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沉默苍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起忠臣,人们往往会在心中腾升出一种敬畏崇拜之情。就像是儒生进了孔庙看见了孔老夫子的排牌位会不由的生出敬畏之情一样。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圣人千百年难得出现一个,所以逮住一个人们便不会放过,不妨拉过来对之顶礼膜拜,忠臣也是一样。历史过往中王朝不少,可是为人所称道的忠臣却寥若晨星。那些被人们所敬仰的忠臣就好比是耿耿长夜中的明星,照彻四维。
可是就是这样地位尊崇的“忠臣”作为千百年来被历代王朝上至九五之尊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布衣百姓所推崇所津津乐道的名臣楷模忠臣典范的魏征却对“忠臣”之说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他是这样对着太宗李世民说的:“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这样的论调无疑是别开生面非同一般的。李世民听魏征如是一说顿时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什么不同吗?”魏征答道:“稷、契、皋陶,君臣协心,具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这段话是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由魏征和李世民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懂魏征的心思,就是不愿做一名所谓的“忠臣”
这是为何呢?
在封建王朝的流程中,君主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实体出现并且存在的,也可以说君即国家国家即君,忠于国君便可以被人视为忠臣。可是若是一味的忠于君王的话,便存在了一个致命的难题。因为在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创建了夏朝之后,国家便成了“家天下”不再是万民的天下而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基因的传承成了择选君王的唯一硬性条件。所以作为最高权柄的持有者——君王,便具有了操控天下生灵财产的特权。虽说统治者们自称为是真龙天子不是凡人,可是这毕竟不是真的,皇帝君王也是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人,是人便是有欲望的。当人们不再把君王看的神秘而只是当成人,那么问题便浮现出来了——并不是每一个君王能够意识到自己一身兼天下,许多的皇帝只是把无上的权柄当成了用来满足自己一己之私的“方便”这些君王是不会为了所谓自己家的天下的稳固而舍弃自己享乐的便利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忠于国君便有可能是误国害民被人们所唾弃。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可是往往是“播下的龙种,产出的跳蚤”每个王朝除了开国之君或者继任的几任君王由于切身体验过创业的艰辛或者尚且能看见前朝覆灭的惨痛而心中尚有几许惧怕而不敢太拿自己当回事儿而不顾国力维艰民生疾苦大事奢华大搞暴政之外,其余的守成之君往往昏聩荒淫。这些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缺乏基本的成就大业的基础。他们受到的无外乎是小妇人们为了蝇头小利寸荣寸宠而勾心斗角施展的小把戏小心眼小伎俩的浸淫,还有就是所有太监宫奴们对其的顶礼膜拜,根本看不见皇城墙根之下的芸芸众生的饥馑困顿听不见九州大地上民不聊生啼饥号寒的惨痛呼号。有了这样的环境,任何一个天纵的英才盖世的奇才都可能泯于众人变成十足的昏虫傻蛋变成只知道精耕细作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的古典小农式的庸才莽汉。这些所谓的龙种实际的跳蚤很是乐意为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欲而甘冒天下之大不违,对忠臣的死谏置之不理对众生的苦痛甘之如饴。
而对自己的君王作为属下的臣子该何以自处呢?除了一些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无耻之徒会因此兴奋莫名继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投机钻营之外,那些从小耳濡目染儒家礼教的士大夫们那些一心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伦理纲常怀抱着“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忠臣情结的儒生们都会觉得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这些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平时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书生大夫们不会胆怯更不会吝啬自己的脑袋。这时候的这些人有的是勇气,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产生的幻觉仿佛看见忠臣祠堂上已经竖起了自己的牌位人们正用一种敬仰钦佩的眼神瞻仰着自己的遗容,他们觉得这已经到了关乎君臣大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于是他们豁出去了。就算是在明朝这样的一个吏治败坏的朝代在荒唐的万历皇帝驾下,我们也似乎看见了几百号忠臣的身姿长跪在皇宫的丹墀之下苦苦的劝谏着荒唐的皇帝。
当然,在事实上没有一个做臣子的会真的将皇帝拉下马,就算是这个皇帝再昏聩再残暴再无耻再龌龊,他们也不愿意那样做,我们要原谅他们的那种“孤臣孽子”之心。因为皇帝是他们心中的唯一君父,而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就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些口口声声“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的大臣们甚至不愿对君父的行径多加一词,只是一个劲儿的长跪在丹墀之下叩首谢罪,数落自己的不是请求君父责备自己的无能。而很显然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包庇和放纵——皇帝犯错了只是大臣的错?大臣们磕破脑袋的最好结果无外乎得到一句“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场面话罢了,更多的时候是招致皇帝的不满恚怨甚至杖杀。
当然,这不是说那些臣子毫无怨言,只是在心中预感到君父的不对而不愿说出来。他们为了达到自己恪守臣子进言劝谏的本分,便想出一套策略,便是以退为进。想通过自己数落自己的不是苛责自己的无能而不是直言皇帝的不是来奢望高高在上的君父忽然能够明白过来众臣的苦心继而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只是不巧的是那些昏聩的君王并不以为自己有错,以为自己贵为上天之子富有天下,对于如此大的家业如果只是一味的守着而不懂得及时行乐岂不是枉为人君吗?且不说历史上那些糊涂昏聩的没救的君王,就是连隋炀帝这样公认的天纵奇才的皇帝也是抱了“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为人君一场”的心思才一步步将杨坚一手创立的基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的。众臣惶恐顿首,皇帝却对之嗤之以鼻并继续干自己以为正确而臣子们以为是错的事儿。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一个时候,面对累教不改的君王,... -->>
提起忠臣,人们往往会在心中腾升出一种敬畏崇拜之情。就像是儒生进了孔庙看见了孔老夫子的排牌位会不由的生出敬畏之情一样。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圣人千百年难得出现一个,所以逮住一个人们便不会放过,不妨拉过来对之顶礼膜拜,忠臣也是一样。历史过往中王朝不少,可是为人所称道的忠臣却寥若晨星。那些被人们所敬仰的忠臣就好比是耿耿长夜中的明星,照彻四维。
可是就是这样地位尊崇的“忠臣”作为千百年来被历代王朝上至九五之尊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布衣百姓所推崇所津津乐道的名臣楷模忠臣典范的魏征却对“忠臣”之说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他是这样对着太宗李世民说的:“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这样的论调无疑是别开生面非同一般的。李世民听魏征如是一说顿时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什么不同吗?”魏征答道:“稷、契、皋陶,君臣协心,具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这段话是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由魏征和李世民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懂魏征的心思,就是不愿做一名所谓的“忠臣”
这是为何呢?
