争,关系他那“一大二公”的理想社会,关系到主义之争。举凡经天纬地的巨人,为主义之争,莫不可以牺牲一切。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可以牺牲六位亲人,也可以牺牲他的那颗将星——“张飞张翼德”

    他深知,现在的形势,尤其要维护那个“凝聚力”

    “韩信”

    他不再吸烟。凝神屏息,仿佛能听到旭日东升的隆隆巨响。从他的诗作中不难得知,太阳升起的时候也是他心潮澎湃、最能浮想联翩之际。

    二十天前,他的秘书在半山亭上,望长江,听松涛,写下一副联:

    四面江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一出,其他秀才都放了笔。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家英写联在前头”

    田家英心系天下忧乐,匹夫莫不如此,何况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民主革命,巨险大难而乾坤翻转、家破人亡不足悲z开国创业,心神交瘁而天下大定,华发早生终不悔

    我准备在历史上担骂名。文人杜撰一个孟姜女,秦始皇就被骂了两千年。毛泽东多次说:无非骂我是秦始皇。秦始皇算什么!秦始皇不过坑了七十二个儒,我们比秦始皇厉害一百倍!

    他首先提出为秦始皇翻案,并且请郭沫若写了文章,发在人民日报。

    每当日出之际,毛泽东常常发出深刻的生死感怀和人生慨叹“人生易老天难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一己之力,主万姓之浮沉,以实现自己体魄和精神之极致,以追求那大同邦、理想国。

    你彭德怀讲真话,我毛泽东也是在讲真话。我讲了几十遍“对形势看法不一致,就不能团结”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直到这次上庐山,我们不晓得做多少次检查了,大做特做,他们就听不进去。

    从第一次郑州会议,我就带头纠“左”这不是真话?

    上海会议,我感觉到纠“左”不力,讲了不满的话:“我讲话不起作用。这一次我要亲自挂帅,总书记为副帅。”你彭德怀张口就挖苦:“您不是早就挂帅了”

    在北戴河,我四次叫卫士请你来谈话,你就是怠慢不来。这不是真话?

    上庐山前,由武汉到九江,我在船上呼吁团结,你退出舱外不回来听,上得山又写“万言书”这不是真话?

    我多次检查反省:“我因易被感情驱使个性不好束缚”你“张飞”难道不要反省?只要讲真话就可以任着性子,不要那个团结那个“凝聚力”?

    庐山就是一首苍凉的浪漫诗。十年后,毛泽东在此悟到宇宙的秘密,并且告诉了斯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处境,变化是越来越快我看要不了多久,五百年或一千年,那时的人们再看我们这些人和我们所做的事一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定会觉得很可笑吧

    这种超越历史、超越时空的感怀,尽管苍凉,却并不忧伤。

    此刻,太阳已经升起。侍立坡下的两名卫士,又鲜明地感觉到了这位领袖体内那种冲力的高扬和意志的旺盛。

    冲口而出的是刘邦的大风歌。他声调高亢,抑扬顿挫: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再一次凝神屏息,仿佛在听群山的回应:

    云飞扬飞扬飞扬

    守四方四方四方

    蓦地,他又放开喉咙,唱出一句京戏:千不念、万不念,不念你我一见如故,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

    这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里的唱词。

    长征路上,毛泽东为彭德怀取名“张飞张翼德”却从来不曾为林彪取名“韩信”并且也从没公开把林彪叫过“韩信”

    不能叫“韩信”毛泽东和林彪都忌讳“韩信”“韩信”身上有一场历史悲剧。

    但是,林彪又确实有过“韩信”的称号,并且早于“张飞”是在中央苏区时就被人叫了出来。

    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林彪资历最浅,却排名第三,靠的自然是战功。朱德是“红军之父”是总司令;彭德怀是副总司令,曾经代总司令,这种历史的原因,林彪不能超越。其他的元帅,无论是黄埔军校时他的教官还是南昌起义时他的总指挥还是上井冈山时他的军长、党代表,统统被他超越。他成为元帅第三。

