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楚红袖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莲花寺是一个很小的寺庙,不知道是哪年修建的,据说,朱洪武的时候,这里是村外的乱坟滩,葬着好多孤魂野鬼,大大小小的坟上长满了细长的狗尾巴草,成了野兔和獾子的福地。后来,就来了伙强盗,打远处请来泥水匠,平了些无主的坟“叮叮当当”起了这座庙,说是要赎身上的罪。庙里供的,是红脸长髯的关二爷,左手轻捋长髯,右手捧着春秋,样子很威武。后面站着胡子乱糟糟的周仓和小折白脸关平。起完庙后,强盗分了剩余的财宝,散了。
到了大清朝,周仓、关平早不知去了何处,关二爷身上也彩漆剥落,露出了木头的底子。村子里一个二流子,徐姓,在外面斗蟋蟀发了迹,托人捐了个观音,铜铸,半人高,坐在莲花上。莲花的底座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大清崇德三年捐”的字样,旁边几行小字,大约是说徐某的功绩,已模糊不可辨认了。关二爷也因此被挪到一边,重上了彩,很精神地坐着读书,成了观音娘娘的保镖。
庙虽然空荡荡的没人管,村民们却得了方便,遇有年成不好或亲人得病,就进来烧几炷香,磕几个头,可香火终究不旺。
时间一长,,风吹日晒,加上陆续迁来的人家搭棚造屋,你抽块砖,他撬根木,莲花寺便又渐渐显出一副颓败的样子来。
二
村里的人家大多很穷。人去了,入土也就不大讲究,几片木板一钉,刷黑,放进去哭一场,抬到野外埋了。殷实一点的,往往要做佛事。说是佛事,不过是到十几里外的清宁寺去请几个和尚,敲一通木鱼,念几遍往生经,也算对死人有了交待,尽点子孙的孝道。顺便,也给自己挣个名。外人谈起来:
“张村做佛事呢!”
“谁家?”
“西头老三家!”
这样,名就传开了。
后来,来了三个和尚,在荒庙里住了下来,便也有人请去做佛事。老和尚看看来人,诵一声佛号,应了。做佛事的时候,老和尚白眉白须,脸色枯黄,声音洪亮;两个小和尚一白一黑,年轻俊俏,姑娘、媳妇都来看,十余里外都有了名。
白净的叫了然,是师兄;黝黑的叫了明,是师弟。
了然出家前,是一个读书人,世代书香,家里很有钱。十七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说了个媳妇,胖胖的,不好,嫁过来不久,了然就被打了好几个嘴巴子。了然性软,不知还手。从此,他不再读书,什么也不想,只是到处闲逛,处处顺着那女人。有次去看庙会,正逢上老和尚讲禅,一拍脑袋,大悟,也没有跟家里打个招呼,就落了发,跟老和尚一路去了。
了明是老和尚拣来的。大冬天,饿冻在路边,焐醒后带在身边,磕头做了伴。
了然和了明是同时受戒的。烧戒的时候,了然闭了眼,一动不动,一脸的虔诚;轮着了明“叽叽喳喳”叫了半天,挤眼裂嘴,双脚乱踢,师傅徒弟都是一身汗。老和尚见了,摇摇头叹息道:“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半途罢了手。此后,了然的头上就是整整齐齐地排着十二个戒疤;了明头上只有三五个坑坑洼洼的麻点。有时兄弟俩上镇,人见了都觉得好笑。他自己倒无所谓,伸出蒲扇似的手,拍拍脑袋,一路走过去。
了然见人不爱说话,坐禅却极为用功,打坐在哪里,真是入定了一般,心无旁骛,诸事不惊。了明却不行,抓头搔耳,人是坐着,心早不知飞到哪里。有时门外嬉闹,连木鱼也敲乱了节奏,眼光不住往外瞟,直到老和尚高念一声“阿弥陀佛”这才飞快地看一眼身旁的了然,低下头“笃笃笃”地紧敲一阵。了然仍是闭了眼,一下一下地敲着,徐疾有度。
