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草原上的骏马zha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是农家子,吃粗食淡饭长大,穿家做衣成人。从乡村走出,走进城市,已经多年,但根仍在那里,骨子里仍是一个农民,就禁不住常常想到农村,连梦中也常常出现故乡的黄土地。故乡的黄土地喂养了我的肉身与灵魂,故土与我有太多太多的纠缠。或者是温存,或者是苦难,享受与承担的体验,都一样深切地镌刻在记忆之中。农村留给我的印象是我生命的源泉也是动力。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也是鸟与鸟笼的关系,虽然我离开农村进城市已经好多年了,但感情还是农村的,总认为一切还是农村的好。但假如真让我回农村当农民,一定又是一百个不情愿。所以有时骂城市并不意味着想离开,有时候赞美农村也不是就想回去。
故乡在内蒙古的中部,属于半农半牧性质,但主要还是以种地为主。父亲是农民。父亲的父亲,也是农民。祖宗八代,都是农民。我家既是历代务农,所以我们兄都是地道的农家子,我刚懂事不久就和母亲下地劳作了,所说的劳作也不过是从旁协助母亲罢了。那时家里的地虽说不少可都是山地再加上十年九旱,到头来也就是吃个饱饭。牧业成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于是从七、八岁起我成了一名小小的放牛娃。白天要去上学,放牧只得起早贪黑。于是早起下地的人们,时常在田头看到一个小小放牛人的身影。披着父亲满是补丁的雨衣,在布满露滴的小路上,匍匐在牛背上的我迈开了人生的步履。
牛背给了我童年的艰辛,无论酷暑严冬,一根牛绳总是紧紧攥在我的手中。有好多次因为太疲乏,从牛背上摔下来弄得皮青脸肿;也有好多次在布满刺蒺藜的草丛中放牛,脚背脚底被划开一道道血口子。放牛、放羊也给了我生活的欢乐。从小酷爱读书,家里仅有的一盏煤油灯被忙碌的母亲移到这里,拿到哪里,我便捧着书跟到哪里,时常遭到母亲半是厌烦半是怜爱的责骂。放牧则给了我宽松的读书空间。有时我躺在草地上,一边看羊儿吃草,一边阅读我的书,有时,干脆骑在牛背上拥册展卷。天长日久,我结识了杨子荣、朱老忠、保尔、张海迪、铁凝,我在牛背上遨游知识的海洋,打开了千百个人生的履历簿,洞悉世道的沧桑,也寻找我人生道路的基点。
都说农家孩子早当家。其实也只是多了份艰辛。那时,哥上初中在学校住宿,所以很少回来,家里主要的劳力就是父亲和母亲。早上我起来父亲和母亲都已下地了。上学之余,收拾家务、喂猪、放羊、割牛草、打猪菜、拾牛粪,成了我的职责,也是我童年的全部。所以,后来知道我小时候的人都会同情的送给我一句:“小时候够苦的。”其实年幼无知时,经历的苦难再大都不该称其为苦,因为自已浑然不觉,甚至在现在的记忆中一点痕迹都已是模糊的了。那时真正苦的应该是大人。当我第一次真正跟随母亲下到农田,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没日没夜、泥里水里、累死累活、流血流汗把所有形容艰苦的词汇放在农民身上都不为过。常想,士农工商,四类人中,惟农民最吃苦受累。西汉政治家晁错,在呈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中,描述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道:“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不仅是当时,历朝历代皆如此,直到现代,乃至当代,农民仍然这样讨生活。付出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
生活总是多变的,十五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家里的一场变故就剥夺了我继续上学的权力。我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开始像大人们一样早出晚归,去收获成片的麦田,割、捆、运、脱粒。然后套上牛具去犁麦茬。在祖宗坟前的这块地里,牛在前边,我在后边。一犁一犁翻起了一道道沟壑,几百年的春种秋收,几百次的犁耙耥耩,锄耖耠耪。扶犁的先是爷爷,后是父亲,现在是我。在沟壑之间我想到了受难的母亲、病中的父亲,想起了我的同学和朋友,我所爱和所恨,侮辱了我的和我侮辱了的一切,不禁悲从中来,在自然接纳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心慢慢沉了下去,沉到它该沉在的地方。我越来越明白,这片望不透的土地,束缚了几代人,又仿佛看到那张缚住了父亲的网正在迎着他的儿子落下来。我寻找着出口。所以,当我坐上运送新兵的敞篷车后,头也没回的就消失在了田地的尽头。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也再不用携牛扶犁去耕种田地了,祖宗长眠的那块地现在已被黄沙掩埋了一半。站在坟前我不知先祖们怎么想?是怪罪我不守祖业的叛逃?还是替我感谢苍天?如果怪我,想必佛心似海、和蔼可亲的祖父定能谅我。如果为我高兴,那么该瞑目了。
