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小孩提防 (2/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dream_梦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在那一幢幢精致小屋留影后,随着导游往前走。拐了一个弯,眼前顿时一亮,不远处一架架高耸的古老风车矗立在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宽广田野上,巨大的风车叶片悠然转动,壮观而凝重,仿佛在诉说荷兰人与洪水搏斗的历史沧桑,这就是传说中的风车村-小孩堤防。
孩提时,我看许多描写欧洲的书籍,在书中的插图里,总能看见许多风车。在那些年月里,风车好像童话一般,令我感到神奇,充满了诱惑。那时我不知道风车是怎么建造的,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只觉得那一个个浑圆高大的底座,支撑着几个斜斜的硕大的叶片,在那广袤的原野里慢慢旋转着,别有一番情趣。那旋转的,像梦幻,像诗情,像一个个遐想。我憧憬那种宁静祥和舒适清雅的田园景致,向往那种绿色的风车情怀,心静的时候,几乎能够听见风车古隆隆的转动声。
而今天,小孩堤防终于让我见识到了名副其实的风车王国。
小孩堤坝的风车群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传说15世纪发生大洪水时,曾有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随着一只小猫咪漂流到此地,小孩堤防因此得名,小孩堤防是荷兰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和桑斯安斯民俗村可以说是荷兰风景的典型样板,这种独特的风车景观图片出现在每本有关荷兰的画册中,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小孩堤坝的风车群平时仅有部分向公众开放(风车不用的时候把风叶上的帆布摘下来,露出风叶的网格来,这样风叶就不转了),而每年七、八月份的周六,19座风车则会全部转动。当这些风车同时转动时,壮观的景象如同回到250年前。除了风车,小孩堤坝还包括其他的水利设施:水渠,高低蓄水池和堤坝,两幢17世纪中叶建造的地区水管会的房子,还有两座1868年安装的泵站。虽然荷兰规模最大的风车群——小孩堤坝如今已不再是当年的排水设备,但却是典型荷兰田园美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小孩堤坝19座宛如荷兰著名风景画家雷斯达尔风车中那凝重,具有诗意的巨大风车,平行排列成两排,连成一串,错落有致,矗立在蜿蜒流向远方的河岸边,视野辽阔。风车有石制和木制,分为高风车和低风车两种,皆为八角形基座,茅草顶,砖结构的建筑,虽然经过修缮,仍能看到岁月的印记。风车造型没什么特别,也不华丽,没有如桑斯安斯民俗村那样用艳丽的油漆染上好看的颜色,甚至都是黑色的,少了一份人工雕琢的感觉,多了一份古朴和自然,再加上平坦如草原般的风景,映衬的天空愈发湛蓝清澈,人类的智慧和美丽的大自然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小孩堤防并不是很大,小路右边是农舍和一大片芦苇地,路两旁开着灿烂的油菜花,被风一吹,花香满溢。一架架高耸的风车相对比较集中在河岸两边的田野上,一条小路通向不远处的风车,走近风车,风车巨大叶片转动的呼呼嗡嗡声音萦绕耳际。爬上陡陡的木梯,风车内部黑漆漆的,那些转轴,粗粗的麻绳已经被时间侵蚀。曾经的“高科技”如今已沦为拉曼查大地的一道风景。发现有一个个小小的窗户。很好奇,打开一个,阳光透进来,湛蓝的天空,满地的绿色,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中。
走在小孩堤防的小路上,柔和的风拂在脸上,令人心旷神怡,泥土的芬芳和着青草的香气迎面袭来。天空一碧如洗,四月明媚的阳光照耀在芦苇上,河道上,还有每个人的笑脸上。古朴的风车在阳光下悠闲地转动,自我陶醉地把长长的影子留在了绿地上。
小路两边的运河里有许多绿头鸭和不知名的水鸭、鸳鸯。一群天鹅在清冽的河水中悠游,靠近拍摄,她依然那么优雅地巡航。岸上那几只天鹅扑打着翅膀,骄傲地伸长了脖子引吭高歌,风度翩翩,颇有“绅士”之风。田野上马儿、羊儿、奶牛、小鸭或埋头啃草或悠哉悠哉散着小步,一种意味深长的场景,一副怡人的田园风光,一种典型的乡土味道。