了明也有了明的好处,勤快,肯下力气,寺庙里大大小小的杂事,扫地、掸尘、种菜、做饭,都被他担了起来,老和尚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不大问他,只是一条,绝不许他近酒色。
老和尚临死的时候,对俩徒弟说,两人以后,只许结伴,不许走散。又看看白净瘦削的了然,指了指经书;看看黑黑壮壮的了明,指了指锄头,一笑,撒手往西边去了。
三
莲花寺的小院,箍着三五间房子。
院门不高,高高大大的了明抬腿进门,心知撞不到脑袋,也要低一低头,缩缩脖子,像有人用棒子在后面打他似的。门楣上写着三个篆字“莲花寺”线条匀称,据说是晚清孙秀才的墨迹,早已剥落了。现在的三个字,是了然补上的,村里人看了,都说写得像。
一进门,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天井,中间有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砖缝里长满绿绿的青苔。路的两边,各长着一棵枣树,很高,枝丫开得极大,叶子罩盖了整个院子。秋天,枣子熟了的时候,村里的小孩都到庙里玩。了明就举着一根粗长的竹竿,劈里啪啦打下一地,看他们一面抢拾,一面不停地往嘴里塞。了明这时便大笑起来,吼道:“要洗的!”又将余下的枣子一堆堆分好,放在孩子的小衣襟里,兜了回去。
绕过砖路中的香炉,再上两级台阶,就是香堂。门上的油漆早已斑驳,露出了木料的本色。进了门,光线突然变暗了,中间有三个蒲团,旁边散放着几件法器。蒲团前是一张供桌,擦得很亮,两盏长明灯的烛泪流了许多,厚厚地积在烛台周围。烛光昏黄,照在中间的几盘素果上,发出柔和的光,很温暖的。素果的后面,插着几炷香。有人上香的时候,了然就坐在一边,敲打木鱼,几缕香烟袅袅地升起来,观音菩萨和关二爷的脸面就有点模糊,若隐若现,象是显了灵。
香堂的两边,各有一间厢房。
左首的一间,门上贴着一副对子,是主人了然的字,魏碑,很古:
烟水罗浮路
人我须弥山
房间里都是经书,排了好几柜子,别的则简单清洁。
右首一间,多是农具,七倒八歪地靠在墙上。四五本经书随便地扔在桌上,面上早已落满了灰,厚厚的,还沾着几处菜渍。醒目的,倒是桌上的那只酒壶,银制,擦得雪亮。用主人了明的话说,这叫“经书下酒”其实经书是不肯读的,酒一喝就是一晚上。了明的床上,被子拧得象麻花,黑乎乎的,枕头也歪在一边,散发着一股男人的气息。
香堂的后面,是厨房和几分菜园。厨房里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应俱全。园子里,菜油油的,很精神地长着,四季不缺。了明每天摘下一些,在厨房里快活地忙碌,刀切在砧板上,打出了拍子:
“东家大姐洗澡不关门
西家情哥哥来借脚盆
露水头蜻蜓多好捉
雨打知了不吱声。 莲花寺的门口,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场子。到了秋天,堆满了黄黄的麦子,一垛一垛的。打出的谷子,也铺了一地,几个孩子舞着手中的系着红布条子的竹竿,跑来跑去赶着麻雀。农闲的时候,孩子们便来这儿滚铁圈,斗蟋蟀,或是捡块死人的骨头回去,背着大人用斫刀敲开来,晚上舞起来,断口处星星点点的磷火射出来,煞是好看。累了,就坐在地上,听庙里“笃笃笃”的木鱼声和“咿咿呀呀”的念经声。
场院子的南面,是一条大河,宽宽的,水清冽冽地诱人。河边野生着好些柳树,枝条长长的,都低了头,望着水里。河沿上还散布着些木桩、青石板铺搭成的埠头。两岸的人家便在上面洗衣、淘米、挑水,养了鹅子、鸭子在水里游荡。夏天一到老的少的都坐在埠头上,拿块旧布在身上来回搓洗,河就成了绝好的澡盆。
