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草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未干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安人(婆婆)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老爷唔中意,拍起台来骂几朝。”

    这古老的歌谣曾经响彻珠三角的大街小巷,唱出了岭南柔弱女子的凄切哀怨,也唱出了中国最早追求自由的女性群体——自梳女。

    曾经拜访过均安古村落中的冰玉堂,曾经探访过肇庆端州塔脚的观音堂,曾经瞻仰了西樵山下官山的益善堂。那静谧的古巷,那奇特的铜锁,那高直的桄榔树,也许将随着自梳女的消失而湮灭,但这一段历史,这一段传奇将永远成为岭南女子一部不朽的传说。

    一

    中国女性的历史太过沉重,随意翻阅,每一章每一页都充满了辛酸,刻满泪痕。古老厚重的文明史上,值得炫耀彪炳的女性也许只有神话记载中的女娲、西王母、炎帝神农的女儿、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被认为是人类繁衍的主要生产力量,被赋予神秘的色彩,被莫名地崇拜。然而这只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在女性这部丰富内敛的史书中记载着的更多的是屈辱和幽怨。

    诗经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开始记载了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女子逐渐处于依附地位,逐渐丧失独立人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逐渐顺理成章约定成俗了。自己的女人,自己的附属品,自然是要符合自己的规则。自汉班昭的女诫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篇开始系统规定女性的行为后,唐朝有女论语十方面,明朝有内训二十篇,后相继出现女教篇、女诫论、女儿经等等,这些名义上教化女子的书越来越详细越来越苛刻周全。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无奈的现实,在重重的重压下,在层层的束缚中,女性也就习惯地默认了这种无奈这种现实。女子无才便是德,无知识,无职业,只能依附男性,只能取悦男性。

    缠足和梳髻便是女子取悦男性的见证。三寸金莲与发髻头饰曾经是男性欣赏女性的标准。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两缸。”殊不知为了这三寸金莲,多少女子悲泣难诉,为了这繁绮发饰,多少女子辗转反侧。

    尽管多数妇女在礼教下妥协恭顺,但从来不乏捍卫尊严反抗礼教的女性。奴役和反抗常常是一对孪生胎儿。晋代谢安之妻刘夫人就用自己的聪慧坚决拒绝了丈夫纳妾,甥侄辈用诗经?螽斯美后妃不忌之德故子孙繁盛劝说刘夫人,并说男人多娶是“周公制礼”规定的,刘夫人却以“周姥制礼就不这样做”而坚持己见。东汉末大司徒袁隗欲将侄女许给黄允,也遭到黄允之妻夏侯氏的拒绝。我们熟知的汉末庐江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遭婆婆强制休遣后自杀殉情以示反抗。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典型莫过于唐女鱼玄机,不甘为人妾的她在青春韶华之际进入道观,守着青灯敲着木鱼,竟能切身感悟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赠邻女)。

    这些反抗毕竟是个人的,孤立的。而真正开创了女性集体反抗礼教先河,女性集体探求婚姻之外的道路的要数广东的自梳女和福建的惠安女。

    二

    古巷斜阳,晚鸦聒噪;乱池荒草,野鸟思归。

    越过寂静悠长的小巷,走进安静密闭的围墙,总感到些许彷徨,些许逼仄。空荡荡的房子,光秃秃的石櫈,阴冷冷的牌位,每一株花草,每一个神像,每一个席甸,似乎都是一段浓缩着的史书。这简陋的厚重,这颓废的沉重,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抗争史啊。

    谁愿意让鲜嫩的心灵变成荒漠?谁愿意让水灵的身子枯萎成柳枝?有谁愿意束缚自己的青春?有谁愿意搁置自己的幸福?她们流了多少代的泪,摔过多少秋的跤,翻过多少道的坎,积攒了多少人的痛苦,才选择了走上自梳这一条路走啊。你能想象一个柔弱的少女,宁愿自梳发髻誓不嫁人,宁愿嫁给死人抱着神主牌做独身者,要承担多大的苦痛,要忍受多少的孤寂,要攒聚多少的勇气。

