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彩云悠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游戏的空当,我随手打开了桌上的读者杂志合订本。读到了上面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破碎的美丽。读着读着,已经开始的游戏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托管状态。
我摘录几段:
“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我喜欢看人痛苦失声,喜欢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藏在心底发酵的往事,也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失去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最柔弱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沉默——那是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
这篇文章,我本不想读下去,因为一开始读它就影响了我的好心情,可我又忍不住不读,我想琢磨一下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读了几遍,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我看出了一二。可是心里也在打寒战,感到浑身发冷。我想不通,作者怎么就这么喜欢这破碎,这破碎又哪来的美丽呢?在我看来这破碎也许会给人带来美丽,但这只是破碎后的美丽,破碎本身只有伤感和痛苦,没有美丽。
别的不说,单就“喜欢看人痛苦失声”这一点来说。试问有谁看着自己的亲人去世,看着他的亲友痛哭而能产生快感的?父亲去世时我悲痛欲绝,当时的场景到现在我也不堪回首。别说是自己的亲人,就是看到素不相识的人去世,看到他的亲友痛哭失声,我都会跟着掉下眼泪。有人遭遇车祸,我从不到跟前去看,我不能目睹那让人心悸的场面。汶川地震夺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啊,这让全世界的人都动容了。时隔一年半了,人们仍不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能说是破碎的美丽吗?
尽管破碎可能给人带来美丽,但我不喜欢破碎。我喜欢美好的事物。喜欢看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喜欢看老人安详幸福的神态;喜欢我的亲朋好友快乐,喜欢素不相识路人平安;喜欢鲜花,喜欢绿草;看电视剧喜欢看喜剧,喜欢圆满的结局、、、大一点说,我喜欢社会安定和谐,喜欢人民幸福安康。总之,只要是美好,我就喜欢。
我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只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对我们世人来说,最残酷的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人老病死。这样的破碎,我们没有回天之术,没有办法改变它。不管多心痛,多不情愿,都得面对它,接受它。
也许我们会从破碎中得到启迪,得到心灵的震撼。这启迪这震撼会影响自己,影响他人。不吃一堑,不长一智;不经风雨,见不到彩虹。从这方面来说,破碎有可取的一面。的确是,人往往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走投无路时才懂得奋起。但换个角度想,这启迪这震撼是用昂贵的代价——破碎换来的,这破碎的本身就是悲剧,怎谈得上喜欢?人们都希望自己明智起来,丰富起来。但我想,没有谁想通过付出这昂贵的代价来获取这启迪吧?换句话说,有哪个正常人会为不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庆幸自己有了炼狱的机会有了呢?
2003年的非典,去年的汶川地震让人们多了许多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宝贵经验,也激发了人性中的光辉。但这用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经验,难道也能说是破碎的美丽?为了多些宝贵经验,再希望类似的灾难重演?
现在,世界上正在流行的甲型n1h1流感,夺去了墨西哥和其他周边各国几千人的宝贵生命,他们的亲人现在还处在悲恸之中。我国内地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也每天都在增加着许多病例,好多学校都封了,弄得人心惶惶的。尤其是现在正值国庆演练期间,20万的游行人员亲密接触,哪个参与者的家人不替他们捏一把汗?我的女儿也在大学生方阵之中,我很担心,每天都要叮嘱她几句。因为出现甲型n1h1流感疫情,各国政府都积极应对,科学家也针对病毒投入疫苗研制的工作。现在我国已经率先全球研制成功并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现在已经投入使用。这不能不说算一大幸事。但如果这也算破碎的美丽,美丽得让人喜欢,那我们是否应该为甲型n1h1流感入侵人类而手舞足蹈、摇旗呐喊呢?