了明也在寺门的埠头上挑水,热了,便脱下衣服,到水里逐鸭子,或是掏几只肥壮的青蟹,运气好,还能摸条把细鳞翘嘴的白条,回去下酒。
埠头上,平日里总停着一两条小船,船上的主人多是靠水吃饭的,闲了,便沿着石阶,上岸走走,到庙里转转,与了然闲扯几句。好酒的,常拉了明喝两杯。了明也不客气,醉了,倒在船上便睡。醒来,一拍脑袋,三步两步上岸,轻手轻脚跑回庙里,看见师兄了然端着碗,慢慢地吃着茶水泡冷饭,赶紧转到后面,手脚极快地弄出几样小菜,兄弟二人默默地吃着。
四
每月带三的日子,场子上极为热闹。一大早,大大小小的船从四面八方摇来,花花绿绿的挤满了一河。场子的周围,针线脂粉,小吃零食等各式各样的摊子早摆了一圈,扯长了嗓子在喊;耍猴的小锣“当当当”地敲得让人兴奋。场子中间却照例要空出来的,四乡八村的麒麟就在这里斗开了。
唱麒麟,是这里的乡风。能唱能敲爱热闹的几个碰在一起,凑个班子,请扎匠扎个麒麟,扛了挨家挨户甩一段。麒麟吉利呢!主人家就鞭炮接送,倒水递烟,拖条长凳让歇嗓的坐,临了赏点彩头,多少不论,主客欢喜不尽,一村子的人都来看。
有时,两个班子遇上了,主人是不肯赏两头的,便袖了双手,看两班的人比唱。
比唱多半是一问一答,唱题多是历史掌故,也有即兴发挥的,高低就看两边的唱手。唱手要能编、能唱,还要唱得亮,唱得飘,要有韵,一个腔甩出来,七绕八弯的勾人,才好。
各村那些读过点书,唱音好的,便成了各村的“柱子”麦子种下去“柱子”们就被人今天你请,明天他拖的抢走了。有了“柱子”斗起麒麟来才不怕倒,彩头也多。
这都是过去几年里的事,年一过,班子也散了,麒麟搁在那块,生了灰,要待明年才能出头。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好事的,耐不住寂寞,扛出来,上了庙会,一时轰动。其他人见了,心痒,纷纷扛出来。有人年头斗输了,不服气,往往要在庙会上斗回来,渐渐成了风。庙会上是没有彩头的,大家只图出个风头,立个名,激烈的程度倒一点不减,也因此斗出了四乡八村的“柱子”来。村西摆渡的来福和莲花寺的了明,就是这样的“柱子”碰了头,斗个三天三夜不稀奇。
逢到庙会,了然最忙,了明最开心。
一早,了然就点上一炷香,干干净净洗个澡,换上一身洗得发白却清清爽爽的僧袍,坐到木鱼前,一脸威严,敲着木鱼,一字一句朗声颂经,极有顿挫。
了明呢,他也不闲着,手上拿着一大把香站在门口。香是前一天从镇上买回来的,这时候拿在手里,分给没备香的香客,价钱自然高些。香客们也不在乎,丢几个钱,拿一炷香,在烛火上燃了,就拜。也有年轻女人或老太太,挎着篮子,备了香,专门来求神的,了明就笑笑,从手中抽出一支来,放进篮子里,道:“送的,不把钱。”
香分送完了,了明就歪在院门上,看场子里各村的小“柱子”斗麒麟,看满场的人。有时,了明的眼光就慢慢暗了下来,像眼里少了个什么人似的,悻悻地转回香堂,在了然后面站了会儿,又回到自己的厢房,一头倒在床上,数帐顶的斑点。
到了晚上,房子里便散发出一股酒气。
了然闻着了,叹口气,拨亮长明灯,木鱼便“笃笃笃”一下下很有节奏地敲着。
五
张嫂家住在寺东不远的河沿上。几年前,张嫂死了丈夫,守着个六七岁的丫头。丫头讨人喜欢,大大的眼睛,直对人笑。
张嫂种着寺庙后的亩把地,闲时编编蒲席,积得多了,托人挑到镇上去卖,换点油盐,日子还过得去。难的是夏忙的时候,活重,一个人做不了,于是只好和人换工——帮别人洗洗衣服什么的,别人帮她把稻子挑上来,留她一个人在场子上慢慢收拾。
了明在河边挑水,常常歇了担子,站在河边,看张嫂洗衣服。时间一长,就搭上了话,要张嫂帮他洗衣服,说自己也可以替她种地。张嫂不答应,捶着衣服,说:
“你是和尚,哪行?”