游客们或徜徉于茅草丛间的小径上,或骑行于河畔田埂间,或泛舟在河道之上。风车,牛羊,茅草,野花,田野,河道。悠然骑着单车,穿行在微醺的空气中看两岸风景的荷兰人,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闲适。举起相机从任何一个角度拍过去,都是一幅“低地之国”荷兰的经典画面。
正当我用相机陶醉于小孩堤防多彩而厚重的民间文化时,从身后走上来两位与我同肤色的年轻人,笑着请我帮他俩拍合影,接过他们手里的相机,我随口问道“是留学生吗?”他们的回答不仅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骄傲与自豪——为他们,为中国人。原来,他们是来荷兰做项目的,他们就来自国内那家著名的it公司。我相信随着我们祖国的不断强盛开放,除了游客,除了留学生,欧洲大陆一定还会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中国学者、中国商人的身影。
“你是中国人?”“又是同胞?”旁边俩位游兴盎然的阿姨也跑过来请我帮她们拍合影。“是的,我是中国人。”听到我肯定的回答,熟悉的乡音,俩位阿姨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好啊,好啊,我们也是的。我们是从台湾来的,来荷兰旅游”随后,在小渔村与这俩位台胞再度相遇,彼此都更感亲切。在纪念品商店里,这俩位阿姨在自己买了许多的风车漆画、风车织物之后,还不断热情地建议我买这买那(典型的中国游客哦,呵呵)。山水相隔,总有相逢的一刻,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走到了一起,手握到了一起,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
照片中的美景、照片后的故事,让我不仅更加了解荷兰友邦的风物,加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增添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
到了参观结束返回的时间,上得车来,透过车窗玻璃,与渐渐远去的从孩提时即魂牵梦绕的一座座巨大古朴风车道别时,我恍如看见了茫茫天外,黄沙飞舞,拉曼查平原康斯艾格拉山丘和山丘上成排的风车,还有至今还在为主人堂吉诃德站着第一班岗保存完好的“桑丘”
/> 在那一幢幢精致小屋留影后,随着导游往前走。拐了一个弯,眼前顿时一亮,不远处一架架高耸的古老风车矗立在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宽广田野上,巨大的风车叶片悠然转动,壮观而凝重,仿佛在诉说荷兰人与洪水搏斗的历史沧桑,这就是传说中的风车村-小孩堤防。
孩提时,我看许多描写欧洲的书籍,在书中的插图里,总能看见许多风车。在那些年月里,风车好像童话一般,令我感到神奇,充满了诱惑。那时我不知道风车是怎么建造的,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只觉得那一个个浑圆高大的底座,支撑着几个斜斜的硕大的叶片,在那广袤的原野里慢慢旋转着,别有一番情趣。那旋转的,像梦幻,像诗情,像一个个遐想。我憧憬那种宁静祥和舒适清雅的田园景致,向往那种绿色的风车情怀,心静的时候,几乎能够听见风车古隆隆的转动声。
而今天,小孩堤防终于让我见识到了名副其实的风车王国。
小孩堤坝的风车群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传说15世纪发生大洪水时,曾有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随着一只小猫咪漂流到此地,小孩堤防因此得名,小孩堤防是荷兰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和桑斯安斯民俗村可以说是荷兰风景的典型样板,这种独特的风车景观图片出现在每本有关荷兰的画册中,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小孩堤坝的风车群平时仅有部分向公众开放(风车不用的时候把风叶上的帆布摘下来,露出风叶的网格来,这样风叶就不转了),而每年七、八月份的周六,19座风车则会全部转动。当这些风车同时转动时,壮观的景象如同回到250年前。除了风车,小孩堤坝还包括其他的水利设施:水渠,高低蓄水池和堤坝,两幢17世纪中叶建造的地区水管会的房子,还有两座1868年安装的泵站。