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冰妃袭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建安风骨的概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是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的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1因此,以建成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开始是恰当的,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时期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2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动乱的时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残忍后果。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被后世的诗人追慕着,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这时期最重要的,莫过于立于政治集团中心地位的曹操等父子三人,但曹操之诗多于刚建,曹丕之诗过于文娟,惟曹植既有风骨又有文采,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二、曹植的乱世生涯与政治悲剧
“才如子建,貌比潘安”是古人对才貌双全的男子的赞美。子建是曹植的字,可见他的文学才华,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如此惊人的才华,却是因其锋芒毕露的奔放个性与政治集团中固有的争斗引发的。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曹植是一代风流人物,而在生存的现实中,他却是一个患于乱世,被人排挤的政治夭亡者。
曹植(192232),曹操爱子,曹丕同母弟。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但这所有的一切,除了令他的文才横世,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东西,由于他身份显贵,才高八斗,年幼恃骄,使他年青时锋芒太露,暴露了其人性上的弱点与政治中的不成熟,为他的政治年轮画下了多难的一笔。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处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戳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自期。3但事实却不能让他如愿,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天性中纯然的浪漫诗人情怀,使他在治政方面失于严谨,终于让曹操领悟到其旷世之才,非用于治世攘民,以致于后来失宠于人前,陷入苦寂。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视胞弟曹植为心腹大患,先后诛杀了曹植心腹丁仪、丁兄弟。由于各种政治需要,令曹丕觉得非除去曹植不可,终于酿成了建安诗才的绝世悲鸣:“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成诗,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孕育了他的文华之中真切坦诚,凄婉明亮的悲剧色彩。一代世家公子,沦为藩王,与囚徒无异。他引首长叹,却也逃不离自己性格和难测的时局造就成的命运,当其兄在与司马家族的争斗中昏头脑胀时,这位才子却郁郁而终,那时,他年仅41岁。他被追封为“思”王,又因其封地处于陈留,后人也称其为陈思王。
关于曹氏两兄弟反目之事的缘由,有许多传说,但大致离不开一个“争”字,争江山,甚至于争美人。明清流行的小说、话本中,有洛神篇,说的是曹丕与曹植争夺江山美人的事。这篇小说,大约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编纂而成的。将曹植的故事更加通俗化,把七步诗演绎成了美人篇的续篇。不过,不管人们怎么改编,有一件事是不会改变的:曹植是权力集团斗争中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人们追慕不息的一名杰出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及其诗风文法,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相辅相成的。
三、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谈曹植的诗歌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也是其诗歌成就的最高点的所在。其中多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之情的渲泻,或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还包括了部分述志诗,游仙诗。
1﹒前期代表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包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4
这首诗赞赏幽并游合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整首诗一气呵成,使人读时精神为之一振。幽古浩... -->>
一、建安风骨的概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是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的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1因此,以建成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开始是恰当的,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时期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2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动乱的时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残忍后果。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被后世的诗人追慕着,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这时期最重要的,莫过于立于政治集团中心地位的曹操等父子三人,但曹操之诗多于刚建,曹丕之诗过于文娟,惟曹植既有风骨又有文采,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二、曹植的乱世生涯与政治悲剧
“才如子建,貌比潘安”是古人对才貌双全的男子的赞美。子建是曹植的字,可见他的文学才华,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如此惊人的才华,却是因其锋芒毕露的奔放个性与政治集团中固有的争斗引发的。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曹植是一代风流人物,而在生存的现实中,他却是一个患于乱世,被人排挤的政治夭亡者。
曹植(192232),曹操爱子,曹丕同母弟。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但这所有的一切,除了令他的文才横世,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东西,由于他身份显贵,才高八斗,年幼恃骄,使他年青时锋芒太露,暴露了其人性上的弱点与政治中的不成熟,为他的政治年轮画下了多难的一笔。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处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戳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自期。3但事实却不能让他如愿,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天性中纯然的浪漫诗人情怀,使他在治政方面失于严谨,终于让曹操领悟到其旷世之才,非用于治世攘民,以致于后来失宠于人前,陷入苦寂。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视胞弟曹植为心腹大患,先后诛杀了曹植心腹丁仪、丁兄弟。由于各种政治需要,令曹丕觉得非除去曹植不可,终于酿成了建安诗才的绝世悲鸣:“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成诗,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孕育了他的文华之中真切坦诚,凄婉明亮的悲剧色彩。一代世家公子,沦为藩王,与囚徒无异。他引首长叹,却也逃不离自己性格和难测的时局造就成的命运,当其兄在与司马家族的争斗中昏头脑胀时,这位才子却郁郁而终,那时,他年仅41岁。他被追封为“思”王,又因其封地处于陈留,后人也称其为陈思王。
关于曹氏两兄弟反目之事的缘由,有许多传说,但大致离不开一个“争”字,争江山,甚至于争美人。明清流行的小说、话本中,有洛神篇,说的是曹丕与曹植争夺江山美人的事。这篇小说,大约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编纂而成的。将曹植的故事更加通俗化,把七步诗演绎成了美人篇的续篇。不过,不管人们怎么改编,有一件事是不会改变的:曹植是权力集团斗争中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人们追慕不息的一名杰出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及其诗风文法,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相辅相成的。
三、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谈曹植的诗歌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也是其诗歌成就的最高点的所在。其中多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之情的渲泻,或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还包括了部分述志诗,游仙诗。
1﹒前期代表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包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4
这首诗赞赏幽并游合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整首诗一气呵成,使人读时精神为之一振。幽古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