了明不说话,只拿眼盯着张嫂,看了好半天。
张嫂觉得背上有点热,半晌,勾了头,红了脸,就应了。
以后,张嫂的篮子里就多了一件宽宽大大的僧袍,忙起来的时候,也不再与人换工。
张嫂生了双巧手,做得一手好针钱,衣服做好了,穿在身上,该大的地方大,该小的地方小,村里人见了,都说像城里人穿的。衣服穿旧了,破了,张嫂便洗洗干净,剪开,一层层很均匀地裱在门板上,晒干,揭下,依着鞋样剪好,一针一线,密密地纳成鞋底,买块黑布,衬个底,滚道边,上到底子上,套上脚,走起来,又轻软又舒服。
秋天的时候,树叶落了,河塘边青青的蒲叶黄成一片。张嫂就和村里的女人们一起去割蒲叶,摊在场子上晒两个太阳,闲下来,大家都坐在一起编蒲席,说些男人在时不说的疯话。
“张嫂、张嫂,丫头她爸去了这么多年,你怎么不给她再找个呢?”
“怕是你男人走了两天,心花了?”
“张嫂,来福可喜欢你家丫头呢!”
张嫂这时就不吱声,干燥柔软的蒲叶在她灵巧的手指间活泼地跳来跳去,眼睛看一眼村边的莲花寺,低了头对着身旁玩泥巴的丫头哼着:
“大小姐住在西海西
苏秦哥哥离她三十里
 ... -->>
一
莲花寺是一个很小的寺庙,不知道是哪年修建的,据说,朱洪武的时候,这里是村外的乱坟滩,葬着好多孤魂野鬼,大大小小的坟上长满了细长的狗尾巴草,成了野兔和獾子的福地。后来,就来了伙强盗,打远处请来泥水匠,平了些无主的坟“叮叮当当”起了这座庙,说是要赎身上的罪。庙里供的,是红脸长髯的关二爷,左手轻捋长髯,右手捧着春秋,样子很威武。后面站着胡子乱糟糟的周仓和小折白脸关平。起完庙后,强盗分了剩余的财宝,散了。
到了大清朝,周仓、关平早不知去了何处,关二爷身上也彩漆剥落,露出了木头的底子。村子里一个二流子,徐姓,在外面斗蟋蟀发了迹,托人捐了个观音,铜铸,半人高,坐在莲花上。莲花的底座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大清崇德三年捐”的字样,旁边几行小字,大约是说徐某的功绩,已模糊不可辨认了。关二爷也因此被挪到一边,重上了彩,很精神地坐着读书,成了观音娘娘的保镖。
庙虽然空荡荡的没人管,村民们却得了方便,遇有年成不好或亲人得病,就进来烧几炷香,磕几个头,可香火终究不旺。
时间一长,,风吹日晒,加上陆续迁来的人家搭棚造屋,你抽块砖,他撬根木,莲花寺便又渐渐显出一副颓败的样子来。
二
村里的人家大多很穷。人去了,入土也就不大讲究,几片木板一钉,刷黑,放进去哭一场,抬到野外埋了。殷实一点的,往往要做佛事。说是佛事,不过是到十几里外的清宁寺去请几个和尚,敲一通木鱼,念几遍往生经,也算对死人有了交待,尽点子孙的孝道。顺便,也给自己挣个名。外人谈起来:
“张村做佛事呢!”
“谁家?”
“西头老三家!”