    林彪是黄埔四期学生。你可以说他“相貌平平”“身体瘦弱”“学习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上了井冈山还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但是,有些历史事实你无法否认。在黄埔军校他不显山,不显水,你再说他平庸他也参加了共产党。四个月后又成为“铁军”叶挺团中的一名排长。

    “八一”南昌起义,他再“相貌平平”“身体瘦弱”在战斗中也是“打得异常勇敢”“始终冲在士兵们的前面”并且坚持着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的斗争中,你说他投机也罢,动摇也罢,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也罢,他毕竟是身经百战,并且在一大批优秀指战员中脱颖而出。战争对军人的选择是无私而又严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侥幸。侥幸过了初一侥幸不过十五。林彪在三年时间里,从连长到营长到军长,是一仗又一仗打上来的。许多军史研究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仗打得漂亮”

    他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不是靠谁的赏识提拔,而是靠“五十天歼敌一万余人”的战功和军事指挥才能。

    他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干脆利索地消灭了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林彪、彭德怀,被称为红军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左膀右臂,那时人们就看到这两位将领作战风格的不同。

    彭德怀骁勇、刚猛,善于吃苦,敢于打硬仗。

    林彪多谋善断,善于审时度势,用计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彭德怀“横刀立马”驰骋沙场,博得“张飞张翼德”的美称。

    林彪呢,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围魏救赵确实有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于是,在一些胜仗之后,便有些人叫他韩信。

    那时人们叫他韩信,决没谁想到“野心”上去,只是说他率兵打仗像韩信。但是“韩信”在人们的观念中,毕竟还有悲剧的一面,所以叫起来不像“张飞张翼德”没顾忌。打了胜仗叫一声“韩信”范围有限,平时更不会有谁把“韩信”挂嘴头。长征以后“韩信”的叫法就听不到

    解放战争时“韩信”的叫法又出现一下,起因在于黄永胜。

    “四野”八纵司令黄永胜,骁勇善战,多有战功。但不打仗时就稀松,就花。打牌跳舞玩女人。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颇为其挠头。东北决战在即,他三次找林彪,要求换将。他看好老资格的段苏权、说段将军老成持重,有廉颇之风,可代黄永胜为八纵司令员。

    林彪摇头:“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同志兵不过二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

    程子华皱眉头:“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说到底咱们还是共产党的军队呀,这样子怎么行?”

    林彪面无表情,声调平淡地说:“高祖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不悦,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哂笑:你这么大能耐,怎么被我捉来,供我驱使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所以韩信只能供陛下驱使”

    说到这里,林彪起身送客:“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这样吧。”

    在东北,冀察热辽的干部,包括程子华、李运昌、段苏权这些老人,同林彪矛盾不少,议论也常有。林彪将将,讲的本是帝王术,学的是刘邦将将。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决不会有人将其比为刘邦。有毛泽东在,那样比是犯大忌的。于是,故事在冀察热辽的老人中传开时,刘邦将将就变成了韩信将将。于是,背地里开始有人把林彪叫“韩信”比如黄永胜进城跳舞去了,冀察热辽的老人便议论:“那是‘韩信’看中的干部。”“在井冈山他跟着‘韩信’当团长了”

    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立下了奇功,打出赫赫威名。大军入关时,黄永胜豪气十足:“单是我们‘四野’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林彪麾下不少人拿垓下一战来说比辽沈战役,说林彪这一仗打得不亚于韩信当年的十面埋伏。

    于是,不光对林彪有意见的冀察热辽老人背地里把林彪叫韩信,就是“四野”中那些最信任最佩服林彪的指战员,也有不少称其为“韩信”

    建国后,林彪不出头,不露面,淡于交往,基本过着隐居的养病生活,以至于不少老人说他“打仗像韩信,处世像张良”

    “韩信”被人渐渐淡忘了但是,毛泽东没有忘。

    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