虽然流感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但生产数量有限,全国十几亿人口不是每个人都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仍然极大地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我想不仅是我,应该说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期盼着甲型流感快点结束吧!我不希望看到破碎。
破碎的美丽文章的作者是个大家,这篇文章有它的深意包含其中。我是个很简单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那简单的思维,没资格乱加评述,只是对文中所举的例子不能产生共鸣而已。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谁也不例外。
在游戏的空当,我随手打开了桌上的读者杂志合订本。读到了上面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破碎的美丽。读着读着,已经开始的游戏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托管状态。
我摘录几段:
“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我喜欢看人痛苦失声,喜欢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藏在心底发酵的往事,也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失去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最柔弱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沉默——那是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
这篇文章,我本不想读下去,因为一开始读它就影响了我的好心情,可我又忍不住不读,我想琢磨一下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读了几遍,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我看出了一二。可是心里也在打寒战,感到浑身发冷。我想不通,作者怎么就这么喜欢这破碎,这破碎又哪来的美丽呢?在我看来这破碎也许会给人带来美丽,但这只是破碎后的美丽,破碎本身只有伤感和痛苦,没有美丽。
别的不说,单就“喜欢看人痛苦失声”这一点来说。试问有谁看着自己的亲人去世,看着他的亲友痛哭而能产生快感的?父亲去世时我悲痛欲绝,当时的场景到现在我也不堪回首。别说是自己的亲人,就是看到素不相识的人去世,看到他的亲友痛哭失声,我都会跟着掉下眼泪。有人遭遇车祸,我从不到跟前去看,我不能目睹那让人心悸的场面。汶川地震夺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啊,这让全世界的人都动容了。时隔一年半了,人们仍不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能说是破碎的美丽吗?
尽管破碎可能给人带来美丽,但我不喜欢破碎。我喜欢美好的事物。喜欢看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喜欢看老人安详幸福的神态;喜欢我的亲朋好友快乐,喜欢素不相识路人平安;喜欢鲜花,喜欢绿草;看电视剧喜欢看喜剧,喜欢圆满的结局、、、大一点说,我喜欢社会安定和谐,喜欢人民幸福安康。总之,只要是美好,我就喜欢。
我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只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对我们世人来说,最残酷的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人老病死。这样的破碎,我们没有回天之术,没有办法改变它。不管多心痛,多不情愿,都得面对它,接受它。
也许我们会从破碎中得到启迪,得到心灵的震撼。这启迪这震撼会影响自己,影响他人。不吃一堑,不长一智;不经风雨,见不到彩虹。从这方面来说,破碎有可取的一面。的确是,人往往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走投无路时才懂得奋起。但换个角度想,这启迪这震撼是用昂贵的代价——破碎换来的,这破碎的本身就是悲剧,怎谈得上喜欢?人们都希望自己明智起来,丰富起来。但我想,没有谁想通过付出这昂贵的代价来获取这启迪吧?换句话说,有哪个正常人会为不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庆幸自己有了炼狱的机会有了呢?
2003年的非典,去年的汶川地震让人们多了许多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宝贵经验,也激发了人性中的光辉。但这用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经验,难道也能说是破碎的美丽?为了多些宝贵经验,再希望类似的灾难重演?
现在,世界上正在流行的甲型n1h1流感,夺去了墨西哥和其他周边各国几千人的宝贵生命,他们的亲人现在还处在悲恸之中。我国内地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也每天都在增加着许多病例,好多学校都封了,弄得人心惶惶的。尤其是现在正值国庆演练期间,20万的游行人员亲密接触,哪个参与者的家人不替他们捏一把汗?我的女儿也在大学生方阵之中,我很担心,每天都要叮嘱她几句。因为出现甲型n1h1流感疫情,各国政府都积极应对,科学家也针对病毒投入疫苗研制的工作。现在我国已经率先全球研制成功并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现在已经投入使用。这不能不说算一大幸事。但如果这也算破碎的美丽,美丽得让人喜欢,那我们是否应该为甲型n1h1流感入侵人类而手舞足蹈、摇旗呐喊呢?
虽然流感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但生产数量有限,全国十几亿人口不是每个人都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仍然极大地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我想不仅是我,应该说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期盼着甲型流感快点结束吧!我不希望看到破碎。
破碎的美丽文章的作者是个大家,这篇文章有它的深意包含其中。我是个很简单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那简单的思维,没资格乱加评述,只是对文中所举的例子不能产生共鸣而已。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谁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