这样,名就传开了。
后来,来了三个和尚,在荒庙里住了下来,便也有人请去做佛事。老和尚看看来人,诵一声佛号,应了。做佛事的时候,老和尚白眉白须,脸色枯黄,声音洪亮;两个小和尚一白一黑,年轻俊俏,姑娘、媳妇都来看,十余里外都有了名。
白净的叫了然,是师兄;黝黑的叫了明,是师弟。
了然出家前,是一个读书人,世代书香,家里很有钱。十七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说了个媳妇,胖胖的,不好,嫁过来不久,了然就被打了好几个嘴巴子。了然性软,不知还手。从此,他不再读书,什么也不想,只是到处闲逛,处处顺着那女人。有次去看庙会,正逢上老和尚讲禅,一拍脑袋,大悟,也没有跟家里打个招呼,就落了发,跟老和尚一路去了。
了明是老和尚拣来的。大冬天,饿冻在路边,焐醒后带在身边,磕头做了伴。
了然和了明是同时受戒的。烧戒的时候,了然闭了眼,一动不动,一脸的虔诚;轮着了明“叽叽喳喳”叫了半天,挤眼裂嘴,双脚乱踢,师傅徒弟都是一身汗。老和尚见了,摇摇头叹息道:“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半途罢了手。此后,了然的头上就是整整齐齐地排着十二个戒疤;了明头上只有三五个坑坑洼洼的麻点。有时兄弟俩上镇,人见了都觉得好笑。他自己倒无所谓,伸出蒲扇似的手,拍拍脑袋,一路走过去。
了然见人不爱说话,坐禅却极为用功,打坐在哪里,真是入定了一般,心无旁骛,诸事不惊。了明却不行,抓头搔耳,人是坐着,心早不知飞到哪里。有时门外嬉闹,连木鱼也敲乱了节奏,眼光不住往外瞟,直到老和尚高念一声“阿弥陀佛”这才飞快地看一眼身旁的了然,低下头“笃笃笃”地紧敲一阵。了然仍是闭了眼,一下一下地敲着,徐疾有度。
了明也有了明的好处,勤快,肯下力气,寺庙里大大小小的杂事,扫地、掸尘、种菜、做饭,都被他担了起来,老和尚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不大问他,只是一条,绝不许他近酒色。
老和尚临死的时候,对俩徒弟说,两人以后,只许结伴,不许走散。又看看白净瘦削的了然,指了指经书;看看黑黑壮壮的了明,指了指锄头,一笑,撒手往西边去了。
三
莲花寺的小院,箍着三五间房子。
院门不高,高高大大的了明抬腿进门,心知撞不到脑袋,也要低一低头,缩缩脖子,像有人用棒子在后面打他似的。门楣上写着三个篆字“莲花寺”线条匀称,据说是晚清孙秀才的墨迹,早已剥落了。现在的三个字,是了然补上的,村里人看了,都说写得像。
一进门,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天井,中间有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砖缝里长满绿绿的青苔。路的两边,各长着一棵枣树,很高,枝丫开得极大,叶子罩盖了整个院子。秋天,枣子熟了的时候,村里的小孩都到庙里玩。了明就举着一根粗长的竹竿,劈里啪啦打下一地,看他们一面抢拾,一面不停地往嘴里塞。了明这时便大笑起来,吼道:“要洗的!”又将余下的枣子一堆堆分好,放在孩子的小衣襟里,兜了回去。
绕过砖路中的香炉,再上两级台阶,就是香堂。门上的油漆早已斑驳,露出了木料的本色。进了门,光线突然变暗了,中间有三个蒲团,旁边散放着几件法器。蒲团前是一张供桌,擦得很亮,两盏长明灯的烛泪流了许多,厚厚地积在烛台周围。烛光昏黄,照在中间的几盘素果上,发出柔和的光,很温暖的。素果的后面,插着几炷香。有人上香的时候,了然就坐在一边,敲打木鱼,几缕香烟袅袅地升起来,观音菩萨和关二爷的脸面就有点模糊,若隐若现,象是显了灵。