在封建王朝的流程中,君主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实体出现并且存在的,也可以说君即国家国家即君,忠于国君便可以被人视为忠臣。可是若是一味的忠于君王的话,便存在了一个致命的难题。因为在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创建了夏朝之后,国家便成了“家天下”不再是万民的天下而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基因的传承成了择选君王的唯一硬性条件。所以作为最高权柄的持有者——君王,便具有了操控天下生灵财产的特权。虽说统治者们自称为是真龙天子不是凡人,可是这毕竟不是真的,皇帝君王也是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人,是人便是有欲望的。当人们不再把君王看的神秘而只是当成人,那么问题便浮现出来了——并不是每一个君王能够意识到自己一身兼天下,许多的皇帝只是把无上的权柄当成了用来满足自己一己之私的“方便”这些君王是不会为了所谓自己家的天下的稳固而舍弃自己享乐的便利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忠于国君便有可能是误国害民被人们所唾弃。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可是往往是“播下的龙种,产出的跳蚤”每个王朝除了开国之君或者继任的几任君王由于切身体验过创业的艰辛或者尚且能看见前朝覆灭的惨痛而心中尚有几许惧怕而不敢太拿自己当回事儿而不顾国力维艰民生疾苦大事奢华大搞暴政之外,其余的守成之君往往昏聩荒淫。这些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缺乏基本的成就大业的基础。他们受到的无外乎是小妇人们为了蝇头小利寸荣寸宠而勾心斗角施展的小把戏小心眼小伎俩的浸淫,还有就是所有太监宫奴们对其的顶礼膜拜,根本看不见皇城墙根之下的芸芸众生的饥馑困顿听不见九州大地上民不聊生啼饥号寒的惨痛呼号。有了这样的环境,任何一个天纵的英才盖世的奇才都可能泯于众人变成十足的昏虫傻蛋变成只知道精耕细作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的古典小农式的庸才莽汉。这些所谓的龙种实际的跳蚤很是乐意为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欲而甘冒天下之大不违,对忠臣的死谏置之不理对众生的苦痛甘之如饴。
而对自己的君王作为属下的臣子该何以自处呢?除了一些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无耻之徒会因此兴奋莫名继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投机钻营之外,那些从小耳濡目染儒家礼教的士大夫们那些一心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伦理纲常怀抱着“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忠臣情结的儒生们都会觉得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这些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平时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书生大夫们不会胆怯更不会吝啬自己的脑袋。这时候的这些人有的是勇气,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产生的幻觉仿佛看见忠臣祠堂上已经竖起了自己的牌位人们正用一种敬仰钦佩的眼神瞻仰着自己的遗容,他们觉得这已经到了关乎君臣大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于是他们豁出去了。就算是在明朝这样的一个吏治败坏的朝代在荒唐的万历皇帝驾下,我们也似乎看见了几百号忠臣的身姿长跪在皇宫的丹墀之下苦苦的劝谏着荒唐的皇帝。
当然,在事实上没有一个做臣子的会真的将皇帝拉下马,就算是这个皇帝再昏聩再残暴再无耻再龌龊,他们也不愿意那样做,我们要原谅他们的那种“孤臣孽子”之心。因为皇帝是他们心中的唯一君父,而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就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些口口声声“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的大臣们甚至不愿对君父的行径多加一词,只是一个劲儿的长跪在丹墀之下叩首谢罪,数落自己的不是请求君父责备自己的无能。而很显然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包庇和放纵——皇帝犯错了只是大臣的错?大臣们磕破脑袋的最好结果无外乎得到一句“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场面话罢了,更多的时候是招致皇帝的不满恚怨甚至杖杀。
当然,这不是说那些臣子毫无怨言,只是在心中预感到君父的不对而不愿说出来。他们为了达到自己恪守臣子进言劝谏的本分,便想出一套策略,便是以退为进。想通过自己数落自己的不是苛责自己的无能而不是直言皇帝的不是来奢望高高在上的君父忽然能够明白过来众臣的苦心继而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只是不巧的是那些昏聩的君王并不以为自己有错,以为自己贵为上天之子富有天下,对于如此大的家业如果只是一味的守着而不懂得及时行乐岂不是枉为人君吗?且不说历史上那些糊涂昏聩的没救的君王,就是连隋炀帝这样公认的天纵奇才的皇帝也是抱了“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为人君一场”的心思才一步步将杨坚一手创立的基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的。众臣惶恐顿首,皇帝却对之嗤之以鼻并继续干自己以为正确而臣子们以为是错的事儿。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一个时候,面对累教不改的君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