我是农家子,吃粗食淡饭长大,穿家做衣成人。从乡村走出,走进城市,已经多年,但根仍在那里,骨子里仍是一个农民,就禁不住常常想到农村,连梦中也常常出现故乡的黄土地。故乡的黄土地喂养了我的肉身与灵魂,故土与我有太多太多的纠缠。或者是温存,或者是苦难,享受与承担的体验,都一样深切地镌刻在记忆之中。农村留给我的印象是我生命的源泉也是动力。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也是鸟与鸟笼的关系,虽然我离开农村进城市已经好多年了,但感情还是农村的,总认为一切还是农村的好。但假如真让我回农村当农民,一定又是一百个不情愿。所以有时骂城市并不意味着想离开,有时候赞美农村也不是就想回去。
故乡在内蒙古的中部,属于半农半牧性质,但主要还是以种地为主。父亲是农民。父亲的父亲,也是农民。祖宗八代,都是农民。我家既是历代务农,所以我们兄都是地道的农家子,我刚懂事不久就和母亲下地劳作了,所说的劳作也不过是从旁协助母亲罢了。那时家里的地虽说不少可都是山地再加上十年九旱,到头来也就是吃个饱饭。牧业成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于是从七、八岁起我成了一名小小的放牛娃。白天要去上学,放牧只得起早贪黑。于是早起下地的人们,时常在田头看到一个小小放牛人的身影。披着父亲满是补丁的雨衣,在布满露滴的小路上,匍匐在牛背上的我迈开了人生的步履。
牛背给了我童年的艰辛,无论酷暑严冬,一根牛绳总是紧紧攥在我的手中。有好多次因为太疲乏,从牛背上摔下来弄得皮青脸肿;也有好多次在布满刺蒺藜的草丛中放牛,脚背脚底被划开一道道血口子。放牛、放羊也给了我生活的欢乐。从小酷爱读书,家里仅有的一盏煤油灯被忙碌的母亲移到这里,拿到哪里,我便捧着书跟到哪里,时常遭到母亲半是厌烦半是怜爱的责骂。放牧则给了我宽松的读书空间。有时我躺在草地上,一边看羊儿吃草,一边阅读我的书,有时,干脆骑在牛背上拥册展卷。天长日久,我结识了杨子荣、朱老忠、保尔、张海迪、铁凝,我在牛背上遨游知识的海洋,打开了千百个人生的履历簿,洞悉世道的沧桑,也寻找我人生道路的基点。
都说农家孩子早当家。其实也只是多了份艰辛。那时,哥上初中在学校住宿,所以很少回来,家里主要的劳力就是父亲和母亲。早上我起来父亲和母亲都已下地了。上学之余,收拾家务、喂猪、放羊、割牛草、打猪菜、拾牛粪,成了我的职责,也是我童年的全部。所以,后来知道我小时候的人都会同情的送给我一句:“小时候够苦的。”其实年幼无知时,经历的苦难再大都不该称其为苦,因为自已浑然不觉,甚至在现在的记忆中一点痕迹都已是模糊的了。那时真正苦的应该是大人。当我第一次真正跟随母亲下到农田,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没日没夜、泥里水里、累死累活、流血流汗把所有形容艰苦的词汇放在农民身上都不为过。常想,士农工商,四类人中,惟农民最吃苦受累。西汉政治家晁错,在呈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中,描述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道:“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不仅是当时,历朝历代皆如此,直到现代,乃至当代,农民仍然这样讨生活。付出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
生活总是多变的,十五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家里的一场变故就剥夺了我继续上学的权力。我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开始像大人们一样早出晚归,去收获成片的麦田,割、捆、运、脱粒。然后套上牛具去犁麦茬。在祖宗坟前的这块地里,牛在前边,我在后边。一犁一犁翻起了一道道沟壑,几百年的春种秋收,几百次的犁耙耥耩,锄耖耠耪。扶犁的先是爷爷,后是父亲,现在是我。在沟壑之间我想到了受难的母亲、病中的父亲,想起了我的同学和朋友,我所爱和所恨,侮辱了我的和我侮辱了的一切,不禁悲从中来,在自然接纳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心慢慢沉了下去,沉到它该沉在的地方。我越来越明白,这片望不透的土地,束缚了几代人,又仿佛看到那张缚住了父亲的网正在迎着他的儿子落下来。我寻找着出口。所以,当我坐上运送新兵的敞篷车后,头也没回的就消失在了田地的尽头。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也再不用携牛扶犁去耕种田地了,祖宗长眠的那块地现在已被黄沙掩埋了一半。站在坟前我不知先祖们怎么想?是怪罪我不守祖业的叛逃?还是替我感谢苍天?如果怪我,想必佛心似海、和蔼可亲的祖父定能谅我。如果为我高兴,那么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