虽然荷兰规模最大的风车群——小孩堤坝如今已不再是当年的排水设备,但却是典型荷兰田园美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小孩堤坝19座宛如荷兰著名风景画家雷斯达尔风车中那凝重,具有诗意的巨大风车,平行排列成两排,连成一串,错落有致,矗立在蜿蜒流向远方的河岸边,视野辽阔。风车有石制和木制,分为高风车和低风车两种,皆为八角形基座,茅草顶,砖结构的建筑,虽然经过修缮,仍能看到岁月的印记。风车造型没什么特别,也不华丽,没有如桑斯安斯民俗村那样用艳丽的油漆染上好看的颜色,甚至都是黑色的,少了一份人工雕琢的感觉,多了一份古朴和自然,再加上平坦如草原般的风景,映衬的天空愈发湛蓝清澈,人类的智慧和美丽的大自然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小孩堤防并不是很大,小路右边是农舍和一大片芦苇地,路两旁开着灿烂的油菜花,被风一吹,花香满溢。一架架高耸的风车相对比较集中在河岸两边的田野上,一条小路通向不远处的风车,走近风车,风车巨大叶片转动的呼呼嗡嗡声音萦绕耳际。爬上陡陡的木梯,风车内部黑漆漆的,那些转轴,粗粗的麻绳已经被时间侵蚀。曾经的“高科技”如今已沦为拉曼查大地的一道风景。发现有一个个小小的窗户。很好奇,打开一个,阳光透进来,湛蓝的天空,满地的绿色,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中。
走在小孩堤防的小路上,柔和的风拂在脸上,令人心旷神怡,泥土的芬芳和着青草的香气迎面袭来。天空一碧如洗,四月明媚的阳光照耀在芦苇上,河道上,还有每个人的笑脸上。古朴的风车在阳光下悠闲地转动,自我陶醉地把长长的影子留在了绿地上。
小路两边的运河里有许多绿头鸭和不知名的水鸭、鸳鸯。一群天鹅在清冽的河水中悠游,靠近拍摄,她依然那么优雅地巡航。岸上那几只天鹅扑打着翅膀,骄傲地伸长了脖子引吭高歌,风度翩翩,颇有“绅士”之风。田野上马儿、羊儿、奶牛、小鸭或埋头啃草或悠哉悠哉散着小步,一种意味深长的场景,一副怡人的田园风光,一种典型的乡土味道。
游客们或徜徉于茅草丛间的小径上,或骑行于河畔田埂间,或泛舟在河道之上。风车,牛羊,茅草,野花,田野,河道。悠然骑着单车,穿行在微醺的空气中看两岸风景的荷兰人,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闲适。举起相机从任何一个角度拍过去,都是一幅“低地之国”荷兰的经典画面。
正当我用相机陶醉于小孩堤防多彩而厚重的民间文化时,从身后走上来两位与我同肤色的年轻人,笑着请我帮他俩拍合影,接过他们手里的相机,我随口问道“是留学生吗?”他们的回答不仅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骄傲与自豪——为他们,为中国人。原来,他们是来荷兰做项目的,他们就来自国内那家著名的it公司。我相信随着我们祖国的不断强盛开放,除了游客,除了留学生,欧洲大陆一定还会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中国学者、中国商人的身影。
“你是中国人?”“又是同胞?”旁边俩位游兴盎然的阿姨也跑过来请我帮她们拍合影。“是的,我是中国人。”听到我肯定的回答,熟悉的乡音,俩位阿姨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好啊,好啊,我们也是的。我们是从台湾来的,来荷兰旅游”随后,在小渔村与这俩位台胞再度相遇,彼此都更感亲切。在纪念品商店里,这俩位阿姨在自己买了许多的风车漆画、风车织物之后,还不断热情地建议我买这买那(典型的中国游客哦,呵呵)。山水相隔,总有相逢的一刻,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走到了一起,手握到了一起,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
照片中的美景、照片后的故事,让我不仅更加了解荷兰友邦的风物,加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增添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
到了参观结束返回的时间,上得车来,透过车窗玻璃,与渐渐远去的从孩提时即魂牵梦绕的一座座巨大古朴风车道别时,我恍如看见了茫茫天外,黄沙飞舞,拉曼查平原康斯艾格拉山丘和山丘上成排的风车,还有至今还在为主人堂吉诃德站着第一班岗保存完好的“桑丘”