    这和珠三角地区的婚姻制度有关。这里盛行盲婚哑嫁,男女成婚,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不见未婚夫之面,不知未婚夫之名,待到洞房花烛之夜始得见庐山真面目,美丑善恶都只能听天由命。出于对夫家的恐惧,她们勇于“自梳”旧俗嫁女要有丰厚的嫁妆,贫穷人家负担不起,无奈“自梳”旧俗又有兄未娶,妹不能“过头”出嫁的习俗,不少女子等到兄长结婚后,年岁也大了,嫁人不易,只好“自梳”

    我在探访自梳女的源头时看到一个心酸的故事,说的是容奇有一户胡姓人家,养了五个女儿,大姐嫁给有钱人“守墓清”(嫁给已死的男人);二姐嫁给富商做妾,不到一年,不堪大婆、丈夫的打骂、家公的调戏而跳井自尽;三姐嫁给一个穷石匠,丈夫采石跌断了脚,家无生计,被迫拖儿带女上街乞食;四姐嫁给穷耕仔(雇家),生活重担压得她未及三十便面黄髻白。这样的婚姻,这样的际遇,怎么不叫人寒心?五姐是幸运的,是明智的,是有勇气的。她敢于选择了一条逃避的路,一条委婉的抗争的路。她梳起了发髻,日间采桑,夜间绣针,不苛求富有,也不受人接济,村中姊妹竟争相仿效起来。

    其实关于自梳女番禺任氏所修县志(1774年)早有记载:“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自梳女自明朝中后期兴起,至20世纪30年代,约莫300余年。自梳女能够兴起并且延续这么长时间和珠三角独特的经济模式分不开。这里商品经济孕育较早,以龙江为例,宋代桑园开发后就有“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商贾辐辏、坐肆列市”的繁荣景象。蚕丝业发达,需雇用大批育蚕、缫丝的女工,这为寻找出路过独身生活的女子创设了自食其力的经济条件。女子经济独立了,不依附男性了,自然不希望受到约束,不甘受到虐待。

    而自梳女确实也自强不息。我们熟知的广东名点佛山盲公饼、西樵大饼、龙江煎堆和中山杏仁饼,远近闻名。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山杏仁饼就为清末来自顺德大良的自梳女潘雁湘所创。潘雁湘为清官后裔萧友柏的女佣,在萧家没落之时,烧制了“齿颊留香”的“嘴香杏仁饼”让萧家尴尬的书香世家变成幸运的商贾豪家。清朝举人萧策勋把“嘴”字简化为“咀”字,将饼家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宝号命名为“咀香园”咀香园杏仁饼开始声名鹊起,远销至东南亚、北美洲,1935年曾在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金鸡奖。而另一位更为默默无闻,然而却造就了制造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的工业家,那就是薛广森的胞姐。正是自梳女胞姐的资助,薛广森加入了大良的顺成隆机器厂,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虽然历史是一条大河,支流万千,毕竟终有湮灭的一支。蚕丝业衰落,自梳女失去经济来源,人数减少。有些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自梳住家女佣”一时成为顺德的“特产”许多女性在南洋寄居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最后一批自梳女。

    为了逃避,抑或为了救渎,她们选择了自强,选择了孤寂,选择了流浪。但她们的勇气,她们的坚贞着实有着泰山的厚重。她们脆弱的身躯能够承担几千年积攒下来的礼教重压,她们敏感的心灵能够安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能不让人震撼。历史是有感情的,有良知的。我们在喟叹这群神秘而坚忍的人群时,也深深地在反思,如何才能让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女性更加阳光更加辉煌。

    三

    谁教南粤女娇郎,自绾青丝高髻妆?

    停砧犹闻鱼梦孤,开门怕见燕飞双。

    云催白发春风烛,泪湿乌衣秋月光。

    心事最哀随落叶,知归何处短坟岗。

    多么凄凉的悲歌。她们用自梳承诺了一生的孤寂,用自梳承诺了一生的贞洁。却无法掩饰晚景青灯摇曳的凄凉和孤独。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这是自梳女生活的全部诠释。

    “勤力女,无棺材,死后无人抬,一块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丢落海”这是自梳女晚景的真实写照。

    终生不嫁的自梳女俗称姑婆,自梳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房屋叫“姑婆屋”自梳女逃避了自己的婚姻,却无法逃避传统礼教的约束。她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欲,不得不规范自己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