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陈泓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孤独是常态。若眼光不远大,亦容易滞留于手指。孤独引人沉思,凝神专注。过度的孤独则是心上的魔。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所求。
“心是唯一的,和谁对话?上帝是唯一的,和谁对话?上帝是孤独的,超孤独,和谁对话?”
心之唯一,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心之孤独,有小孤独与大孤独之分。小孤独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天恨海中、恩怨得失中,大孤独乃是先行者所特别敏锐感受到的,四顾茫茫,谁与我行?在这个理想稀缺的时代,孤独更甚。不要轻易嘲笑一种理想,世界很大。一颗不同凡响的心,当有另一颗不同凡响的心与之相应。不同凡响并不是一味刚强,亦有水之至柔,刚柔相济,方可相生。
伯牙痛失子期,破琴绝弦,高山流水从此绝。
其实伯牙为何不可以其琴声,去感染更多的知音呢?
有人投身于社会改造中,如李世民,如谭嗣同,如鲁迅,如毛泽东。万古长天,一朝风月,何为孤独呢?但孤独仍旧清明,源自于孤独本身,源自求索者,源自鲜见回应。源自心。
有人在艺术创作中,赋予生命以审美的意义,以艺术的形式将孤独转化为美,如王维的诗、八大的画、李叔同的骊歌
孤独并不妨碍我们的自信。人要有充分的自信,这尤其重要,自信生命的独特性,自信生命潜能开创的实现。自信树立,方为人。自信,生命方如朝阳喷薄而出,未来才美丽。自信,才无畏去追求理想。无理想之人,一不经意就滑向随波逐流。我拒绝。拒绝平庸。我决不随波逐浪!
文、画、书、琴以艺术的创作给生命以芬芳之美,给世间流转的因缘。吾愿如是!
艺术创作要有开放之心,济世之志。艺术创作是审美的,审美我们强调无功利性。中国文化的濡染下,儒、道、佛三个向度给了我们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一般而言,中国知识分子,多为早年崇儒,穷则向道,晚年出入佛门。只是某个阶段某种思想居主流而已,实则它们是相互渗透的。经世致用,如儒家;逍遥自在,如道家;清净随缘,如佛。它们并不矛盾。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儒家作为本体,关切现实人生,有所为,独立、成熟、富有责任、坚毅、反思,以道教与佛教来圆润。
死生事大。老年学佛,可了“死”青年更需学佛,以了“生”青春的年华宝贵,青年又是迷茫期,这时候若学佛,有所悟,发慈悲心,树大志向,不枉此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迷茫与辉煌之间,是长长的求索之路。其实只要你是坚持的,那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辉煌。
人生路上,爱是主题。但爱是什么?佛没有直接回答。爱是心的默契,爱是相互承担。相濡以沫是一种爱,相忘于江湖亦是爱。相濡以沫是非常时期的爱,但不是常态,久了就成了压力。两条鱼遨游于大海,相忘于江湖,是精神的爱。灵与肉是合而为一的,爱亦应是完整的。岁月洗去了铅华,留下了淡雅平常之美。和风中,和你一起沐浴晨光。
“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花朵与山水具有审美性。桥梁、树荫、甘泉具有利他性。如果能将两性之爱升华到慈悲的大爱,那么福常相随也。
不管未来是否绚烂如虹,不管脚下的路通达与否,我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在这庄严的国土,盛开莲花的芬芳。
孤独是常态。若眼光不远大,亦容易滞留于手指。孤独引人沉思,凝神专注。过度的孤独则是心上的魔。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所求。
“心是唯一的,和谁对话?上帝是唯一的,和谁对话?上帝是孤独的,超孤独,和谁对话?”
心之唯一,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心之孤独,有小孤独与大孤独之分。小孤独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天恨海中、恩怨得失中,大孤独乃是先行者所特别敏锐感受到的,四顾茫茫,谁与我行?在这个理想稀缺的时代,孤独更甚。不要轻易嘲笑一种理想,世界很大。一颗不同凡响的心,当有另一颗不同凡响的心与之相应。不同凡响并不是一味刚强,亦有水之至柔,刚柔相济,方可相生。
伯牙痛失子期,破琴绝弦,高山流水从此绝。
其实伯牙为何不可以其琴声,去感染更多的知音呢?
有人投身于社会改造中,如李世民,如谭嗣同,如鲁迅,如毛泽东。万古长天,一朝风月,何为孤独呢?但孤独仍旧清明,源自于孤独本身,源自求索者,源自鲜见回应。源自心。
有人在艺术创作中,赋予生命以审美的意义,以艺术的形式将孤独转化为美,如王维的诗、八大的画、李叔同的骊歌
孤独并不妨碍我们的自信。人要有充分的自信,这尤其重要,自信生命的独特性,自信生命潜能开创的实现。自信树立,方为人。自信,生命方如朝阳喷薄而出,未来才美丽。自信,才无畏去追求理想。无理想之人,一不经意就滑向随波逐流。我拒绝。拒绝平庸。我决不随波逐浪!
文、画、书、琴以艺术的创作给生命以芬芳之美,给世间流转的因缘。吾愿如是!
艺术创作要有开放之心,济世之志。艺术创作是审美的,审美我们强调无功利性。中国文化的濡染下,儒、道、佛三个向度给了我们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一般而言,中国知识分子,多为早年崇儒,穷则向道,晚年出入佛门。只是某个阶段某种思想居主流而已,实则它们是相互渗透的。经世致用,如儒家;逍遥自在,如道家;清净随缘,如佛。它们并不矛盾。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儒家作为本体,关切现实人生,有所为,独立、成熟、富有责任、坚毅、反思,以道教与佛教来圆润。
死生事大。老年学佛,可了“死”青年更需学佛,以了“生”青春的年华宝贵,青年又是迷茫期,这时候若学佛,有所悟,发慈悲心,树大志向,不枉此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迷茫与辉煌之间,是长长的求索之路。其实只要你是坚持的,那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辉煌。
人生路上,爱是主题。但爱是什么?佛没有直接回答。爱是心的默契,爱是相互承担。相濡以沫是一种爱,相忘于江湖亦是爱。相濡以沫是非常时期的爱,但不是常态,久了就成了压力。两条鱼遨游于大海,相忘于江湖,是精神的爱。灵与肉是合而为一的,爱亦应是完整的。岁月洗去了铅华,留下了淡雅平常之美。和风中,和你一起沐浴晨光。
“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花朵与山水具有审美性。桥梁、树荫、甘泉具有利他性。如果能将两性之爱升华到慈悲的大爱,那么福常相随也。
不管未来是否绚烂如虹,不管脚下的路通达与否,我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在这庄严的国土,盛开莲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