香堂的两边,各有一间厢房。
左首的一间,门上贴着一副对子,是主人了然的字,魏碑,很古:
烟水罗浮路
人我须弥山
房间里都是经书,排了好几柜子,别的则简单清洁。
右首一间,多是农具,七倒八歪地靠在墙上。四五本经书随便地扔在桌上,面上早已落满了灰,厚厚的,还沾着几处菜渍。醒目的,倒是桌上的那只酒壶,银制,擦得雪亮。用主人了明的话说,这叫“经书下酒”其实经书是不肯读的,酒一喝就是一晚上。了明的床上,被子拧得象麻花,黑乎乎的,枕头也歪在一边,散发着一股男人的气息。
香堂的后面,是厨房和几分菜园。厨房里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应俱全。园子里,菜油油的,很精神地长着,四季不缺。了明每天摘下一些,在厨房里快活地忙碌,刀切在砧板上,打出了拍子:
“东家大姐洗澡不关门
西家情哥哥来借脚盆
露水头蜻蜓多好捉
雨打知了不吱声。 莲花寺的门口,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场子。到了秋天,堆满了黄黄的麦子,一垛一垛的。打出的谷子,也铺了一地,几个孩子舞着手中的系着红布条子的竹竿,跑来跑去赶着麻雀。农闲的时候,孩子们便来这儿滚铁圈,斗蟋蟀,或是捡块死人的骨头回去,背着大人用斫刀敲开来,晚上舞起来,断口处星星点点的磷火射出来,煞是好看。累了,就坐在地上,听庙里“笃笃笃”的木鱼声和“咿咿呀呀”的念经声。
场院子的南面,是一条大河,宽宽的,水清冽冽地诱人。河边野生着好些柳树,枝条长长的,都低了头,望着水里。河沿上还散布着些木桩、青石板铺搭成的埠头。两岸的人家便在上面洗衣、淘米、挑水,养了鹅子、鸭子在水里游荡。夏天一到老的少的都坐在埠头上,拿块旧布在身上来回搓洗,河就成了绝好的澡盆。
了明也在寺门的埠头上挑水,热了,便脱下衣服,到水里逐鸭子,或是掏几只肥壮的青蟹,运气好,还能摸条把细鳞翘嘴的白条,回去下酒。
埠头上,平日里总停着一两条小船,船上的主人多是靠水吃饭的,闲了,便沿着石阶,上岸走走,到庙里转转,与了然闲扯几句。好酒的,常拉了明喝两杯。了明也不客气,醉了,倒在船上便睡。醒来,一拍脑袋,三步两步上岸,轻手轻脚跑回庙里,看见师兄了然端着碗,慢慢地吃着茶水泡冷饭,赶紧转到后面,手脚极快地弄出几样小菜,兄弟二人默默地吃着。
四
每月带三的日子,场子上极为热闹。一大早,大大小小的船从四面八方摇来,花花绿绿的挤满了一河。场子的周围,针线脂粉,小吃零食等各式各样的摊子早摆了一圈,扯长了嗓子在喊;耍猴的小锣“当当当”地敲得让人兴奋。场子中间却照例要空出来的,四乡八村的麒麟就在这里斗开了。
唱麒麟,是这里的乡风。能唱能敲爱热闹的几个碰在一起,凑个班子,请扎匠扎个麒麟,扛了挨家挨户甩一段。麒麟吉利呢!主人家就鞭炮接送,倒水递烟,拖条长凳让歇嗓的坐,临了赏点彩头,多少不论,主客欢喜不尽,一村子的人都来看。
有时,两个班子遇上了,主人是不肯赏两头的,便袖了双手,看两班的人比唱。
比唱多半是一问一答,唱题多是历史掌故,也有即兴发挥的,高低就看两边的唱手。唱手要能编、能唱,还要唱得亮,唱得飘,要有韵,一个腔甩出来,七绕八弯的勾人,才好。
各村那些读过点书,唱音好的,便成了各村的“柱子”麦子种下去“柱子”们就被人今天你请,明天他拖的抢走了。有了“柱子”斗起麒麟来才不怕倒,彩头也多。
这都是过去几年里的事,年一过,班子也散了,麒麟搁在那块,生了灰,要待明年才能出头。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好事的,耐不住寂寞,扛出来,上了庙会,一时轰动。其他人见了,心痒,纷纷扛出来。有人年头斗输了,不服气,往往要在庙会上斗回来,渐渐成了风。庙会上是没有彩头的,大家只图出个风头,立个名,激烈的程度倒一点不减,也因此斗出了四乡八村的“柱子”来。村西摆渡的来福和莲花寺的了明,就是这样的“柱子”碰了头,斗个三天三夜不稀奇。
逢到庙会,了然最忙,了明最开心。
一早,了然就点上一炷香,干干净净洗个澡,换上一身洗得发白却清清爽爽的僧袍,坐到木鱼前,一脸威严,敲着木鱼,一字一句朗声颂经,极有顿挫。
了明呢,他也不闲着,手上拿着一大把香站在门口。香是前一天从镇上买回来的,这时候拿在手里,分给没备香的香客,价钱自然高些。香客们也不在乎,丢几个钱,拿一炷香,在烛火上燃了,就拜。也有年轻女人或老太太,挎着篮子,备了香,专门来求神的,了明就笑笑,从手中抽出一支来,放进篮子里,道:“送的,不把钱。”
香分送完了,了明就歪在院门上,看场子里各村的小“柱子”斗麒麟,看满场的人。有时,了明的眼光就慢慢暗了下来,像眼里少了个什么人似的,悻悻地转回香堂,在了然后面站了会儿,又回到自己的厢房,一头倒在床上,数帐顶的斑点。
到了晚上,房子里便散发出一股酒气。
了然闻着了,叹口气,拨亮长明灯,木鱼便“笃笃笃”一下下很有节奏地敲着。
五
张嫂家住在寺东不远的河沿上。几年前,张嫂死了丈夫,守着个六七岁的丫头。丫头讨人喜欢,大大的眼睛,直对人笑。
张嫂种着寺庙后的亩把地,闲时编编蒲席,积得多了,托人挑到镇上去卖,换点油盐,日子还过得去。难的是夏忙的时候,活重,一个人做不了,于是只好和人换工——帮别人洗洗衣服什么的,别人帮她把稻子挑上来,留她一个人在场子上慢慢收拾。
了明在河边挑水,常常歇了担子,站在河边,看张嫂洗衣服。时间一长,就搭上了话,要张嫂帮他洗衣服,说自己也可以替她种地。张嫂不答应,捶着衣服,说:
“你是和尚,哪行?”
了明不说话,只拿眼盯着张嫂,看了好半天。
张嫂觉得背上有点热,半晌,勾了头,红了脸,就应了。
以后,张嫂的篮子里就多了一件宽宽大大的僧袍,忙起来的时候,也不再与人换工。
张嫂生了双巧手,做得一手好针钱,衣服做好了,穿在身上,该大的地方大,该小的地方小,村里人见了,都说像城里人穿的。衣服穿旧了,破了,张嫂便洗洗干净,剪开,一层层很均匀地裱在门板上,晒干,揭下,依着鞋样剪好,一针一线,密密地纳成鞋底,买块黑布,衬个底,滚道边,上到底子上,套上脚,走起来,又轻软又舒服。
秋天的时候,树叶落了,河塘边青青的蒲叶黄成一片。张嫂就和村里的女人们一起去割蒲叶,摊在场子上晒两个太阳,闲下来,大家都坐在一起编蒲席,说些男人在时不说的疯话。
“张嫂、张嫂,丫头她爸去了这么多年,你怎么不给她再找个呢?”
“怕是你男人走了两天,心花了?”
“张嫂,来福可喜欢你家丫头呢!”
张嫂这时就不吱声,干燥柔软的蒲叶在她灵巧的手指间活泼地跳来跳去,眼睛看一眼村边的莲花寺,低了头对着身旁玩泥巴的丫头哼着:
“大小姐住在西海西
苏秦哥哥离她三十里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